廣西石漠化政策法規
㈠ 政府補貼的項目有哪些
法律分析:最新13項政府補貼
1、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每畝30-230元。由原來三項補貼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主要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規模適度經營補貼。
2、造林補貼,每畝100-600元。主要為:防護林補貼、石漠化綜合治理補貼。
3、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政策(60-200萬)。選擇一些重點縣作為減肥增效試點給予補貼。
4、耕地輪作休耕補貼試點補貼政策,每畝150-1000元。主要為重金屬污染區、地漏區、耕地利用率貧瘠地區。
5、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貼,每畝20-40元。主要為大型機械深耕作業的補貼。
6、菜、果、茶標准化創建支持政策(50-100萬元)。主要補貼為標准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產區。
7、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400-600萬)。主要補貼為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業新型主體。
8、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儲備項目(500萬)。主要補貼為從事蔬菜集約化育苗的、有能力的項目主體。
9、低毒生物農葯示範補貼試點(20萬)。
10、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建設項目,每畝600元。
11、國家中葯材生產扶持項目(100-300萬)。屬於國家中葯材生產扶持的地區,並報驗的項目。
12、農作物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300-700萬)。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農作物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園藝類良種繁育及生產示範基地等。
13、「糧改飼」支持政策,每畝50-200元。補貼為養殖基礎好,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縣,以青貯飼料為主。
法律依據:《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專項轉移支付管理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是中央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以及國家政策確定的其他方向。
第三條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由財政部會同農業部分配。財政部結合中央財政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年度預算安排、農業部提出的分配建議等情況審核下達資金。其中,用於耕地地力保護的資金,根據2015年各省份耕地地力保護資金規模測算;用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資金,主要根據2015年各省份適度規模經營資金佔全國比重,並綜合考慮各省份年度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績效考評等情況進行測算。
農業部根據政策確定的實施范圍,提出資金分配建議,並會同財政部根據資金管理需要,制定實施指導性意見,細化管理要求。
㈡ 荒地可以變林地嗎
可以將荒地變成林地,前提條件是合同已經到期。如果沒有到期,也可以通過合法程序收回土地,但需要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退耕還林政策允許將農村耕地變更為林地,特別是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產量不穩定或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嚴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耕還林條例》明確規定了這些條件,具體包括: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嚴重的區域;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地區。特別強調的是,江河源頭及其兩側、湖庫周圍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的區域,應當優先納入退耕還林規劃。
退耕還林政策還規定,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內的耕地和生產條件較好、實際糧食產量超過國家退耕還林補助糧食標准並且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納入退耕還林規劃。然而,出於生態建設的特殊需要,經過國務院批准,並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調整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後,可以將這些耕地納入退耕還林規劃。在制定退耕還林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退耕農民的長期生計需要,確保他們能夠順利過渡。
退耕還林不僅有助於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為當地農民提供新的經濟來源。例如,通過種植經濟林木,農民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提高生活質量。此外,退耕還林還能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土壤質量,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因此,退耕還林是一項雙贏的政策,既有利於生態保護,也促進了農民經濟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退耕還林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標准。首先,必須進行詳細的調查和評估,確定哪些耕地適合退耕還林。然後,與農民進行充分溝通,解釋退耕還林的政策和好處,徵得他們的同意和支持。接下來,制定具體的退耕還林計劃,包括種植哪些樹種、如何管理林地等。最後,實施退耕還林計劃,並對項目進行監測和評估,確保其成功實施。
總之,退耕還林是一項重要的生態保護措施,它不僅有助於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為農民帶來新的經濟機會。通過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可以實現荒地變林地的目標,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㈢ 「十四五」綠色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導語】在「十四五」規劃期間,綠色生態建設被賦予了關鍵地位。我們堅定不移地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優先考慮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依靠自然恢復。我們將守護自然生態的安全邊界,並通過以下措施具體實施:
1.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的步伐,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佔用。通過法律和政策為綠色發展提供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動清潔生產和環保產業的發展,並對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綠色改造。我們還將推動能源的清潔、低碳、安全和高效利用,發展綠色建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強度,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我們將制定2030年碳排放達峰的行動計劃。
2.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將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建立全面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我們將治理城鄉生活環境,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同時,我們還將推進化肥農葯的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的管理,加強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的收集和處理,完成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的搬遷改造。我們還將關注新污染物的治理,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制,推進市場化交易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和碳排放權,完善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管理。我們將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3. 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們將實施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的管理。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的生態保護治理,實施長江十年的禁漁政策。我們將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我們將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的休養生息政策,加強黑土地的保護,完善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我們將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的監管制度,進行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的監測和評估。
4. 全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的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資源的總管理、科學配置、節約使用和循環利用。我們將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水平,完善資源價格的形成機制。我們將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的循環利用體系。
通過「十四五」期間的綠色生態建設,我們旨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的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
㈣ 為解決碦斯特地區石漠化嚴重應採取甚麼措施
為解決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嚴重的問題,應採取以下措施: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 提高公眾意識:通過媒體、教育機構和社區活動等多種渠道,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石漠化危害的認識。
- 倡導可持續發展:鼓勵人們採取環保行動,避免盲目開發和濫用土地資源,促進喀斯特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植樹造林與水土保持:
- 植被恢復:在喀斯特地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恢復植被覆蓋,提高土壤保持水分和養分的能力。
- 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水土保持設施,如梯田、淤地壩等,以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土地資源。
政策保障與法規支持:
- 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政府應出台相關政策,對石漠化治理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
- 加強執法力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實施。
扶貧開發與生態產業結合:
- 扶貧解困:通過扶貧開發,提高喀斯特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減少因貧困而導致的過度開發和土地退化。
- 發展生態產業: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產業,如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解決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嚴重的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植樹造林與水土保持、政策保障與法規支持以及扶貧開發與生態產業結合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