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證據法律法規
① 電子證據作為證據的要求
電子證據作為證據的要求如下:
1、電子證據的客觀性標准。電子證據的形式必須是客觀的,一般情況下使用者經常使用的正常的計算機系統生成和存儲的電子證據、經公證證明為真實可靠的電子證據、經專家鑒定為真的電子證據、當事人之間經長期業務往來所形成的電子合同等電子證據可以認定為真實可靠;
2、電子證據的關聯性標准。能夠證明犯罪事實,對解決案件中的爭議問題有實質性意義;
3、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標准。證據的提供、收集、調查和保全符合法定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五條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經法庭查證屬實,且收集程序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根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證據材料,視為行政機關收集的證據材料。
② 電子證據取證規則具體包括什麼
1、申請調查取證
我國三大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司法解釋均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調查取證。為了使電子證據的收集和保存更具權威性,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電子證據的收集和保存,應當盡量運用申請調查取證的方式進行。
2、電子證據的認證
認證(authentication)是指依法設立的、中立的第三人,對當事人提出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事實或者資格等,經審查屬實後作出的證明。電子證據的認證,就是依法設立的、中立的第三人對數據電文的完整可靠性及其收集程序、保存條件進行的驗證。經過認證的電子證據,除非有相反證據證明它不具備完整性和可靠性並經法定程序予以確認,否則該電子證據應當被採信。我國《電子簽名法》對電子簽名的認證有專門規定,其它類型的電子證據的認證,也可以根據該法的規定,由依法設立的認證人給予認證。
3、電子證據的保全
證據保全分為司法保全和公證保全兩種。證據的司法保全,其作用主要是對證據加以確定和保護,防止其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我國《公證法》第11條規定,經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公證機構有權辦理證據保全公證事項。根據該法第36條規定,證據公證保全的作用,不僅可以防止證據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而且主要是賦予被保全的證據作為認定事實根據的法律效力。因此,鑒於電子證據脆弱性和完整性、真實性的特別要求,對電子證據進行保全,在法律事務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4、電子證據的鑒定
根據我國三大訴訟法和相應司法解釋、以及《公安機關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對電子證據可以申請進行鑒定。電子證據的鑒定,主要應當對計算機存儲設備和其它電子設備中存儲的電子數據進行檢驗鑒定,從而確認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可靠性。
5、電子證據的保存
根據我國《電子簽名法》第6條規定,一項滿足法律、法規規定的文件保存要求的數據電文,應當具備下列條件:第一,能夠有效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供隨時調取查用;第二,數據電文的格式與其生成、發送或者接收時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夠准確表現原來生成、發送或者接收的內容;第三,能夠識別數據電文的發件人、收件人以及發送、接收的時間。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電子證據的保存條件呢?因為,電子證據的保存,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條件,該數據電文可能會喪失可使用性(如該數據電文被徹底刪除),其完整性和可靠性也可能會受到破壞。
③ 我國法律規定哪些電子數據可以作為法律證據
所謂電子證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電子數據」,在學術與實踐中常稱為「電子證據」,兩者所指外延大致相同。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規定,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一般來說,電子證據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據電文作為訴訟證據的統稱。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提出,質證時,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能力有誤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這也是司法審判人員審查和核實電子證據的標准。
法規條文規范限制:依據《電子簽名法》第八條,審查數據電文作為證據的真實性應當考慮一下因素:
1、生成、儲存或者傳遞數據電文方法的可靠性;
2、保持內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
3、用以鑒別發件人方法的可靠性;
4、經司法鑒定未經篡改的電子證據;
「經具有電子數據司法鑒定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通過標準的鑒定程序鑒定的電子證據,應被認定具有真實性。」
構建電子證據鏈閉環:由於電子數據實時產生、易滅失等特性,契約鎖針對電子合同每一步操作全程留痕、實時記錄存證。將電子證據存證、取證貫穿在電子合同每一次操作過程中,構建電子證據閉環,確保電子合同的證據證明能力。
④ 電子證據能當做證據么
法律分析:可以作為證據。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十四條 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第十五條 當事人以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存儲該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製作者製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於電子數據的列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