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見義勇為條例
Ⅰ 見義勇為包括哪些行為
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
具體來看,包括同正在進行的侵犯國家、集體財產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同正在進行的危害國家安全、妨害公共安全或者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在搶險救災中,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國家、集體財產或者他人生命財產的;
以及其他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生命財產安全免受正在遭受的侵害,不顧個人安危,挺身救助
對見義勇為人員實行統一的獎勵標准,不論京籍、非京籍,均按見義勇為行為發生時上一年度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給予每人不低於該數額的一次性獎勵。
被評定為烈士的,除享受國家有關待遇外,同時發給本市地方烈士褒揚金,標准為上一年度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
對未評定為烈士的因見義勇為死廳戚臘亡人員,以市政府名義發放褒揚金,標准為見義勇為人員死亡時上一年度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
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界定
為了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國民法制度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首先有必要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法律界定。按照見義勇為行為的性質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個方面。一種是與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的行為,另一種是各類搶險救災的行為。對於見義勇為行為進行評價大都採取道德層面的方法,而很少引進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觀念。 見義勇為的基本法律特徵。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特徵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1)見義勇為行為沒有法仔敗律義務或約定義務。對於約定人來說,義務具有強制性和功利性等特點。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基於約定或法律的基礎上,這就是行為人的分內職責。因此,判斷見義勇為行為應當以道德的標准加以衡量,主要考察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出於自願、自覺和非功利性。
(2)見義勇為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這一特徵是見義勇為的本質表現,是「義」之所在。因為,見義勇為的道德標準是公而忘私,捨己救人。倫理價值是尚義輕利。
(3)見義勇為必須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在認定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必須要找到行為人為公共利益不顧個人人身和生命安全的行為。當然,對於不顧個人安危的標準是可以有多種理解方式的,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旨在同違扮滑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搶險救災等行為,無論行為的效果和程度,都可以視為見義勇為。 法律依據:
《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條例》規定:「見義勇為指不符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斗爭的行為」。
Ⅱ 見義勇為認定標准
嚴格來說,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之中,並沒有對見義勇為的明確定義,只能夠在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中找到相關的內容。
例如2005 年《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條例》規定:「見義勇為指不符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斗爭的行為」。
2007 年《山西省見義勇為人員保護和獎勵條例》中稱見義勇為是指「非因法定職責,為保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和搶險、救災、救人,事跡突出的行為」等。
綜上見義勇為應該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制止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合乎正義的行為。
法律依據
《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條例》規定 「見義勇為指不符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斗爭的行為」。
《山西省見義勇為人員保護和獎勵條例》規定 見義勇為是指「非因法定職責,為保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和搶險、救災、救人,事跡突出的行為」等。
Ⅲ 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條例
第一條為鼓勵公民見義勇為,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重慶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對見義勇為公民的獎勵和保護,適用本條例。本市公民在市外見義勇為的,參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見義勇為是指不負有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第四條對公民見義勇為的獎勵和保護,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各級公安機關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組織實施。第五條財政、司法、衛生、民政、勞動、人事、宣傳等有關部門應密切配合,切實履行獎勵和保護公民見義勇為的職責。第六條國家工作人員應當以身作則,帶頭見義勇為。第七條對見義勇為公民,可根據其事跡和貢獻,給予下列單項或多項獎勵:
(一)嘉獎;
(二)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分子」;
(三)授予「見義勇為英雄」稱號;
(四)授予「榮譽市民」或其他榮譽稱號。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應當對本系統、本單位的見義勇為公民給予獎勵、表彰。第八條對見義勇為公民給予獎勵,由見義勇為發生地的有關單位,按以下程序申報、審批:
(一)給予嘉獎的,由公安派出所申報,區、縣(自治縣、市)公安機關審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審批;
(二)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的,公安派出所申報,區、縣(自治縣、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會同當地公安機關、人事部門審核並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授予「見義勇為英雄」稱號的,由區、縣(自治縣、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會同當地人事部門申報,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審核後,報請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授予「榮譽市民」或其他榮譽稱號的,按《重慶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條例》或有關規定辦理。第九條被授予「見義勇為英雄」稱號的,應發給不低於10000元的獎金;對受到嘉獎或被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的,由區、縣(自治縣、市)結合各地實際,參照上述標准予以獎勵。
榮獲「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見義勇為英雄」稱號的公民,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就業、入學、入伍、晉級、晉職等優先權;榮獲「見義勇為英雄」稱號的,享受市級勞動模範待遇。第十條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應分別設立見義勇為基金。
見義勇為基金的來源:
(一)財政劃撥;
(二)社會單位和個人捐款;
(三)向社會募集;
(四)其他方式籌集。第十一條見義勇為基金主要用於:
(一)獎勵見義勇為公民;
(二)慰問見義勇為公民及其家屬;
(三)為見義勇為公民辦理保險;
(四)用於鼓勵公民見義勇為工作的其他必要開支。第十二條見義勇為基金在財政建立專戶,由同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十三條見義勇為公民及其親屬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時,各級公安機關及有關單位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第十四條對行凶報復見義勇為公民及其親屬的違法犯罪分子,應當及時依法從重懲處。第十五條對見義勇為負傷公民,各級醫療機構和有關單位,應當無條件地及時組織搶救和治療,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或拖延治療。第十六條見義勇為公民的醫療、護理、營養、誤工、交通、喪葬等費用,依法由加害人或其監護人承擔;加害人或其監護人有能力承擔而不承擔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裁決或判決並強制執行。
前款所列費用,在加害人或其監護人實際支付前,由見義勇為發生地公安機關申請當地財政部門墊支,待加害人或其監護人實際支付後沖抵。
加害人或其監護人下落不明或無力承擔的費用,受益人有能力補償的,由受益人適當補償;不足部分或受益人無力補償的按下列規定處理:
(一)見義勇為公民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由所在單位支付,所在單位無力支付的,由見義勇為行為發生地財政部門審核認定後劃撥專項資金解決;
(二)見義勇為公民所在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社會統籌的,按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三)見義勇為公民所在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社會統籌的,按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不足部分由見義勇為行為發生地財政部門審核認定後劃撥專項資金解決;
(四)見義勇為公民屬無固定收入的農民、城鎮無業人員或學生又未參加社會保險的,由見義勇為行為發生地財政部門劃撥專項資金解決。
Ⅳ 法律上怎樣界定見義勇為行為
見義勇為指公民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見義勇為是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推崇和擁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也理應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現階段社會之中,見義勇為者卻往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流血又流淚」往往成為了見義勇為者的真實寫照。正是由於當前社會對於見義勇為者的法律保護力度不足,導致了在國家、集體財產或公民個人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很多公民並不願意實施見義勇為的行為。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也會給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正義原則帶來嚴重損害。僅從現階段我國民事法律制度角度分析,民法對公民見義勇為行為法律定性不明確以及法律救濟途徑缺失是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一、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界定
為了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國民法制度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首先有必要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法律界定。
(2)進一步完善現階段法律規定。在當前的形勢下,除了要為出台專門的見義勇為保護法作出必要的准備以外,還需要對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首先,應當在《民法通則》中增加見義勇為的概念和表述,明確其法律地位和性質。其次,要明確提出見義勇為行為的補償標准,按照無因管理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筆者建議改變當前按照「受益人受益額」確定補償金額的做法,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受益人的受益額很難得到確定。應當採取「受益人損失額」作為補償標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三,要改變現有民法法條的表述形式,提高法律約束力和強制性。第四,要在相關的民事法律中增加國家賠償的相關內容,作為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最後救濟途徑,確保侵害人或受益人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賠償的情況下,行為人能夠獲得合理的補償。
(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作為法律規定的完善和補充。例如可以通過設立見義勇為基金、開展見義勇為先進人物評選等,提高社會認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社會資源實現見義勇為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