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相關法規
1. 武漢市遺體捐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遺體捐獻工作,發展醫學科學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遺體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遺體捐獻執行人將遺體的全部捐獻用於醫學教學、科研或者將角膜捐獻用於臨床移植的行為。
本條例所稱遺體捐獻執行人,是指捐獻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或者監護人。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遺體捐獻及其管理活動。第四條 遺體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第五條 自然人捐獻遺體的意願應當受到尊重,捐獻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第六條 市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市遺體捐獻工作,負責遺體捐獻的組織管理與監督。
市、區紅十字會負責遺體捐獻的具體工作。
公安、民政、財政、教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遺體捐獻工作。
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單位應當開展對遺體捐獻工作的公益性宣傳。第二章捐獻登記第七條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決定捐獻遺體。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表示捐獻遺體的,應當徵得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第八條 市、區紅十字會是遺體捐獻的登記機構(以下簡稱登記機構),負責遺體捐獻的登記工作。
登記機構應當向社會公布其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和工作時間。第九條 捐獻遺體應當辦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捐獻人可以自己到登記機構辦理捐獻登記手續,也可以要求登記機構上門辦理捐獻登記手續。第十條 辦理遺體捐獻手續時應當填寫遺體捐獻登記表。登記表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捐獻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身份證件;
(二)捐獻人自願捐獻遺體全部或者角膜及其用途;
(三)遺體捐獻執行人的姓名、聯系方式、負責通知遺體捐獻接受單位的時限及同意執行的意見;
(四)遺體捐獻的接受和利用單位;
(五)遺體利用後的處理;
(六)其他事項。
捐獻人在登記表中未註明可以公開的事項,登記機構、利用單位應予保密。
登記後,由登記機構向捐獻人頒發遺體捐獻卡。第十一條 捐獻人辦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後,可以變更登記內容或者撤銷登記。登記機構應當按照捐獻人的要求,及時辦理變更或者撤銷手續。第三章接受、利用和處理 第十二條 市、區紅十字會負責捐獻遺體的接受工作。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遺體或者角膜,不宜捐獻:
(一)捐獻人死於甲、乙類傳染病的;
(二)遺體毀損不能利用的;
(三)捐獻角膜失去移植條件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第十四條 利用捐獻遺體的單位(以下簡稱利用單位)應當是有開展醫學科研、教學業務能力的醫學高等院校、醫學科研單位和醫療機構,並有專門從事遺體利用工作的機構、人員和與開展遺體利用工作相適應的設施。
前款所列單位應當經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取得利用捐獻遺體資格,方可開展對捐獻遺體的利用工作。第十五條 捐獻人死亡後,遺體捐獻執行人應當按照遺體捐獻登記表中約定的時限通知原登記機構,並持捐獻人死亡證明和遺體捐獻登記表、遺體捐獻卡等資料與原登記機構簽訂捐獻遺體交接協議書,然後由原登記機構向遺體捐獻執行人頒發遺體捐獻紀念證書。第十六條 捐獻遺體交接協議書簽訂後,利用單位應當及時將捐獻的遺體運回本單位利用。第十七條 公安、交通、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為接受、運送捐獻遺體提供方便。第十八條 利用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捐獻人的生前意願,遵守國家和省、市的有關規定,將遺體無償用於醫學教學、科研和臨床角膜移植。禁止買賣捐獻的遺體。利用單位必須妥善保管捐獻的遺體。用於醫學教學、科研的遺體,利用完畢後,由利用單位送殯葬單位火化,所需費用由利用單位承擔。用於角膜移植的遺體,角膜移植後,其遺體由遺體捐獻執行人負責處理。第十九條 利用單位應當建立遺體利用專門檔案,完整記錄捐獻遺體的利用情況,並報市、區紅十字會備案。捐獻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遺體捐獻執行人要求告知遺體利用情況的,市、區紅十字會應當予以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