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道路運輸管理條例
⑴ 廣東省道路運輸條例的解讀
《廣東省道路運輸條例》(以下簡稱新《省道條》)已由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2013年11月21日通過,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新《省道條》的修改在1995年頒布的《廣東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以下簡稱舊《省道條》)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調整,在理念上體現了強化服務、弱化管理,輕審批、重監管的立法精神,對於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
通過對照新舊《省道條》解讀主要修改內容:
新《省道條》在體例安排上對舊《省道條》也進行了較大調整,舊《省道條》分十二章六十三條,新《省道條》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的體例,分八章七十四條,主要修改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大幅減少行政許可
為體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對行政許可等規定作了大幅的刪減。其中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和規章已有規定的行政許可審批和程序,在新《省道條》中不做重復;減少了道路貨運許可審批的范圍,取消了搬運裝卸、客貨代理、車輛租賃、清洗等運輸相關業務的許可,刪除了開業、變更、歇業,零擔貨物運輸等內容,新《省道條》第二條明確規定:「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道路運輸經營以及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經營活動。」其中「道路運輸經營包括道路旅客運輸經營(以下簡稱客運經營)、道路貨物運輸經營(以下簡稱貨運經營)。」「道路運輸相關業務包括道路運輸站場經營、機動車維修經營、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汽車租賃和客(貨)運相關服務。」部分職能轉移給其他部門,發揮道路運輸相關行業協會作用,在新《省道條》第七條第二款就有如下的規定:「道路運輸相關行業協會可以承接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轉移或者委託的道路運輸及相關業務管理事項,並接受指導監督。 」
(二)增加道路運輸公共服務的內容
為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刪除了條例名稱中的「管理」二字,增加第二章「服務與管理」的內容,體現了新《省道條》重視規范市場、弱化管理色彩的引導方向。並進一步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逐步提供均等化和一體化的道路運輸服務,優先發展城鄉公共交通,鼓勵道路運輸經營者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對農村道路運輸參照城市公交政策制定農村客運優惠和政府補貼政策,提高鄉鎮和行政村的通班車率,建立健全農村客運網路體系,方便農村群眾出行 。
(三)增加道路運輸安全的內容
為強化道路運輸安全,新條例第五章為「道路運輸安全」,目的是加大對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的規范;新《省道條》第四十三條明確道路運輸安全責任主體 「道路運輸經營者及相關業務經營者是道路運輸安全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道路運輸安全工作全面負責。」同時在新《省道條》第五十一條中明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依法對道路運輸經營者、營運車輛和營運駕駛員實施准入管理,對道路運輸站場安全生產實施監督,參與道路運輸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
(四)更加重視市場監管。
新《省道條》修訂體現輕審批、重監管的立法理念。一是給予管理者更多的監管手段,針對道路運輸經營者及相關業務經營者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情形即不具備原許可條件的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經整改仍不合格的,原審批機關應當撤銷其原批准;針對道路運輸從業人員一年內被投訴服務質量事件三次以上、經查證屬實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其從業資格,收回從業資格證件,重新學習考試合格的,方可繼續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增加依據交通監控視頻資料、汽車行駛記錄儀或者衛星定位系統所記錄的資料認定違法事實的內容;並明確了車輛和相關設備依法解除扣押後處理方式,即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限期領取;當事人逾期不領取的,逾期之日起的車輛和相關設備保管費用由當事人承擔,經催告三個月仍不領取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可以依法處理。二是要求管理者規范執法,明確主管部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在新《省道條》第六十二條列舉八項情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存在這八項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三是為加強對自由裁量權控制,並盡量減少處罰事項新《省道條》從第六十三條至第七十條規定法律責任且新條例的處罰條款設定了許多單一罰款數額的罰則,如第六十五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道路運輸站場經營者未按照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規定報送運營信息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一千元的罰款。 」
新《省道條》根據依法行政的要求,對道路運輸管理行為進行了全面規范,強化了道路運輸管理工作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新《省道條》前瞻性、務實性、可操作性之強,相信新《省道條》實施後,對於有效加強道路運輸服務和管理,整體提升道路運輸效率水平必將帶來可期望的正面效應 。
⑵ 道路運輸條例是什麼
道路運輸條例是什麼
第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實施道路運輸管理工作的指導監督。
第二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其工作人員的法制、業務素質。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當接受法制和道路運輸管理業務培訓、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崗執行職務。
第三條上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對下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執法活動進行監督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對其工作人員執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時,應當自覺接受社會和公民的監督
第五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建立道路運輸舉報制度,公開舉報電話號碼、通信地址或者電子郵件信箱.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私舞弊的行為進行舉報交通主管部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及其他有關部門收到舉報後應當依法及時查處
第六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職責許可權和程序進行監督檢查,不得亂設卡、亂收貨、亂罰款。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當重點在道路運輸及相關業務經營場所、客貨集散地進行監督檢查。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公路路口進行監督檢查時,不得隨意攔截正常行駛的道路運輸車輛。
第七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實施監督檢查時,應當有2名以上人員參加,並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證件。
第八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實施監督檢查時,可以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查閱、復制有關資料。但是,應當保守被調查單位和個人的商業秘密。
第九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實施道路運輸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車輛超載行為的,應當立即予以制止,並採取相應措施安排旅客改乘或者強制卸貨
第十條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實施道路運輸監督檢查過程中,對沒有車輛營運證又無法當場提供其他有效證明的車輛予以暫扣的,應當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變相收取保管費用,
⑶ 廣東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內容
《廣東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的主要內容如下:
制定目的與適用范圍:
- 目的:為了加強道路運輸管理,維護道路運輸秩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
- 適用范圍:適用於廣東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城鄉道路運輸經營活動及其管理,包括貨物運輸、旅客運輸、搬運裝卸、運輸服務和汽車摩托車維修等。
管理機構與職責:
- 管理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本條例。
- 職責:保障道路運輸的暢通,維護道路運輸經營者的合法經營;城市市區運營的出租小客車,由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進行管理;公安、工商、財政、稅務、物價、城市建設等有關部門協助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做好道路運輸管理工作。
道路運輸發展計劃:
- 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道路運輸發展計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經營資質與開業申請:
- 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具備相應的經營資質。
- 縣級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接到開業申請後,應在二十日內作出審查答復。
- 外商申請在本省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按有關規定辦理。
道路運輸管理:
- 道路貨物運輸需簽訂運輸合同,實行定線、定點、定期運行。
- 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需接受經營資質年度審驗。
- 道路運輸服務業包括物流服務、客貨運站等,不得壟斷貨源、欺行霸市。
- 客運站應提供安全、方便、衛生的候車環境,對旅客損失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 汽車、摩托車維修業實行公平競爭,不得壟斷維修業務。
車輛檢驗與檢測:
- 車輛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接受車輛安全性能檢驗,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車輛不準行駛。
- 營業性客運、貨運車輛還需接受綜合性能檢測。
票證管理與費用繳納:
- 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應按規定使用全省統一的票證。
- 應向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繳納道路運輸管理費。
監督檢查與處罰:
- 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對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實施監督檢查,糾正和處理違章行為。
- 對違反條例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警告、罰款等處罰。
施行日期:
- 本條例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