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政府規章實施情況的檢查

政府規章實施情況的檢查

發布時間: 2021-01-12 09:39:33

① 安全生產監察機關應當如何開展安全監察工作

這個太寬泛了吧,人家一本書都講不完這個問題。
我簡單說幾方面,不完全啊。專
1、學習上級的文件、通知,做好上傳屬下達工作,按照要求開展安全活動
2、搞好安全檢查;通常是聯合其他政府部門搞檢查
3、搞好安全宣傳、安全教育
4、針對各類重特大事故,要及時趕往現場,進行指揮救援工作,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情況
5、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參與死亡事故及重特大事故調查

② 黑龍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的若干意見是地方政府規章

不是 是指導意見

③ 請問朝陽區民政局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呀

朝陽區民政局的電話號碼是010-58631818、010-58633999。

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位於朝陽區廣渠路28號院甲208(珠江帝景東北角底商)辦公。

乘車路線:乘11路、23路、30路、348路、35路、486路、513路、541路、605路、621路、649路、715路、973路、985路、988路公交車,在珠江帝景站下車,沿五洲女子醫院對面胡同向東行400米即到。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六(國家規定的節假日除外)

上午09:00至11:30

下午13:00至16:30

(3)政府規章實施情況的檢查擴展閱讀:

朝陽區民政局的機構職能:

1、貫徹落實國家和北京市關於民政事業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擬訂本區民政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民政理論和政策的調查研究。

2、負責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負責民政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3、指導本區家村基層政權建設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指導農村基層組織的換屆選舉,推動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工作。

4、負責本區街鄉行政區域的管理工作;參與研究和修訂本區行政區劃總體規劃。

5、負責本區婚姻登記、收養登記的管理工作;負責宣傳、實施有關殯葬管理法規,推行殯葬改革工作,依法查處殯葬違法經營活動。

6、組織本區的救災工作,負責救災款物的管理工作。

7、負責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負責城市「三無」人員及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8、依法承擔對本區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登記和監督管理的責任;負責查處違法行為和未經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

9、負責擬訂本區社區服務事業發展規劃,指導開展社區服務,推動社區建設;指導社區服務信息網路建設;對本區內的社區服務機構和養老機構進行指導、監督、管理、服務。

10、負責本區地方退休、退職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指導街鄉落實其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待遇。

11、負責本區建設征地超轉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指導街鄉落實其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待遇。

12、負責宣傳有關優待、撫恤方面的法規、政策、組織和指導擁軍擁屬、撫恤優待和烈士褒揚工作。

13、負責本區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權益保護工作。

14、負責本區退伍義務兵、復員士官、轉業士官、軍隊離休退休幹部和軍隊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接收安置工作;負責協調指導移交給我區管理的軍隊離休退休幹部休養所的工作。

15、負責協調組織本區雙擁共建工作。

16、擬訂本區社會福利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社會福利機構的審核批准工作;負責本區社會福利企事業單位的指導、監督、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指導本區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權益保障工作;負責本區福利彩票的發行銷售及福利基金的使用管理。

17、負責指導監督本區各類民政社會福利機構有關安全工作,負責所屬事業單位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工作。

18、承辦區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④ 在我國,地級市政府可不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規章.

我國,地級市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規章。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事項。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
第七十四條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第七十五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第七十六條 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第七十七條地方性法規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案的提出、審議和表決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參照本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五節的規定,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規定。
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
第七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大會主席團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經批准後,分別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七十九條地方性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本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網站以及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文本為標准文本。

⑤ 人大監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法行使監督職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監督職權。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職權的程序,適用本法;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法律的規定。

第三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職權,應當圍繞國家工作大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行使監督職權。

第五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實施監督,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第六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接受監督。

第七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向社會公開。

第二章 聽取和審議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專項工作報告

第八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每年選擇若干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有計劃地安排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專項工作報告。

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的年度計劃,經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通過,印發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並向社會公布。

第九條 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專項工作報告的議題,根據下列途徑反映的問題確定:

(一)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

(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集中反映的問題;

(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

(四)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的突出問題;

(五)人民來信來訪集中反映的問題;

(六)社會普遍關注的其他問題。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要求報告專項工作。

第十條 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前,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可以組織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有關工作進行視察或者專題調查研究。

常務委員會可以安排參加視察或者專題調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務委員會會議,聽取專項工作報告,提出意見。

第十一條 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辦事機構應當將各方面對該項工作的意見匯總,交由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研究並在專項工作報告中作出回應。

第十二條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的二十日前,由其辦事機構將專項工作報告送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徵求意見;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對報告修改後,在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的十日前送交常務委員會。

常務委員會辦事機構應當在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的七日前,將專項工作報告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第十三條 專項工作報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的負責人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託有關部門負責人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十四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對專項工作報告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研究處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將研究處理情況由其辦事機構送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徵求意見後,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以對專項工作報告作出決議;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決議規定的期限內,將執行決議的情況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聽取的專項工作報告及審議意見,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對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或者執行決議情況的報告,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報並向社會公布。

第三章 審查和批准決算,聽取和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報告,聽取和審議審計工作報告

第十五條 國務院應當在每年六月,將上一年度的中央決算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間,將上一年度的本級決算草案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決算草案應當按照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預算所列科目編制,按預算數、調整數或者變更數以及實際執行數分別列出,並作出說明。

第十六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間,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本年度上一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

第十七條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經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作部分調整的,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調整方案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嚴格控制不同預算科目之間的資金調整。預算安排的農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資金需要調減的,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審查和批准預算調整方案的一個月前,將預算調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進行初步審查,或者送交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徵求意見。

第十八條 常務委員會對決算草案和預算執行情況報告,重點審查下列內容:

(一)預算收支平衡情況;

(二)重點支出的安排和資金到位情況;

(三)預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況;

(四)部門預算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

(五)向下級財政轉移支付情況;

(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批准預算的決議的執行情況。

除前款規定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應當重點審查國債余額情況;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應當重點審查上級財政補助資金的安排和使用情況。

第十九條 常務委員會每年審查和批准決算的同時,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提出的審計機關關於上一年度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第二十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人民政府應當將研究處理情況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以對審計工作報告作出決議;本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決議規定的期限內,將執行決議的情況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聽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及審議意見,人民政府對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或者執行決議情況的報告,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報並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一條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經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在實施的中期階段,人民政府應當將規劃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報告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規劃經中期評估需要調整的,人民政府應當將調整方案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

第四章 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參照本法第九條規定的途徑,每年選擇若干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有計劃地對有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組織執法檢查。

第二十三條 常務委員會年度執法檢查計劃,經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通過,印發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並向社會公布。

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工作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具體組織實施。

第二十四條 常務委員會根據年度執法檢查計劃,按照精幹、效能的原則,組織執法檢查組。

執法檢查組的組成人員,從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中確定,並可以邀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第二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委託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有關法律、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受委託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將檢查情況書面報送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二十六條 執法檢查結束後,執法檢查組應當及時提出執法檢查報告,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

執法檢查報告包括下列內容:

(一)對所檢查的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進行評價,提出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執法工作的建議;

(二)對有關法律、法規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議。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對執法檢查報告的審議意見連同執法檢查報告,一並交由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研究處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將研究處理情況由其辦事機構送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徵求意見後,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報告。必要時,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或者由常務委員會組織跟蹤檢查;常務委員會也可以委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組織跟蹤檢查。

常務委員會的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對其研究處理情況的報告,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報並向社會公布。

第五章 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

第二十八條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備案、審查和撤銷,依照立法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不適當的決議、決定和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參照立法法的有關規定,作出具體規定。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決議、決定和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經審查,認為有下列不適當的情形之一的,有權予以撤銷:

(一)超越法定許可權,限制或者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的;

(二)同法律、法規規定相抵觸的;

(三)有其他不適當的情形,應當予以撤銷的。

第三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三十二條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之間認為對方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送有關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第三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經審查認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廢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予以修改、廢止的議案,或者提出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法律解釋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

第六章 詢問和質詢

第三十四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議案和有關報告時,本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派有關負責人員到會,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第三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三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對本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質詢案。

質詢案應當寫明質詢對象、質詢的問題和內容。

第三十六條 質詢案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交由受質詢的機關答復。

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可以決定由受質詢機關在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或者有關專門委員會會議上口頭答復,或者由受質詢機關書面答復。在專門委員會會議上答復的,提質詢案的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權列席會議,發表意見。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認為必要時,可以將答復質詢案的情況報告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七條 提質詢案的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對受質詢機關的答復不滿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經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由受質詢機關再作答復。

第三十八條 質詢案以口頭答復的,由受質詢機關的負責人到會答復。質詢案以書面答復的,由受質詢機關的負責人簽署。

第七章 特定問題調查

第三十九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屬於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需要作出決議、決定,但有關重大事實不清的,可以組織關於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

第四十條 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可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議組織關於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

五分之一以上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書面聯名,可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議組織關於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

第四十一條 調查委員會由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組成,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提名,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調查委員會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加調查工作。

與調查的問題有利害關系的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和其他人員不得參加調查委員會。

第四十二條 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時,有關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公民都有義務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對材料來源保密的,調查委員會應當予以保密。

調查委員會在調查過程中,可以不公布調查的情況和材料。

第四十三條 調查委員會應當向產生它的常務委員會提出調查報告。常務委員會根據報告,可以作出相應的決議、決定。

第八章 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決定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個別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職務;可以撤銷由它任命的本級人民政府其他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分院檢察長的職務。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對本法第四十四條所列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撤職案。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對本法第四十四條所列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撤職案。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五分之一以上的組成人員書面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對本法第四十四條所列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撤職案,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或者由主任會議提議,經全體會議決定,組織調查委員會,由以後的常務委員會會議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審議決定。

第四十六條 撤職案應當寫明撤職的對象和理由,並提供有關的材料。

撤職案在提請表決前,被提出撤職的人員有權在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申辯意見,或者書面提出申辯意見,由主任會議決定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撤職案的表決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第九章 附 則

第四十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和有關法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八條 本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⑥ 江西省省人民政府法制辦是什麼級別的單位共有幾人

根據《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西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贛發〔2009〕5號),保留江西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為廳級省人民政府直屬機構。有30多人。
一、職責調整
加強經濟社會發展中緊迫性、重要性問題涉及的政府法制工作。
二、主要職責
(一)調查研究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具體措施和工作建議,協助省長辦理法制工作事項。
(二)承擔統籌規劃省政府立法工作的責任,擬訂省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省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督促指導。
(三)負責起草或組織起草有關重要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承擔審查省政府各部門、設區市政府和其他單位報送省政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負責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四)承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和省人大常委會及其專門委員會(辦事機構)、國務院及所屬部門向省政府徵求意見的法律、法規、規章草案的論證工作,並受省政府委託提出意見或建議。
(五)承擔省政府規章報送備案工作;承擔南昌市政府規章、設區的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門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責任,根據不同情況提出處理建議。
(六)負責承辦授權省政府解釋的地方性法規和省政府規章解釋的具體工作;組織清理省政府規章,編輯地方性法規、規章匯編的正式版本,負責組織翻譯、審定省政府規章外文文本。
(七)擬訂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方案;參與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組織省政府規章實施情況的檢查;協調法律、法規、規章實施中的矛盾和爭議;核發管理和監督使用行政執法證件;指導行政執法及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八)研究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收費等涉及政府行為共同規范的法律、法規實施以及行政執法中帶普遍性的問題,向省政府提出完善制度和解決問題的建議,擬訂有關配套的行政規章、文件和答復意見。
(九)負責承辦省政府的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事項,受省政府委託代理行政應訴;承辦由省政府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賠償事務;指導監督全省的行政復議應訴工作。
(十)組織開展和指導政府法制宣傳、政府法制理論研究與交流;提供政府法制信息、咨詢服務;組織指導政府法制培訓工作。
(十一)承辦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⑦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設定的臨時性行政許可

A.實施滿1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⑧ 職業病防治法 安監部門承擔幾項職責

安監部門主要職責:

  1. 負責安全生產監管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劃、政策貫徹實施。

  2. 承擔安全生產生產監督管理責任 。

  3. 承擔指導、協調、組織和監督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全縣工礦商貿行業(包含煙花爆竹)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

  4. 承擔負責危險化學品的監督管理。

  5. 承擔擬訂作業場所職業衛生有關執法規章和標準的實施意見。

  6. 負責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7. 負責安全科技發展和宣傳教育 。

  8. 承擔縣安全生產委員會日常工作 。

⑨ 任何一個普通公民都可以查詢到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規嗎怎麼查詢最便捷

按實際情況,由於無法確定你想查詢的是那一方面的信息,無法就查詢作出詳細回答。但你可以按法律規定,自行確定更快的查詢方法。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九條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
(三)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
第十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九條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確定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具體內容,並重點公開下列政府信息:
(一)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及相關政策;
(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信息;
(四)財政預算、決算報告;
(五)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項目、依據、標准;
(六)政府集中采購項目的目錄、標准及實施情況;
(七)行政許可的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請行政許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錄及辦理情況;
(八)重大建設項目的批准和實施情況;
(九)扶貧、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促進就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實施情況;
(十)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
(十一)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生產、食品葯品、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情況。
第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保密審查機制,明確審查的程序和責任。
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審查。
行政機關對政府信息不能確定是否可以公開時,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報有關主管部門或者同級保密工作部門確定。
行政機關不得公開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經權利人同意公開或者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開。
第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並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公共查閱室、資料索取點、信息公告欄、電子信息屏等場所、設施,公開政府信息。
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向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提供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
第三十七條
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環保、公共交通等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製作、獲取的信息的公開,參照本條例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機構制定。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2020最新第37條 發布:2025-08-14 02:43:42 瀏覽:375
到靜安法院 發布:2025-08-14 02:41:18 瀏覽:570
屬於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是 發布:2025-08-14 02:36:57 瀏覽:532
室內塗漆工程法規 發布:2025-08-14 02:35:31 瀏覽:573
行政法規和授權行政法規的區別 發布:2025-08-14 02:34:10 瀏覽:816
最新勞動法搬廠 發布:2025-08-14 01:55:18 瀏覽:116
我的法治故事徵文 發布:2025-08-14 01:54:25 瀏覽:441
財經法規各種總結 發布:2025-08-14 01:54:24 瀏覽:657
鄞州法院網 發布:2025-08-14 01:47:22 瀏覽:603
簽名指紋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4 01:31:09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