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勞動者職業技能促進條例
1. 深圳市職業訓練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和促進職業訓練工作,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適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深圳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深圳市行政區域內所進行的職業訓練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職業訓練是指以職業標准、職業規范為主要內容,以培養、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為主要目標的職業教育活動,包括從業前訓練、在崗訓練、轉崗轉業訓練、再就業訓練以及其他技能性訓練。第四條 職業訓練應當適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勞動就業的需要,為培養和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服務。
職業訓練應當與推行就業准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相結合。第五條 政府應當將職業訓練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職業訓練發展規劃,統籌安排,發展職業訓練事業。
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各類職業技術院校及其他培訓機構的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訓練,鼓勵和幫助勞動者參加職業訓練。第六條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訓練制度,根據企業經營的實際,有計劃地對員工進行職業訓練。第七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參加職業訓練的權利,並有按照所從事崗位需要接受職業訓練的義務。第八條 政府保障職業訓練機構的合法權益。職業訓練機構依法享有辦學自主權。
職業訓練機構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方針,保證職業訓練質量。第九條 市、區勞動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勞動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職業訓練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實施。第十條 職業訓練的行業協會是職業訓練機構的自律性組織,行業協會的機構運作、會員的權利義務由其章程規定,主要職責如下:
(一)貫徹實施有關職業訓練的法律、法規;
(二)制訂實施職業訓練發展規劃的具體方案和辦法;
(三)指導職業訓練的專業設置和發展方向;
(四)制定職業訓練的從業規則;
(五)反映會員的意見和要求,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六)辦理勞動部門委託的事項。第二章 職業訓練機構第十一條 政府可根據職業訓練發展規劃和實際需要設立職業訓練機構。
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按照下列條件並經勞動部門批准,可以設立職業訓練機構:
(一)有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二)有與所申請從事的職業訓練活動相適應的教師、管理人員;
(三)有符合政府規定的場所、設施、設備;
(四)有不少於十萬元的辦學資金;
(五)符合政府制定的職業訓練發展規劃。第十二條 勞動部門受理設立職業訓練機構的申請後,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批准設立的,發給辦學許可證,並抄送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不批准設立的,應當給申請人書面答復。第十三條 職業訓練機構取得辦學許可證後,應當依照有關規定進行事業單位登記或者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在辦學許可證載明的范圍內開展職業訓練活動,並按規定進行年審。
辦學許可證不得出租、轉讓。第十四條 政府根據職業訓練發展規劃建立職業訓練公共實際操作訓練基地(以下簡稱公共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面向社會開放,提供實習訓練服務。
政府鼓勵和支持企業、行業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建立實際操作訓練基地。第十五條 職業訓練機構從事收費性職業訓練服務,不得違反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第三章 職業訓練的實施第十六條 實施職業訓練,應當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准進行;沒有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按照省、市勞動部門確定的職業規范進行。
沒有前款規定的標准和規范的,職業訓練機構應當在實施職業訓練前將訓練方案報勞動部門備案。第十七條 勞動部門應當採用多種形式對未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的普通初、高中畢業生,進行勞動預備訓練。第十八條 勞動部門應當對失業員工進行再就業訓練,所需經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的轉業訓練費中支出。第十九條 政府根據殘疾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就業願望,組織其進行職業訓練。殘疾人參加職業訓練期間,發給適當的生活費。殘疾人參加職業訓練所需費用及生活費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支出。第二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和本單位實際,對新錄用員工進行上崗前職業訓練,並有計劃地開展員工的在崗、轉崗等職業訓練。
從事技術工種的員工,上崗前必須經過職業訓練。國家規定應當具備職業資格的,取得相應職業資格後方能上崗。
2. 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根據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特區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條例。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條例執行。
本條例所稱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為其成員,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單位支付報酬的勞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第三條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應當遵循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守法自律、平等協商、誠實信用、共生雙贏、公平正義的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區政府)應當將維護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作為重要職責,廣泛聽取用人單位、勞動者、工會組織和行業協會等相關方面的意見,研究制定涉及勞動關系的政策、措施,依法協調勞動關系,妥善處理勞動爭議,維護社會穩定。
人民法院、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勞動爭議案件應當依法及時、公正裁判,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各級工會組織應當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工作職責,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其他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應當積極參與構建和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第五條市、區政府應當將勞動法制宣傳教育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加大勞動法制宣傳教育力度。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勞動行政部門、工會等定期對用人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勞動者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第二章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利義務第六條用人單位依法享有下列權利:
(一)制定規章制度;
(二)錄用和管理勞動者;
(三)參加集體協商;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七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履行下列義務:
(一)尊重勞動者,維護勞動者人格尊嚴;
(二)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三)保障勞動者休息和休假;
(四)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定;
(五)參加社會保險;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第八條勞動者依法享有下列權利:
(一)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
(二)取得勞動報酬;
(三)休息和休假;
(四)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
(五)接受職業技能培訓;
(六)參加和組織工會;
(七)參與集體協商;
(八)提請勞動爭議處理;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九條勞動者應當依法履行下列義務:
(一)勤勉工作,完成勞動任務;
(二)遵守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
(三)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定;
(四)遵守職業道德;
(五)通過合法途徑表達訴求、維護權益;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第十條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應當依法訂立、全面履行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後,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內容完整的勞動合同中文文本;勞動合同內容變更的,應當向勞動者提供變更後的勞動合同中文文本。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合法形式,完善民主管理,保障勞動者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
用人單位應當支持勞動者依法組建和參加工會,支持工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第十二條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和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並向勞動者提供書面文本。
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的約定不一致的,優先適用勞動合同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