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法律法規
Ⅰ 菏澤市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整潔優美城鎮環境,促進城鎮文明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根據國務院《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城市、鎮規劃區和縣區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實行城鎮化管理的其他區域內的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及相關活動。
縣區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實行城鎮化管理的其他區域應當包括鄉人民政府駐地、新型農村社區和國省道、鐵路沿線村莊等。第三條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原則。第四條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縣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的具體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國土資源、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商務、衛生計生、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環境保護、工商行政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與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有關的管理工作。
郵政、通信、供電、供水、供熱、供氣、公共交通和物業服務等單位,應當配合做好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組織編制重要地段景觀、市政設施、戶外廣告、便民市場、公共停車場、環境衛生等專項規劃,建立公共財政和社會資金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第六條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制定菏澤市城鎮容貌標准,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第七條鼓勵採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能源,推廣應用數字化管理模式,提高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效能和水平。第八條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和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意識及公共道德水平。第九條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履行管理職責、實施執法活動,應當接受社會監督。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享受良好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的權利,負有維護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的義務,並有輪緩森權對損害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的行為進行勸阻和舉報。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設立並公布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等,方便公眾舉報。第二章責任區管理第十一條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實行責任區管理制度。
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責任區是指單位和個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築物、構築物、設施、場所及其一定范圍內的區域。
責任區內的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工作由責任人負責。第十二條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責任區以及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城鎮道路、廣場、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公共區域,以及公共廁所、垃圾處置場(廠)、垃圾中轉站、垃圾箱等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鎮(鄉)人民政府負責;
(二)街巷、居民住宅區,由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負責;實行物業管理的居民住宅區,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由物業服務企業負責,物業管理部門監管;
(三)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等單位的管理區域,由本單位負責;
(四)車站、碼頭、公交站點、停車場、集貿市場、公園、旅遊景區和文化、體育、娛樂等公眾聚集場所,由經營管理單位負責;
(五)鐵路、公路、河道、涵洞、水域及沿線、沿岸,由管理單位負責;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企業負責臘畝,待建土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哪鋒責;
(七)臨街商戶、經批准設置的便民攤點周圍由經營者負責。
責任區或者責任人不明確的,由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確定;責任區跨行政區域責任不明確的,由共同的上一級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第十三條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責任人的責任如下:
(一)保持責任區內容貌整潔,無佔道經營、店外經營、亂堆亂放、亂停車輛、亂貼亂畫等現象;
(二)保持責任區內環境衛生,無暴露垃圾、糞便、污水和引發病媒生物孳生的其他污染源;
(三)按照規定設置環境衛生公共設施,保持整潔、完好;
(四)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工作。
Ⅱ 海南藏族自治州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建整潔優美、生態宜居的城鎮工作和生活環境,根據國務院《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州行政區域內縣、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建成區,以及其他實行城鎮化管理區域的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活動。
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建成區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堅持統一領導、分區負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專業人員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州、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鎮建設專項規劃,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保障市容和環境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第五條州、縣人民政府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的管理工作。
州、縣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市場監管、交通運輸、衛生健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林業和草原、農牧、水利、民政、文體旅遊廣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宗教事務、公安、教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的相關工作。
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的具體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本地人民政府開展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的具體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享受整潔、優美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的權利,負有維護市容和環境衛生、愛護公共環境衛生設施的義務;對損害、破壞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的行為,有權勸阻和舉報。
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尊重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人員的勞動,不得妨礙、阻撓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第七條州、縣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的技術創新,推廣市容和環境衛生先進技術和經驗應用。將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納入智慧城鎮管理系統,建設數字化管理平台,推行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提升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第八條州、縣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投資建設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基礎設施以及從事環境衛生服務業,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推進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服務市場化。
鼓勵村(居)民、志願者、公益組織參加市容和環境衛生治理工作;倡導村(居)民委員會制定維護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公約,共建共治共享城鎮衛生環境。第九條州、縣、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衛生科學知識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群眾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開展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有關科學知識的宣傳,增強公民維護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意識,提高公民公共道德水平。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公益宣傳工作。第十條州、縣人民政府應當對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第十一條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行責任區制度。
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是指單位和個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築物、構築物、設施、場所的土地使用權范圍以及管理范圍。第十二條縣人民政府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劃定州、縣人民政府住所地鎮的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范圍。其他鎮人民政府負責劃定本行政區域內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范圍。
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劃定後,應當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三條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責任區責任單位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責任單位應當安排專兼職責任人負責本責任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的具體工作;
(二)機關、團體、學校、部隊、醫院、宗教場所、企事業單位內部和周邊責任區,由該單位負責;
(三)住宅區、城中村,由物業服務企業負責;未實行物業管理的,由業主委員會或者村(居)民委員會負責;
(四)商品交易市場、展覽展銷等場所由管理單位、舉辦單位負責;商場、賓館、飯店以及商業攤點、門店等場所由經營者負責,無管理單位、經營者的,由所有權人負責;
(五)城鎮道路、人行道、橋涵、路燈、護欄、道路指示牌等公共區域和市政設施,縣人民政府住所地由縣人民政府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鎮人民政府住所地由鎮人民政府負責;
(六)公交車站點、汽車站、停車場、公園、廣場、景區以及文化體育、娛樂等公共場所,由經營、管理單位負責;
(七)電力、通訊、有線電視、交通信號燈、郵政、供水排水、供氣、供暖等公共設施和空中架設的管線,報刊亭、電話亭、候車亭、戶外廣告等設施和空中架設的管線,由產權所有者和管理單位負責;
(八)城鎮風景林地、行道樹及幹道綠化帶、沿街花壇、綠籬、草坪以及公共綠地,由城鎮綠化管理單位負責;
(九)河道、溝渠的公共水域及沿岸保護范圍內由管理單位負責;
(十)公共廁所、化糞池、儲糞池、垃圾中轉站以及其他環境衛生設施,由管理或者運營單位負責;
(十一)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由施工單位負責;待建工地,由建設單位負責;徵收拆遷工地,由徵收拆遷單位負責;
(十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衛生由縣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鎮人民政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