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產品進超市的法律法規

產品進超市的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5-08-06 13:36:48

Ⅰ 個體工商戶可以做預包裝進超市嗎

個體工商戶確實可以將預包裝食品送入超市銷售。具體來說:

  • 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個體工商戶:這類個體工商戶擁有進行預包裝食品生產和銷售的法律資格。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獲取門檻較高,要求廠房布局合理,包括原料庫、成品庫、包材庫等區域的劃分,以及嚴格的生產流程和監管要求。

  • 持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的個體工商戶:這類個體工商戶同樣具備生產和銷售預包裝食品的資格,但其門檻相對較低,無需復雜的廠房布局和嚴格的生產流程。這種登記證主要適用於規模較小、生產條件較為簡單的食品加工個體工商戶,但仍需遵守食品安全法規和標准。

無論持有哪種許可證,個體工商戶在進行預包裝食品生產和銷售時,都必須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和標准,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這是為了滿足市場監管部門的要求,更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

Ⅱ 小作坊食品能進超市嗎

有經營實行許可制度的虛配食品可以
一、關於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管理辦法的授權立法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點多面廣,各地差異很大,盡管《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但仍需要地方根據本地情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操作性強、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管理辦法。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規定明確要求有關國家機關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作出規定。有關國家機關未能在期限內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應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說明情況。因此,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在新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出台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但有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是在其關於食品安全綜合性的地方性法規中規定了食品生產加工小敬譽信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管理內容,如果修改該地方性法規可能需要等待新《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出台。
二、地方立法的范圍
2015年7月30日,陝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及攤販管理條例》將小餐飲納入調整范圍,該條例第三條第2款規定:「本條例所稱小餐飲,是指有固定經營門店,從業人員少、條件簡單,從事餐飲服務的小餐館、小吃店、小飲品店等個體經營者。但是,經營面積在五十平方米以上的,不適用本條例。」
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
(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定義、范圍
老法和新法都沒有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定義和范圍作出規定,但這是地方立法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目前比較權威的定義有兩個:
一是2007年6月國家質檢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的意見》中將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定義為:固定從業人員較少,有固定生產場所,生產條件簡單,從事傳統、低風險食品生產加工活動(不含現做現賣)的沒有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食品生產單位或個人。
二是《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質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GB/T23734-2009)》將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定義為: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從事食品生產,有固定生產場所,從業人員較少,生產加工規模小,無預包裝或簡易包裝,銷售范圍固定的食品生產加工(不含現做現賣)的單位和個人。
以亮輪上兩個定義都強調「不含現做現賣」,但有的地方立法如湖南將小作坊分為制售分離的小作坊和現場制售的小作坊。客觀上講,現場制售食品的小作坊難以與小攤販、小餐飲劃清界線。
從已有的地方立法來看,河南將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民事主體資格界定為「個體工商戶」,非常值得稱道!但陝西將小作坊的民事主體資格界定為「個體生產經營者」。廣東、山西界定為「生產經營者」。確切地說,無論是「個體生產經營者」,還是「生產經營者」,都不是民事主體的概念,而且讓人聯想到「個體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者」是否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和個人合夥企業?如果把取得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個人合夥企業營業執照、甚至一人公司營業執照的食品生產經營者都列入小作坊的范圍,無疑會使小作坊的范圍無限膨脹;如果只把部分個人獨資企業、個人合夥企業、一人公司列入小作坊,那麼對於其他被列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個人獨資企業、個人合夥企業、一人公司在市場准入、行政處罰方面又有失公平。因此,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民事主體資格應限定為個體工商戶。
(二)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經營范圍問題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由於其自身生產條件和能力所限,有必要對其可以生產加工的食品范圍進行限定。為確保安全,應當原則上禁止或者限制其生產加工高風險食品。省級政府可以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可以生產加工的食品目錄。
從已有的地方立法來看,黑龍江、北京規定監管部門應當制定準予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食品目錄,貴州、吉林規定監管部門應當編制食品小作坊禁止生產的品種目錄。湖南規定食品小作坊禁止生產經營乳製品、罐頭製品、果凍等食品,專供嬰幼兒、老年人、病人、孕產婦等特定人群的食品,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以上即所謂的高風險食品)。北京規定對食品攤販經營的食品品種實行目錄管理。
(三)小作坊的市場准入問題
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銷售、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許可取得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小作坊應當將下列內容向當地縣級質監部門備案:經營者名稱;擬生產加工的食品名稱;生產經營場所及基本的生產設備、設施和工藝;使用的原輔材料、添加劑的名稱、類別、用途、實際最大用量、進貨渠道等;採取何種方式進行檢驗;生產加工人員健康狀況;法律、法規、規章、標准等規定的其他要求。縣級質監部門認為符合有關要求並具備相應的食品生產加工能力的,予以備案,並發給備案號。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只有在取得備案號後方能從事生產經營。從以上規定不難看出,這屬於典型的非行政許可事項的行政審批,即備案的實質就是行政審批。
1. 許可制度。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於2010年通過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第十條第1 款、第2 款規定:「對食品小作坊生產經營活動實行許可制度。食品小作坊業主應當持符合第九條規定要求的相關材料,向所在地的縣(市、區)質量監督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符合規定條件的,頒發食品小作坊准許生產證;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以書面形式告知並說明理由。」
2. 備案制度。例如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於2012年制定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第十四條第1 款規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應當依法取得營業執照,並於取得營業執照後三十日內向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備案辦法由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制定。」
3. 登記制度。例如2015年5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第十二條規定:「食品小作坊應當經旗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登記並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記證後,方可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但從該條例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來看,名為登記制度,實為許可制度。
(四)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產品的銷售范圍問題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質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界定小作坊的要素之一是「銷售范圍固定」。2007年6月國家質檢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的意見》中關於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具體措施之一是「限制銷售」,即「嚴格限制滿足基本質量安全衛生條件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產品銷售最多不得超出縣級行政區域,超出的必須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鄰近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之間,以及與其他相關部門應形成聯動機制,做到產品銷售超出縣級行政區域的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積極協調工商、衛生等部門,嚴格限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產品進入商場、超市等單位。」但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的《紀要》又否定了自己說法。該《紀要》指出:「限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銷售范圍,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也不具備可操作性。」從已有的地方立法來看,陝西規定「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的散裝食品,僅限在本生產加工點銷售。」吉林規定:「小作坊應當按照許可區域和項目經營。禁止超出規定區域和項目經營。」
是否應當限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產品的銷售范圍?筆者認為,從市場經濟以及統一市場的要求出發,不應限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產品的銷售范圍!只要能從源頭上管控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生產行為,又能從流通過程中做到可追溯,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產品可以銷往世界各地。
法律依據:
《食品安全法》
第三十六條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應當符合本法規定的與其生產經營規模、條件相適應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證所生產經營的食品衛生、無毒、無害,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其加強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等進行綜合治理,加強服務和統一規劃,改善其生產經營環境,鼓勵和支持其改進生產經營條件,進入集中交易市場、店鋪等固定場所經營,或者在指定的臨時經營區域、時段經營。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一百二十七條
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等的違法行為的處罰,依照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具體管理辦法執行。

Ⅲ 產品進超市需要什麼條件

要將產品進駐超市,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提供企業三證

    • 營業執照:證明企業合法經營的基本證件。
    • 稅務登記證:證明企業已完成稅務登記,具備合法納稅資格。
    • 組織機構代碼證:用於標識組織機構的唯一代碼證件,有時需提供副本。
  2. 擁有相關產品的工商許可證

    • 確保產品生產和銷售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具備合法生產和銷售資格。
  3. 獲得工商部門頒發的相關產品檢驗合格證

    • 證明產品已通過相關質量檢測和安全性評估,符合超市上架要求。
  4. 與超市方商定具體細節

    • 條形碼費用:如超市要求使用其條形碼系統,可能需要支付相應費用。
    • 陳列費用:根據產品在超市的陳列位置和面積,可能需要支付陳列費。
  5. 安排促銷人員

    • 超市通常會要求供貨方安排促銷人員以推廣產品,這些人員的工資和管理由供貨方負責。
  6. 簽訂供銷合同並商定付款方式

    • 在所有事項談妥後,雙方應簽訂正式的供銷合同,明確產品供應、價格、付款方式、售後服務等條款。

總結:將產品進駐超市需要滿足一系列資質和條件,包括提供企業證件、獲得相關許可證和檢驗合格證,與超市商定具體細節,安排促銷人員,並最終簽訂供銷合同。這些步驟確保了產品的合法性和質量,同時也為超市和供貨方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熱點內容
法院府院聯動機制 發布:2025-08-11 22:25:41 瀏覽:492
司法整風 發布:2025-08-11 22:24:07 瀏覽:337
簽字經辦人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11 22:22:59 瀏覽:183
不參加公司體檢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8-11 22:18:08 瀏覽:576
澳門關於葯品管理法規 發布:2025-08-11 22:09:22 瀏覽:654
海珠區法院地址 發布:2025-08-11 22:06:43 瀏覽:211
北京田法官 發布:2025-08-11 22:01:18 瀏覽:194
承兌匯票變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1 21:53:14 瀏覽:698
勞動法關於企業員工加班的規定的 發布:2025-08-11 21:47:15 瀏覽:993
刑法司法考試試題 發布:2025-08-11 21:38:04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