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公墓管理條例辦法
Ⅰ 鄭州市公墓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公墓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管理條例》和《鄭州市殯葬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公墓,包括經營性公墓和公益性墓地。
經營性公墓是指有償提供骨灰或遺體安葬的公共墓地。
公益性墓地是指在土葬區為本村村民提供遺體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墓地。
第三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建立、經營、使用公墓的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在火葬區,提倡骨灰深埋、撒放等一次性處理,也可經批准有計劃地建立經營性公墓。
在土葬區,應有計劃地建立公墓性墓地。
第五條建立公墓應貫徹節約用地和移風易俗的原則。
建立公墓實行總量控制。
第六條市民政部門是本市公墓管理的主管部門,其所屬的殯葬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本市公墓的管理工作。
縣(市)、區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公墓管理工作。
第七條土地、規劃、公安、工商行政等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公墓管理工作。
第二章公墓的建立
第八條建立公墓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適度控制數量的原則。
市、縣(市)民政部門應當會同當地、規劃部門根據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制定公墓發展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建立公墓應當選用荒山瘠地、高亢地、低窪地、鹽鹼地等,不得佔用耕地。
第十條公墓墓地距離風景名勝區應不少於2000米,距離鐵路、公路和干河應不少於50米。
第十一條建立經營性公墓的單位,應當向市、縣(市)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經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民政部門審核同意,按規定報經批准後核發《公墓經營許可證》。經營單位憑《公墓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注冊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後,方可營業。《公墓經營許可證》實行年度檢驗制度。
第十二條申請建立經營性公墓的單位,應當向市、縣(市)民政部門提交下列書面材料:
(一)申請報告;
(二)申請單位的資格證明;
(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的審查意見;
(四)徵用或佔用土地的審批意見;
(五)可行性研究報告;
(六)審批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條在縣(市)范圍內建立公益性墓地應當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市)民政部門批准。
第十四條經營性公墓佔地面積不得超過10公頃,不得設立分公墓或公墓區。
申請擴大公墓用地面積的,應按照建立公墓的審批程序報經批准。
第三章公墓管理
第十五條公墓建立單位負責墓地的建設、管理和維護。
第十六條公墓墓地應當保持整潔、肅穆。
公墓墓誌應小型多樣,墓區應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美化,綠化面積不少於公墓佔地面積的20%,逐步實現園林化。
第十七條禁止在公墓內建立家庭墓、宗族墓、活人墓。
公益性墓地建立單位不得對本村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員提供墓穴用地。
第十八條禁止出售壽穴,但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壽穴除外。
第十九條經營性公墓墓穴的墓主,應向公墓經營者交納規定費用。
經營性公墓墓穴的墓主,不得擅自買賣、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轉讓墓穴。
第二十條公墓經營者應當從墓穴銷售款中提取不低於5%的費用作為公墓維護費。
公墓維護費實行專款專用,專項用於公墓墓穴全部出售後的維修、養護,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條禁止擅自改變經營性公墓的墓地用途。確需改變墓地用途的,應按審批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經批准改變墓地用途需要搬遷墓穴的,申請單位應負責遷墓,並承擔相應的補償責任。
第二十二條公墓經營者設立公墓業務代辦服務機構,應當持《公墓經營許可證》向所在地市或縣(市)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後,方可從事公墓業務代辦活動。
公墓業務代辦服務機構不得設立分支機構,不得代辦非法經營性公墓的經營業務。
第二十三條刊登、播映公墓業務廣告的,公墓經營者應當向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提供《公墓經營許可證》。
對不提交《公墓經營許可證》的,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不得刊登、播映。
第二十四條公墓經營者及公墓業務代辦服務機構,必須使用市、縣(市)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殯葬服務專用票據。
Ⅱ 鄭州市殯葬管理條例(2003)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殯葬管理,推動殯葬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和《河南省殯葬管理辦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殯葬活動及其管理應當遵循實行火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文明節儉辦喪事的原則。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殯葬管理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單位及時研究處理殯葬管理工作的有關事宜。
市、縣(市)、區民政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殯葬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其所屬的殯葬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殯葬管理的日常工作。
公安、衛生、土地、民族事務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民政部門做好殯葬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指定人員負責殯葬管理工作,指導村(居)民委員會做好殯葬管理工作。第四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村(居)民委員會及其他組織應當積極開展殯葬改革的宣傳工作,教育和引導公民破除喪葬陋俗。
公民從事殯葬活動應當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得妨礙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第五條 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二章 殯葬設施管理第六條 市民政部門應當擬定殯儀館、殯儀服務站、骨灰堂、公墓等殯葬設施的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新建和改造殯儀館、骨灰堂等殯葬設施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由民政部門建設的,納入基本建設計劃,所需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七條 建設殯葬設施,按下列規定審批:
(一)農村為本村村民設置的公益性公墓,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縣(市)、區民政部門批准;
(二)殯儀館,由市、縣(市)民政部門提出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和省民政部門備案;
(三)殯儀服務站、骨灰堂,由市、縣(市)民政部門審批;
(四)新建、擴建的經營性公墓,經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民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報省民政部門審批;
(五)利用外資建設的殯葬設施,按國家有關規定報批。
建設殯葬設施應當依法辦理征地、用地等有關手續。第八條 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建設骨灰堂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有條件的村民委員會可以利用荒山、瘠地、沙丘地建設公益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安葬骨灰的單人或雙人合葬的每個墓穴的佔地面積不得超過一平方米。禁止利用公益性公墓對外從事經營性活動和埋葬遺體。
經營性公墓的建設與管理,按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執行。第九條 禁止恢復、建立宗族墓地;禁止為活人建墓。第三章 火葬管理第十條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死亡的人,除有土葬習俗的少數民族的人以外,遺體必須就近火化。
戶籍在本市的人在異地死亡的,應當就地火化。第十一條 在醫院死亡的人,遺體由殯儀館統一接運。對私自轉運遺體的,醫院應當制止;制止不聽的,及時報告民政部門。
在醫院外死亡的人,遺體由殯儀館或者殯儀服務站接運,也可由喪事承辦人運送。第十二條 殯儀館、殯儀服務站或者喪事承辦人接運遺體,應當對遺體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確保衛生,防止污染環境。
對於患烈性傳染病死亡的人,應當將遺體立即消毒,就近火化。第十三條 辦理遺體火化手續,應當持下列證明:
(一)正常死亡的,持醫療機構或者死者單位、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出具的死亡證明;
(二)非正常死亡的,持死亡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
(三)無名、無主遺體,持當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的確認證明;
(四)被依法處決的,持有關人民法院出具的證明。
遺體火化後,殯儀館應當向喪事承辦人出具火化證明。第十四條 運至殯儀館的遺體應當在七日內火化。喪事承辦人在七日內未辦理火化手續的,殯儀館應當書面通知其限期辦理。因特殊情況需延期火化的,喪事承辦人應當報經市、縣(市)殯葬管理機構批准;延期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
喪事承辦人逾期未辦理或者延期期滿後未辦理火化手續的,殯儀館報經市、縣(市)殯葬管理機構批准,可以火化遺體。
遺體存放費、火化費由喪事承辦人承擔。第十五條 經公安機關確認的無名、無主遺體,屬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機關通知縣(市)、區民政部門送殯儀館火化;屬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機關通知縣(市)、區民政部門送殯儀館存放。除因辦理案件特殊需要外,公安機關應當在三個月內出具允許火化證明。
在醫院正常死亡的被遺棄的遺體,自運至殯儀館之日起三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殯儀館憑醫院出具的死亡證明火化遺體。
遺體存放費、火化費由民政部門承擔或先行墊付。
Ⅲ 公墓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法律分析: 為加強公墓管理,根據《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和有關規定製定本辦法。在火葬區,要提倡骨灰深埋、撒放等一次性處理,也可經批准有計劃地建立骨灰公墓。在土葬改革區,應有計劃地建立遺體公墓或骨灰公墓。 公墓是為城鄉居民提供安葬骨灰和遺體的公共設施。公墓分為公益性公墓和經營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為農村村民提供遺體或骨灰安葬服務的公共墓地。經營性公墓是為城鎮居民提供骨灰或遺體安葬實行有償服務的公共墓地,屬於第三產業。
法律依據:《公墓管理暫行辦法》
第七條 建立公墓,需向公墓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第八條 申請時,應向公墓主管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立公墓的申請報告(二)城鄉建設、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查意見(三)建立公墓的可行性報告(四)其他有關材料。
第九條 建立公益性公墓,由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報縣級民政部門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