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領港條例
Ⅰ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有什麼內容
內容如下:
第一條 為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生活,保障港澳台居民合法權益,根據《居住證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港澳台居民前往內地(大陸)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根據本人意願,可以依照本辦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住證。未滿十六周歲的港澳台居民,可以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居住證。
第三條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登載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居住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指紋信息、證件有效期限、簽發機關、簽發次數、港澳台居民出入境證件號碼。
公民身份號碼由公安機關按照公民身份號碼國家標准編制。香港居民公民身份號碼地址碼使用810000,澳門居民公民身份號碼地址碼使用820000,台灣居民公民身份號碼地址碼使用830000。
第四條 各級公安機關應當積極協調配合港澳事務、台灣事務、發展改革、教育、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衛生健康等有關部門,做好居住證持有人的權益保障、服務和管理工作。
第五條 各級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完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管理信息系統,做好居住證申請受理、審核及證件製作、發放、管理工作。
第六條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有效期限為五年,由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簽發。
第七條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採用居民身份證技術標准製作,具備視讀與機讀兩種功能,視讀、機讀的內容限於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項目。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式樣由公安部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制定。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由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統一製作。
第八條 港澳台居民申請領取居住證,應當填寫《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登記表》,交驗本人港澳台居民出入境證件,向居住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指定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戶政辦證大廳提交本人居住地住址、就業、就讀等證明材料。
居住地住址證明包括房屋租賃合同、房屋產權證明文件、購房合同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單位、就讀學校出具的住宿證明等;就業證明包括工商營業執照、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出具的勞動關系證明或者其他能夠證明有合法穩定就業的材料等;就讀證明包括學生證、就讀學校出具的其他能夠證明連續就讀的材料等。
第九條 居住證有效期滿、證件損壞難以辨認或者居住地變更的,持證人可以換領新證;居住證丟失的,可以申請補領。換領補領新證時,應當交驗本人港澳台居民出入境證件。換領新證時,應當交回原證。
第十條 港澳台居民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住證,符合辦理條件的,受理申請的公安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發放居住證;交通不便的地區,辦理時間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時間不得超過10個工作日。
第十一條 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大陸)從事有關活動,需要證明身份的,有權使用居住證證明身份,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拒絕。
第十二條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為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務:
(一)義務教育;
(二)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四)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六)國家及居住地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第十三條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持有人在內地(大陸)享受下列便利:
(一)乘坐國內航班、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
(二)住宿旅館;
(三)辦理銀行、保險、證券和期貨等金融業務;
(四)與內地(大陸)居民同等待遇購物、購買公園及各類文體場館門票、進行文化娛樂商旅等消費活動;
(五)在居住地辦理機動車登記;
(六)在居住地申領機動車駕駛證;
(七)在居住地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
(八)在居住地辦理生育服務登記;
(九)國家及居住地規定的其他便利。
第十四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在工作過程中知悉的居住證持有人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第十五條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持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持居住證應當由簽發機關宣布作廢:
(一)喪失港澳台居民身份的;
(二)使用虛假證明材料騙領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
(三)可能對國家主權、安全、榮譽和利益造成危害的;
(四)港澳台居民出入境證件被注銷、收繳或者宣布作廢的(正常換補發情形除外)。
第十六條 違反規定辦理、使用居住證的,依照《居住證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居住證管理相關規定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 首次申請領取居住證,免收證件工本費。換領、補領居住證,應當繳納證件工本費。具體收費辦法參照《居住證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 港澳台居民遷入內地(大陸)落戶定居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不適用本辦法。
第十九條 本辦法所稱「港澳台居民」是「港澳居民」和「台灣居民」的統稱。其中,「港澳居民」是指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定居且不具有內地戶籍的中國公民;「台灣居民」是指在台灣地區定居且不具有大陸戶籍的中國公民。
本辦法所稱「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居民居住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居民居住證。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行政區域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因素,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Ⅱ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深入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建設,保障深層次、全方位、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根據國務院批準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推進臨港新片區高標准、高質量建設,對標國際上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自由貿易港,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建設以前沿產業集群、新型國際貿易、高端國際航運、跨境金融服務為代表的開放型產業體系,實現臨港新片區與境外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和信息快捷聯通。
臨港新片區應當建設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第三條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負責具體落實臨港新片區各項改革試點任務,依法履行相關管理職責。
市人民政府在臨港新片區建立綜合審批、相對集中行政處罰的體制和機制,由管委會集中行使本市有關行政審批權和行政處罰權。管委會實施行政審批和行政處罰的具體事項,由市人民政府確定並公布。
市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支持管委會的各項工作。浦東新區、奉賢區、閔行區等區人民政府應當與管委會加強協作,並按照各自職責承擔相關行政事務。
海關、海事、稅務、金融監管、通信管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支持臨港新片區建設和改革開放,並可以根據發展需要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分支機構。第四條根據國家規定,臨港新片區參照經濟特區管理,支持臨港新片區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
本市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中有關規定不適應臨港新片區發展的,管委會應當會同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程序提出調整或者停止該規定在臨港新片區適用的建議。
本市需要先行試點的重大改革舉措,臨港新片區具備條件的,在臨港新片區優先試點。第五條本市建立健全有利於臨港新片區建設發展的財政保障體制,為臨港新片區的建設、管理等提供財政保障。第六條本市促進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其他地區的協同發展,逐步放大臨港新片區輻射帶動效應。第二章投資自由便利第七條本市應當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清單(特別措施),在臨港新片區實施。
臨港新片區實行以過程監管為重點的投資便利措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臨港新片區根據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總體部署,有序推進電信、科研和技術服務、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對於國家在其他領域的擴大開放政策措施,臨港新片區爭取先行先試。第八條根據國家規定,在臨港新片區建設以下金融要素平台:
(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便利境內外投資者參與配置全球資源;
(二)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為企業進行倉單交易和倉單質押融資等提供便利;
(三)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支持推出更多交易品種。第九條臨港新片區實行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登記機關對市場主體提交的登記材料實行形式審查,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律規定的,予以確認。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市場主體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
臨港新片區優化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建立市場主體強制退出制度。第十條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的出資、利潤、資本收益、資產處置所得、知識產權許可使用費、依法獲得的補償或者賠償、清算所得等投資及收益,可以依法以人民幣或者外匯自由匯入、匯出。
臨港新片區內的金融機構可以憑外國投資者無爭議的合法收益證明和稅務憑證,無延遲辦理匯入、匯出手續。第十一條對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不實行徵收。在特殊情況下,臨港新片區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對外國投資者的投資實行徵收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以非歧視性的方式進行,按照被徵收投資的市場價值,及時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並承擔從徵收之日起至支付之日止按合理利率計算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