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間組業規章制度下載
1. 有限空間作業五條規定是什麼
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
一、必須嚴格實行作業審批制度,嚴禁擅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二、必須做到「先通風、再檢測、後作業」,嚴禁通風、檢測不合格作業。
三、必須配備個人防中毒窒息等防護裝備,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嚴禁無防護監護措施作業。
四、必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嚴禁教育培訓不合格上崗作業。
五、必須制定應急措施,現場配備應急裝備,嚴禁盲目施救。
受限空間安全措施有:
1、安全隔絕。設備所有與外界連通的管道、孔洞均應與外界有效隔離。設備與外界連接的電源應有效切斷;
2、通風。保持有限空間空氣良好流通;
3、進入受限空間作業,作業人員所帶的工具、材料須進行逐項登記;完成作業離開有限空間時,應清點作業工具、材料的數量並全部帶出,不準留在有限空間;
4、定時監測。作業前30分鍾內,必須對有限空間再次作氣體采樣分析,採集的分析樣品要有代表性,應保留在氣體取樣器內並至少保留4小時甚至直至作業結束,作業中要加強定時監測,作業期間應至少每隔2小時取樣復查一次;
5、清洗和置換;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必須對有限空間進行清洗和置換,並達到下列要求:清洗後應進行空氣置換,並隨時監測氧氣和其他危險氣體的含量、用壓縮空氣進行置換,應考慮到盲端的置換,置換後的氧含量應達到18-21%,有限空間內的有毒、有害及其他危險氣體濃度符合GBZ2-2002規定;
6、塗刷具有揮發性溶劑的塗料時,應做連續分析,並採取可靠通風措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三條 安全生產工作應當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第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遵守本法和其他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推進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
第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並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
第七條 工會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 生產經營單位的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參加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
第八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安全生產規劃,並組織實施。安全生產規劃應當與城鄉規劃相銜接。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支持、督促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工作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應當按照職責,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狀況的監督檢查,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
第九條 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對全國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對本行政區域內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 國務院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的部門,統稱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令 第13號《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
《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發布的第13號令,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內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幾點:
目的與適用范圍:
- 目的:旨在保障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
- 適用范圍:適用於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等行業的生產經營單位在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與監督。
有限空間作業定義與責任:
- 定義: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人員可以進入作業,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間。
- 責任:主要負責人是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第一責任人,需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審批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職責。
安全管理制度與監護制:
- 制度:制定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培訓安全知識和技能。
- 監護制:實行有限空間作業監護制,明確專職或兼職監護人員,負責監督安全措施。
辨識與審批:
- 辨識:辨識有限空間,建立管理台賬,明確數量、位置和危險因素。
- 審批:根據作業風險大小確定審批要求,高風險作業需由主要負責人或其書面委託的人員進行審批。
發包作業與專題培訓:
- 發包作業:工貿企業發包作業時,需與承包單位明確安全生產職責,統一協調現場安全。
- 專題培訓:進行專題安全培訓,確保作業人員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
現場管理與應急處置:
- 現場管理:在作業區域設置明顯安全警示標志和風險告知牌,採取物理隔離措施。使用符合標準的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裝備。
- 應急處置: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定期組織演練。監護人員全程監護,發現異常立即組織撤離,並科學處置突發情況。
監管與法律責任:
- 監管:存在高風險的有限空間需列入監管目錄,監管部門應納入年度監督檢查計劃。
- 法律責任:違反規定的工貿企業將面臨罰款、停產整頓,直至刑事責任。
此規定的實施將有效加強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令 第13號《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
《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於2023年11月6日審議通過並公布的一項法規,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以下是關於該規定的主要內容和要點:
目的與適用范圍:
- 目的:旨在保障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減少生產安全事故。
- 適用范圍:適用於冶金、有色等行業的工貿企業。
主要內容:
- 有限空間定義:對有限空間進行了明確界定。
- 作業安全管理:要求企業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確作業審批流程、監護人員職責等。
- 責任人職責:企業負責人需承擔有限空間作業的第一責任,確保各項安全措施得到落實。
安全措施:
- 監護制度:強調實施監護制度,要求企業配備具備相應能力的監護人員,監督作業安全措施的落實。
- 風險管控:規定了有限空間辨識、管理台賬的建立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以提升風險管控水平。
- 高風險作業審批:對於存在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的高風險有限空間作業,需經過企業主要負責人或其授權人員審批。
承包商管理:
- 企業需與承包商明確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確保現場安全。
培訓與演練:
- 要求企業組織定期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
處罰規定:
- 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將受到相應的罰款和整頓處罰,包括未設置警示標志、未配備合格設備和器材、未按規定進行培訓和演練等。
廢止舊規:
- 舊的《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將被廢止。
4. 有限空間五條規定
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分別如下:
(1)必須嚴格實行作業審批制度,嚴禁擅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2)必須做到先通風、再檢測、後作業,嚴禁通風、檢測不合格作業;
(3)必須配備個人防中毒窒息等防護裝備,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嚴禁無防護監護措施作業;
(4)必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嚴禁教育培訓不合格上崗作業;
(5)必須制定應急措施,現場配備應急裝備,嚴禁盲目施救。這是從事職工必須遵守的相關規定。
有限空間作業應嚴格遵守哪三項原則
實施有限空間作業,應當嚴格執行「先通風、先檢測、後作業」的原則,未經通風和檢測,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
1、按照先檢測、後作業的原則,凡要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作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事先測定其氧氣、有害氣體、可燃性氣體、粉塵的濃度,符合安全要求後,方可進入。在未准確測定氧氣濃度、有害氣體、可燃性氣體、粉塵的濃度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2、確保有限空間危險作業現場的空氣質量。氧氣含量應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氣體、可燃氣體、粉塵容許濃度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的安全要求。
3、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可採用動物(如白鴿、白鼠、兔子等)試驗方法或其它簡易快速檢測方法作輔助檢測。
法律依據
《應急管理部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一批輕工重點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專家指導服務工作的通知》
二、工作內容
(一)精準施策,推動企業提高有限空間安全管理水平。針對輕工重點企業有限空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指導服務,推動企業做到「五個強化」(強化「關鍵少數」依法履職,強化制度建設,強化風險辨識和台賬建立,強化作業審批和監護,強化人員培訓),確保「五個到位」(隱患排查到位,標志張貼到位,承包方管理到位,裝備配備到位,應急處置到位)。
(二)全面培訓,提升企業主要負責人、有限空間作業相關人員安全管理能力和基層監管執法人員有限空間監管能力。對重點縣的輕工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有限空間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開展有限空間安全知識、作業實際操作和應急處置等培訓工作,強化責任意識,提升辨識、防控能力。對重點縣安全監管執法人員和當地專家開展有限空間政策法規、安全風險管控知識培訓和現場實訓,培養基層監管執法支撐力量。
(三)加強組織,推動指導服務工作深化和長效機制建立。重點縣應急管理部門要明確股室(科室)和人員,配合專家指導服務示範工作,組織監管執法人員和當地專家全程參與和學習,組織開展本地輕工重點企業專家指導服務工作。專家組要協助重點縣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有限空間管理、防護裝備配備以及有限空間作業隊伍管理模式,引導企業通過合作互助,或利用當地有條件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形成統一的有限空間作業力量。
(四)強化宣傳,提升社會安全意識。重點縣應急管理部門要利用新媒體、電視台等多種方式開展宣傳,推動社會公眾關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了解有限空間作業風險,要將應急管理部製作的有限空間安全警示教育片免費發送給輕工重點企業並在網上進行公開,強化對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宣傳、警示和教育。
5. 有限空間作業的管理要求
工貿企業主要負責人是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第一責任人,需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各方職責,進行安全培訓,審批作業,確保防護用品與應急救援裝備齊全。
實行有限空間作業監護制,指定監護人員,具備安全知識與應急處置能力,正確使用防護裝備,監督安全措施。
辨識有限空間,建立管理台賬,更新信息,明確數量、位置與危險因素。
根據安全風險大小審批作業,對存在中毒與窒息風險的作業,由企業主要負責人或委託人員審批,確保未經審批不得作業。
發包有限空間作業時,企業與承包單位在合同中約定責任,統一協調管理,確保現場安全。
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專題安全培訓,培訓作業審批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與應急救援人員,確保培訓合格參與作業。
制定現場處置方案,組織演練與評估,確保應對能力。
在出入口等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與風險告知牌,防止未經審批進入。
採用LOTO措施防止人員進入,監護人員在作業前解除措施。
配備符合標準的防護用品與應急救援裝備,進行維護與檢測,確保可用。
嚴格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後作業」原則,存在爆炸風險時採取相應措施,確保電氣設施設備符合防爆要求。
監護人員全程監護,與作業人員保持聯絡,不得離開或參與作業,發現異常立即組織撤離,事故發生後按處置方案進行應急處置,防止盲目施救。
作業過程中,企業應持續通風與氣體檢測,作業中斷後再進入需重新檢測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