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監察規章制度
⑴ 電力安全監察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保證電力工業的安全生產,根據電力行業的特點和規律,特製定本規定。第二條電力行業為應自上而下建立完整的安全監察體系並對電力生產全過程的人身和設備安全進行監察。第三條安全監察體系與安全保證體系應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並密切配合,共同保證安全生產目標的實現。第四條本規定適用於電力生產、建設企業及其主管部門。第二章機構及人員第五條各電力生產、建設企業(發電廠、供電局、電力建設企業)及其主管部門(網、省電力公司(局)、部直屬或歸口管理公司)必須設置獨立的安全監察機構。第六條網、省電力公司(局)安全監察機構由網、省公司(局)行政正職或行政正職委託的行政副職主管;發電廠、供電局、電力建設企業安全監察機構企業行政正職主管。第七條各級安全監察機構業務上受上一級安全監察機構的領導;網公司(局)所屬省公司(局)的安全監察機構業務上接受網公司(局)和部安全監察機構的領導。第八條各級安全監察機構必須符合下列基本條件:
1.成員符合安全監察人員條件,人員數量與生產、建設的安全監察任務相適應。
2.專業搭配合理、分工明確,並有各崗位職責規定。
3.有完成安全監察任務所必須的裝備,如計算機、照相、錄音、錄像、攝像、監察車輛、通訊工具等。第九條安全監察機構實的負責人變更,應事前徵得上一級安全監察機構的同意。第十條安全監察機構實行資質審查制度。由下級單位填寫《安全監察機構資質申報表》及《安全監察人員情況表》、並由安全第一責任者簽字後報上級單位審查批准。第十一條安全監察機構的資質每四年復審一次。發現安全監察機構有不符合資質條件的情況時,上級單位有權隨時撤銷對其資質的認可,並限期整改,重新申報。第十二條安全監察人員應符合下列基本條件:
1.網、省公司(局)安全監察人員應有大專以上學歷或工程師及以上職稱;發、供電企業安全監察人員應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技師以上職稱;電力建設企業安全監察人員中應有半數以上的工程技術人員。
2.作風正派,責任心強,堅持原則,秉公執法。
3.熟悉本專業技術,具有必要的電力生產、建設專業知識,有3-5年以上現場工作經驗。
4.熟悉與安全生產有關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規程、制度等。
5.身體健康,能夠適應安全監察工作強度。第十三條安全監察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由部審查批準的安全監察人員,由部發放一類證書並在部授權范圍內行使安全監察權;由網、省公司(局)審查批準的安全監察人員,由網、省公司(局)發放二類證書並在網、省公司(局)授權范圍內行使安全監察權。第十四條第一、二類安全監察證書由部統一印製,發放條件和發放辦法由部另行規定。第三章職責第十五條安全監察機構是本單位安全監察口部門,代表上級行使安全監察職能。定期向行政正職和分管副職報告本單位安全情況。第十六條負責監督本單位各級人員安全責任制的落實;監督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反事故技術措施和上級有關安全生產指標的貫徹執行。第十七條負責監督涉及設備(設施)安全的技術狀況、涉及人身安全的防護設施狀況;負責重點監督安全工器具、起重機具、登高用具用廠內運輸設備的管理和定期試驗工作。第十八條協助領導組織安全檢查;監督整改措施的落實。第十九條參加或協助領導組織事故調查,監督「三不放過」原則的貫徹落實。第二十條 負責組織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措施計劃的制度;監督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措施費用的提取;監督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措施計劃和反事故措施計劃的落實。第二十一條定期和不定期總結分析安全生產中的薄弱環節和帶傾向性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第二十二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和隱患及時提出整改要求,必要時應後有關單位、部門發出《安全監督通知書》,限期解決。第二十三條歸口管理事故統計報告工作,做到及時、准確、完整,並按規定審查上報。第二十四條及時應用通報、快報等形式進行事故反饋;配合有關部門應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第四章職權第二十五條有權參加新建、改建或擴建工程的設計審查和投產驗收,對是否做到「三同時」和是否達到安全運行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進行監察,具有安全「一票否決權」。
⑵ 城建監察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
第55號 現發布《建設部關於修改〈城建監察規定〉的決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部長 侯捷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編輯本段建設部關於修改《城建監察規定》的決定
建設部決定對《城建監察規定》(建設部令第20號)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條修改為:「本規定所稱的城建監察是指對城市規劃、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的監督、檢查和管理,以及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 二、第四條修改為:「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城建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建監察工作。」 三、第五條修改為:「城市應當設置城建監察隊伍,在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行使城建監察職能,其組織形式、編制等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據建設系統監察隊伍統一管理、綜合執法的原則,按照當地城市建設系統管理體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確定。 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主管部門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可以委託城建監察隊伍實施有關城建行政處罰。法律、法規規定授權的,從其規定。」 四、第六條增加一項為:「(五)負責對受委託的城建監察隊伍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進行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五、第七條修改為:「城建監察隊伍的基本職責: (一)實施城市規劃方面的監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及有關法規和規章,對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和建設行為進行監察; (二)實施城市市政工程設施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佔用、挖掘城市道路、損壞城市道路、橋涵、排水設施、防洪堤壩等方面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三)實施城市公用事業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供水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危害、損壞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設施的違法、違章行為和對城市客運交通營運、供氣安全、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以及城市節約用水等方面的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四)實施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損壞環境衛生設施、影響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等方面的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五)實施城市園林綠化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綠化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損壞城市綠地、花草、樹木、園林綠化設施及亂砍樹木等方面的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六)在受委託的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 六、第九條修改為:「城建監察人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必須是國家正式職工; (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經過法律基礎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並考核合格; (三)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七、第十一條修改為:「城建監察證和標志由建設部統一印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編號、組織並監督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城建監察工作規章制度,對城監察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和業績考核,實行獎懲制度。」 八、第十二條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證城建監察隊伍的經費和配備必要的裝備。」 九、規定中的「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改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本決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城建監察規定》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改,重新發布。
編輯本段城建監察規定
(1992年6月3日經第十次部常務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9月22日建設部發布《關於修改〈城建監察規定〉的決定》修正1996年9月22日重新發布)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保證國家和地方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的正確實施,依據有關法津、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的城建監察是指對城市規劃、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的監督、檢查和管理,以及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 第四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城建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建監察工作。 第五條 城市應當設置城建監察隊伍,在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行政城建監察職能,其組織形式,編制等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據建設系統監察隊伍統一管理、綜合執法的原則,按照當地城市建設系統管理體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確定。 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主管部門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可以委託城建監察隊伍實施有關城建行政處罰。法律、法規規定授權的,從其規定。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城建監察工作中的職責: (一)負責對城市規劃、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園林綠化、市容環境衛生等行業的城建監察的業務指導; (二)依據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城建監察規定和辦法等; (三)按照城建監察的需要,制訂不同時期的工作目標和政策; (四)負責組織制定城建監察人員的考核標准,提出培訓計劃和內容,對城建監察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城建監察人員的執法水平; (五)負責對受委託的城建監察隊伍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進行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六)負責與有關部門的工作協調。 第七條 城建監察隊伍的基本職責: (一)實施城市規劃方面的監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及有關法規和規章,對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和建設行為進行監察; (二)實施城市市政工程設施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佔用、挖掘城市道路、損壞城市道路、橋涵、排水設施、防洪堤壩等方面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三)實施城市公用事業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供水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危害、損壞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設施的違法、違章行為和對城市客運交通營運、供氣安全、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以及城市節約用水等方面的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四)實施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損壞環境衛生設施、影響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等方面的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五)實施城市園林綠化方面的監察。依據《城市綠化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損壞城市綠地、花草、樹木、園林綠化設施及亂砍樹木等方面的違法、違章行為進行監察; (六)在受委託的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妨礙城建監察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第九條 城建監察人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必須是國家正式職工; (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經過法律基礎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並考核合格; (三)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第十條 城建監察人員在實施城建監察時,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規章,貫徹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以准繩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秉公執法,服從組織紀律,保守國家秘密。在上崗時應當持城建監察證、佩戴標志、自覺接受監察,不得濫用職權,徇私舞弊。 第十一條 城建監察證和標志由建設部統一印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編號、組織並監督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城建監察工作規章制度,對城建監察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和業績考核,實行獎懲制度。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證城建監察隊伍的經費和配備必要的裝備。 第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四條 本規定由建設部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 本規定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
⑶ 《條例》確定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制度有哪些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2003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3號公布 根據2009年1月24日《國務院關於修改〈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決定》修訂)
第五條 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單位應當建立健全特種設備安全、節能管理制度和崗位安全、節能責任制度。
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對本單位特種設備的安全和節能全面負責。
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單位和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應當接受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法進行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第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行政監察等有關部門舉報。
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舉報制度,公布舉報電話、信箱或者電子郵件地址,受理對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和檢驗檢測違法行為的舉報,並及時予以處理。
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行政監察等有關部門應當為舉報人保密,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第十條 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以及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制訂並公布的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生產活動。
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對其生產的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和能效指標負責,不得生產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標的特種設備,不得生產國家產業政策明令淘汰的特種設備。
第十一條 壓力容器的設計單位應當經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許可,方可從事壓力容器的設計活動。
壓力容器的設計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壓力容器設計相適應的設計人員、設計審核人員;
(二)有與壓力容器設計相適應的場所和設備;
(三)有與壓力容器設計相適應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責任制度。
第十四條 鍋爐、壓力容器、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的製造、安裝、改造單位,以及壓力管道用管子、管件、閥門、法蘭、補償器、安全保護裝置等(以下簡稱壓力管道元件)的製造單位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製造、改造單位,應當經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許可,方可從事相應的活動。
前款特種設備的製造、安裝、改造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特種設備製造、安裝、改造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
(二)有與特種設備製造、安裝、改造相適應的生產條件和檢測手段;
(三)有健全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責任制度。
第二十二條 移動式壓力容器、氣瓶充裝單位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許可,方可從事充裝活動。
充裝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充裝和管理相適應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二)有與充裝和管理相適應的充裝設備、檢測手段、場地廠房、器具、安全設施;
(三)有健全的充裝管理制度、責任制度、緊急處理措施。
第三十九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特種設備安全、節能教育和培訓,保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具備必要的特種設備安全、節能知識。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中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的操作規程和有關的安全規章制度。
第四十二條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所從事的檢驗檢測工作相適應的檢驗檢測人員;
(二)有與所從事的檢驗檢測工作相適應的檢驗檢測儀器和設備;
(三)有健全的檢驗檢測管理制度、檢驗檢測責任制度。
⑷ 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辦法的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的監督管理,保證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加強對污染源的有效監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立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自動監控設施,是指在污染源現場安裝的用於監控、監測污染排放的儀器、流量(速)計、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記錄儀和數據採集傳輸儀器、儀表,是污染防治設施的組成部分。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自動監控設施的運行,是指從事自動監控設施操作、維護和管理,保證設施正常運行的活動,分為委託給有資質的專業化運行單位的社會化運行和排污單位自運行兩種方式。
第四條本辦法適用於縣級以上重點污染源(包括重點監控企業)自動監控設施的運行和管理活動。
其他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和管理活動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五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費用由排污單位承擔,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補貼。
第六條國家支持鼓勵設施社會化運行服務業的發展。
第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的規章制度、標准,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的監督管理。
第二章設施運行要求
第八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選型、安裝、運行、審查、監測質量控制、數據採集和聯網傳輸,應符合國家相關的標准。
第九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必須經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正式投入運行,並按照相關規定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聯網。
第十條從事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社會化運行單位必須取得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證書」。
第十一條所有從事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操作和管理人員,應當經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委託的中介機構進行崗位培訓,能正確、熟練地掌握有關儀器設施的原理、操作、使用、調試、維修和更換等技能。
第十二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單位應按照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每半年向其報送設施運行狀況報告,並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第十三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單位應按照國家或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員培訓、操作規程、崗位責任、定期比對監測、定期校準維護記錄、運行信息公開、設施故障預防和應急措施等制度。常年備有日常運行、維護所需的各種耗材、備用整機或關鍵部件。
第十四條運行單位應當保持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因維修、更換、停用、拆除等原因將影響設施正常運行情況的,運行單位應當事先報告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說明原因、時段等情況,遞交人工監測方法報送數據方案,並取得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設施的維修、更換、停用、拆除等相關工作均須符合國家或地方相關的標准。
第十五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維修、更換,必須在48小時內恢復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設施不能正常運行期間,要採取人工采樣監測的方式報送數據,數據報送每天不少於4次,間隔不得超過6小時。
第十六條在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下,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產權所有人可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委託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運營資質證書的運行單位,並簽訂運行服務合同。
運行合同正式簽署或變更時,運行單位須將合同正式文本於10個工作日內,向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排污單位不得損壞設施或蓄意影響設施正常運行。
第十八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委託單位有以下權利和義務:
(一)對設施運行單位進行監督,提出改進服務的建議。
(二)應為設施運行單位提供通行、水、電、避雷等正常運行所需的基本條件。因客觀原因不能正常提供時,需提前告知運行單位,同時向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配合做好相關的應急工作。
(三)舉報設施運行單位的環境違法行為。
(四)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擾運行單位的正常工作或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正常運行。
(五)不得將應當承擔的排污法定責任轉嫁給運行單位。
第十九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社會化運行單位有以下權利和義務:
(一)按照規定程序和途徑取得或放棄設施運行權;
(二)不受地域限制獲得設施運行業務;
(三)嚴格執行有關管理制度,確保設施正常運行;
(四)舉報排污單位的環境違法行為;
(五)對運行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運行水平。
第三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情況行使以下現場檢查和日常監督權:
(一)社會化運行單位是否依法獲得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營資質證書,是否按照資質證書的規定,在有效期內從事運行活動;
(二)社會化運行單位是否與委託單位簽訂運行服務合同,合同有關內容是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並得到落實;
(三)運行單位崗位現場操作和管理人員是否經過崗位培訓;
(四)運行單位是否按照要求建立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的人員培訓、操作規程、崗位責任、定期比對監測、定期校準維護記錄、運行信息公開、事故預防和應急措施等管理制度以及這些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實施;
(五)自動監控設施是否按照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聯網,並准確及時地傳輸監控信息和數據;
(六)運行委託單位是否有影響運行單位正常工作和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的行為;
(七)運行委託單位和運行單位是否有其他環境違法行為。
第二十一條運行委託單位對自動監控設施的監測數據提出異議時,縣級以上環境監測機構應按照國家或地方相關的標准進行比對試驗等監測工作,由縣級以上環境監察機構確認責任單位,並由責任單位承擔相關經濟、法律責任。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運行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出現檢查不合格的情況,可責令其限期整改;對社會化運行單位可建議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運營資質進行降級、停用、吊銷等處罰。
第二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行使運行監督管理權力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嚴格按照本辦法規定履行職責;
(二)不得無故干預運行單位的正常運行業務;
(三)為運行委託單位和運行單位保守技術秘密;
(四)不得收取任何費用及謀求個人和單位的利益;
(五)不得以任何形式指定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單位。
第二十四條國家鼓勵個人或組織參與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活動的監督。
個人或組織發現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活動中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有權向環保部門舉報,環境監察部門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第四章附則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重點污染源,是指列入國控、省控、市控及縣控重點污染源名單的排污單位;重點監控企業是指城鎮污水處理廠。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所稱運行單位包括社會化運行單位和自運行單位。
社會化運行是指已取得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證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或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接受污染物產生單位委託,按照雙方簽訂的合同,為其提供自動監控設施操作、維護和管理,保證設施正常運行,並承擔相應環境責任的經營服務活動。
自運行是指污染物產生單位自行從事其自動監控設施操作、維護和管理,保證設施正常運行,並承擔相應環境責任的活動。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個人或組織如實舉報設施運行違法違規行為的,可給予獎勵,並有義務為舉報者保密。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⑸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確保特種設備的安全運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防範事故發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特種設備設計、製造、銷售、安裝、使用、檢驗、維修、改造等活動的安全監察,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特種設備,是指各類鍋爐、壓力0.1兆帕以上的壓力容器、輸送介質為有毒有害和可燃易爆氣體或者液體的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廠(場)內機動車輛、游樂設施、客運索道等容易發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危險性較大的設備。實施安全監察的具體特種設備按照國務院批準的目錄執行。
法律、法規對建築施工現場的起重機械、城市公用燃氣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領導,督促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協調、解決特種設備安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防止事故發生。第五條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負責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設區的市、縣(市、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負責本地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
經貿、建設、旅遊、交通、公安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從事特種設備各項活動的單位,應當建立並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管理和崗位安全責任制度,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特種設備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向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和有關部門投訴和舉報。
接受投訴和舉報的部門應當為檢舉人保密,對檢舉有功人員,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獎勵。第二章安全要求第八條特種設備的產品設計、製造、安裝、使用、檢驗、維修、改造等活動應當符合相應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沒有相應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的,應當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禁止設計、製造、銷售、安裝、使用、檢驗、維修、改造國家明令淘汰、禁止製造或者強制報廢的特種設備。第九條特種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檢驗、維修、改造和氣瓶充裝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相應資質,並在資質范圍內從事相關活動。
禁止無資質或者超越資質范圍從事特種設備的相關活動。第十條特種設備的設計單位應當對其設計的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負責。
鍋爐、氣瓶、醫用氧艙、客運索道、危險性較大的游樂設施等特種設備的設計文件,應當經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核準的檢驗檢測機構鑒定,方可用於製造。第十一條特種設備的製造單位應當對其製造的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負責。製造活動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備保證產品安全性能所需的製造能力、技術力量和檢驗手段,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和各項規章制度;
(二)按照經鑒定的設計文件進行製造;
(三)按照國家規定接受監督檢驗;
(四)製造特種設備及其安全附件、保護裝置的新產品,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經過型式試驗合格後,方可批量生產;
(五)製造單位變更生產場地生產,應當經原審批部門審查同意。第十二條特種設備的銷售單位應當對其銷售的特種設備的合法性負責。銷售活動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銷售具有相應資質單位製造的特種設備;
(二)執行特種設備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的質量證明及其他按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的文件。第十三條特種設備的安裝、維修、改造單位應當對其施工的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負責。安裝、維修、改造活動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備保證安裝、維修、改造質量所需的能力、技術力量和檢測手段,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和各項規章制度;
(二)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的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前將擬進行的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情況書面告知當地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告知後即可施工;
(三)安裝、維修、改造過程,應當經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核準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監督檢驗,未經監督檢驗或者監督檢驗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四)檢驗合格後,應當將全部竣工資料移交使用單位。
⑹ 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
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
(2000年6月29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令第13號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工作,確保特種設備的產品質量和安全使用,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及國務院賦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職責,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特種設備是指由國家認定的,因設備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容易發生事故,並且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人身傷亡及重大經濟損失的危險性較大的設備。本規定所稱「特種設備」包括電梯、起重機械、廠內機動車輛、客運索道、游藝機和游樂設施、防爆電氣設備等。執行本規定具體的特種設備目錄,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根據特種設備危險性程度提出,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後確定,並公布實施。防爆電氣設備的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程另行制定。
第三條 本規定適用於特種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使用、檢驗、維修保養和改造。
第四條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統一負責全國特種設備的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工作;地方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特種設備的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工作;各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以下簡稱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實施特種設備的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各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在實施特種設備的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時,應當發揮行業部門、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
第五條 從事特種設備監督檢驗工作的技術機構(以下簡稱監督檢驗機構),應當具備相應的條件,經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資格認可並授權後,方可以開展授權項目的特種設備監督檢驗工作。
第二章 通用規定
第一節設計與製造
第六條 設計單位及其設計人員對所設計的特種設備的質量和安全技術性能負責。設計必須符合相應的標准和安全技術要求。未制定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必須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第七條 製造單位對製造的特種設備的質量和安全技術性能負責。對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特種設備,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統一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對未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特種設備,實行安全認可證制度。未取得相應產品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的單位不得製造相應產品。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的取(換)證和管理工作,按照國家有關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的具體規定執行。特種設備安全認可證的取(換)證工作,實行分級分類管理。證書申請的受理分別由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或者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負責,審查工作由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授權的單位承擔,審查合格後,分別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批准發證。
第八條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必須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可得監督檢驗機構進行整機或者部件的型式試驗,合格後方可以提供用戶使用:
(一)試制特種設備新產品或者部件;
(二)製造標准或者技術規程有型式試驗要求的產品或者部件;需要正式生產的,取得相應產品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後,方可以正式生產、銷售。從型式試驗合格到提出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取證申請的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
第九條 特種設備產品出廠時,必須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本規定第三章的具體要求,提供相應的隨機文件,並保證備品配件的供應。
第十條 在中國境內銷售境外製造的特種設備,其產品必須符合我國有關特種設備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強制性標准及技術規程的要求。境外企業在中國境內銷售境外製造的特種設備,必須明確中國境內注冊的代理商,並由代理商承擔相應的質量和安全責任。該代理商必須持接受委託代理和在中國境內注冊的證明材料,到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備案。凡在中國境內銷售境外製造特種設備的產品或者部件,其同類型首台產品或者部件必須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指定的監督檢驗機構進行型式試驗,合格後方可以正式銷售。
第二節 安裝、維修保養與改造
第十一條 特種設備安裝、維修保養、改造單位必須對特種設備安裝、維修保養、改造的質量和安全技術性能負責。安裝、維修保養、改造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向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或者其授權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申請資格認可,取得資格證書後,方可以承擔認可項目的業務。該資格證書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特種設備安裝、維修保養、改造業務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包或者分包。
第十二條 安裝、大修、改造特種設備前,使用單位必須持施工方案等相關資料到所在地區的地、市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備案。
第十三條 安裝、大修、改造後特種設備的質量和安全技術性能,經施工單位自檢合格後,由使用單位向規定的監督檢驗機構提出驗收檢驗申請,並由執行當次驗收檢驗的機構出具檢驗報告,合格的,發給特種設備安全檢驗合格標志。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任何行政部門不得要求再進行強制性的驗收檢驗。
第十四條 安裝、大修、改造的特種設備驗收合格後,負責該項目施工的單位必須將施工的技術文件和資料等,移交使用單位存入該特種設備的技術檔案。
第三節 使用和管理
第十五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必須對特種設備使用和運營的安全負責。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必須使用有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的特種設備。對使用的特種設備,必須按照本規定有關要求申請相應的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
第十六條 新增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使用單位必須持監督檢驗機構出具的驗收檢驗報告和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到所在地區的地、市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注冊登記。將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固定在特種設備顯著位置上後,方可以投入正式使用。
第十七條 使用單位必須制定並嚴格執行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包括技術檔案管理、安全操作、常規檢查、維修保養、定期報檢和應急措施等在內的特種設備安全使用和運營的管理制度,必須保證特種設備技術檔案的完整、准確。
第十八條 特種設備遇可能影響其安全性能的自然災害或者發生設備事故後,以及停止使用一年以上時,再次使用前,使用單位應當對其進行全面檢查,必須消除影響安全的隱患。
第十九條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指特種設備安裝、維修保養、操作等作業的人員)必須經專業培訓和考核,取得地、市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頒發的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證書後,方可以從事相應工作。
第二十條 使用單位必須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日常的維修保養。特種設備的維修保養必須由有資格的人員進行,無特種設備維修保養資格人員的使用單位,必須委託取得特種設備維修保養資格的單位,進行特種設備日常的維修保養。
第二十一條 使用單位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年檢、月檢、日檢等常規檢查制度,經檢查發現有異常情況時,必須及時處理,嚴禁帶故障運行。檢查應當做詳細記錄,並存檔備查。
第二十二條 在用特種設備實行安全技術性能定期檢驗制度。使用單位必須按期向使用特種設備所在地的監督檢驗機構申請定期檢驗,及時更換安全檢驗合格標志中的有關內容。安全檢查合格標志超過有效期的特種設備不得使用。安全檢驗合格標志的有效期自簽發驗收檢驗或者定期檢驗合格報告之日起計算。各類特種設備定期檢驗的周期按第三章的具體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標准或者技術規程有壽命期限要求的特種設備或者零部件,應當按照相應要求予以報廢處理。特種設備進行報廢處理後,使用單位應當向負責該特種設備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報告。
第二十四條 特種設備一旦發生事故,使用單位必須採取緊急救援措施,防止災害擴大,並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當地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及有關部門報告。
第二十五條 在爆炸危險場所使用的特種設備,除執行本規定有關要求之外,還必須符合防爆安全技術要求。
第四節 監督、監察與監督檢驗
第二十六條 各地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按照上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的安排,對特種設備組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各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對特種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使用、檢驗、維修保養與改造單位執行本規定的情況應當進行現場安全監察,發現存在隱患及問題的,責令相應單位改正,必要時向其發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意見通知書》(格式見附件),並督促其及時予以解決。
第二十七條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必須經過作業培訓和考核,取得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員證書後,方可以從事相應的安全監察工作。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員在行使安全監察職權時,應當出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員證書。
第二十八條 各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特種設備事故進行報告、調查,督促處理和結案批復,做好事故統計工作,並按照規定期限逐級上報。
第二十九條 監督檢驗機構進行特種設備型式試驗、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等各類監督檢驗的程序、內容、方法、合格判定規則等,必須按照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相應檢驗規程執行。
第三十條 監督檢驗機構必須加強檢驗工作質量的管理,確保檢驗工作質量保證體系的正常運轉,按期完成監督檢驗工作任務,必須對出具的檢驗報告負責。
第三十一條 監督檢驗機構在接到具備驗收檢驗或者定期檢驗條件的檢驗申請後,必須在10個工作日內安排相應的檢驗。完成相應檢驗工作後,必須在10個工作日內出具檢驗報告,同時應當將檢驗報告報送負責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
第三十二條 在用特種設備數量較多而且具有該類特種設備獨立檢驗機構的大型企業,可以向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申請成立企業自檢站,經上述機構核准建站方案,並經資格認可及授權後,可以承擔本企業內在用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企業自檢站檢驗范圍內的在用特種設備,應當接受監督檢驗機構的抽檢,抽檢比例不得高於該企業當年應當檢驗設備總量的20%。具體抽檢比例由企業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確定。企業自檢站及其檢驗人員從事授權檢驗類別以外的或者本企業之外的特種設備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不具備法律效力。
第三十三條 從事特種設備監督檢驗工作的人員,必須經專業培訓,並接受省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組織的考核,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後,方可以從事批准項目的監督檢驗工作。
第三十四條 受檢單位對檢驗結果有異議時,可以在收到檢驗報告之日起15日內,以書面形式向監督檢驗機構提出。監督檢驗機構必須在15日內對受檢單位提出的異議予以書面答復。受檢單位對監督檢驗機構的答復仍有異議時,可以在收到答復之日起15日內,以書面形式向當地與該監督檢驗機構同級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提出。接到異議申請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應當在30日內,委託由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授權的監督檢驗機構或者組織專家,對被提出異議的檢驗結果進行鑒定或者確認。鑒定或者確認的結論為最終結論。上述鑒定或者確認所需費用,由提出異議的單位支付。鑒定或者確認結論證明原檢驗結果錯誤的,該費用由出具原檢驗結果的監督檢驗機構承擔。
第三十五條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開展特種設備的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工作中,以及監督檢驗機構開展特種設備的監督檢驗工作中,需要收取費用的,必須按照財政、物價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收取。
第三十六條 監督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不得從事特種設備的設計、製造、銷售、安裝、維修保養和改造等經營性活動,並保守受檢單位的商業秘密。
第三章 特殊規定
第一節電梯
第三十七條 電梯出廠時,必須附有製造企業關於該電梯產品或者部件的出廠合格證、使用維護說明書、裝箱清單等出廠隨機文件。合格證上除標有主要參數外,還應當標明驅動主機、控制櫃、安全裝置等主要部件的型號和編號。門鎖、安全鉗、限速器、緩沖器等重要的安全部件,必須具有有效的型式試驗合格證書。
第三十八條 電梯製造企業承擔自己製造電梯的安裝、維修保養、改造業務時,應當按本規定要求,申請並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與製造資格同時提出申請的,執行資格審查的機構應當同時安排該企業製造、安裝、維修保養、改造的資格審查。
第三十九條 在用電梯的定期檢驗周期為一年.
第二節 起重機械
第四十條 起重機械出廠時,必須附有製造企業關於該起重機械產品或者部件的出廠合格證、使用說明書、裝箱清單等出廠隨機文件。合格證上除標有主要參數外,還應當標明主要部件的型號和編號。起重機械的超載保護等安全裝置,必須具有有效的型式試驗合格證書。
第四十一條 自行製造或者改造本單位使用起重機械的單位,必須將設計或者改造的相關資料,報所在地監督檢驗機構審核通過,並報所在地區地、市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備案後,方可以進行製造或者改造。此類起重機械使用前,必須按照本規定要求進行驗收檢驗,取得安全檢驗合格標志並辦理注冊登記後,方可以投入正式使用。
第四十二條 在用起重機械的定期檢驗周期為二年。
第三節 廠內機動車輛
第四十三條 廠內機動車輛出廠時,必須附有製造企業關於該廠機動車輛的出廠合格證、使用維護說明書、備品配件和專用工具清單等出廠隨機文件。合格證上除標有主要參數外,還應當標明車輛主要部件(如發動機、底盤等)的型號和編號。
第四十四條 新增廠內車輛的單位,必須按照本規定要求到所在地區地、市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注冊登記。該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可以指定所在地的監督檢驗機構,了解申請注冊登記車輛的情況,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進行驗收檢驗。免於驗收檢驗或者驗收檢驗合格的,由該監督檢驗機構發給廠內機動車輛安全檢驗合格標志。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應當憑有效的廠內機動車輛安全檢驗合格標志辦理該車輛的注冊登記,並核發廠內機動車輛牌照。廠內機動車輛安裝牌照並粘貼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後,方可以投入使用。
第四十五條 廠內機動車輛使用單位應當結合本單位生產作業區或者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按照《工業企業廠內運輸安全規程》等國家標準的要求,在生產作業區或者施工現場設置交通安全標志和進行交通安全管理。
第四十六條 在用廠內機動車輛定期檢驗周期為一年。定期檢驗不合格或者安全檢驗合格標志超過有效期的不得使用,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應當收回牌照。
第四節 客運索道
第四十七條 對新建或者改建的客運索道實行設計審核制度。設計審核工作由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組織,審查由國家客運索道監督檢驗機構承擔,審核通過後,方可以投入製造和施工。
第四十八條 客運索道的驅動機、抱索器、運載車輛、鋼絲繩、減速機等主要部件出廠時,必須附有製造企業關於該部件的出廠合格證、使用維護說明書等隨機文件。合格證上除標有主要參數外,還應當標明部件的型號和編號。
第四十九條 客運索道安裝工程竣工後,索道站(公司)或者索道運營承包單位必須向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提出運營申請經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對索道站(公司)或者運營承包單位的安全管理審查合格,並經國家客運索道監督檢驗機構對客運索道進行驗收檢驗合格,發給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後,方可以投入正式運營。
第五十條 客運索道安全檢驗合格標志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自國家客運索道監督檢驗機構簽發驗收檢驗報告之日起計算。有效期滿後需要繼續運營的,其索道站(公司)或者索道運營承包單位必須在期滿前三個月向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提出運營復審申請。經所在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審查其安全管理狀況合格,國家客運索道監督檢驗機構全面檢驗合格,取得新的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後,方可以繼續運營。
第五十一條 在客運索道安全檢驗合格標志有效期內,客運索道每年要進行一次年度檢驗。年度檢驗不合格的不得運營。年度檢驗由索道站(公司)或者索道的運營承包單位提出申請,由當地具備客運索道檢驗資格的監督檢驗機構承擔,當地沒有具備客運索道檢驗資格監督檢驗機構的,年度檢驗由國家客運索道監督檢驗機構承擔。
第五十二條 索道站(公司)站長(經理)或者索道運營承包單位負責人對保證客運索道的安全運營負責。站長(經理)要熟悉所管理的客運索道的安全技術知識,必須經過專業的培訓與考核,合格後,方能夠上崗。
第五十三條 索道站(公司)或者索道運營承包單位必須建立救護組織,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准,結合本索道的實際情況,配備相應數量的營救裝備與急救物品。必須制定救援預案,並定期進行救援演習。當索道營運過程中出現意外事件或者發生事故時,能進行緊急處理,防止事態惡化,及時妥善地救援、救護乘客。
第五十四條 索道站(公司)或者索道運營承包單位必須按照《客運架空索道安全規范》的規定,對索道進行日常檢查和維護。索道日常營運、檢查、維護、救護演習、發生意外事件和事故等情況,應當記入運行日記,由索道站(公司)值班站長(經理)簽字認可並存檔備查。
第五節 游藝機和游樂設施
第五十五條 對新建或者改建危險性較大的游藝機和游樂設施實行設計審核制度,設計審核工作由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組織,審查由國家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監督檢驗機構承擔,審核通過後,方可以投入正式製造和安裝。
第五十六條 游藝機和游樂設施出廠時,必須附有製造企業關於該游藝機或者游樂設施的合格證、使用維護說明書和有關圖紙等隨機文件並向用戶提供備品配件和專用工具。
第五十七條 危險性較大的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由國家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監督檢驗機構進行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其他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由所在地區具備相應檢驗資格的監督檢驗機構進行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移地重新安裝的游藝機和游樂設施,必須進行驗收檢驗和辦理注冊登記。
第五十八條 在用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的定期檢驗周期為一年。
第五十九條 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的使用與運營單位,在游藝機和游樂設施每日投入運營前,必須進行試運行和相應的安全檢查。每次運行前,操作和服務人員必須及時向遊客講解安全注意事項,並對安全裝置進行檢查確認;運行中要注意遊客動態,及時制止遊客的危險行為。安全注意事項必須張貼在遊客易於看到的明顯位置上。
第六十條 游藝機和游樂設施的所有者與運營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與標准配備適用的救護設施和滿足需要數量的經過專業培訓合格的監護或者救護人員。必須制定救援預案,並定期進行救援演習。在出現意外事件或發生事故時,能進行緊急處理,防止事態惡化,及時妥善地救援、救護遊客。
第四章 罰則
第六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並拒絕按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發出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意見通知書》進行整改的,由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按照以下規定進行處罰:
(一)違反本規定第七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七條、第五十五條,未履行設計審核手續即進行製造者,或者無相應產品有效的安全認可證即投入製造者,責令停止製造和銷售其產品,並處5000元至20000元罰款;
(二)違反本規定第七條,持相應產品有效的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但不能保證特種設備產品質量或者安全技術性能的,吊銷相應的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
(三)違反本規定第八條、第十條,未按照要求辦理有關手續即提供用戶使用本單位產品的,責令補辦有關手續,並處5000元至20000元罰款;
(四)違反本規定第十一條,無資格證書或者有資格證書但無相應項目即從事特種設備的安裝、維修保養、改造者,責令承擔項目停止進行,並處5000至20000元罰款,有資格證書但無相應項目的,吊銷相應的資格證書;
(五)違反本規定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四十九條,對購置無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產品並投入使用者,或者未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即投入運營的使用者,責令其設備停止使用,屬於非經營性使用行為的,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屬於經營性使用行為的,並處3000元至10000元罰款;
(六)違反本規定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未按照要求定期維修保養特種設備的,以及發現異常情況未及時處理的,屬於非經營性使用行為的,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屬於經營性使用行為的,處以3000元至10000元罰款。發現設備帶故障運行的,必須責令設備停止使用;
(七)違反本規定第十九條、第三十三條、第五十二條,使用無相應有效資格證書的人員從事特種設備管理、安裝、維修保養、改造、檢驗、操作的,對用人單位處以10000元以下的罰款;
(八)違反本規定第二十二條,安全檢驗合格標志超過有效期或者定期檢驗不合格仍然繼續使用的,責令設備停止使用,並處3000元至10000元罰款;
(九)對偽造、塗改、轉借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安裝(維修保養、改造)資格證書、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和廠內機動車輛牌照等有關證書和牌照者,沒收或者吊銷其相應的證書和牌照,並處10000元至30000元罰款。
第六十二條 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特種設備發生事故後不採取緊急救援措施,未能及時有效抑制災害擴大,或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報告事故以及隱瞞事故不報的,由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予以警告,並處5000元至25000元罰款。
第六十三條 對違反本規定進行特種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使用、檢驗、維修保養或者改造,並因此造成事故的,由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責令相關設備停止使用,並處10000元至30000元罰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第六十四條 從事安全監察或者監督檢驗的安全監察員和檢驗人員,在工作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泄露或者剽竊商業秘密的,由所在單位視其情節和後果,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五條 監督檢驗機構不能按照有關規定履行職責或者因管理不嚴,造成工作人員失職的,由授予其檢驗資格的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予以警告,並視情節暫時停止或者取消其檢驗資格。
第六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反本規定行為的處罰機關、處罰方式有明確規定的,依照該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五章 附則
第六十七條 本規定配套的規范性文件或者技術規程,由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另行組織制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本規定中明確由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頒發的各類證書和牌照的格式,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統一規定。
第六十八條 本規定不適用於軍事用途的特種設備。但軍隊所有,用於民用場所的特種設備必須執行本規定。
第六十九條 取得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或者安全認可證的企業、取得相應資格的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機構,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公告。取得相應特種設備的安裝、維修保養、改造資格的企業,由頒發相應資格證書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發布公告。
第七十條 本規定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解釋。
第七十一條 本規定自2000年10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