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規章制度
㈠ 四川省中小學校食品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保障在校學生和教職工食品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的普通高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義務教育學校(以下統稱學校)的食品安全管理,適用本辦法。
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依照本辦法執行。第三條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實行預防為主、全程式控制制、屬地管理、學校落實、社會共治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學校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學校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以及學校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建立學校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學校食品安全所需經費投入,保障學校食堂符合食品安全相關要求。第五條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督促指導學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對學校食品安全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學校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學校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
衛生健康、城市管理、公安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學校食品安全管理相關工作。第六條學校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
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含實際控制人,下同)應當保障學校食品安全投入並對食品安全負責,落實校長負責制,督促校長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職責。第七條學校應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確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和分管負責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學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須經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
學校食堂從業人員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上崗。第八條學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督促從業人員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規程,落實崗位責任;
(二)組織從業人員參加食品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考核和健康檢查;
(三)組織對購進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下簡稱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質量進行查驗,落實索證索票、食品留樣等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檔案;
(四)組織對不合格或疑似不合格的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進行標識、記錄,並移出食品處理區,依法依規處置;
(五)開展學校食品安全自查、風險排查和隱患整改;
(六)法律法規、部委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九條學校應當建立由學校負責人、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等參與的食品安全民主監督機制。
學校應當設立並公布食品安全投訴舉報電話、電子郵箱、意見箱等,及時處理投訴舉報或意見建議。第十條集中用餐的學校應當安排相關負責人陪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家長申請,有計劃地選擇家長代表陪餐。
在學校食堂就餐的教職工和陪餐人員應當與學生同食堂購餐。第十一條新建、改建和擴建學校食堂,建設單位應當提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選址、流程布局和功能分區等進行指導。第十二條學校食堂堅持公益性原則,不得營利。幼兒園和義務教育學校食堂原則上自主經營,學校食堂從業人員可以採用勞務外包或勞務派遣等用工方式。確有必要實施其他方式經營的,應當經所屬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或學校行業主管部門同意。第十三條學校食堂應當做到明廚亮灶,公開食品加工過程。鼓勵運用「互聯網+」等方式,加強對食品來源、采購、加工製作全過程的監督。
有條件的學校應當開展食品快速檢測工作。第十四條學校食堂米、面、油、肉類、調味品等大宗食品實行公開招標,集中定點采購,保證購進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學校不得向有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記錄的供應商采購食品。第十五條學校應當在食堂經營場所醒目位置或學校信息平台公示食品安全管理機構、食品經營許可證、從業人員健康證明、食品安全風險分級等級標識、日常監督檢查結果記錄以及菜譜、進貨來源、品牌、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等信息。第十六條學校除嚴禁采購、使用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外,還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禁止采購、貯存、使用亞硝酸鹽(包括亞硝酸鈉、亞硝酸鉀);
(二)禁止采購、使用散裝食用油、散裝食鹽;
(三)禁止學校食堂制售冷食類食品(水果除外)、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現榨果蔬汁;
(四)禁止學校食堂加工製作四季豆、野生蘑菇、鮮黃花菜、發青發芽土豆等高風險食品。
㈡ 食堂管理員要嚴格遵守哪些學校食堂食品制度
一、學校必須建立健全以校(園)長為第一責任人的食品安全責任制度。學校校長是學校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校長必須對學校食品安全負總責,學校應設1-2名專兼職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員,具體負責食品衛生監督。建立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學校食品衛生責任追究制度。
二、學校食堂和副食品店必須建立健全食品管理的規章制度.學校食堂和副食品店必須取得餐飲服務監管部門發放的餐飲服務許可證(包括原食品衛生許可證),未取得許可證的不得加工、供應食品。加工、供應食品必須遵照食品衛生許可證核定的范圍。要按照要求建立學校食堂的衛生檔案,檔案應包括個人健康證明、食品原料和有關用品索證資料、食品添加劑和調味品采購與使用記錄、餐具消毒自查記錄、食品留樣記錄、食品原材料采購合同等。
五、學校食堂和副食品店必須建立健全食品驗收貯存制度。食品入庫前必須嚴格驗收,設專人驗收登記、設立台帳;食品出庫時必須查驗其感官性狀和保質期。日常性查驗應重點檢查食品是否變質(包括霉變、腐敗)、包裝是否損壞及保質期是否到期等情況,發現存在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應及時進行處理。食品儲存倉庫要專用,食品貯存必須分類、分架、隔牆、離地存放。食品貯存場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個人生活物品,不允許與葯品、殺蟲劑、洗滌劑、防腐劑、雜品等物品混放。
㈢ 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什麼
管理制度如下:
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一種關於食品采購加工等的規章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幼兒能健康安全的成長,入口的食物是一定要安全的,幼兒的消化功能不像成人那麼完善,如果吃了不安全的食物,很容易就會出現問題的。
簡介:
《易·節》:「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孔穎達]疏:「王者以制度為節,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時,則不傷財,不害民也。」
宋王安石《取材》:「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
魏巍《壯行集·春天漫筆》:「他沒有看到,存在幾千年的剝削制度的消滅,就是大公平。」
㈣ 騫煎効鍥椋熷搧瀹夊叏綆$悊鍒跺害鏄浠涔堬紵
鍏充簬椋熷搧瀹夊叏鐨勮勭珷鍒跺害錛屾瘡涓涓騫煎効鍥鐨勯熷搧瀹夊叏錛屽逛簬姣忎竴涓騫煎効鏉ヨ查兘鏄鑷沖叧閲嶈佺殑錛屾墍浠ユ瘡涓騫煎効鍥閮藉繀欏誨湪椋熷搧瀹夊叏鏂歸潰鍒跺畾涓ユ牸鐨勫畨鍏ㄧ$悊鍒跺害銆
涓銆佸辜鍎垮洯椋熷爞涓庡辜鍎塊泦浣撶敤槨愮殑鍗鐢熴佸畨鍏ㄧ$悊蹇呴』鍧氭寔棰勯槻涓轟富鐨勫伐浣滄柟閽堬紝瀹炶屽崼鐢熼儴琛屾斂閮ㄩ棬鐩戠潱鎸囧礆紝鏁欒偛琛屾斂閮ㄩ棬鐩戠潱錛屽辜鍎垮洯鍏蜂綋瀹炴柦鐨勫伐浣滃師鍒欍
浜屻侀熷爞搴斾繚鎸佸唴澶栫幆澧冩暣媧侊紝閲囧彇鏈夋晥鎺鏂斤紝娑堥櫎鑰侀紶銆佽煈鋙傘佽媿銛囧拰鍏朵粬鏈夊蟲槅鉶銆
涓夈侀熷爞鐨勮炬柦璁懼囧竷灞鍚堢悊錛屽簲鏈夌浉瀵圭嫭絝嬬殑椋熷搧鍘熸枡瀛樻斁闂達紝椋熷搧鍔犲伐闂達紝鐢ㄩ愬満鎵銆
鍥涖侀愬叿浣跨敤鍓嶅繀欏諱嬌鐢ㄧ﹀悎鏍囧噯鐨勬礂娑ゅ墏銆佹秷姣掑墏媧楀噣錛屾秷姣掔﹀悎鍥藉舵湁鍏沖崼鐢熸爣鍑嗐
鍔犲己騫煎効鍥鏃ュ父椋熷搧鍗鐢熷畨鍏ㄧ$悊
1銆佽惤瀹為熷搧鍗鐢熷畨鍏ㄨ矗浠誨埗錛氱粨鍚堟湰鍗曚綅瀹為檯錛屾寚瀵煎垎綆′漢鍛樻寚瀹氶熷搧鍗鐢熷畨鍏ㄩ槻鑼冨勾搴︾洰鏍囧拰鎺鏂斤紝騫惰ょ湡緇勭粐瀹炴柦錛屾瘡鏈堝垎鏋愯繘灞曟儏鍐碉紝鍙婃椂鎬葷粨緇忛獙鏁欒錛屽︽湡鏈鍙婂勾緇堝皢瀹夊叏鍚勭嶆儏鍐靛悜鍏ㄥ洯鏁欒亴宸ユ眹鎶ャ
2銆佸己鍖栭熷搧鍗鐢熷畨鍏ㄦ剰璇嗭細騫煎効鍥椋熷搧鍗鐢熷畨鍏ㄥ伐浣滄秹鍙婂叏鍥鍚勯儴闂錛岃佸仛鍒扮粡甯告暀鑲詫紝璀﹂挓甯擱福錛屽己鍖栭熷搧鍗鐢熷畨鍏ㄦ剰璇嗭紝鍔犲己騫煎効涓鏃ョ敓媧諱腑椋熷搧鍗鐢熷畨鍏ㄧ$悊錛屽嬬粓灝嗛熷搧鍗鐢熷畨鍏ㄥ伐浣滄斁鍦ㄤ竴鍒囧伐浣滅殑棣栦綅銆
㈤ 中小學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深化互聯網+安全教育工作,使廣大師生隨時隨處可學安全知識。各地要積極參加安全教育實驗區工作,擴大實驗區覆蓋范圍,把參加安全教育實驗區作為全面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的創新抓手。
安全教育平台登錄賬號官網入口: https://www.xueanquan.com/
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障學生和教職工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加強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實施學歷教育的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以下統稱學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集中用餐是指學校通過食堂供餐或者外購食品(包括從供餐單位訂餐)等形式,集中向學生和教職工提供食品的行為。
第三條 學校集中用餐實行預防為主、全程監控、屬地管理、學校落實的原則,建立教育、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
第四條 學校集中用餐應當堅持公益便利的原則,圍繞采購、貯存、加工、配送、供餐等關鍵環節,健全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營養健康。
第五條 學校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定和健康中國戰略要求,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落實校園食品安全責任,開展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宣傳教育。
第二章 管理體制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學校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發事故應對工作,將學校食品安全納入本地區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第七條 教育部門應當指導和督促學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管理制度,將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工作作為學校落實安全風險防控職責、推進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評價考核;指導、監督學校加強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提升營養健康水平,積極協助相關部門開展工作。
第八條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學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依法查處涉及學校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建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及時向教育部門通報學校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對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進行抽查考核,指導學校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和宣傳教育;依法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學校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
第九條 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校園食品安全風險和營養健康監測,對學校提供營養指導,倡導健康飲食理念,開展適應學校需求的營養健康專業人員培訓;指導學校開展食源性疾病預防和營養健康的知識教育,依法開展相關疫情防控處置工作;組織醫療機構救治因學校食品安全事故導致人身傷害的人員。
第十條 區域性的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根據職責或者相關主管部門要求,組織開展區域內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監測、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等工作。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成立學生營養健康專業指導機構,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膳食營養指南和健康教育的相關規定,指導學校開展學生營養健康相關活動,引導合理搭配飲食。
第十一條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學校校園及周邊地區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定期對學校食堂、供餐單位和校園內以及周邊食品經營者開展檢查;每學期應當會同教育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學校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督促指導學校落實食品安全責任。
第三章 學校職責
第十二條 學校食品安全實行校長(園長)負責制。
學校應當將食品安全作為學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並落實有關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定期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隱患排查。
第十三條 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當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家長陪餐制度,健全相應工作機制,對陪餐家長在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見建議及時進行研究反饋。
第十四條 學校應當配備專(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營養健康管理人員,建立並落實集中用餐崗位責任制度,明確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相關責任。
有條件的地方應當為中小學、幼兒園配備營養專業人員或者支持學校聘請營養專業人員,對膳食營養均衡等進行咨詢指導,推廣科學配餐、膳食營養等理念。
第十五條 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要求,定期接受培訓與考核,學習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標准和其他相關專業知識。
第十六條 學校應當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開制度,利用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時向師生家長公開食品進貨來源、供餐單位等信息,組織師生家長代表參與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管理和監督。
第十七條 學校應當根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發布的學生餐營養指南等標准,針對不同年齡段在校學生營養健康需求,因地制宜引導學生科學營養用餐。
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應當每周公布學生餐帶量食譜和營養素供給量。
第十八條 學校應當加強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宣傳教育,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全民營養周、中國學生營養日、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相關科學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活動。
學校應當將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通過主題班會、課外實踐等形式開展經常性宣傳教育活動。
第十九條 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培養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加強對學生營養不良與超重、肥胖的監測、評價和干預,利用家長學校等方式對學生家長進行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
第二十條 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確有需要設置的,應當依法取得許可,並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
第二十一條 學校在食品采購、食堂管理、供餐單位選擇等涉及學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項上,應當以適當方式聽取家長委員會或者學生代表大會、教職工代表大會意見,保障師生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學校應當暢通食品安全投訴渠道,聽取師生家長對食堂、外購食品以及其他有關食品安全的意見、建議。
第二十二條 鼓勵學校參加食品安全責任保險。
第四章 食堂管理
第二十三條 有條件的學校應當根據需要設置食堂,為學生和教職工提供服務。
學校自主經營的食堂應當堅持公益性原則,不以營利為目的。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不得對外承包或者委託經營。
引入社會力量承包或者委託經營學校食堂的,應當以招投標等方式公開選擇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能承擔食品安全責任、社會信譽良好的餐飲服務單位或者符合條件的餐飲管理單位。
學校應當與承包方或者受委託經營方依法簽訂合同,明確雙方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承擔管理責任,督促其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責任。承包方或者受委託經營方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食品安全標准以及合同約定進行經營,對食品安全負責,並接受委託方的監督。
第二十四條 學校食堂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嚴格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項目進行經營,並在食堂顯著位置懸掛或者擺放許可證。
第二十五條 學校食堂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狀況自查制度。經營條件發生變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學校食堂應當立即整改;有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潛在風險的,應當立即停止食品經營活動,並及時向所在地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報告。
第二十六條 學校食堂應當建立健全並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規定製定並執行場所及設施設備清洗消毒、維修保養校驗、原料采購至供餐全過程式控制制管理、餐具飲具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劑使用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條 學校食堂應當建立並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訓制度。患有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定的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從業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上崗工作,必要時應當進行臨時健康檢查。
學校食堂從業人員的健康證明應當在學校食堂顯著位置進行統一公示。
學校食堂從業人員應當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工操作直接入口食品前應當洗手消毒,進入工作崗位前應當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
學校食堂從業人員不得有在食堂內吸煙等行為。
第二十八條 學校食堂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如實、准確、完整記錄並保存食品進貨查驗等信息,保證食品可追溯。鼓勵食堂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食品經營信息。
第二十九條 學校食堂應當具有與所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供餐人數相適應的場所並保持環境整潔,與有毒、有害場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規定的距離。
第三十條 學校食堂應當根據所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供餐人數,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並配備消毒、更衣、盥洗、採光、照明、通風、防腐、防塵、防蠅、防鼠、防蟲、洗滌以及處理廢水、存放垃圾和廢棄物的設備或者設施。就餐區或者就餐區附近應當設置供用餐者清洗手部以及餐具、飲具的用水設施。
食品加工、貯存、陳列、轉運等設施設備應當定期維護、清洗、消毒;保溫設施及冷藏冷凍設施應當定期清洗、校驗。
第三十一條 學校食堂應當具有合理的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成品或者半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觸有毒物、不潔物。制售冷食類食品、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現榨果蔬汁等,應當按照有關要求設置專間或者專用操作區,專間應當在加工製作前進行消毒,並由專人加工操作。
第三十二條 學校食堂采購食品及原料應當遵循安全、健康、符合營養需要的原則。有條件的地方或者學校應當實行大宗食品公開招標、集中定點采購制度,簽訂采購合同時應當明確供貨者食品安全責任和義務,保證食品安全。
第三十三條 學校食堂應當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准確記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並保留載有上述信息的相關憑證。
進貨查驗記錄和相關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於產品保質期滿後六個月;沒有明確保質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於二年。食用農產品的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於六個月。
第三十四條 學校食堂采購食品及原料,應當按照下列要求查驗許可相關文件,並留存加蓋公章(或者簽字)的復印件或者其他憑證:
(一)從食品生產者采購食品的,應當查驗其食品生產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等;
(二)從食品經營者(商場、超市、便利店等)采購食品的,應當查驗其食品經營許可證等;
(三)從食用農產品生產者直接采購的,應當查驗並留存其社會信用代碼或者身份證復印件;
(四)從集中交易市場采購食用農產品的,應當索取並留存由市場開辦者或者經營者加蓋公章(或者負責人簽字)的購貨憑證;
(五)采購肉類的應當查驗肉類產品的檢疫合格證明;采購肉類製品的應當查驗肉類製品的檢驗合格證明。
第三十五條 學校食堂禁止采購、使用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一)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二)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三)未按規定進行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肉類,或者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製品;
(四)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以及消毒劑、洗滌劑等食品相關產品;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禁止生產經營或者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學校食堂在加工前應當檢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發現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條 學校食堂提供蔬菜、水果以及按照國際慣例或者民族習慣需要提供的食品應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學校食堂不得采購、貯存、使用亞硝酸鹽(包括亞硝酸鈉、亞硝酸鉀)。
中小學、幼兒園食堂不得制售冷葷類食品、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製作四季豆、鮮黃花菜、野生蘑菇、發芽土豆等高風險食品。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可以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中小學、幼兒園集中用餐不得制售的高風險食品目錄。
第三十七條 學校食堂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做到通風換氣、分區分架分類、離牆離地存放、防蠅防鼠防蟲設施完好,並定期檢查庫存,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貯存散裝食品,應當在貯存位置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生產者名稱以及聯系方式等內容。用於保存食品的冷藏冷凍設備,應當貼有標識,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應當分櫃存放。
食品庫房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
第三十八條 學校食堂應當設置專用的備餐間或者專用操作區,制定並在顯著位置公示人員操作規范;備餐操作時應當避免食品受到污染。食品添加劑應當專人專櫃(位)保管,按照有關規定做到標識清晰、計量使用、專冊記錄。
學校食堂製作的食品在烹飪後應當盡量當餐用完,需要熟制的食品應當燒熟煮透。需要再次利用的,應當按照相關規范採取熱藏或者冷藏方式存放,並在確認沒有腐敗變質的情況下,對需要加熱的食品經高溫徹底加熱後食用。
第三十九條 學校食堂用於加工動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水產品原料、半成品或者成品等的容器、工具應當從形狀、材質、顏色、標識上明顯區分,做到分開使用,固定存放,用後洗凈並保持清潔。
學校食堂的餐具、飲具和盛放或者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工具,使用前應當洗凈、消毒。
第四十條 中小學、幼兒園食堂應當對每餐次加工製作的每種食品成品進行留樣,每個品種留樣量應當滿足檢驗需要,不得少於125克,並記錄留樣食品名稱、留樣量、留樣時間、留樣人員等。留樣食品應當由專櫃冷藏保存48小時以上。
高等學校食堂加工製作的大型活動集體用餐,批量制售的熱食、非即做即售的熱食、冷食類食品、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應當按照前款規定留樣,其他加工食品根據相關規定留樣。
第四十一條 學校食堂用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第四十二條 學校食堂產生的餐廚廢棄物應當在餐後及時清除,並按照環保要求分類處理。
食堂應當設置專門的餐廚廢棄物收集設施並明顯標識,按照規定收集、存放餐廚廢棄物,建立相關制度及台賬,按照規定交由符合要求的生活垃圾運輸單位或者餐廚垃圾處理單位處理。
第四十三條 學校食堂應當建立安全保衛制度,採取措施,禁止非食堂從業人員未經允許進入食品處理區。
學校在校園安全信息化建設中,應當優先在食堂食品庫房、烹飪間、備餐間、專間、留樣間、餐具飲具清洗消毒間等重點場所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
第四十四條 有條件的學校食堂應當做到明廚亮灶,通過視頻或者透明玻璃窗、玻璃牆等方式,公開食品加工過程。鼓勵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食品來源、采購、加工製作全過程的監督。
第五章 外購食品管理
第四十五條 學校從供餐單位訂餐的,應當建立健全校外供餐管理制度,選擇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能承擔食品安全責任、社會信譽良好的供餐單位。
學校應當與供餐單位簽訂供餐合同(或者協議),明確雙方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權利和義務,存檔備查。
第四十六條 供餐單位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當餐加工,並遵守本規定的要求,確保食品安全。
第四十七條 學校應當對供餐單位提供的食品隨機進行外觀查驗和必要檢驗,並在供餐合同(或者協議)中明確約定不合格食品的處理方式。
第四十八條 學校需要現場分餐的,應當建立分餐管理制度。在教室分餐的,應當保障分餐環境衛生整潔。
第四十九條 學校外購食品的,應當索取相關憑證,查驗產品包裝標簽,查看生產日期、保質期和保存條件。不能即時分發的,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
第六章 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與應急處置
第五十條 學校應當建立集中用餐食品安全應急管理和突發事故報告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發生集中用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疑似食品安全事故時,應當立即採取下列措施:
(一)積極協助醫療機構進行救治;
(二)停止供餐,並按照規定向所在地教育、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報告;
(三)封存導致或者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用具、設備設施和現場,並按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要求採取控制措施;
(四)配合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行現場調查處理;
(五)配合相關部門對用餐師生進行調查,加強與師生家長聯系,通報情況,做好溝通引導工作。
第五十一條 教育部門接到學校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後,應當立即趕往現場協助相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督促學校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擴大,並向上級人民政府教育部門報告。
學校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啟動應急預案的,教育部門應當立即向同級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級教育部門報告,按照規定進行處置。
第五十二條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衛生健康、教育等部門依法對食品安全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對事故現場進行衛生處理,並對與事故有關的因素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時向同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提交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學校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質、後果及其調查處理情況由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衛生健康、教育等部門依法發布和解釋。
第五十三條 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按照國家食品安全信息統一公布制度的規定建立健全學校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機制,主動關注涉及本地本校食品安全輿情,除由相關部門統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外,應當准確、及時、客觀地向社會發布相關工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
第七章 責任追究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三十三條,以及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學校食堂(或者供餐單位)未按規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規定製定、實施餐飲服務經營過程式控制制要求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項、第(四)項,學校食堂(或者供餐單位)未查驗或者留存食用農產品生產者、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或者經營者的社會信用代碼或者身份證復印件或者購貨憑證、合格證明文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給予警告,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規定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學校食堂(或者供餐單位)采購、貯存亞硝酸鹽(包括亞硝酸鈉、亞硝酸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規定第三十六條第三款,中小學、幼兒園食堂(或者供餐單位)制售冷葷類食品、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或者加工製作四季豆、鮮黃花菜、野生蘑菇、發芽土豆等高風險食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給予警告,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規定第四十條,學校食堂(或者供餐單位)未按要求留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七條 有食品安全法以及本規定的違法情形,學校未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責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會同教育部門對學校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由學校主管教育部門視情節對學校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相應的處分。
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學校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本規定的,應當從重處理。
第五十八條 學校食品安全的相關工作人員、相關負責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學校主管教育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記過處分;情節較重的,應當給予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應當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食品、食品原料劣質或者不合格而采購的,或者利用工作之便以其他方式謀取不正當利益的;
(二)在招投標和物資采購工作中違反有關規定,造成不良影響或者損失的;
(三)怠於履行職責或者工作不負責任、態度惡劣,造成不良影響的;
(四)違規操作致使師生人身遭受損害的;
(五)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擅離職守或者不按規定報告、不採取措施處置或者處置不力的;
(六)其他違反本規定要求的行為。
第五十九條 學校食品安全管理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學校主管教育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視情節給予相應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一)隱瞞、謊報、緩報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隱匿、偽造、毀滅、轉移不合格食品或者有關證據,逃避檢查、使調查難以進行或者責任難以追究的;
(三)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未採取有效控制措施、組織搶救工作致使食物中毒事態擴大,或者未配合有關部門進行食物中毒調查、保留現場的;
(四)其他違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
第六十條 對於出現重大以上學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地區,由國務院教育督導機構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進行約談,並依法提請有關部門予以追責。
第六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衛生健康、教育等部門未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本規定要求履行監督管理職責,造成所轄區域內學校集中用餐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應當依據食品安全法和相關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相應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八章 附則
第六十二條 本規定下列用語的含義:
學校食堂,指學校為學生和教職工提供就餐服務,具有相對獨立的原料存放、食品加工製作、食品供應及就餐空間的餐飲服務提供者。
供餐單位,指根據服務對象訂購要求,集中加工、分送食品但不提供就餐場所的食品經營者。
學校食堂從業人員,指食堂中從事食品采購、加工製作、供餐、餐飲具清洗消毒等與餐飲服務有關的工作人員。
現榨果蔬汁,指以新鮮水果、蔬菜為主要原料,經壓榨、粉碎等方法現場加工製作的供消費者直接飲用的果蔬汁飲品,不包括採用濃漿、濃縮汁、果蔬粉調配成的飲料。
冷食類食品、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的定義適用《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第六十三條 供餐人數較少,難以建立食堂的學校,以及以簡單加工學生自帶糧食、蔬菜或者以為學生熱飯為主的小規模農村學校的食品安全,可以參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實施管理。
對提供用餐服務的教育培訓機構,可以參照本規定管理。
第六十四條 本規定自4月1日起施行,2002年9月20日教育部、原衛生部發布的《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