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管理相關政策法規
『壹』 大學的專職輔導員是一個什麼性質是名正言順的老師么
專職輔導員是高校中專門負責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員,他們通常擁有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雙重身份。輔導員需接受專業培訓,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
高校輔導員應遵守以下職業守則:
1. 愛國守法:熱愛祖國,遵守法律法規,執行教育政策,維護校園秩序,不得有損害黨和國家利益及不利於學生成長的言行。
2. 敬業愛生: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成長,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保護學生權益,不得拒絕學生合理要求。
3. 育人為本: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
4. 終身學習:堅持學習,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拓展視野,以提升職業素養。
5.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遵守社會公德,影響和帶動學生,維護職業聲譽。
綜上,專職輔導員既是教師也是管理人員,他們在學生教育和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需遵循嚴格的職業操守。
『貳』 高校輔導員的政策支持
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16號文件),提出要採取有力措施,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
2005年,為了貫徹落實16號文件,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鼓勵和支持輔導員長期從事該項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
2006年,教育部又簽發第24號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了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聘任、培養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第十六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鼓勵、支持輔導員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開展研究。
隨後教育部又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提出到2010年培養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國內影響的專家等目標。2013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年)》(教黨〔2013〕9號),提出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能力標准體系,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2014年,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准(暫行)》(教思政[2014]2號)的通知,調整和完善高校輔導員培養培訓方案、工作職能設置、考評考核指標等,努力將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到新水平。
這一系列的文件和法規,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各高校按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老師和學生的比例迅速擴大專職輔導員的數量。二是針對新招聘和原有的輔導員進行大規模的培訓。
為了建設並穩定一支數量龐大的專家化的輔導員隊伍,各高校近幾年來紛紛提出各自的方式。
復旦大學1998年成立青年研究中心,鼓勵輔導員結合學生工作實踐進行科學研究,提出「創新型輔導員」的培養理念,該校《輔導員工作職責條例》中規定,專職輔導員每年至少撰寫1篇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兼職輔導員每2年至少撰寫1篇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在鼓勵科研之外,從教育部到高校,組織各種理論培訓則成為培養輔導員的常規做法,在激發輔導員本身積極性方面,鼓勵科研並提供後續的發展方向顯然比培訓這種單向式培養模式更具效果,因為這直接和輔導員個人發展密切相關。在這方面,河北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