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新區條例
A. 江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根據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優化營商環境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營商環境,是指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第三條優化營商環境應當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踐行有事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理念,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打造一流的市場環境、一流的政務環境和一流的法治環境,實現政策優、成本低、服務好、辦事快的營商環境目標,為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及時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督促落實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政府主要負責人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責任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主管部門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優化營商環境日常事務。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確定其他部門為本行政區域內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優化營商環境咨詢委員會,為營商環境改革提供決策咨詢。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健全營商環境評價機制,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定期對本省的營商環境狀況進行評價,並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根據營商環境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
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不得影響各地區、各部門正常工作,不得影響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增加市場主體負擔。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營商環境評價謀取利益。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政府考核,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結合實際,在法治框架內探索優化營商環境的新經驗、新做法。
鼓勵和支持在推進贛江新區、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國家戰略中,先行先試有利於優化營商環境各項改革措施,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對未達到國家和本省要求的優化營商環境目標或者在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排名靠後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實行約談,督促其優化營商環境。第九條優化營商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利和義務維護本行政區域內的營商環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優化營商環境社會監督員制度,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代表,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市場主體代表以及有關社會人士等作為監督員對營商環境進行監督,發現營商環境問題,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應當接受社會監督員的監督,及時整改查實的問題。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宣傳和引導,全面宣傳優化營商環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推廣典型經驗。
每年11月1日為本省營商環境日,營造開放包容、互利合作、誠實守信、親商安商、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路等媒介應當加強輿論監督,對損害營商環境的行為和典型案件依法予以曝光。第十一條市場主體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恪守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履行安全、質量、勞動者權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法定義務,在國際經貿活動中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第二章市場主體保護
B. 南昌紅谷灘新區限牌嗎
紅谷灘是不限牌的,八一橋與南昌大橋限。
南昌限牌不過贛江的,只在老城區,紅谷灘新區不包括在內。
(2)贛江新區條例擴展閱讀:
限牌令主要是指限制汽車上牌數量,控制機動車數量,達到治堵的目的。中國國內北京市、廣州市、上海市、貴陽市、天津市、杭州市、深圳市、海南省已發布限牌令。
《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將於3月1日起施行。對於"限牌"問題,條例規定"採取控制機動車保有量的措施,應當公開徵求公眾的意見,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並在實施三十日以前向社會公告","堵死""一夜限牌"可能。
C. 江西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政府對企業投資項目的核准和備案行為,實現便利、高效服務和有效管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企業投資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是指企業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投資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包括:
(一)企業使用自己籌措資金的項目;
(二)企業使用自己籌措資金並申請使用政府投資補助或者貸款貼息等的項目。
項目申請使用政府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的,應當在履行核准或者備案手續後,提出資金申請報告。第三條省、設區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以及經省人民政府授權的行政審批部門和開發區有關部門為項目核准機關。縣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以及經省人民政府授權的行政審批部門和開發區有關部門為項目備案機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對項目履行綜合管理職責;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項目履行相應管理職責。
前款所稱投資主管部門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經省人民政府授權的行政審批部門是指設區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人民政府、贛江新區實行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成立的行政審批部門。第四條對關系國家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實行核准管理。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制定《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江西省)》,明確項目核准范圍、核准機關和核准許可權,並適時調整。未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各地、各部門不得調整《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江西省)》確定的核准范圍、核准機關和核准許可權。
對前款規定以外的項目實行備案管理。實行備案管理的項目按照屬地原則備案,由項目所在地縣級備案機關備案。但國務院和省政府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五條項目核准、備案應當通過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以下簡稱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實行網上受理、辦理、監管和服務,實現核准、備案過程和結果的可查詢、可監督。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項目除外。
由國務院、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的項目,應當通過國家在線審批監管平台辦理。
本省許可權內的核准項目、備案項目,應當通過江西省在線審批監管平台辦理。
江西省在線審批監管平台通過政務外網與國家在線審批監管平台進行信息交換、共享。第六條項目核准、備案機關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統一使用在線審批監管平台生成的項目代碼辦理相關手續。
項目通過在線審批監管平台申報時,生成作為該項目整個建設周期身份標識的唯一項目代碼。項目的審批信息、監管(處罰)信息,以及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信息,統一匯集至項目代碼,並與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對接。第七條項目核准、備案機關在項目核准、備案工作中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通過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公開與項目有關的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准入標准,公開項目核准、備案等事項的辦理條件、辦理流程、辦理時限等,並為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
(二)根據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有關規定將核准、備案結果予以公開;
(三)不得非法干預企業的投資自主權,不得擅自增減審查條件,不得超出辦理時限。第八條企業投資建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技術標准、產業政策、市場准入標准、資源開發、能耗與環境管理等要求;
(二)依法辦理城鄉規劃、土地使用、環境保護、能源資源利用、安全生產等相關手續,如實提供相關材料,報告相關信息;
(三)依法履行項目核准或者備案。第九條項目核准機關對項目進行的核準是行政許可事項,實施項目核准所需經費應當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第二章項目核准第十條企業辦理項目核准手續,應當根據國家要求編制項目申請報告,取得依法應當附具的有關文件,按照規定的程序報送核准機關。企業應當對項目申請報告以及依法應當附具文件的真實性負責。
項目申請報告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企業基本情況,包括項目法人及各股東方情況等;
(二)擬建項目情況,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規模、建設內容等;
(三)項目資源利用情況分析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四)項目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