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備案
① 法律法規報批准和備案的區別
法律效力從法理上說,立法主體的權力位階順序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省會市的人民代表大會——省會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會——較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的人民政府——較大市的人民政府。以此為標准,我國法律位階的一般關系就很容易確定了,即:憲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省級人大的法規——省級人大常委會的法規——省會市人大的法規——省會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較大市人大的法規——較大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行政規章(部委規章——省級政府規章——省會市政府規章——較大市政府規章)。但部門規章與省級地方政府規章之間效力又如何?
關於備案制度《立法法》第八十九條: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
關於下位法報上位法的制定機關備案的制度,有三原則:1.各級人大不接受備案2.全國人大常委不接受規章的備案3.報請批準的規范性文件由批准機關報其他上位法制定機關備案根據上面那個圖以省級規章為例:省級規章上位法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省級法規,由於憲法是人民制定的,無法備案,各級人大不接受備案,全國人大常委不接受規章備案,剩下的只有國務院和省級人大常委。
② 行政備案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一是,行政備案的主體是行政主體。行政備案屬於行政管理行為,因而必須由行政主體作出。在現行法律規范中,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政黨組織等也可以成為備案的主體,但這些備案行為並不是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因而不是行政備案,而是立法備案、司法備案或政黨組織管理備案。行政主體一般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其中主要是行政機關。
二是,行政備案的對象是與行政管理有關的事務。行政備案的主體是行政主體,但並非所有行政主體的備案行為都屬於行政備案。比如,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負有在地方性法規、自治州和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在公布之日起30日內,報國務院備案的義務。這種備案的對象是立法事務,而行政備案則主要針對特定的、具體的行政管理事務。
三是,行政備案屬於程序性的事實行為。行政備案是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具有行政性,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可致權益損害性的三大特徵。由於其一般不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因而無法直接對行政備案行為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但如果認為行政備案行為違法造成其合法權益損害,可以依據《國家賠償法》提起賠償請求,獲得救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第三條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發生或者即將發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行政機關採取應急措施或者臨時措施,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行政機關採取金融業審慎監管措施、進出境貨物強制性技術監控措施,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
第五條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適當。採用非強制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設定和實施行政強制。
③ 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應報什麼機關備案
法律分析: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第六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④ 法規、司法解釋備案審查工作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備案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履行憲法、法律賦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職責,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監督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對行政法規、監察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州和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以下統稱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以下統稱司法解釋)的備案審查,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全國人大常委會依照憲法、法律開展備案審查工作,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保障憲法法律實施,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促進制定機關提高法規、司法解釋制定水平。第四條開展備案審查工作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堅持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原則。第五條常委會辦公廳負責報送備案的法規、司法解釋的接收、登記、分送、存檔等工作,專門委員會、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對報送備案的法規、司法解釋的審查研究工作。第六條加強備案審查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國、互聯互通、功能完備、操作便捷的備案審查信息平台,提高備案審查工作信息化水平。第七條常委會工作機構通過備案審查銜接聯動機制,加強與中央辦公廳、司法部、中央軍委辦公廳等有關方面的聯系和協作。第八條常委會工作機構應當密切與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工作聯系,根據需要對地方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第二章備 案第九條法規、司法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報送備案時,應當一並報送備案文件的紙質文本和電子文本。第十條法規、司法解釋的紙質文本由下列機關負責報送備案:
(一)行政法規由國務院辦公廳報送;
(二)監察法規由國家監察委員會辦公廳報送;
(三)地方性法規、自治州和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報送;
(四)經濟特區法規由制定法規的省、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室)報送;
(五)司法解釋分別由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報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同制定的司法解釋,由主要起草單位辦公廳報送。第十一條報送備案時,報送機關應當將備案報告、國務院令或者公告、有關修改廢止或者批準的決定、法規或者司法解釋文本、說明、修改情況匯報及審議結果報告等有關文件(以下統稱備案文件)的紙質文本裝訂成冊,一式五份,一並報送常委會辦公廳。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對上位法作出變通規定的,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包括內容、依據、理由等。第十二條法規、司法解釋的電子文本由制定機關指定的電子報備專責機構負責報送。
報送機關應當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信息平台報送全部備案文件的電子文本,報送的電子文本應當符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印發的格式標准和要求。第十三條常委會辦公廳應當自收到備案文件之日起十五日內進行形式審查,對符合法定范圍和程序、備案文件齊全、符合格式標准和要求的,予以接收並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信息平台發送電子回執;對不符合法定范圍和程序、備案文件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標准和要求的,以電子指令形式予以退回並說明理由。
因備案文件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標准和要求被退回的,報送機關應當自收到電子指令之日起十日內按照要求重新報送備案。第十四條常委會辦公廳對接收備案的法規、司法解釋進行登記、存檔,並根據職責分工,分送有關專門委員會和法制工作委員會進行審查研究。第十五條常委會辦公廳對報送機關的報送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將遲報、漏報等情況予以通報。第十六條每年一月底前,各報送機關應當將上一年度制定、修改、廢止和批準的法規、司法解釋目錄匯總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常委會辦公廳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向社會公布上一年度備案的法規、司法解釋目錄。第十七條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根據審查工作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方面提供本辦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第三章審 查
⑤ 法規規章備案規定
第一條為了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加強對法規、規章的監督和管理,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法規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總稱。
本規定所稱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人民政府規章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發布的內部的具體工作制度、文件,對具體事項的布告、公告以及行政處理決定,不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人民政府規章,都應當報國務院備案。
地方性法規按法律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國務院備案。
國務院部門規章,由本部門報國務院備案;幾個部門聯合制定的規章,由主辦部門負責報國務院備案。
地方人民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一報國務院備案。第四條規章應當於發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國務院備案。
地方性法規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地方性法規備案工作的通知》的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第五條國務院法制局具體負責法規、規章的備案審查和管理工作。第六條報送國務院備案的法規、規章,由國務院法制局負責就下列幾個主要方面進行審查:
(一)地方性法規是否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
(二)規章是否同法律、行政法規相違背;
(三)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規章相互之間是否矛盾;
(四)規章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規范化要求。第七條國務院法制局對地方或者部門報送國務院備案的法規和規章,在審查過程中,認為需要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意見的,被徵求意見的機關應當在限期內回復。
國務院各部門在工作中如發現地方性法規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違背或者同部門規章有矛盾的,地方人民政府在工作中如發現國務院部門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違背的,應當及時向國務院法制局反映。第八條法規、規章經審查發現的問題,分別按下列規定處理:
(一)地方性法規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由國務院提出處理意見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處理;
(二)地方性法規同國務院部門規章之間有矛盾的,由國務院提出處理意見提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處理;
(三)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違背的,由國務院予以撤銷、改變或者責令改正;
(四)地方人民政府規章同國務院部門規章之間或者國務院部門規章相互之間有矛盾的,由國務院法制局進行協調;以協調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由國務院法制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決定;
(五)規章在制定程序及技術上的問題,由國務院法制局提出處理意見,並轉告原報機關處理。
規章的原報機關在接到本條第三項、第四項和第五項的有關處理決定或者意見的三十日內,應將處理結果報國務院法制局。第九條根據本規定第八條第一款第四項作出的處理結果,可以作為最高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向國務院送請解釋或者裁決要求的答復。第十條國務院法制局應當就法規、規章的制定情況以及備案工作情況於每年第一季度內向國務院提出上一年的年度報告。
國務院各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於每年一月底前將上年所制定的規章的目錄報國務院法制局備查。第十一條對於不報規章備案或者不按時備案者,國務院法制局應當通知原報機關,限期報送;拒不報送的,由法制局向國務院匯報,給予通報批評,並限期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