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航管理條例23部
㈠ 3.航空器的維護和適航管理具有法律意義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
適航管理條例
(1987年5月4日國務院發布)
第一條為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維護公眾利益,促進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民用航空器(含航空侍散發動機和螺旋槳,下同)的設計、生產、使用和維修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民用航空器的單位或者個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維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登記的民用航空器的單位或者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民用航空器的適航管理,是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對民用航空器的設計、生產、使用和維修,實施以確保飛行安全為目的的技術鑒定和監督。
第四條民用航空器的適航管理由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負責。
第五條民用航空器的適航管理,必須執行規定的適航標准和程序。
第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設計民用航空器,應當持航空工業部對該設計項目的審核批准文件,向民航局申請型號合格證。民航局接受型號合格證申請後,應當按照規定進行型號合格審定;審定合格的,頒發型號合格證。
第七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生產民用航空器,應當具有必要的生產能力,並應當持本條例第六條規定的型號合格證,經航空工業部同意後,向民航局申請生產許可證。民航局接受生產許可證申請後,應當按照規定進行生產許可審定;審定合格的,頒發生產許可證,並按照規定頒發適航證。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按照前款規定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均不得生產民用航空器。但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除外。
第八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取得生產許可證,但因特殊需要,申請生產民用航空器的,須經民航局批准。
按照前款規定生產的民用航空器,須經民航局逐一審查合格後,頒發適航證。
第九條民用航空器必須具有民航局頒發的適航證,方可飛行。
民航局頒發的適航證應當規定該民用航空器所適用的活動類別、證書的有效期限及安全所需的其他條件和限制。
第十條持有民用航空器生產許可證的單位生產的民用航空器,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需要出口時,由民航局簽發出口適航證。
第十一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飛行的民用航空器必須具有國籍登記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登記的民用航空器,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國籍登記證由民航局頒發。民用航空器取得國籍登記證後,必須按照規定在該民用航空器的外表標明國籍登記識別標志。
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進口外國生產的任何型號的民用航空器,如系首次進口並用於民用航空活動時,出口民用航空器的單位或者個人必須向民航局申請型號審查。民航局接受申請後,應當按照規定對該擾橘型號民用航空器進行型號審查;審查合格的,頒發准予進口的型號認可證書。
第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租用的外國民用航空器,必須經民航局對其原登記國頒發的適航證審查認可或者另行頒發適航證後,方可飛行。
第十四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的民用航空器取得適航證以後,必須按照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和適航指令,使用老李氏和維修民用航空器,保證其始終處於持續適航狀態。
第十五條加裝或者改裝已取得適航證的民用航空器,必須經民航局批准,涉及的重要部件、附件必須經民航局審定。
第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和境外任何維修單位或者個人,承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登記的民用航空器的維修業務的,必須向民航局申請維修許可證,經民航局對其維修設施、技術人員、質量管理系統審查合格,並頒發維修許可證後,方可從事批准范圍內的維修業務活動。
第十七條負責維修並放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登記的民用航空器的維修技術人員,必須向民航局提出申請,經民航局或者其授權單位考核合格並取得維修人員執照或者相應的證明文件後,方可從事民用航空器的維修並放行工作。
第十八條民用航空器的適航審查應當收取費用。收費辦法由民航局會同財政部制定。
第十九條民航局有權對生產、使用、維修民用航空器的單位或者個人以及取得適航證的民用航空器進行定期檢查或者抽查;經檢查與抽查不合格的,民航局除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對其處罰外,還可吊銷其有關證件。
第二十條使用民用航空器進行飛行活動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航局有權責令其停止飛行,並視情節輕重,處以罰款:
一、民用航空器未取得適航證的;
二、民用航空器適航證已經失效的;
三、使用民用航空器超越適航證規定范圍的。
第二十一條維修民用航空器的單位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航局有權責令其停止維修業務或者吊銷其維修許可證,並視情節輕重,處以罰款:
一、未取得維修許可證,擅自承接維修業務的;
二、超過維修許可證規定的業務范圍,承接維修業務的;
三、由未取得維修人員執照的人員負責民用航空器的維修並放行的。
第二十二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擅自生產民用航空器的,民航局有權責令其停止生產,並視情節輕重,處以罰款。
第二十三條按照本條例受到處罰的單位的上級主管機關,應當根據民航局的建議對受罰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民航局因適航管理工作的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並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直接責任人員的行為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五條民航局從事適航管理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營私舞弊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民航局作出的罰款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罰款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民航局提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提請復議也不起訴又不執行的,民航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七條民航局應當在廣泛徵求航空工業部及各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條例的實施細則及有關技術標准。
第二十八條本條例由民航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條例自一九八七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㈡ 民用航空器運行適航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民用航空器運行的適航管理,保證民用航空器安全運行並對其實施有效監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簡稱CCAR-111部)。第二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籍登記的民用航空器(以下簡稱「航空器」),在中國境內或者境外運行,均必須遵守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內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一)「運行」是指以航行(包括駕駛、操縱航空器)為目的,使用或獲准使用航空器,而不論作為所有人、使用人或其他人對航空器是否擁有合法的控制權。
(二)「營運人」是指使用航空器運行的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
(三)「型號合格審定基礎」是指型號合格審定委員會確定的、對某一產品進行型號合格審定所依據的標准。型號合格審定基礎包括適用的適航標准及其修正案、專用條件和豁免條款等。
(四)「專用條件」是指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以下簡稱「民航總局」)針對某一產品的某些新穎或獨特的設計而補充頒發的適航要求。專用條件所規定的安全要求、運行要求和環境保護要求應當具有不低於現行適航標準的安全水平。
(五)「維修」是指對航空器或航空器部件所進行的維修、翻修、修理、檢查、更換、改裝或排故等。
(六)「重要修理」是指若不恰當地進行,可能明顯影響航空器的重量、平衡、結構強度、性能、動力裝置工作、飛行特性或影響適航性的其他特性的修理。重要修理包括按照常規方法或用基本操作無法進行的修理。
(七)「重要改裝」是指改變航空器、發動機或螺旋槳型號設計的改裝。這種改裝可能會明顯影響航空器的重量、平衡、結構強度、性能、動力裝置工作、飛行特性。重要改裝包括按照常規方法或用基本操作無法進行的改裝。
(八)「航空器部件」是指除航空器機體以外的任何一個附件(包括整個動力裝置和/或任何正常、應急設備)。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四條營運人應當按照民航總局的規定獲得批准或許可,並遵守獲準的條件從事航空器運行。第五條營運人從事航空器運行時,必須遵守本規定和民航總局其他有關各類人員、飛行、機場使用等方面的規定。第六條航空器運行時,必須攜帶現行有效的國籍登記證、適航證和無線電電台執照原件。第七條航空器運行期間,應當按照《民用航空器國籍和登記的規定》,始終保持其外部的國籍標志、登記標志及營運人標志正確清晰。第八條航空器的運行類別和使用范圍,必須符合該航空器適航證的規定。第九條投入運行的航空器必須保持該航空器的安全性始終不低於其型號合格審定基礎對該航空器的最低要求。航空器改變獲準的客艙布局、使用限制或載重平衡數據,必須重新取得民航總局的批准或認可。第十條投入運行的航空器必須依據其所遵循的飛行規則、預定飛行的航線、地區、目的地機場和備降機場條件等,確認其性能使用限制、儀表和設備均符合民航總局的有關規定。第十一條投入運行的航空器必須遵守民航總局有關民用航空器追溯性適航要求的規定。第十二條投入運行的航空器必須按照《民用航空器適航指令規定》,執行有關該航空器的適航指令所規定的檢查要求、改正措施或使用限制。第十三條投入運行的航空器必須配備與運行類別相適應的和為特殊作業所附加的經批準的航空器部件。第十四條航空器運行時,其所有系統及航空器部件應當始終處於安全可用狀態。但是,當航空器符合下列條件時,允許帶有某些不工作的航空器部件運行:
(一)符合民航總局批准或認可的最低設備清單(MEL);
(二)保證航空器是在規定的使用限制條件下運行;
(三)適航指令要求必須工作的航空器部件均能正常工作。第十五條航空器在運行中必須攜帶下列現行有效的非縮微形式的手冊:
(一)飛行手冊(AFM);
(二)最低設備清單(MEL);
(三)使用手冊(OM),外形缺損清單(CDL),快速參考手冊(QRH),缺件放行指南(DDG)等手冊中的適用者。第十六條航空器在型號合格審定階段必須進行航空器評審;引進的航空器在首次頒發適航證前,也必須進行航空器評審。第三章適航性責任第十七條營運人應當對航空器的適航性負責,必須做到:
(一)每次飛行前實施飛行前檢查,確信航空器能夠完成預定的飛行;
(二)正確理解和使用最低設備清單,按民航總局批准或認可的標准排除任何影響適航性和運行安全的故障或缺陷;
(三)按批準的維修方案完成所有規定的維修作業內容;
(四)完成所有適用的適航指令和民航總局認為必須執行的其他持續適航要求;
(五)按法定技術文件要求完成選擇性改裝工作。
前款第(五)項所稱「法定技術文件」,是指民航總局批准或認可的航空器工程和維修方面的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