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⑴ 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各項規章管理制度
台江縣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母嬰健康,規范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和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貴州省母嬰保健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中所稱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是指: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
第三條凡在本縣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條件,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批准,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
第四條縣衛生局主管本縣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監督管理工作。根據本縣區域衛生規劃和育齡人群的分布,對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機構的設置布點進行調控,制定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條件與相關標准,以及各項技術服務規范,實施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的審批。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設置規劃和日常監督管理以及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審批。
第五條縣衛生局承擔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行政許可的受理、資質審核、發證、注銷、統計等工作以及相關的監督執法工作。
第六條縣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本轄區內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業務指導、質量控制、技術考核、統計信息等業務管理工作。
第二章設置規劃及原則
第七條本縣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設置規劃及原則為:
(一)助產技術:根據轄區內近五年的分娩數、床位使用率進行設置規劃,使轄區內助產機構總數能滿足服務需求。機構條件應為具備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並設置相應數量的產科床位。
(二)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根據轄區內育齡人群分布和醫療機構的設置情況,對開展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機構的布點進行調整設置。以上機構條件為具備相應醫療技術力量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
(三)婚前醫學檢查:設在縣婦幼保健站。
(四)產前診斷(篩查):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和需求狀況,全縣開展產前診斷的機構數為10家。
(五)遺傳病診斷:另行規定。
第八條縣衛生行政部門於每年12月底前,將《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發證和校驗情況匯總表備案。
第三章機構審批
第九條凡申請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符合相關規定。
第十條凡申請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下列材料:(一)《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副本;(二)有關技術人員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三)《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表》;(四)《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登記書》;(五)可行性報告;(六)婦幼保健機構出具的技術評審意見書;(七)縣衛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條縣衛生行政部門應依照《行政許可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及相關要求,對申請項目進行審批。
第十二條申請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機構,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對審核合格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並根據核準的項目,分別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正、副本的許可項目欄註明:1、助產技術、或單胎順產接生技術;2、負壓吸宮術、鉗刮術、葯物流產、中期妊娠引產、皮下埋植術、宮內節育器放置、取出術、輸卵管絕育術、輸精管絕育術、復通術。
第十三條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申請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的機構需在不同縣開展服務的,應當經開展服務場所所屬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同意批准,並符合該區域的設置規劃。經許可在各服務場所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在核準的服務場所內開展服務,並分別納入所屬區縣婦幼保健專業機構業務管理范圍。
第十四條經批准開展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向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發證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發證機關應當依照《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在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正副本上註明相應的診療科目:計劃生育專業。在副本的服務內容欄上加註獲准開展的服務項目。
第十五條申請開展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的機構,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對審核合格的,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並根據核準的項目,分別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正、副本的許可項目欄註明:1、婚前保健;2產前診斷。
第十六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有效期為三年,凡有效期滿,繼續開展該項技術服務的,應當在有效期屆滿前三十日,按照原審批程序向發證機關申請辦理換證審批手續。
第四章人員審批
第十七條從事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人員,應當符合相關規定。
第十八條縣級醫療單位從事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人員,由州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經考核合格,州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鄉級醫療單位從事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人員,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經考核合格,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並根據核準的內容,申請者為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在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考核項目欄上分別註明:1、助產技術;2、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申請者為助產士(護士)的,在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考核項目欄上註明單胎順產接生技術。以上均須在考核結論欄下註明考核結果和執業地點。
第十九條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醫療機構內在不同縣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人員,應當分別向執業地點所屬區縣衛生行政部門申辦《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經考核合格,發給《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註明考核項目、考核結果和執業地點,並納入所屬區(縣)婦幼保健專業機構業務管理范圍。
第二十條從事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技術的人員,由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經考核合格,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並根據核準的內容,在《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的考核項目欄分別註明:1、產前診斷或產前篩查:臨床(婦產科、兒科、遺傳咨詢)、超聲技術、實驗室技術;2、婚前保健。以上均須在考核結論欄下註明考核結果和執業地點。
第二十一條凡脫離該技術服務崗位或考試合格未申領《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二年以上的人員,應當重新經過上崗培訓、考核,核准執業資格。
第五章校驗與變更
第二十三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由發證機關每年校驗一次,並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副本上作記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校驗內容主要為:服務期限內提供的服務數量、年度技術服務考核情況、服務范圍及有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持證人員等情況。《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由發證機關每三年驗證一次。校驗機關應在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專項技術培訓簡況欄內加蓋"母嬰保健技術注冊校驗章",並註明持證人持證上崗的時間及脫離該項技術服務的時間、參加該項技術的業務培訓、復訓、考核情況、違反法律、法規及有關技術規范的情況。
第二十四條經許可的執業機構應在核准范圍內開展技術服務。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向原批准機關申請變更。取得《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的技術服務人員,凡服務內容、場所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向原批准機關申請變更。凡屬申請變更的,註明變更情況,並加蓋"母嬰保健技術注冊變更章"。
第二十五條凡從事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和人員,應及時申請辦理校驗、變更和換證手續。發證機關應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及相關工作規范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核。
第二十六條從事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和人員,應當在有效期屆滿及校驗間隔期滿前三十日,持所需相關材料,向原審批機關申請辦理換證、校驗手續。在校驗期內未按期校驗的,發證機關應當及時告知其辦理校驗手續。有效期屆滿未及時校驗、換證的,發證機關應當及時責令其10日內補辦校驗、換證手續並停止相關技術服務。在限期內醫療保健機構仍不辦理校驗、換證的,由原發證機關依法辦理注銷手續。經校驗合格的,可繼續開展相關技術服務;暫緩校驗的,衛生行政部門應註明原因,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一般為三個月;經校驗或整改不合格的,由發證機關收回並注銷其相關證書。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和《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由縣衛生局統一采購、保管、發放、登記。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局原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
以上內容為範文,請根據現實情況,修改!
⑵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的機構人員
第十六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包括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
第十七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必須符合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設置標准。
第十八條設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由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發給《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並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上註明獲准開展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
第十九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在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上註明獲准開展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並向同級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通報。
第二十條鄉、鎮已有醫療機構的,不再新設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但是,醫療機構內必須設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科(室),專門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鄉、鎮既有醫療機構,又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各自在批準的范圍內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鄉、鎮沒有醫療機構,需要設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八條的規定從嚴審批。
第二十一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從事產前診斷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同意後,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並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使用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育症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並向同級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通報。使用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育症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制定。使用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育症的技術規范,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徵求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意見後制定。
第二十二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每三年由原批准機關校驗一次。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不得買賣、出借、出租,不得塗改、偽造。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遺失的,應當自發現執業許可證明文件遺失之日起30日內向原發證機關申請補發。
第二十三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按照批準的業務范圍和服務項目執業,並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醫療技術常規和搶救與轉診制度。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進行定期檢查。
第二十五條國家建立避孕葯具流通管理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及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六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中依據本條例的規定從事與計劃生育有關的臨床服務人員,應當依照執業醫師法和國家有關護士管理的規定,分別取得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鄉村醫生或者護士的資格,並在依照本條例設立的機構中執業。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的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應當依照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注冊。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共同制定。個體醫療機構不得從事計劃生育手術。
第二十七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必須按照批準的服務范圍、服務項目、手術術種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遵守與執業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技術常規、職業道德規范和管理制度。
⑶ 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許可及人員資格管理辦法(2021修訂)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製定本辦法。第二條凡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及其實施辦法規定的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施行助產技術、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必須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條件,經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第三條施行助產技術、結扎手術、終止妊娠手術的機構和人員的審批,由縣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開展婚前醫學檢查的機構和人員的審批,由設區的市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開展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的機構和人員的審批,由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第四條申請開展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助產技術、結扎手術、終止妊娠手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當地醫療保健機構設置規劃;
(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三)符合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基本標准;
(四)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件。第五條申請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助產技術、結扎手術、終止妊娠手術許可的醫療保健機構,必須向審批機關提交《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登記書》並交驗下列材料:
(一)《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及其副本;
(二)有關醫師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或者加註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及技術類別的《醫師執業證書》;
(三)可行性報告;
(四)與擬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相應的技術、設備條件及人員配備情況;
(五)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規章制度;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材料。第六條審批機關受理申請後,應當在45日內,按照本辦法規定的條件及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基本標准進行審查和核實。經審核合格的,發給《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審核不合格的,將審核結果和理由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人。第七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每3年校驗1次,校驗由原登記機關辦理。第八條申請變更《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許可項目的,應當依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重新報批。第九條醫療保健機構應當把《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懸掛在明顯處所。第十條凡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及其實施辦法規定的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助產技術、結扎手術、終止妊娠手術技術服務的人員,必須符合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基本標準的有關規定,經考核合格,取得《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或者在《醫師執業證書》上加註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及技術類別。第十一條從事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技術服務人員的資格考核,由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從事婚前醫學檢查技術服務人員的資格考核,由設區的市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從事助產技術、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技術服務人員的資格考核,由縣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
母嬰保健技術人員資格考核內容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定。第十二條母嬰保健技術人員資格考核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規定。第十三條經考核合格,具備母嬰保健技術服務相應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不得私自或者在未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機構中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第十四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和《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應當妥善保管,不得出借或者塗改,禁止偽造、變造、盜用以及買賣。第十五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和《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遺失後,應當及時報告原發證機關,並申請辦理補發證書的手續。第十六條本辦法實施前已經開展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在本辦法施行後的6個月內,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補辦審批手續。第十七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和《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統一印製。第十八條本辦法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解釋。第十九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⑷ 婦幼保健機構管理辦法的內容
第一條 為加強婦幼保健機構的規范化管理,保障婦女兒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依據《母嬰保健法》、《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是由政府舉辦,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公共衛生性質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為婦女兒童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專業機構。
第三條 婦幼保健機構要遵循「以保健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為目的,保健與臨床相結合,面向群體、面向基層和預防為主」的婦幼衛生工作方針,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第四條 衛生部負責全國婦幼保健機構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婦幼保健機構的規劃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婦幼保健機構應堅持以群體保健工作為基礎,面向基層、預防為主,為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在切實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的同時,開展與婦女兒童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醫療服務。
第六條 婦幼保健機構提供以下公共衛生服務:
(一) 完成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下達的指令性任務。
(二) 掌握本轄區婦女兒童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制定本轄區婦幼衛生工作的相關政策、技術規范及各項規章制度。
(三) 受衛生行政部門委託對本轄區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開展的婦幼衛生服務進行檢查、考核與評價。
(四) 負責指導和開展本轄區的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組織實施本轄區母嬰保健技術培訓,對基層醫療保健機構開展業務指導,並提供技術支持。
(五) 負責本轄區孕產婦死亡、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出生缺陷監測、婦幼衛生服務及技術管理等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質量控制和匯總上報。
(六) 開展婦女保健服務,包括青春期保健、婚前和孕前保健、孕產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重點加強心理衛生咨詢、營養指導、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生殖道感染/性傳播疾病等婦女常見病防治。
(七) 開展兒童保健服務,包括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及學齡期保健,受衛生行政部門委託對托幼園所衛生保健進行管理和業務指導。重點加強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營養與喂養指導、生長發育監測、心理行為咨詢、兒童疾病綜合管理等兒童保健服務。
(八) 開展婦幼衛生、生殖健康的應用性科學研究並組織推廣適宜技術。
第七條 婦幼保健機構提供以下基本醫療服務,包括婦女兒童常見疾病診治、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助產技術服務等,根據需要和條件,開展產前診斷、產科並發症處理、新生兒危重症搶救和治療等。 第八條 婦幼保健機構由政府設置,分省、市(地)、縣三級。上級婦幼保健機構應承擔對下級機構的技術指導、培訓和檢查等職責,協助下級機構開展技術服務。設區的市(地)級和縣(區)級婦幼保健機構的變動應徵求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意見。不得以租賃、買賣等形式改變婦幼保健機構所有權性質,保持婦幼保健機構的穩定。
第九條 婦幼保健機構應根據所承擔的任務和職責設置內部科室。保健科室包括婦女保健科、兒童保健科、生殖健康科、健康教育科、信息管理科等。臨床科室包括婦科、產科、兒科、新生兒科、計劃生育科等,以及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等醫技科室。各地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增加或細化科室設置,原則上應與其所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責和基本醫療服務相適應。
第十條 婦幼保健院(所、站)是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的專有名稱,原則上不能同時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名稱,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不得使用該名稱。
第十一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應具備與其職責任務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基本設備和服務能力。
第十二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應根據《母嬰保健法》、《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從事婚前保健、產前診斷和遺傳病診斷、助產技術、終止妊娠和結扎手術的婦幼保健機構要依法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 第十三條 婦幼保健機構人員編制按《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編制標准》落實。一般按人口的1:10,000配備,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區和大城市按人口的1:5,000配備;人口稠密的地區按1:15,000配備。保健人員配備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級121-160人,市(地)級61-90人,縣(區)級41-70人。臨床人員按設立床位數,以1:1.7安排編制。衛生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75%-80%。
第十四條 婦幼保健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須掌握母嬰保健法律法規,具有法定執業資格。從事婚前保健、產前診斷和遺傳病診斷、助產技術、終止妊娠和結扎手術服務的人員必須取得相應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
第十五條 婦幼保健機構要建立健全培訓制度,應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崗位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學歷教育、進修學習、短期培訓班、學術活動等給予支持。要積極創造條件,吸引高素質人才。
第十六條 婦幼保健機構應按照工作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建立專業人員聘用制度,引入競爭機制,嚴格崗位管理,實行績效考核。 第十七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應建立健全以下規章制度: (一)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制度,包括基層業務指導、人員培訓、工作例會、婦幼衛生信息管理、孕產婦死亡評審、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評審、婦幼保健工作質量定期檢查、托幼機構衛生保健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制度。 (二)基本醫療管理制度按照臨床醫療質量管理制度執行。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應根據工作開展情況不斷健全、完善、細化其他規章制度。
第十八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價格政策,向社會公開收費項目和標准。 第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母嬰保健法》中設立母嬰保健專項資金和發展婦幼衛生事業的要求,落實婦幼衛生工作經費,逐年增加對婦幼衛生事業的投入,對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
第二十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向社會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的人員經費、公務費、培訓費、健康教育費、業務費按照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關於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財社〔2000〕17號)的規定,由同級財政預算,按標準定額落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業務經費,保證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
第二十一條 為了保持婦幼保健隊伍的穩定,對從事群體婦幼保健的工作人員根據工作任務與績效考核結果給予補助。可實行崗位津貼制度,崗位津貼標准應高於本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津貼平均水平。對長期在婦幼保健機構從事群體保健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晉升,堅持以業績為主的原則,給予適當政策傾斜。
第二十二條 根據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關於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財社〔2003〕14號)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農村衛生財政補助范圍包括: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工作,必要的醫療服務,衛生事業發展建設。農村公共衛生經費主要實行項目管理。縣級衛生部門按照國家確定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項目及要求,合理確定項目實施所需的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人員經費按照工作量核定,業務經費按照開展項目工作必需的材料、儀器、葯品、交通、水電消耗等成本因素核定。目前不具備項目管理條件的地區和不適合按項目管理的工作,可以按照定員定額和項目管理相結合的方法核定公共衛生經費。
第二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婦幼衛生的專項救助制度,加大對貧困孕產婦和兒童的醫療救助力度,實現救助與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相銜接。 第二十四條 加強婦幼保健機構的規范化建設,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診療常規和技術規范。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教育和監管,實施全面質量管理。
第二十五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同級婦幼保健機構實施監督與管理,建立健全婦幼保健機構評估和監督考核制度,定期進行監督評估和信息公示。
第二十六條 應建立社會民主監督制度,定期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並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作為考核婦幼保健機構和從業人員業績的評定標准之一。
第二十七條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應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與評估,同時應接受上級婦幼保健機構的業務指導與評價。 第二十八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辦法,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⑸ 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2019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母嬰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保證產前診斷技術的安全、有效,規范產前診斷技術的監督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制定本管理辦法。第二條本管理辦法中所稱的產前診斷,是指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包括相應篩查。
產前診斷技術項目包括遺傳咨詢、醫學影像、生化免疫、細胞遺傳和分子遺傳等。第三條本管理辦法適用於各類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第四條產前診斷技術的應用應當以醫療為目的,符合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和倫理原則,由經資格認定的醫務人員在經許可的醫療保健機構中進行。
醫療保健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非醫療目的的產前診斷技術。第五條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全國產前診斷技術應用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二章管理與審批第六條國家衛生健康委根據醫療需求、技術發展狀況、組織與管理的需要等實際情況,制定產前診斷技術應用規劃。第七條產前診斷技術應用實行分級管理。
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開展產前診斷技術醫療保健機構的基本條件和人員條件;頒布有關產前診斷的技術規范;指定國家級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對全國產前診斷技術應用進行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對全國產前診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進行規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規劃、審批或組建本行政區域內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對從事產前診斷技術的專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和資格認定;對產前診斷技術應用進行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產前診斷技術應用的日常監督管理。第八條從事產前診斷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一)從事臨床工作的,應取得執業醫師資格;
(二)從事醫技和輔助工作的,應取得相應衛生專業技術職稱;
(三)符合《從事產前診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條件》;
(四)經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從事產前診斷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或者《醫師執業證書》中加註母嬰保健技術(產前診斷類)考核合格的。第九條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符合下列所有條件:
(一)設有婦產科診療科目;
(二)具有與所開展技術相適應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三)具有與所開展技術相適應的技術條件和設備;
(四)設有醫學倫理委員會;
(五)符合《開展產前診斷技術醫療保健機構的基本條件》及相關技術規范。第十條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向所在地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提交下列文件:
(一)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副本;
(二)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文件;
(三)可行性報告;
(四)擬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人員配備、設備和技術條件情況;
(五)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六)省級以上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規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必須明確提出擬開展的產前診斷具體技術項目。第十一條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由所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收到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材料後,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並在收到專家論證報告後3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核。經審核同意的,發給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註明開展產前診斷以及具體技術服務項目;經審核不同意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第十二條國家衛生健康委根據全國產前診斷技術發展需要,在經審批合格的開展產前診斷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中,指定國家級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第十三條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每三年校驗一次,校驗由原審批機關辦理。經校驗合格的,可繼續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經校驗不合格的,撤銷其許可證書。第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協助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產前診斷的組織管理工作。
⑹ 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有哪些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母嬰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保證產前診斷技術的安全、有效,規范產前診斷技術的監督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制定本管理辦法。
第二條 本管理辦法中所稱的產前診斷,是指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包括相應篩查。
產前診斷技術項目包括遺傳咨詢、醫學影像、生化免疫、細胞遺傳和分子遺傳等。
第三條 本管理辦法適用於各類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
第四條 產前診斷技術的應用應當以醫療為目的,符合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和倫理原則,由經資格認定的醫務人員在經許可的醫療保健機構中進行。
醫療保健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非醫療目的的產前診斷技術。
第五條 衛生部負責全國產前診斷技術應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管理與審批
第六條 衛生部根據醫療需求、技術發展狀況、組織與管理的需要等實際情況,制定產前診斷技術應用規劃。
第七條 產前診斷技術應用實行分級管理。
衛生部制定開展產前診斷技術醫療保健機構的基本條件和人員條件;頒布有關產前診斷的技術規范;指定國家級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對全國產前診斷技術應用進行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對全國產前診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進行規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以下簡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規劃、審批或組建本行政區域內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對從事產前診斷技術的專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和資格認定;對產前診斷技術應用進行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產前診斷技術應用的日常監督管理。
第八條 從事產前診斷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一) 從事臨床工作的,應取得執業醫師資格;
(二) 從事醫技和輔助工作的,應取得相應衛生專業技術職稱;
(三) 符合《從事產前診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條件》;
(四) 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取得從事產前診斷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
第九條 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符合下列所有條件:
(一) 設有婦產科診療科目;
(二) 具有與所開展技術相適應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三) 具有與所開展技術相適應的技術條件和設備;
(四) 設有醫學倫理委員會;
(五) 符合《開展產前診斷技術醫療保健機構的基本條件》及相關技術規范。
第十條 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向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文件:
(一) 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副本;
(二)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文件;
(三) 可行性報告;
(四) 擬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人員配備、設備和技術條件情況;
(五)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六) 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必須明確提出擬開展的產前診斷具體技術項目。
第十一條 申請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由所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收到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材料後,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並在收到專家論證報告後3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核。經審核同意的,發給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註明開展產前診斷以及具體技術服務項目;經審核不同意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
第十二條 衛生部根據全國產前診斷技術發展需要,在經審批合格的開展產前診斷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中,指定國家級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
第十三條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每三年校驗一次,校驗由原審批機關辦理。經校驗合格的,可繼續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經校驗不合格的,撤銷其許可證書。
第十四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協助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產前診斷的組織管理工作。
第十五條 從事產前診斷的人員不得在未許可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中從事相關工作。
第三章 實 施
第十六條 對一般孕婦實施產前篩查以及應用產前診斷技術堅持知情選擇。開展產前篩查的醫療保健機構要與經許可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建立工作聯系,保證篩查病例能落實後續診斷。
第十七條 孕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治醫師應當建議其進行產前診斷:
(一) 羊水過多或者過少的;
(二) 胎兒發育異常或者胎兒有可疑畸形的;
(三) 孕早期時接觸過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缺陷的物質的;
(四) 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曾經分娩過先天性嚴重缺陷嬰兒的;
(五) 年齡超過35周歲的。
第十八條 既往生育過嚴重遺傳性疾病或者嚴重缺陷患兒的,再次妊娠前,夫妻雙方應當到醫療保健機構進行遺傳咨詢。醫務人員應當對當事人介紹有關知識,給予咨詢和指導。
經治醫師根據咨詢的結果,對當事人提出醫學建議。
第十九條 確定產前診斷重點疾病,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 疾病發生率較高;
(二) 疾病危害嚴重,社會、家庭和個人疾病負擔大;
(三) 疾病缺乏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
(四) 診斷技術成熟、可靠、安全和有效。
第二十條 開展產前檢查、助產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在為孕婦進行早孕檢查或產前檢查時,遇到本辦法第十七條所列情形的孕婦,應當進行有關知識的普及,提供咨詢服務,並以書面形式如實告知孕婦或其家屬,建議孕婦進行產前診斷。
第二十一條 孕婦自行提出進行產前診斷的,經治醫師可根據其情況提供醫學咨詢,由孕婦決定是否實施產前診斷技術。
第二十二條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出具的產前診斷報告,應當由2名以上經資格認定的執業醫師簽發。
第二十三條 對於產前診斷技術及診斷結果,經治醫師應本著科學、負責的態度,向孕婦或家屬告知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風險性,使孕婦或家屬理解技術可能存在的風險和結果的不確定性。
第二十四條 在發現胎兒異常的情況下,經治醫師必須將繼續妊娠和終止妊娠可能出現的結果以及進一步處理意見,以書面形式明確告知孕婦,由孕婦夫妻雙方自行選擇處理方案,並簽署知情同意書。若孕婦缺乏認知能力,由其近親屬代為選擇。涉及倫理問題的,應當交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
第二十五條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對經產前診斷後終止妊娠娩出的胎兒,在徵得其家屬同意後,進行屍體病理學解剖及相關的遺傳學檢查。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對產前診斷結果有異議的,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第五章的有關規定,申請技術鑒定。
第二十七條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不得擅自進行胎兒的性別鑒定。對懷疑胎兒可能為伴性遺傳病,需要進行性別鑒定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鑒定。
第二十八條 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技術檔案管理和追蹤觀察制度。 第四章 處 罰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未經批准擅自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非醫療保健機構,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三十條 對違反本辦法,醫療保健機構未取得產前診斷執業許可或超越許可范圍,擅自從事產前診斷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有關規定處罰,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並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 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依法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第三十一條 對未取得產前診斷類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的個人,擅自從事產前診斷或超越許可范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吊銷其醫師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處罰。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辦法和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⑺ 吉林省母嬰保健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母親和嬰兒的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與母嬰保健有關的組織和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母嬰保健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做好母嬰保健工作。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母嬰保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鼓勵和支持母嬰保健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第二章婚前保健第五條男女雙方在結婚登記前,須到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接受婚前醫學檢查,取得婚前醫學檢查證明。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六條男女雙方在接受婚前醫學檢查時,應當如實回答醫務人員有關鍵康狀況的詢問,接受並配合檢查。
醫務人員在進行婚前醫學檢查時,應當保護接受檢查人員的個人隱私。第七條婚前醫學檢查的項目,按照國家規定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增加或者減少。第八條對接受婚前醫學檢查交費確有困難的人員,減免其婚前醫學檢查費。
減免檢查費的范圍、對象和減免費用的標准,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第九條男女雙方在申請結婚登記時,須出具可以結婚的婚前醫學檢查證明或者證明醫學技術鑒定證明。未出具有關證明的,婚姻登記機關不得為其辦理結婚登記。第十條婚前醫學檢查證明、醫學技術鑒定證明,婚姻登記機關應當保存2年。第三章孕產期保健第十一條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為孕產婦建立保健手冊,提供保健服務。第十二條醫療保健機構應當改善產科條件,加強產科管理,完善產時監護制度。第十三條在鄉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在的城市(鎮)開展產科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符合醫療保健機構設置規劃要求,並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標准。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用醫學技術手段進行胎兒性別鑒定。但醫療保健機構懷疑胎兒患有與性別有關的遺傳性疾病需要確診的,經市(州)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到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第十五條提倡孕婦住院分娩,高危孕婦應當住院分娩;不能住院分娩的孕婦應當由經過審批合格的接生員實行消毒接生。
從事接生活動的醫療保健機構和人員對高危孕婦應當實行重點監護和管理。第十六條從事接生活動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負責新生兒出生缺陷疾病的篩查和監測工作。
篩查和監測的項目及程序,由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第十七條新生兒出生15日內,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持有接生人員簽署的《出生醫學記錄卡》,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為其領取《出生醫學證明》;依法收養的嬰兒除外。
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為嬰兒建立健康檔案和填寫保健手冊,提供保健服務。第四章嬰兒保健第十八條保護和支持母乳喂養。
設有產科床位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實行母親和嬰兒同室。
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女職工哺乳提供條件。第十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醫療保健機構中,進行母乳代用品的宣傳和推銷活動。第二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申請開辦托兒所或者幼兒園,均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條件,到縣(市、區)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領取衛生條件,到縣(市、區)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領取衛生許可證,並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辦理其他有關審批手續。
縣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按照各自的職責,對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第二十一條從事嬰幼兒保教工作的人員,應當每年到醫療保健機構接受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對於患有傳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宜從事保教工作的人員,應當按照規定調離。第二十二條嬰幼兒入托或者入園,應當持有婦幼保健機構出具的健康證明;沒有健康證明的,托兒所和幼兒園不得接納其入托或者入園。第二十三條患有傳染病的嬰幼兒,傳染期內不得進入托兒所或者幼兒園。第二十四條保教人員和入托入園嬰幼兒的健康檢查和定期體檢項目,由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第五章行政管理第二十五條依據本條例開展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的醫療保健機構,必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
從事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的人員,必須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和《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
從事家庭接生的人員,必須取得《家庭接生員技術合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