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動物防疫條例
⑴ 廣東省動物防疫條例(2019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動物防疫活動的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山樑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動物防疫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動物防疫,是指對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和對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統一領導,建立健全動物防疫公共服務體系和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鎮和村級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將村級動物防疫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健全村級動物防疫隊伍經費和裝備保障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儲備閉胡預防、控制、撲滅動物疫病所需的葯物、器械等應急防疫物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公安、交通運輸、衛生、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動物防疫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和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
縣級以上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向鄉鎮派駐動物防疫監督工作人員實施動物防疫和動物防疫監督。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綜合設置的原則建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動物疫病的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等技術工作。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動物疫病防控需要,組織相關機構及人員做好動物防疫知識宣傳、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服務工作,並協助開展重大動物疫情控制和撲滅處理等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動物防疫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動物防疫信息平台,加強動物防疫信息採集、傳輸、匯總、分析和評估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建立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合作機制,共同制定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方案,組織對易感動物和相關職業人群進行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監測,及時通報相關信息,並採取防控措施。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相關人畜共患傳染病病種的監測方案,根據監測方案開展監測工作,並及時通報異常情況。
省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衛生主管部門應當針對高發人畜共患傳染病設立省級監測點,收集和分析疫情資料,掌握流行規律。第十一條發生人畜共患傳染病動物疫情時,獸醫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要求,及時採取控制和撲滅措施;衛生主管部門應當開展風險評估,並根據評估情況進行監測,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第十二條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人員不得直接從事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等活動。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或者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實行動物疫病的區域化管理。
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核心區、緩沖區和生物安全通道所在地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做好相關區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工作,並在技術、設施、設備、人員及經費等方面予以保障。
鼓勵和支持動物養殖企業、動物飼養場建立生物安全隔離區。第十四條動物防疫監督管理工作應當遵循風險控制和可追溯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畜禽標識管理,完善信息採集傳輸、數據分析處理設施,建立動物防疫風險管理體系和動物產品追溯管理體系。第十五條從事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以及動物產品生產、經營、加工、貯藏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做好免疫、消毒和疫情報告等工作。其中,規模動物飼養場(養殖小區)還應當對其飼養的動物開展動物疫病檢測。第十六條省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制定和組織實施強制免疫計劃;並可以根據動物疫病流行情況增加實施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病種和區域,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第十轎唯攔七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轄區內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做好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
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義務,按照獸醫主管部門的要求做好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等工作。
犬貓等動物飼養者應當對其飼養的動物做好狂犬病免疫等防疫工作。
鄉鎮、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無主犬貓的疫病防控等管理工作。
⑵ 廣東省動物防疫有哪些法律、法規和條例
【僅供參考】復
一、中華人民共制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修訂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於2005年12月29日通過,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三、《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已經2010年1月4日農業部第一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2002年5月24日農業部發布的《動物檢疫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14號)同時廢止)
四、《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已經2010年1月4日農業部第一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5月24日農業部發布的《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15號)同時廢止)。
五、《廣東省動物防疫條例》(2001年12月3日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⑶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防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和管理活動。
本條例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下簡稱三有保護野生動物)。
前款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陸生野生動物,按照本條例規定管理。
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執行。
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屬於家畜家禽,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執行。第三條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應當堅持普遍保護、限制利用、嚴格監管,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培育公民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保護意識,從源頭上防控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負總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制定保護規劃,健全保護管理體系和目標責任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將保護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縣級以上林業、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分別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協助做好本區域內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相關工作。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積極開展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知識教育。
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志願者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動物防疫等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的公益宣傳,對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每年11月為廣東省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每年3月20日至26日為廣東省愛鳥周。第六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義務,有權舉報或者控告違反本條例的行為。
在野生動物保護、科學研究、舉報等方面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第七條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三有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科學評估後制定、調整並公布。第八條省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相關自然保護區域,保護野生動物及其重要棲息地,保護、恢復和改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對不具備劃定自然保護區域條件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國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和本地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情況,採取劃定禁獵(漁)區、規定禁獵(漁)期等形式予以保護。
國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郊野公園、植物園、城市公園以及其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或者生態廊道,列為禁獵區。自然保護地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類自然公園。第九條合法捕獲、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推行專用標識管理。專用標識應當記載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種類名稱、來源、用途等信息,保證可追溯。
專用標識的使用范圍和管理辦法由省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防疫工作的統一領導,建立健全監測和防疫體系。
縣級以上野生動物保護、獸醫等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對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停歇地、越冬地、遷徙洄遊通道、人工繁育場所及其製品集散地等區域疫源疫病進行監測,組織開展預測、預報等工作,並按照規定製定野生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縣級以上野生動物保護、獸醫、衛生健康等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動物傳染病的防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