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論文

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論文

發布時間: 2025-08-27 16:48:59

⑴ 求關於公民隱私權的法學本科畢業論文一篇約5000到8000字左右

目 錄
一、隱私權的涵義及歷史沿革…… 1
二、我國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3
三、我國隱私權的保護方式…… 5
四、我國隱私權的保護體系中存在問題與完善… 8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自我隱私保護的觀念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程度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法制和文明程度。世界各國對公民隱私權保護都有相關的立法,然而,我國法律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立法顯然不足,同其他國家相比在隱私權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法律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缺乏力度,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只是使隱私權初見於成文法律,問題在於是間接保護,而不是直接保護,往往讓受害人處於尷尬的境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護公民隱私權就成為理論界和實踐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公民隱私權形成特徵保護 立法保護

隱私,又稱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定不受他人非法干擾,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等。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一並受到保護,不被他們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信息、個人寧靜生活以及決定私人事務等享有一項重要民事權利,它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權,個人生活不受干擾權和私人事務決定權。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在性質上是絕對權,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目前我國在人格權保護上,其制定的法律較為完善,但仍然沒有形成價值趨向明確的體系。特別是隱私權法律沒有明確的條款加以保護。本文旨在通過對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的分析,來闡釋個人觀點。
一、隱私權的涵義及歷史沿革
(一)隱私權的涵義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
隱私權是一種具體的人格權,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項:
(1)隱私隱瞞權。又稱保密權,它首先包括公民對身體隱秘部位的保密權,這是公民一項最根本的隱私權,從上述隱私權的特徵可知,隱私權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人格權,故權利主體有隱瞞的權利,是維護自身人格利益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婚戀中的男女雙方對以前的婚戀史、性生活行為史有隱瞞對方的權利。而現實生活中,作為坦誠的一方往往得不到對方的諒解從而造成婚戀關系破裂。這種隱私權專指自己對自己的隱私有不向任何他人告知的權利。
(2)隱私利用權。公民對自己的隱私,不但享有消極隱瞞不用的權利,還同時享有利用的權利,這種利用權是指公民對自己個人資訊進行積極利用,以滿足自己精神、物質等方面需要的權利,這種利用可以是自己利用,也可以是允許他人利用。
(3)維護權。是指權利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所享有維護其不可侵犯,並在
受到非法侵犯時可以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
(4)私支配權。是指公民對於自己的隱私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
(二)隱私權的歷史沿革
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源於美國。近現代的法制化進程中,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作為大陸法系民法典的代表,也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所以也就沒有隱私權的理論。1980年,美國法學家路易斯�6�1布蘭蒂斯和薩莫爾�6�1華倫在哈佛大學的《法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隱私權》,提到「保護個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產物之原則,是為隱私權。」當時英文裡面提到隱私權的概念是這句話:「就是讓我獨處一種權利,讓我獨善其身的一種權利,不受別人打擾的一種權利。」文章特別強調上述權利是憲法規定的人所享有的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養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認識到它的價值,進而珍視它。此後,這項關於隱私權的理論,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承認。
關於隱私權,學者們對其下了許多種定語。(1)美國學者威廉�6�1荷爾在《新聞法》中認為,隱私權可以下定義為一種每個人要求個人的私人事務未得到本人的同意以前,不得公之於眾的自然權利,或個人私事未經允許不得公開的權利。(2)英國學者認為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關於個人私生活不受他人侵犯、不為他人非法公開的權利,並將侵害隱私權的形式歸納為侵擾、盜用及披露私人事務等三種。(3)日本學者前田雄二認為隱私權是保護個人私生活秘密、控制個人情報流傳的權利。人,無論誰都具有不願被他人知道的一部分私生活。這些如被窺見或者公開發表,讓很多人知道,便會覺得羞恥不快。(4)我國台灣學者呂光認為:「隱私權是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使每個人能安寧生活,不受干擾,未經本人同意,其與公眾武官的私人事務,不得刊布或討論,其個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獲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做商業上的用途。」(5)我國大陸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以下幾種:佟柔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個人私生活秘密和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王利明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1]。」楊力新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和社會組織對其秘密信息加以控制、保護的權利。」張新寶認為,「隱私權是指私人
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控制私人活動、個人信息等私人領域內不為或不欲為他人所悉的秘密,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但不以危害公共利益為限,包括動態性和靜態性的隱私權[2]。」
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但是隱私權保護在1988年《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1993年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均規定:公布、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侵害他人名譽權。使隱私權初見於成文法律,但是問題是間接保護,而不是直接保護。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於確定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隱私權雖沒有被認為是一種獨立人格權,利益受司法保護,但是該解釋隱含侵害隱私權保護的內容,仍不失為一種立法和法律研究的進步,但法律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立法顯然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隱私權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侵犯公民隱私權的現狀在我國司空見慣,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隱私權在我國法律叢林中尚無一席之地,迄今仍未明確將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權利從立法上予以確認,有關隱私權保護的曖昧性規定散見於若干法律之中,就連《民法通則》也通篇不見隱私權的蹤影,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大缺憾。由於立法的缺席,因侵權的保護往往於法無據,致使公民隱私權的司法救濟相當尷尬和被動。最高法院的司法結實將隱私權納入名譽權的范疇予以保護,涉嫌侵犯隱私權的官司,通常只能牽強附會地以侵犯名譽權、肖像權或姓名權等為案由立案審理,這種張冠李戴的司法器官令人匪夷所思。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個人資料不被泄露和濫用,立法上遠未形成完整體系,司法審判的經驗欠缺,理論研究也比較落後。因此可以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是社會發展給立法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個人資料被商家使用本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商家需要利用用戶資料以獲取更大的商業利潤,同時消費者也需要獲得更多、更周到的商業服務。而目前的問題在於,大多數商業公司收集個人資料時,沒有明確告知用戶將如何管理和使用這些個人資料,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將用戶資料作為商業用途等等。尤其是,一些單位或個人利用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將居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為商業情報,提供一些商業公司賺錢,甚至於倒買倒賣用戶資料。比如將孕婦體檢、生產分娩、幼兒入托、上幼兒園、小學等資料和信息出賣給相關商業公司,這些公司在從中挑選目標客戶,從事商品銷售等活動。在用戶不需要相關商業服務的情況下,這樣的銷售就干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尤其是近年來大量發生在醫院的患者隱私權被侵犯的案例,實在令人觸目驚心,於是,醫院也被稱為「最沒有隱私的地方」。據報道,新疆石河子市某婦女在醫院作婦科檢查時,事先並未徵得本人同意,醫院竟將她當成教學的「活標本」,讓十幾個實習醫生圍著她觀摩身體各部位。尊重並保守患者的個人醫療隱私,不僅僅是醫院的義務及醫生的職業道德,同時也應成為醫院及醫生的法律義務。我國律師法明確規定律師「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但醫療隱私權的保障問題卻沒有在現行《執業醫師法》予以規定之中,立法缺憾主要是由於觀念滯後所致。

熱點內容
日本關於勞動法的概念 發布:2025-08-27 19:01:14 瀏覽:666
勞動合同法的追訴期是多久 發布:2025-08-27 18:59:00 瀏覽:319
看守所法院 發布:2025-08-27 18:50:57 瀏覽:580
法學多美女嗎 發布:2025-08-27 18:50:06 瀏覽:778
看守所司法部 發布:2025-08-27 18:35:50 瀏覽:193
小學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發布:2025-08-27 18:22:48 瀏覽:140
南平市法律援助在哪裡 發布:2025-08-27 18:16:14 瀏覽:142
會議紀要有沒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7 18:12:35 瀏覽:596
運用法治思維推進案件審理工作 發布:2025-08-27 18:03:54 瀏覽:310
吳庚行政法的理論與實用 發布:2025-08-27 17:52:09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