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法規行政執法
『壹』 違反水法規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
第一條為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水法規(以下簡稱水法規)的貫徹實施,使違反水法規行為(或稱水事違法案件)的查處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縣(市)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查處本行政區域內水事違法案件和同級人民政府或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案件。
地、市、州、盟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查處本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案件和同級人民政府或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案件。
省、自治區、直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查處本行政區域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和同級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案件。第三條在必要時,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處理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查處的案件,也可將自己查處的水事違法案件交由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辦理;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認為案情重大,情況復雜,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查處更為適宜時,可請求報送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處理。第四條水利部流域機構查處由水利部授權管轄的水、水域和水工程等的違法案件或水利部交辦的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第五條縣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對行政執法人員在實施檢查監督中發現的違反水法規的違法行為,可立案處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上級交辦、其他部門移送和群眾舉報的違反水法規的水事違法案件應予受理。第六條舉報水事違法案件可用書面或口頭的方式。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口頭舉報案件時,必須詳細記錄,經核對無誤後,由舉報人簽名蓋章;舉報人舉報案件,如不願使用真實姓名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尊重舉報人的意願。第七條水行政主管部門發現受理的舉報案件不屬於本部門查處時,應及時向舉報人說明,同時應將舉報信函或者筆錄移送有權處理機關。對明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刑法的水事案件,水行政主管部門應主動協同司法機關查處。第八條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的水事違法案件,應當認真進行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應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的須告知交辦、移送案件的單位和舉報人。第九條符合下列條件的水事違法案件,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立案:
(一)具有違反水法規事實的;
(二)依照水法規應當追究法律責任的;
(三)屬本部門管轄和職責范圍內處理的。第十條符合立案條件的水事違法案件,應填寫《水事違法案件受理、立案呈批表》,經水行政主管部門領導批准後立案。
已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立案的重大案件,應抄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准立案的案件,應及時指派承辦人。承辦人員和主管領導,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查處案件的,應當迴避。
重大案件中止或者撤銷,應抄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查。第十一條承辦人員在執行檢查和調查任務時,應出示水政監察證件,必要時還應出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證明。第十二條承辦人在調查案件時可以向當事人和證人提出詢問,索取有關的證據,必要時可以進行現場勘測。填寫《水事違法案件調查筆錄》。第十三條證據包括下列幾種: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陳述;
(六)調查筆錄和現場勘測結果;
(七)鑒定結論。
上述證據未經查證屬實,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案件調查後,承辦人員應提出《水事違法案件調查報告》。第十四條經立案調查認定後,有明顯違法行為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及時發出《責令停止水事違法行為通知書》,送達當事人。第十五條承辦人員在案件調查結束後,應根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分別案情予以處理:
(一)舉報不實或者證據不足,未構成違法事實的,應報請原批准立案的主管領導准予撤銷;
(二)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並發出《違反水法規行政處罰決定通知書》,送達當事人;
(三)需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應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四)國家工作人員違法,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的,須提出書面建議並附調查報告和有關證據,移送當事人所在單位或上級監察機關處理,處理結果應抄送移送案件的機關;
(五)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應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貳』 水行政執法的基本原則與要求是什麼
概括而言有兩個基本原則,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叫適當性原則,可以看看這個
合法性原則 行政執法權的享有和行使必須有法律依據或者符合法律,不能與法律相違背。這里所說的法律是廣義的,包括法律、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規章,同時也包括政策。
合法性原則是行政執法的最重要原則,是依法治國在行政執法中的具體體現。按照這一原則的要求,行政執法單位在執法活動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行政執法單位必須具有合法主體資格。所謂有合法主體資格是指法律授予了一定執法權,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並能承受相應的法律後果。法律沒有授予執法權的,不得從事行政執法活動。
第二,必須在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內從事執法活動,不得擅自超越職權。
第三,委託執法必須符合法律要求。所謂委託執法是指有行政執法權的行政機關,將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一定執法事項委託給另一行政機關或者非行政機關組織或者個人辦理的行為。被委託者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對外進行活動,活動的後果由委託機關承受。由於行政執法權是國家權力,委託執法必須符合《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
第四,行政執法活動的內容必須有法律依據。就某一方面的執法活動而言,已有法律的,應當有相應法律的具體條文作依據。比如說,對某人或者某個企業征稅,要有《稅法》的具體條文作依據;頒發營業執照,要有《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法》或者《個體工商戶管理法》的具體條文作依據;實施行政處罰要有行政處罰法和有關法律的具體條文作依據,如此等等。國家尚未頒布法律的,應當有相關的政策作依據,或者符合法律原則、立法宗旨的要求,不得違背法律和政策。
第五,遵守法定程序。這里所說的程序是指行政執法行為方式和步驟所構成的行政執法過程。由於行政執法行為有不同種類,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程序。比如說,行政處罰有行政處罰程序,行政強制執行有行政強制執法程序,頒發許可證和營業執照也都有相應的程序。行政執法單位和人員實施某種執法行為時,要自覺遵守相應的法定程序。從目前情況來看,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依然較為普遍,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因為程序違法也會導致執法行為的違法和無效。
適當性原則 指行政執法的內容要客觀、公正、適度、符合情理。
按照合法性原則的要求,行政執法必須做到依法執法。但是由於行政事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法律不可能對所有的行政事務都規定得那樣全面、細致、周到、具體,因而法律賦予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對某種行為方式、范圍、種類、幅度等一定的選擇權,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對自由載量權不得隨意亂用,必須遵守適當性原則。要使適當性原則真正得到遵守,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行政執法行為必須符合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不得有不良動機。比如說,法律設定行政處罰的目的在於糾正違法行為,教育違法者和其他人今後不再違法,使法律得到全面遵守。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行政執法單位或工作人員在某項執法活動中存在著故意整人的意圖和為處罰而處罰的盲目性,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適當性原則。
第二,行政執法行為應當建立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正當考慮基礎上,不應當有法律以外的因素。例如,頒發營業許可證或營業執照來說,對符合法定條件者就應該頒發,不符條件者不頒發,不能考慮親近遠疏或其他因素。再比如,對行政處罰,該罰者一定要罰,不該罰者一定不罰,該給什麼處罰就給什麼處罰,不能考慮人際關系和其他法律以外的因素。
第三,在行政執法中所採取的措施和作出的決定應當合情合理。
合法性原則和適當性原則相輔相成、緊密相聯。合法性原則要求的是合法,適當性原則要求的是客觀、公正和適度,只有同時遵守這兩個原則,才能使執法行為既合法又適當,產生法律效力,達到預期目的。
接受監督原則 要使行政執法做到依法進行,必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嚴格監督機制。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有黨的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協和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以及行政執法機關內部的監督。行政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認真接受黨、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各方面監督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行政執法機關上下級之間和行政執法機關對其工作人員的監督。這種監督是最直接、最經常、最有效的監督。搞好這種監督的關鍵,是要抓好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行政執法責任制。
『叄』 水行政執法的主要內容
對圍湖造地、未經批准圍墾河道(在庫區內圍墾的),或者在江河、湖泊、水庫、渠道內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的物體和種值阻礙行洪的林木及高稈作物的違法行為處罰。
一、水行政執法簡介
1、水利執法是指各級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法律、法規授權的其他組織,依照水法規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遵守、執行水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水法規的行為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及其他行政措施等行政執法活動。
2、又稱水行政執法、水政監察。
二、水行政執法基本內容:
1、對水事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和對違法行為的處理,即監督檢查水法規的貫徹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和查處水事違法行為,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水利執法的范圍涉及河湖水域、水資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設施管理等水利工作的各個方面。
2、此外,水利執法隊伍可以根據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辦理行政許可審批和徵收行政事業性規費等事項
三、水行政執法主要成效
①制裁違法行為,維護水事秩序。查處了一大批水事違法案件,有力地打擊了違法行為,維護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②規范水事活動,促進行業管理。通過查處違法行為,辦理法定的許可審批事項、徵收水利規定性收費,規范了各類組織和公民個人的水事行為,促進了以水資源統一管理為核心的各項水利管理工作。
③普及法律知識,營造法制環境。水利執法的過程,同時也是宣傳政策、法規,普及法律知識,營造知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制環境的過程。水利執法對於提高全社會的水法律意識和推進依法治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依據:
《水法》
第六十六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且防洪法未作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清除障礙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內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的物體和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及高稈作物的;
(二)圍湖造地或者未經批准圍墾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