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2014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2014

發布時間: 2025-08-30 05:08:49

A. 長沙市人民政府60號令

長沙市人民政府令第60號
長沙市人民政府令

第60號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實施辦法》已經2000年3月10日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施行。

市 長:譚仲池

二○○○年三月十六日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條 為了確保征地補償安置工作順利進行,根據《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 依據《條例》第八條、第十三條第二款、第十五條的規定,由市、縣(市)人民政府設立的征地辦公室,負責下列具體工作:

(一)擬訂徵用土地方案;

(二)發布徵用土地公告;

(三)審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四)協調征地補償標准爭議。

第三條 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轄區范圍內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參與擬訂徵用土地方案;

(二)辦理征地補償登記,並組織進行現場調查核實;

(三)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四)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

(五)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

(六)責令限期拆遷騰地。

第四條 耕地包括水田、旱地、專業菜地和專業魚池。人平耕地面積按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計征農業稅的耕地面積除以農業人口數計算。

第五條 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1987年1月1日以後興建的建築物,一律以建設用地批准文件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為依據。

市轄區范圍內,1982年4月1日至1986年12月31日興建的建築物,屬原基改建和佔用非耕地建房的,須經鄉(鎮、場)批准;屬佔用耕地建房的,須經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未經批準的,按違法建築處理。1982年3月31日以前興建的建築物,未進行改建、擴建的,按合法建築對待。

縣(市)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實際情況,對其所轄區域范圍內1987年1月1日以前興建的建築物,進行合法性認定。

市行政區劃調整劃入市區的鄉(鎮),在未劃入前興建的建築物,其合法性認定可參照原所在縣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條 建築物的建築面積按各層建築面積之和計算,其首層建築面積按外牆勒腳以上結構的外圍水平面積計算,二層及二層以上按外牆結構的外圍水平面積計算。有柱走廊按柱外圍水平面積計算;有圍護結構的陽台、挑走廊按其水平面積的一半計算。經牆出檐、山牆出檐、懸挑雨篷不計算建築面積。

房屋層高按室內地面至樓面或前後經牆(柱)的平均高度計算。層高不滿2.2米的,不計算建築面積。

第七條 採取留用土地安置的,村民生活安置留地指標按每人55平方米(包括生活小區的道路、房屋間距及其它配套設施用地)核算到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生產安置留地指標按被征地的總面積6%

B. 望政辦【2014】30號文件資料



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於印發《長沙市望城區征地補償安置辦法》的通知

望政辦發〔2014〕30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直各有關單位:
《長沙市望城區征地補償安置辦法》已經區人民政府審定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3月5日


長沙市望城區征地補償安置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維護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長沙市征地補償實施辦法》、《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湖南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湘政發[2012] 46號)、《長沙市人民政府關於執行湖南省征地補償標准有關事項的通知》(長政發[2013] 9號)、《長沙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徵收農村集體土地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標準的通知》(長政發[2013] 23號)等法律、法規、政府規章和相關政策的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征地補償安置是指因依法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而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進行補償安置的行為。
本區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安置工作適用本辦法規定。
第三條 徵收本區高塘嶺街道、喻家坡街道、月亮島街道、大澤湖街道、白沙洲街道、黃金園街道、金山橋街道、廖家坪街道、丁字灣街道、書堂山街道範圍內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實行貨幣安置。
徵收白箬鋪鎮、烏山鎮、銅官鎮、橋驛鎮、茶亭鎮、東城鎮、喬口鎮、靖港鎮、格塘鎮、新康鄉范圍內農村集體所有土地,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置為主要安置方式。
第二章 職能職責
第四條 在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征地補償工作的實施、協調、監督和管理,並設立區人民政府征地辦公室(以下簡稱「區征地辦」),履行以下職責:
(一)擬訂征地方案;
(二)發布征地公告;
(三)審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四)協調處理征地補償安置爭議;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補償安置工作。
第五條 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以下征地補償工作:
(一)發布預征地公告;
(二)辦理征地補償登記,並組織進行現場調查核實;
(三)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四)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徵求意見公告;
(五)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報區人民政府批復後發布;
(六)按規定撥付征地補償費用;
(七)責令限期拆遷騰地;
(八)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征地補償工作。
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概算由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核(應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的除外)。
第六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將征地工作中的事務性和技術性工作委託給征地事務機構承擔。
第七條 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的納入和費用的發放以及基本生活補助費的發放等工作。
區民政部門負責做好村務公開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救助等工作。
區公安部門配合土地行政部門做好征地拆遷入戶調查及人口認定工作,負責會同有關部門審核被征地農民轉為城鎮居民的人員名單,並辦理轉戶手續;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暫時停辦征地公告發布後的戶口遷入和分戶等工作。
第八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承擔下列征地補償安置工作:
(一)協助征地補償登記、調查;
(二)督促、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具體事項;
(三)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征地補償費用的管理、使用、分配、公開等情況;
(四)協助處理征地補償糾紛及遺留問題。
第九條 村(居)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應當服從國家征地的需要,支持、配合征地補償安置工作。

第三章 征地補償費用的標准和管理
第十條 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征地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費用之和)和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
征地補償費標准按省、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第十一條 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核算、支付,區征地辦、區財政部門對征地補償安置資金使用進行監督,確保被征地農民及時得到足額補償;負責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部門對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征地補償費用的分配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區監察、審計等部門對征地補償費用的撥付和使用等情況進行監察和審計;征地補償資金按項目實行管理。
第十二條 征地補償費用總額的80%在征地公告發布前存入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財政開設的征地補償專用賬戶,其餘部分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發布前足額存入。未足額存入前,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
第十三條 拆除非農業戶或採取貨幣安置方式的農戶的住宅,按照規定的標准支付房屋補償費、房屋裝飾裝修及設施補償費和購房補助費。
拆除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置方式安置的農戶的住宅,應當支付房屋補償費、房屋裝飾裝修及設施補償費。
第十四條 拆除房屋的補償、生產和生活設施補償、搬遷補助費、房屋過渡補助費按照規定的標准執行。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規定期限內拆遷房屋的,按照規定的標准給予按期拆遷房屋獎勵費;逾期不予獎勵。
第十五條 青苗、林木、水產品的補償費按照規定的標准執行。
征地范圍外的專業魚池因施工需要而降低蓄水深度的,按降低水位的比例乘以該專業魚池的征地年產值標准予以補償;養殖水深度降到不足50厘米時,按照征地年產值標准予以補償。
第十六條 征地范圍內不能搬遷的室外生產生活設施、農業生產用房,按照規定的標准予以包干補償。
需要易地修建的水塘、水庫,按照原蓄水容積及規定的標准補償。
經批準的臨時建築,在規定的使用期限內,按照建築結構的重置價格結合使用年限剔除殘值後補償。
第十七條 拆除企業房屋,按照規定的標准予以補償。涉及生產設備搬遷的,按照設備拆卸、安裝、搬遷台班的實際工作量計算;不能搬遷的,按照規定的標准包干補償。
第十八條 拆除砂石場、預制場、磚場等,按照規定的標准予以包干補償補助。
第十九條 採取貨幣安置方式安置的農戶的農用工具、牲畜,由農戶自行處理,並按照規定的標准予以補助。
第二十條 征地范圍內墳墓遷移,按照規定的標准予以補助。
第二十一條 拆遷電力、電信、廣播電視、給排水、燃氣等設施需要補償的,由區財政、物價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核定後再給予補償;廢棄不用的不予補償。

第四章 被征地農民的安置
第二十二條 征地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費用之和)的10%直接撥入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專戶,專項用於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另按征地面積90元/平方米的標准收取社保資金。省市相關文件如有調整,根據有關文件適時調整。
第二十三條 實行貨幣安置的人員納入城鎮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 拆除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置方式安置的農戶的住宅,需要重建的,按需安置的農業人口數人均80平方米(含生活小區的道路、房屋間距、其他配套設施等用地面積)核定用地指標。並另行按規定的標准支付建設用地補償費用,用於重建用地規劃設計、用地和報建手續、補償安置、基礎設施建設等。
重建地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單位,按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建設標准規劃建設,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節約、集約使用土地,統建小高層或高層住宅。對因此而節余的土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管理或處置,所得收益除按規定上繳國家各項稅費外,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第二十五條 依據村莊和集鎮規劃分散安置的,安置面積按省、市、區有關規定執行。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重建用地類別將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核算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按房屋補償費(不含房屋裝飾裝修及設施補償費用)的20%補償超深基礎費用,支付給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掌握使用。

第五章 房屋合法建築面積的認定
第二十六條 取得區房屋產權管理部門2006年7月1日以後頒發的房屋權屬證書的,其房屋合法建築面積以房屋權屬證書為依據。
第二十七條 未取得區房屋產權管理部門2006年7月1日以後頒發的房屋權屬證書的,其房屋合法建築面積由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下列規定認定:
(一)本行政區域范圍內,1987年1月1日以前興建的房屋未進行改建、擴建、新建的,按合法建築對待。
(二)1987年1月1日以後興建的房屋,以建設用地批准文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為依據;
對房屋合法建築面積的認定有異議的,可以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徵求意見公告期間向區人民政府申請復查,區征地辦組織國土、城鄉規劃、城鄉建設、住房保障等部門審查後予以確定。

第六章 其 他
第二十八條 國家建設使用國有農用地以及鄉鎮(街道)、村(社區)公共設施、公益事業、鄉鎮企業和村民住宅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其補償、補助標准參照本辦法執行。
經批准依法收回國有農場、林場等農用地,其補償、補助標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本辦法實施前已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的,按原有規定辦理。

附件:望城區徵收農村集體土地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標准(《關於調整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徵收農村集體土地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標準的通知》<長政發[2014]7號>)

C. 長沙市拆遷補償標准規定,長沙市拆遷舊城改造補償條例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各單位:

為進一步規范我市征地補償安置工作,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湖南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湘政發〔2012〕46號),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我市執行湖南省征地補償標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湘政發〔2012〕46號文件精神,嚴格執行政策標准,扎實做好征地補償工作。

二、本徵地補償標准包含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之和。徵收單位和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等,按照《長沙市征地補償實施辦法》(市政府令第103號)所規定的標准執行。

三、對專業菜地、專業漁池和集體建設用地,給予高附加值補助:一類專業菜地58000元/畝、二類專業菜地40000元/畝;一類專業漁池22000元/畝、二類專業漁池11000元/畝。專業菜地、專業魚池的認定按照有關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條件執行。企業建設用地(砂石場、預制場、磚廠等用地除外)補助費,根據合法建設用地面積按300元/平方米的標准支付。

四、征地補償區域(片)的劃分作相應調整(見附件)。

五、堅持征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民的原則,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另行制定集體資產管理、使用和分配指導意見。

六、確保被征地農民社保資金的落實。一是征地時在征地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費用之和)中提取10%作為社保資金。二是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按征地面積收取社保費90元/平方米;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范圍內被征地農民的社保費用,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在按照有關規定確保20元/平方米的社保費到位的前提下,可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制定社保費收取標准。

七、本徵地補償標准從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標准實施前已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的,按原有標准執行。

附件:長沙市各區縣(市)征地補償標准

長沙市人民政府

2013年5月21日

熱點內容
汕頭知名律師 發布:2025-08-30 06:52:08 瀏覽:879
勞動法與養老保險 發布:2025-08-30 06:45:08 瀏覽:503
民事訴訟法證據制度論文3000字 發布:2025-08-30 06:39:59 瀏覽:886
事業單位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8-30 06:38:30 瀏覽:259
證據立法的現狀 發布:2025-08-30 06:28:27 瀏覽:509
國際經濟法傾銷名詞解釋 發布:2025-08-30 06:22:49 瀏覽:918
婚姻法十九條規定 發布:2025-08-30 06:21:28 瀏覽:758
共和國刑法第三章 發布:2025-08-30 06:18:45 瀏覽:806
行政法的特殊源源是 發布:2025-08-30 06:12:22 瀏覽:102
員工條例修改 發布:2025-08-30 06:11:40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