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戰時條例
A. 湖北省徵兵工作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國防建設,保障徵兵工作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以下簡稱《兵役法》)和國務院、中央軍委《徵兵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徵兵是國防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光榮義務。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平時的徵兵工作。戰時的徵兵工作,依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執行。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組織,戶籍在本省的公民以及接兵部隊人員,均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全省每年徵兵人數、時間和要求,以及適齡女性公民和未滿18周歲男女公民的特殊徵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省軍區依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徵兵命令確定。第五條徵兵和兵役登記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地方預算「兵役徵集費」科目,由省財政根據當年的徵兵任務下撥徵兵專項經費,不足部分由各級地方財政補助。
徵兵和兵役登記工作經費,由徵兵辦公室負責管理,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嚴禁利用徵兵工作以任何方式向適齡公民及其家屬收取各種費用。第六條被徵集服現役的公民及其家屬,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受到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優待。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組織,應按規定落實對義務兵及其家屬的各項優待;義務兵退出現役後,應按照和本省的有關規定妥善安置。第七條徵兵期間,招收國家公務員、招工等,應服從徵兵工作的需要。第八條應加強徵兵的宣傳工作,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兵役教育,認真做好適齡公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勵他們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報名應征。第二章機構和職責第九條全省的徵兵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省軍區的領導下,由省人民政府徵兵辦公室組織實施。
軍分區(警備區)、縣(含縣級市、省轄市的區,下同)人民武裝部是同級人民政府的兵役機關,在上級兵役機關和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辦理本行政區域的徵兵工作。第十條省、地(市、州)、縣應當建立徵兵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兵役機關和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負責領導本行政區域的徵兵工作。徵兵期間,地區行署和市、州、縣人民政府應當成立徵兵辦公室。
各級徵兵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兵役法》、《條例》及其他有關規定;
(二)擬定兵役登記和兵員調撥、被裝發放、新兵交接和運輸、徵兵經費分撥等計劃方案,並組織實施;
(三)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做好徵兵工作;
(四)制定保證新兵政治、文化、身體素質的審查、檢查措施,並監督落實;
(五)負責徵兵全過程的安全工作及其他有關事項。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應當按照《兵役法》、《條例》的規定,認真履行職責,做好徵兵工作。第十二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企業事業單位設有人民武裝部的,徵兵工作由人民武裝部辦理;未設人民武裝部的,應確定一個機構辦理。第三章兵役登記第十三條兵役機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兵役登記工作,兵役登記工作應當在每年九月三十日前完成,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各級兵役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兵役登記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單位由人民武裝部或者確定負責徵兵工作的機構,承辦本地區或者本單位的兵役登記工作。第十四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單位,應當按照縣兵役機關的要求,告示或書面通知本地區或者本單位的適齡公民按時履行兵役登記手續。第十五條全省實行兵役證制度。凡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年滿十八周歲的男性公民,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到戶籍所在地的兵役登記機構進行兵役登記,並領取兵役證。
已經過兵役登記並領取了兵役證但未徵集入伍的適齡公民,以後每年應攜帶兵役證到兵役登記機構進行核驗,直至年滿二十二周歲為止。
因特殊情況不能到負責兵役登記的機構登記、核驗的,經兵役登記機構同意,其家屬或所在單位可以代其進行登記、核驗。第十六條兵役證由省人民政府徵兵辦公室統一印製,縣兵役機關負責簽發,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單位負責兵役登記工作的機構負責發放、審核和管理。兵役機關、負責兵役登記的機構、適齡公民和有關部門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兵役證不得轉借、塗改和偽造,遺失兵役證的,應當及時向發證機關申請補發;
(二)經兵役登記的適齡公民變更戶籍所在地或者就業單位,應當及時到發證機關辦理兵役登記變更手續;
(三)對十八至二十二周歲的男性公民,在辦理就業(含臨時就業)、就學、申請出境、工商執照等手續時,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應當查驗其兵役證,發現沒有登記或沒有核驗的,不得辦理有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