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最高法規定

最高法規定

發布時間: 2025-09-01 13:00:57

❶ 最高法民間借貸規定第九條

法律分析:規定了可以視為合同成立的條件。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九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合同成立:

(一)以現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時;

(二)以銀行轉賬、網上電子匯款等形式支付的,自資金到達借款人賬戶時;

(三)以票據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據權利時;

(四)出借人將特定資金賬戶支配權授權給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對該賬戶實際支配權時;

(五)出借人以與借款人約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並實際履行完成時。

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經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第二條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間借貸訴訟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

當事人持有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沒有載明債權人,持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告對原告的債權人資格提出有事實依據的抗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告不具有債權人資格的,裁定駁回起訴。第三條借貸雙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事後未達成補充協議,按照合同相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仍不能確定的,以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第四條保證人為借款人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出借人僅起訴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證人為共同被告;出借人僅起訴保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為共同被告。

保證人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證,出借人僅起訴保證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借款人為共同被告;出借人僅起訴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證人為共同被告。第五條人民法院立案後,發現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嫌非法集資等犯罪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涉嫌非法集資等犯罪的線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檢察機關。

公安或者檢察機關不予立案,或者立案偵查後撤銷案件,或者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或者經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認定不構成非法集資等犯罪,當事人又以同一事實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第六條人民法院立案後,發現與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雖有關聯但不是同一事實的涉嫌非法集資等犯罪的線索、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繼續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並將涉嫌非法集資等犯罪的線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檢察機關。第七條民間借貸糾紛的基本案件事實必須以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該刑事案件尚未審結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訴訟。第八條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決認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訴請求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第九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合同成立:

(一)以現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時;

(二)以銀行轉賬、網上電子匯款等形式支付的,自資金到達借款人賬戶時;

(三)以票據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據權利時;

(四)出借人將特定資金賬戶支配權授權給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對該賬戶實際支配權時;

(五)出借人以與借款人約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並實際履行完成時。第十條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外,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同自合同成立時生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一條法人之間、非法人組織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為生產、經營需要訂立的民間借貸合同,除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以及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情形外,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二條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在本單位內部通過借款形式向職工籌集資金,用於本單位生產、經營,且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以及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三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貸行為涉嫌犯罪,或者已經生效的裁判認定構成犯罪,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民間借貸合同並不當然無效。人民法院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以及本規定第十四條之規定,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的效力。

擔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貸行為涉嫌犯罪或者已經生效的裁判認定構成犯罪為由,主張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民間借貸合同與擔保合同的效力、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依法確定擔保人的民事責任。第十四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

(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於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六)違背公序良俗的。

❸ 最高法院網路詢價規定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15號)(以下簡稱《規定》)。《規定》在保留委託評估這一傳統的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方式的基礎上,又新增了當事人議價、定向詢價、網路詢價三種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的方式。定向詢價不能或者不成,財產無需由專業人員現場勘驗或者鑒定,且具備網路詢價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司法網路詢價平台進行網路詢價。雙方當事人一致要求或者同意直接進行網路詢價,財產無需由專業人員現場勘驗或者鑒定,且具備網路詢價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條 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可以採取當事人議價、定向詢價、網路詢價、委託評估等方式。

第七條 定向詢價不能或者不成,財產無需由專業人員現場勘驗或者鑒定,且具備網路詢價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司法網路詢價平台進行網路詢價。

雙方當事人一致要求或者同意直接進行網路詢價,財產無需由專業人員現場勘驗或者鑒定,且具備網路詢價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第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全國性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名單庫。

司法網路詢價平台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備能夠依法開展互聯網信息服務工作的資質;

(二)能夠合法獲取並整合全國各地區同種類財產一定時期的既往成交價、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或者市場公開交易價等不少於三類價格數據,並保證數據真實、准確;

(三)能夠根據數據化財產特徵,運用一定的運算規則對市場既往交易價格、交易趨勢予以分析;

(四)程序運行規范、系統安全高效、服務質優價廉;

(五)能夠全程記載數據的分析過程,將形成的電子數據完整保存不少於十年,但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九條 最高人民法院組成專門的評審委員會,負責司法網路詢價平台的選定、評審和除名。每年引入權威第三方對已納入和新申請納入名單庫的司法網路詢價平台予以評審並公布結果。

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將其從名單庫中除名:

(一)無正當理由拒絕進行網路詢價;

(二)無正當理由一年內累計五次未按期完成網路詢價;

(三)存在惡意串通、弄虛作假、泄露保密信息等行為;

(四)經權威第三方評審認定不符合提供網路詢價服務條件;

(五)存在其他違反詢價規則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規定的情形。

司法網路詢價平台被除名後,五年內不得被納入名單庫。

第十條 採取網路詢價方式確定參考價的,人民法院應當同時向名單庫中的全部司法網路詢價平台發出網路詢價委託書。網路詢價委託書應當載明財產名稱、物理特徵、規格數量、目的要求、完成期限以及其他需要明確的內容等。

第十一條司法網路詢價平台應當在收到人民法院網路詢價委託書之日起三日內出具網路詢價報告。網路詢價報告應當載明財產的基本情況、參照樣本、計算方法、詢價結果及有效期等內容。

司法網路詢價平台不能在期限內完成詢價的,應當在期限屆滿前申請延長期限。全部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均未能在期限內出具詢價結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各司法網路詢價平台的延期申請延期三日;部分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在期限內出具網路詢價結果的,人民法院對其他司法網路詢價平台的延期申請不予准許。

全部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均未在期限內出具或者補正網路詢價報告,且未按照規定申請延長期限的,人民法院應當委託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人民法院未在網路詢價結果有效期內發布一拍拍賣公告或者直接進入變賣程序的,應當通知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在三日內重新出具網路詢價報告。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對網路詢價報告進行審查。網路詢價報告均存在財產基本信息錯誤、超出財產范圍或者遺漏財產等情形的,應當通知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在三日內予以補正;部分網路詢價報告不存在上述情形的,無需通知其他司法網路詢價平台補正。

第十三條 全部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均在期限內出具詢價結果或者補正結果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全部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出具結果的平均值為參考價;部分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在期限內出具詢價結果或者補正結果的,人民法院應當以該部分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出具結果的平均值為參考價。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依據本規定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對全部網路詢價報告均提出異議,且所提異議被駁回或者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已作出補正的,人民法院應當以異議被駁回或者已作出補正的各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出具結果的平均值為參考價;對部分網路詢價報告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以網路詢價報告未被提出異議的各司法網路詢價平台出具結果的平均值為參考價。

第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委託評估、雙方當事人要求委託評估或者網路詢價不能或不成的,人民法院應當委託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❹ 最高法是怎麼規定開庭錄音錄像的

法律分析:根據規定,若是需要進行錄音錄像需要提前向法院申請許可。但根據規定,法院必須對整個庭審進行錄音錄像,而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根據法律規定,依法可以復制錄音錄像。

根據法律規定,原則上除非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都應當公開開庭審理,允許旁聽。客觀上講,允許旁聽與允許公開錄音錄像本質上並無差別,且通過公開庭審或錄音錄像可以倒逼法院更加規范、公平、公證的進行開庭庭審及法律適用,提升法院和法官的辦案能力及水平。所以,現在部分案件法院也會進行庭審直播。但是,允許所有人錄音錄像,容易影響法庭的審理,干擾法庭秩序。再是錄音錄像容易被任意編輯或修改,給社會公眾造成誤導。同時若真的有什麼發生,也容易給司法權威造成損害。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

第十五條 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任何人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不得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拍錄、復制、刪除和遷移。

行為人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規定追究其相應責任。

第十六條 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庭審活動的錄制,以及對庭審錄音錄像的存儲、查閱、復制、謄錄等,應當符合保密管理等相關規定。

熱點內容
刑法第53 發布:2025-09-01 16:16:02 瀏覽:141
大同法律援助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01 16:15:24 瀏覽:622
昭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9-01 16:11:04 瀏覽:282
職業道德與法律作業 發布:2025-09-01 16:08:59 瀏覽:864
合同法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 發布:2025-09-01 15:57:42 瀏覽:303
上海市居改非的相關政策條例 發布:2025-09-01 15:55:33 瀏覽:89
法律援助助力殘疾人事業 發布:2025-09-01 15:47:27 瀏覽:731
勞動法42 發布:2025-09-01 15:47:25 瀏覽:761
勞動法有補償金嗎 發布:2025-09-01 15:46:42 瀏覽:83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釋義 發布:2025-09-01 15:45:22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