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12
①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2012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太湖水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太湖水質,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和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太湖流域地表水體的污染防治。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體,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和丹陽市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句容市、高淳縣、溧水縣行政區域內對太湖水質有影響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水體所在區域。
太湖流域實行分級保護,劃分為三級保護區:太湖湖體、沿湖岸五公里區域、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一公里范圍為一級保護區;主要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至五十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一公里范圍為二級保護區;其他地區為三級保護區。太湖流域一、二、三級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由省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第三條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堅持先規劃、後開發,先環評、後立項,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太湖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嚴格的環保標准,採取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有效防治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減輕太湖湖體富營養化,促進太湖水質根本好轉。第四條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增加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確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實現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負主要責任,任期責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和評價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內容。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定期監督、檢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第五條省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有關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監督、檢查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履行太湖水污染防治職責、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情況,並行使本級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職權。第六條省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省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發展和改革、經濟貿易、水利、建設、交通、農業、漁業、林業、財政、科技、國土資源、衛生、工商、質量技術監督、價格、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推進水污染防治的科技進步納入科技發展規劃,列為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加強水污染防治基礎研究,推廣應用水污染防治先進適用技術,積極開展藍藻防治技術的開發應用,為綜合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提供科技支撐。第八條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科學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自覺保護太湖水環境的意識。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障公民的環境信息知情權,鼓勵和支持公民、社會組織參與太湖水環境保護。第九條太湖流域的一切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水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條省發展和改革部門會同省環境保護、水利、建設、經濟貿易、農業、交通、漁業、林業等部門和有關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擬定本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並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在太湖流域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規劃和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②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太湖水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太湖水質,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太湖流域(以下簡稱太湖流域)內的太湖湖體以及對太湖水質有影響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地表水體的污染防治。
太湖流域劃分為三級保護區:太湖湖體、沿湖岸5公里區域、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1公里范圍為一級保護區;主要入湖河道上溯50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1公里范圍為二級保護區;其他地區為三級保護區。第三條太湖水污染防治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整治的方針,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主管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省人民政府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有關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監督、檢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並行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職權。第五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會同省人民政府計劃與經濟、水利、建設部門商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擬訂本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以下簡稱排污總量)控制計劃,經由委員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並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六條太湖流域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根據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太湖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排污總量控制計劃,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太湖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排污總量控制計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七條太湖流域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水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對在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八條太湖流域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太湖水污染防治規劃與目標的實現。
太湖流域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第九條太湖流域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太湖流域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的水利、交通、建設、農林、水產、土地、地礦、衛生、工商等部門,各司其職,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太湖流域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的計劃、經濟、經貿、商業、旅遊以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根據同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太湖水污染防治規劃,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別制定並實施本部門工作計劃。第十條省太湖水環境監測中心,負責監測太湖和入湖河道口以及設區的市界的水體水質,定期向委員會和有關部門報告水質狀況。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擬訂《太湖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太湖流域城市、縣界水質標准》和《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會同省人民政府計劃與經濟部門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擬定太湖流域禁止和嚴格限制的產業、產品名錄,經委員會審核同意,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第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審批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時,不得突破本行政區域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
一級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書(表)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備案。第十四條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和區域開發建設項目立項前,必須經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審核。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在10日內作出審核意見,逾期未作出答復的,視為同意。
未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審核或者經審核不同意的建設項目,有關部門不予立項。第十五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水污染的設施必須經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檢驗,達不到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準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未經批准,不得拆除或者閑置污染防治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