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超出計容面積處罰條例
Ⅰ 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8)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目的及依據) 為加強城市規劃管理,保證城市規劃的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重慶市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於本市城市、鎮規劃區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以下統稱詳細規劃)、專業規劃、專項規劃的編制,以及本市城市、鎮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的各類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
在本市城市、鎮規劃區外實施建設的,其有關修建性詳細規劃或者規劃總平面圖的編制應當符合本規定。
臨時建設、城鎮房屋解危改造等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 本市制定城市規劃和實施規劃管理應當採用與國家坐標系統相聯系的重慶市平面坐標系統和國家高程系統。第二章 建設用地第四條(用地分類及規劃指標) 本市城市建設用地的分類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執行,其詳細規劃的編制應當符合主城區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規劃指標控製表(附表1)和其他區縣(自治縣)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規劃指標控製表(附表2)的規定。建設用地適宜建設的建築類型應當符合建設用地適宜建設的建築類型表(附表3)的規定。
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前,在有利於城市空間形態、優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前提下,符合以下原則的,相鄰多個地塊的容積率、綠地率等規劃指標,可以進行總體平衡,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一般技術性內容修改程序進行修改:
(一)總計容建築面積不增加,各類計容建築面積不突破;
(二)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用設施、公園綠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面積不減少,且符合相關專業專項規劃;
(三)不突破附表1、附表2的要求。第五條(規劃用地兼容性質) 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時,可以對規劃用地性質作出兼容規定。兼容分為選擇性兼容和混合性兼容兩類。
選擇性兼容的,應當明確兼容性質對應的規劃指標,並在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前,選定一項用地性質及其對應的規劃指標進行管理。
混合性兼容的,用地性質編號排在首位的為主要用地性質,其後的為兼容用地性質,按照以下規定執行:
(一)兼容性質的選擇應當符合規劃用地混合性兼容規定表(附表4)的規定;
(二)在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前,明確主要用地性質和兼容性質的計容建築面積比例,其主要用地性質對應的計容建築面積應當大於規劃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的50%;
(三)商業商務用地混合性兼容(B1B2)以及商業用地(B1)、商務用地(B2)與其他用地性質兼容的,商業商務用地之間的計容建築面積比例可以不作要求,但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有明確規定的,從其規定;
(四)對綠地、廣場、交通設施、公用設施等用地復合使用的,各用地性質的計容建築面積比例依據經審定的土地復合使用設計方案確定。第六條(商住比例) 居住用地(R)和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B)混合性兼容的,其計容建築面積比例按照以下規定執行:
(一)居住為主要用地性質的,住宅計容建築面積應當大於規劃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的50%,小於或者等於規劃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的80%;
(二)商業服務業設施為主要用地性質的,住宅計容建築面積應當大於或者等於規劃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的20%,小於規劃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的50%。
居住用地(R)中,住宅計容建築面積應當大於規劃用地總計容建築面積的80%。第七條(零星用地)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零星用地:
(一)規劃人口大於20萬的城市,小於30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與其他用地性質混合性兼容的居住用地)和小於2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
(二)規劃人口大於5萬、小於或者等於20萬的城市,小於15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與其他用地性質混合性兼容的居住用地)和小於1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
因用地狹窄或者與城市道路不相連等原因,不具備單獨建設條件的用地,按照零星用地管理。
土地出讓或者劃撥時,應當按照集約利用、整體實施的原則,合理確定用地邊界,避免出現零星用地。
已有零星用地應當與相鄰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備整合條件的零星用地,鼓勵實施綠地、廣場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可以實施解危改造、公共服務設施、公用設施、交通設施等建設項目;禁止實施居住及商業、商務等經營性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