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急救管理條例

急救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5-09-06 20:20:07

⑴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的決定(2021)

一、第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院前醫療急救與非急救醫療轉運實行分類服務和管理,非急救醫療轉運不得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二、將第四條第一款中的「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修改為「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指揮調度、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三、將第六條第三款修改為:「發展改革、財政、規劃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保、民政、公安、交通、教育、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四、將第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急救技術方法、設施設備等研究和急診醫學相關研究;支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使用先進醫療科學技術。」五、將第十六條修改為:「在有突發事件或者其他公共安全應急、重大活動保障需要的情況下,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紅十字會所屬應急救援隊伍及其他社會醫療救援力量參與醫療救援保障工作,應當接受政府的統一指揮調度。」六、刪去第十九條第二款和第三款。七、將第二十條第二款中的「對非急、危、重患者,告知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修改為「對非急、危、重患者,告知其本市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途徑」。八、將第二十四條修改為:「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採取下列措施,保障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有效銜接:

「(一)設置專線電話,保持二十四小時暢通,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保證與衛生健康部門、調度機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時溝通院前醫療急救相關信息;

「(二)堅持首診負責制,不得拒絕接收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轉運的急、危、重患者。確因特殊情況需要轉院治療的,應當由首診醫生判斷轉運安全性,並聯系接收醫院,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轉運至其他院內醫療急救機構;

「(三)按照急診分級救治原則,根據患者疾病危險程度實施預檢分診,保證急、危、重患者得到優先救治;

「(四)及時與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完成患者交接,避免院前救護車以及車載設備、設施滯留。」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一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對院前救護車進行清潔和消毒,保證公共衛生安全。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建設洗消站點,配備洗消設備。」十、將第三十三條改為第三十四條,將第一款中的「市發展改革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市人力社保行政部門」修改為「市醫保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第二款中的「人力社保」修改為「醫保」。十一、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四十四條,將第三款修改為:「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對社會醫療急救培訓進行監督指導,組織專家學者、具備專業能力的組織等對單位和個人開展的社會醫療急救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十二、將第四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九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會醫療急救需要,制定自動體外除顫器等醫療急救設備設施配置規劃,並組織實施。」

將第一款改為第二款,修改為:「影劇院、體育場館、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學校、景區等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安全保障需要配置醫療急救設備設施和葯品,定期組織員工學習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開展醫療急救應急演練,提高醫療急救保障能力。」

將第二款改為第三款,修改為:「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備設施、葯品配置指導目錄,由市衛生健康部門制定,並向社會公布。」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四條:「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十四、將本條例中的「計生」修改為「健康」、「規劃、國土」修改為「規劃自然資源」、「通信管理」修改為「經濟和信息化」、「公安交通管理」修改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行政部門」修改為「部門」,將第三十二條、第四十條、第五十條中的「人力社保」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將第四十七條中的「公安消防」修改為「消防救援」,將第五十九條中的「行政處罰」修改為「治安管理處罰」,將第六十條中的「行政問責和行政處分」修改為「問責和處分」,將第六十二條中的「中醫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中醫葯管理部門」。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⑵ 淄博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水平,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及時有效地搶救急危重症患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120」急救醫院在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統一指揮調度下,對急危重症患者在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
本條例所稱「120」急救醫院,是指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醫療機構。
本條例所稱急危重症患者,是指其症狀、體征、疾病符合國家規定的急危重傷病標准,若不及時救治,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第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應當遵循統一受理、統一指揮調度和快速救治的原則。第五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納入本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完善「120」急救醫院布點,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滿足院前醫療急救的實際需要,保障其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第六條市、區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具體負責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組織實施。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醫療保障、通信、電力、紅十字會等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七條市、區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紅十字會以及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面向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和學校等單位的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急救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公益宣傳,向公眾宣傳救死扶傷的精神,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
學校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對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人應當協助組織開展急救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居民急救意識。第八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在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培養、聘用、待遇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醫務人員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穩定院前醫療急救隊伍。第二章急救網路建設第九條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由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和「120」急救醫院組成。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相關標准建設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並按照醫療機構有關規定進行管理。第十一條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院前醫療急救的組織、指揮、調度和急救網路的管理;
(二)負責緊急醫療救援應急物資、裝備的儲備;
(三)制定院前醫療救援方案,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四)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隨時受理呼救;
(五)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通訊系統及其設備的正常運行;
(六)負責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的登記、匯總、統計、保管和報告,並接受查詢申請;
(七)組織開展醫療急救專業培訓和社會培訓、醫療急救知識科普宣傳、急救醫學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八)負責監管和調配本市「120」急救車輛;
(九)參與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以及組織重大節日、慶典和大型會議、群眾性活動的醫療急救保障工作;
(十)應當依法履行的其他職責。第十二條具備下列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將其納入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一)設有急診科,並按照標准配備具有醫療急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執業醫師、執業護士;
(二)備有規定數量的急救車輛,車內設備和急救葯品、器械符合相關配置標准;
(三)具有完善的醫療急救管理制度;
(四)具備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其他條件。
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前款規定的條件組織專家評審,確定「120」急救醫院,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在醫療急救資源短缺區域,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需要,指定鎮衛生院或者中心衛生院為「120」急救醫院,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並向社會公布。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指定的「120」急救醫院院前醫療急救能力建設,使其具備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能力和條件。

⑶ 長沙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行為,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急、危、重傷病員送達醫院救治前,在120急救(指揮)中心統一指揮調度下開展的現場搶救和運送途中緊急救治等醫療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屬於公益事業,是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縣(市)人民政府負責領導、組織協調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納入本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其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第四條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管理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

縣(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在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負責管理本轄區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開展本轄區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財政、公安、交通、教育、民政、通信、電力等部門和單位,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五條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新聞媒體、居(村)民委員會應當開展醫療急救知識公益宣傳,提高公眾急救意識。第二章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第六條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本市建立以120急救(指揮)中心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第七條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負責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的業務管理,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的協調監督和指揮調度;

(二)制定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流程、服務規范和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

(三)承擔市區范圍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直接指揮和調度;

(四)對縣(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和市區范圍內各急救網路醫院進行業務指導;

(五)定期組織應急演練,開展急救醫學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六)管理應急儲備物資、裝備;

(七)組織開展醫療急救知識科普宣傳;

(八)組織開展醫療急救專業培訓和公益培訓;

(九)有關法律、法規和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八條120急救(指揮)中心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一個縣(市)不得設置多個120急救(指揮)中心。

縣(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建立與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聯網的指揮調度信息系統。第九條符合下列條件的醫院,市、縣(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其確定為急救網路醫院,統一向社會公布:

(一)設有急診科的二級以上綜合(中)醫院和三級專科醫院;

(二)具備一定的綜合救治能力;

(三)配備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等(以下簡稱急救人員)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四)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救護車(以下簡稱120救護車)和急救葯品、設備及器械符合相關規定;

(五)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符合上述條件的醫院應當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在本市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短缺地區,市、縣(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可以確定符合本條第一款第二項至五項規定的醫療機構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第十條急救網路醫院應當規范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並服從120急救(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急、危、重傷病員實施現場搶救和運送途中的緊急救治,與接診醫院辦理交接手續;

(二)按照有關規定對120救護車及急救葯品、器械、設備和人員等進行日常管理;

(三)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

(四)做好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登記、統計、保管和報告工作;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一條根據行政區域內人口數量、地域范圍、經濟條件等因素,應按每四萬人口至少配一輛救護車的標准配備120救護車。

120急救(指揮)中心應當配置搶救監護型、防護監護型、特殊用途型120救護車,滿足突發事件醫療急救需要。

120救護車及車載急救設施、衛星定位設備、通訊設備、監控設備、信息傳輸設備和標志圖案等應當符合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定。

⑷ 醫療急救管理條例細則

本辦法適用於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療機構和人員。本辦法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統一組織、管理、實施。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規劃和指導全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監督管理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規劃和實施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監督管理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急救中心(站)負責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指揮和調度,按照院前醫療急救需求配備通訊系統、救護車和醫務人員,開展現場搶救和轉運途中救治、監護。急救網路醫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揮和調度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拓展資料: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法律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療機構和人員。本辦法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

⑸ 杭州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的發展,規范院前醫療急救秩序,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和應急救援能力,及時有效搶救急、危、重傷病員,保障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活動。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傷病員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
本條例所稱急救網路醫院,是指接受急救中心指令、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醫療機構。
納入統一管理的社會力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的,適用本條例。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是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將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納入本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保障其與社會經濟同步協調發展。
市、區、縣(市)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第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應當遵循「統一受理、統一調度、統一指揮」和救急、就近、快速救治的原則。第五條市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監督管理工作。區、縣(市)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改革、建設、教育、公安、民政、財政、人力社保、國土資源、城鄉規劃、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負責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工作。第六條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紅十字會及急救中心等單位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面向社區、農村、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開展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和公益培訓,增強公眾的急救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公益宣傳,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宣傳救死扶傷的精神。第七條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市、區、縣(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需求,採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向社會力量購買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向院前急救醫療事業進行捐贈。
社會力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的,應當服從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組織、管理。
鼓勵有資質的社會力量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培訓。第二章網路建設第八條本市建立以市急救中心為主體,由各級急救中心和急救網路醫院共同組成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市急救中心負責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的統一組織、指揮、調度工作。蕭山區、餘杭區和各縣(市)設急救中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組織、指揮、調度工作,並服從市急救中心的業務指導和指揮調度。
急救網路醫院由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布局、人口特點、醫院專科等情況指定,並向社會公告。第九條急救中心應當符合醫療機構基本標准,並履行下列職責:
(一)通過院前醫療急救呼救專用電話等方式接受呼救,收集、處理和貯存院前醫療急救信息;
(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本行政區域急救網路醫院執行院前醫療急救;
(三)建立、健全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管理,完善統計報告等制度,保障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的正常運作;
(四)組織開展急救知識、技能的宣傳培訓和急救醫學科研及其學術交流;
(五)接受本級人民政府或者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的指派,參與大型活動的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及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院前醫療急救的其他相關職責。第十條急救網路醫院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服從本級急救中心的指揮、調度,完成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二)及時接收、救治急、危、重傷病員;
(三)做好院前醫療急救資料的登記、保管和上報工作,並逐步與居(村)民就診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對接;
(四)遵守院前醫療急救的救治、轉送等相關規定;
(五)對本院院前醫療急救行為進行管理,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院前醫療急救的其他相關義務。

熱點內容
中國旅遊業宏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9-06 23:34:42 瀏覽:560
刑事訴訟法迴避胡解釋 發布:2025-09-06 23:25:12 瀏覽:687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理解 發布:2025-09-06 23:12:30 瀏覽:600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建立情況 發布:2025-09-06 23:07:28 瀏覽:58
廣西高院楊光毅二審法官 發布:2025-09-06 23:03:01 瀏覽:365
法律援助工作者感悟 發布:2025-09-06 22:45:13 瀏覽:727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例子 發布:2025-09-06 22:31:17 瀏覽:195
山大法律碩士復試真題 發布:2025-09-06 22:14:22 瀏覽:581
民法典通過的重大意義 發布:2025-09-06 22:09:56 瀏覽:993
普法依法治理專題會議 發布:2025-09-06 22:09:45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