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匯編
① 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有哪些
這方面的答案太多了,法律法規也多。做體系需要這個,我們做了好幾年,經常更新,但也不會很全,不過應該能滿足要求了吧,給你個目錄吧。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清單(職業健康安全方面)
編號:AQ-JL-05 2010年1月8日
序號 名稱 實施日期 適用部門 頒布部門
一、法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次修正案) 2004.03.14 全國人大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次修正案) 2009.02.28 全國人大
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正案) 1996.08.29 全國人大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1993.05.01 全國人大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002.11.01 全國人大
7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2009.05.01 全國人大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修訂) 2009.05.01 全國人大
9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2002.05.01 全國人大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992.10.01 全國人大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1989.04.01 全國人大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996.12.01 全國人大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年人保護法(2006年修訂) 2007.06.01 全國人大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1995.10.30 全國人大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管理法 2001.10 全國人大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修訂) 1992.04.03 全國人大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07年修正) 2004.05.01 全國人大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2004.07.01 全國人大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2007.11.01 全國人大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003.01.01 全國人大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2009.02.28 全國人大
23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2008.01.01 全國人大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2008.01.01 全國人大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008.01.01 全國人大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006.01.01 全國人大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2008.01.01 全國人大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2008.08.29 全國人大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 2008.10.28 全國人大
31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2009.2.28 全國人大
33
二 行政法規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同法實施條例 2008.09.18 國務院
35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8.12.30 國務院
36 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 2008.11.14 國務院
37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2008.11.14 國務院
38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 2008.2.22 國務院
39 <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的決定 2008.1.13 國務院
40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2008.1.1 國務院
41 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2008.10.10 國務院
42 公共機構節能條例 2008.08.11 國務院
4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 1984.01.06 國務院
44 工傷保險條例 2004.01.01 國務院
45 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 1987.12.03 國務院
46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 2004.01.13 國務院
47 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檢定管理辦法 1987.07.01 國務院
48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 2004.01.09 國務院
49 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2002.12.01 國務院
50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004.03.01 國務院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清單(職業健康安全方面)
編號:AQ-JL-05 2010年1月8日
序號 名稱 實施日期 頒布部門
三 部門規章
51 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 2005.09.25 國務院
52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2004.12.01 國務院
53 國務院關於加強防塵防毒工作的決定 1984.07.18 國務院
54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 1996.10.30 國務院
55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995.07.01 國務院
56 國務院關於特大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2001.04.21 國務院
57 煤礦安全監察條例 2000.12.01 國務院
5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 2007.06.01 國務院
59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2007.06.01 國務院
60 特別重大事故及調查程序暫行規定 1989.03.29 國務院
61 工廠安全衛生規程 1956.05.25 國務院
62 國務院關於修改《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 1995.05.01 國務院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1989.12.01 全國人大
64 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 2004.12.01 國務院
65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整頓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非法煤礦的緊急通知 2005.9
66 工傷認定辦法 2004.01.0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67 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監察規定 2003.07.02 國家安監局
68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2007年修訂) 2008.01.01 國家安監局
69 安全生產行政復議規定 2007.11.01 國家安監局
70 煤礦安全生產整治實施方案 2001.04.28 國家安監局
71 煤礦安全監察行政復議暫行規定 2003.08.01 國家安監局
72 煤礦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 2004.05.17 國家安監局
73 起重機械安全監察規定 1991.10.0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74 職業病報告辦法 1989.01.01 衛生部
75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 1997.07.01 煤炭工業部
76 煤礦防治水工作條例 2009.09.08 原煤炭工業部
77 生產安全事故信息報告和處置辦法 2009.06.16
78 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 2008.02.01 安全監察部門
79 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 2005.07.22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80 煤礦重大安全生產隱患認定辦法(試行)(安監總煤礦字[2005]133號) 2005.09.26 國家安監局
81 煤礦隱患排查和整頓關閉實施辦法(試行)(安監總煤礦字[2005]134) 2005.09.27 國家安監局
82 煤炭生產安全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 2004.04.01 國家安監總局
83 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 1999.10.01 國家經貿委
84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 2005.07.01 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85 煤炭工業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統計規定(試行) 1995.04.01 原煤炭工業部
86 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997.01.01 勞動部、化學工業部
87 礦山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操作資格證考核規定 1996.02.06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88 重大事故隱患管理規定 1995.10.0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89 爆炸危險場所安全規定 1995.01.22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90 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1990.01.18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91 "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
" 2009.07.01 煤炭工業部
92 煤礦安全監察行政處罰暫行辦法 2001.01.01 國家安監局(煤監)
93 倉庫防火安全管理規則 1990.03.22 公安部
94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2002.03.15 國務院
95 化學危險品登記管理規定 2000.09.11 國家經貿委
96 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1994.05.01 公安部
97 煤礦井下安全標志(AQ1017-2005) 2006.03.01 國家安監總局
98 消防監督檢查規定 2004.09.01 公安部
99 建設項目(工程)職業安全衛生設施和技術措施驗收辦法 1992.01.13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00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1998.07.01 環保局、經貿委
外經貿部、公安部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清單(職業健康安全方面)
編號:AQ-JL-05 2010年1月8日
序號 名稱 實施日期 頒布部門
101 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規定 1997.01.0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02 人體重傷鑒定標准 1990.07.01 最高人民法院、檢察院
103 人體輕傷鑒定標准 1990.07.01 司法部、公安部
104 爆炸危險場所電氣安全規程 1987.12.26 工業部、化學工業部、
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
石油工業部
105 廠內機動車輛安全管理規定 1995.04.07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06 礦山安全監察工作規則 1995.10.0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07 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理設備事故處理規定 1997.07.18 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108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2002.05.01 公安部
109 廠長、經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資格認證管理規定 1990.10.05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10 企業職工勞動安全衛生教育管理規定 1995.11.08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11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2003.06.01 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112 鍋爐使用登記辦法 1987.01.01 原勞動人事部
113 礦山救護隊資質認定管理規定 2005.09.01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114 國務院關於修改<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決定 2009.05.01 國務院
115 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 1988.01.01 衛生部
116 礦山粉塵濃度和塵肺病統計暫行辦法 1989.07.29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17 有毒作業危害分級監察規定 1994.01.26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18 粉塵危險分級監察規定 1992.01.0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19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 2002.05.01 衛生部
120 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 1995.06.02 衛生部
121 工業企業職工聽力保護規范 1999.12.24 總工會
122 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暫行管理辦法 1991.08.01 總工會
123 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三個條例 2001.12.31 總工會
124 煤礦建設工程安全監督實施辦法 1994.12.04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25 煤礦安全生產基本條件規定 2003.08.01 國家煤監局
126 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規定 2004.12.01 國家煤監局
127 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 2002.03.28 衛生部
128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 2002.05.01 衛生部
129 職業病目錄 2002.04.18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130 關於修改《煤礦安全規程》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百二十九條、 第四百四十一條、第四百四十二條的決定 2009.07.01 國家安監局
131 礦井通風安全監測裝置使用管理規定 1996.01.01 原煤炭工業部
132 氣瓶安全監察規程 2001.07.01 質量技術監督總局
133 關於加強國有重點煤礦安全基礎管理的指導意見 2006.06.07 國家安監總局
134 關於加強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5.11.24 國家安監總局
135 電業安全作業規程 2005.03.01 國家電網公司
136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 2006.03.01 國家安監總局
137 煤礦安全培訓監督檢查辦法 2005.09.26 國家安監總局
138 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准(試行) 2000.03.06 國家經貿委
四 地方規章
139 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廢止《山西省勞動保護暫行條例》的決定 2006.11.30 山西省人大
140 山西省勞動監察條例 1997.09.28
141 山西省工業勞動衛生管理條例 1990.05.09
142 山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法 2004
143 山西省農民工權益保護條例 2007.09.01
144 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辦法 2007.07.01
145 關於修改《山西省建築工程質量和建築安全生產法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7.03.30 山西省人大
146 山西省食品監督管理條例 2006.11.01
147 山西省消防管理條例 1999.09.26
148 山西省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消防監督管理辦法 1999.02.09
149 山西省實施《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細則》 1999.09.22
150 山西省企業權益保護條例 2001.01.01 山西省政府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清單(職業健康安全方面)
編號:AQ-JL-05 2010年1月8日
序號 名稱 實施日期 頒布部門
151 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7年修正) 2007.09.01
152 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 2008.01.01 山西省人大
153 山西省危險化學品登記管理辦法 2006.02.01
154 山西省非法違法煤礦行政處罰規定 2005 山西省政府
155 煤礦重大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報告和監管監察辦法 2005.12.06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
五 標准及其它要求
156 煤礦工人技術操作規程 1997.01.01
157 煤礦井下低壓電網短路保護裝置整定細則 1998.03.24
158 煤礦井下保護接地裝置安裝、檢查、測定工作細則 1998.03.24
159 煤礦安全質量標准化標准及考核評級辦法 2004
160 關於加強國有重點煤礦安全基礎管理的指導意見 2006.06.07 國家安監總局
161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
162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2009.05.01 國家安監總局
163 關於加強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5.11.24 國家安監總局
164 電業安全作業規程 2005.03.01 國家電網公司
165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 2006.03.01 國家安監總局
166 煤礦安全培訓監督檢查辦法 2005.09.26 國家安監總局
167 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准(試行) 2000.03.06 國家經貿委
168 煤礦井巷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 1995.07.01
169 煤礦礦井機電設備完好標准 1987.11.09
170 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規范 2002.01.01
171 選煤廠安全規程 2005.
172 粉塵防爆安全規程
173 煤炭工業標准匯編(煤礦安全卷) 2008年版
174 GB6722-2003爆破安全規程 2003
175 GB3869-1997體力強度分級
176 GB/T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
177 GB/T6721-19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准
178 GB/T15499-1995事故傷害損失工作日標准
179 GB8196-1987機械設備防護罩安全要求
180 GB2893-1982安全色
181 關於加強「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通知
182 GB8958-19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
183 GB12801-1991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
184 GB13690-1992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標准
185 GB6222-1986工業企業煤氣安全規程
186 GB/T15606-1995粉塵防爆泄壓指南
187 GB/T15603-1995常用化學品貯存通則
188 GB/T5748-1985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
189 GB10434-1989作業場所局部振動衛生標准
190 GB16197-1996車間空氣中木粉塵衛生標准
191 GB16203-1996作業場所工頻電場衛生標准
192 GB16194-1996車間空氣中電焊煙塵衛生標准
193 GB8783-1988塵肺病診斷標准
194 GB9665-1996公共浴室衛生標准
195 GB16153-1996飯館(餐廳)衛生標准
196 GB/T16180-1996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序鑒定
197 GB/T4968-1985火災分類
198 GB/T13495-1922消防安全標志
199 GB7258-1997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200 GB/T123301-1990體力搬運重量限值
201 GB3738-1993手持式電動工具的管理、使用、檢查和維修安全技術規程
202 GB4053.1固定式鋼直梯安全技術條件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清單(職業健康安全方面)
編號:AQ-JL-05 2010年1月8日
序號 名稱 實施日期 頒布部門
203 GB4053.2固定式鋼斜梯安全技術條件
204 GB4053.2固定式工業防護欄桿安全技術條件
205 GB12266-1990機械加工設備一般安全要求
206 GB5083-1999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
207 GB15606-1995木工(材)車間安全生產通則
208 GB/T17045-1997電擊防護裝置和設備的通用部分
209 GB5044-1985職業性接觸毒物程度分級
210 GB5817-1986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211 GB/T13861-19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分類與代碼
212 GB2811-1989安全帽
213 GB2812-1989安全帽試驗方法
214 GB2890-1995過濾式防毒面具通用技術條件
215 GB/T3609.1-1994焊接眼面防護具
216 GB5725-1997安全網
217 GB6095-1985安全帶
218 GB/T6096-1985安全帶檢驗方法
219 GB/T6233-1997自吸過濾式防微粒口罩
220 GB/T6244.1-1986過濾式口罩總透漏率的試驗方法
221 GB/T6244.2-1987過濾式口罩過濾效率的試驗方法
222 GB/T6244.3-1988過濾式口罩死腔的試驗方法
223 GB/T6244.4-1989過濾式口罩對空氣流呼吸阻力的試驗方法
224 GB/T6568.2-2000帶電作業用屏蔽服試驗方法
225 GB/T11651-1989勞動防護用品選用規則
226 GB12011-2000電絕緣通用技術條件
227 GB12624-1990勞動防護手套通用技術條件
228 GB/T14866-1993眼面護具通用技術條件
229 GB15701-1995焊接防護服
230 GB16789-1997食品機械安全衛生
231 GB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
232 GBZ158-2003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
233 GB 14161-93礦山安全標志
關於深入持久開展煤礦安全質量標准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② 我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導論
魏鐵軍
(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北京,100812)
一、引言
200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礦產資源法執法檢查報告提出,要盡快修訂礦產資源法。按照我國立法工作慣例和政府法定職責,礦產資源法修訂的調研、論證和起草的工作任務自然落到國土資源部頭上。
2003年6月,「非典」剛過,國土資源部「兩法」修改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下設「兩法」辦公室,負責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修改的日常工作。截至目前,「兩法」辦共召開各類座談論證會近80個,聽取了2000多人次的意見,收到各方面書面修改意見建議100多份,形成了8份調研報告,包括2004年底向國務院辦公廳領導提交的綜合性材料《礦產資源法修改研究報告》。
從法制進程來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目標就是在礦產資源領域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礦產資源法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在我們開啟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研究大門的時候,首先要撥亮礦法「三化」的明燈,並用它時刻照亮我們前行的漫漫長路。
所謂「礦產資源法律改革」或「法律改革」,是指礦產資源法律規范總和及其相關的變動,是礦產資源立法的廣義現象,是想時刻提醒礦產資源法是復雜的規范體系,並不局限於權力機關頒布的《礦產資源法》本法。此外,「礦產資源法修訂」或「礦法修改」,是指當前正在進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訂研究論證工作,尚未包括法定立法程序內容,是法理學論證。
2005年5月,筆者以《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為題完成博士論文,主要內容包括:①把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置於法律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②概括總結了礦產資源法制建設的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趨勢;③比較全面地梳理了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現代化因素;④比較國家所有權與私人佔有權,主張公權與私權的綜合平衡;⑤提出法律起草結構建議,主張注重改革也保持傳統的立法系統論;⑥建議設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常設機構。
今天提交給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青年分會大會的論文,基本上就是筆者博士論文的導論部分。
二、法律現代化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的目標,是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文明富強的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模型。當代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是作為近代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一個組成部分而發生的,不是這個社會自身的自然演化的結果,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歐洲國家現代化過程在中國社會的一個重演。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討論,在法學界即表現為法律現代化的熱點問題。所謂法律現代化,即法制現代化或法的現代化,有法學教材定義為「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社會的轉變過程及其相關問題。」其實質就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原則,1999憲法修正案明確寫入依法治國,從而法律現代化問題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經過20年改革開放,我國現有法律規范和法律體系似乎與發達國家相距無多,但是我國法制現代化道路還很漫長。中國近代以來的秩序和法治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顯現了其特點,並且也只有在這一大背景下才可能理解。現代化為一種朝向現代化狀態學習的歷程,而這種現代的狀態卻永遠不能完全達到,沒有一種最終的現代狀態,而只有一種在許多現代與傳統力量中求適應的歷程。因而,現代化是多模式、多元化和多階段的。
法律現代化問題,涉及許多爭論,如現代化與本土化的法律發展模式之爭,一元論與多元論的法律定義之爭,積極論與消極論的法律功能之爭,現代化與平面化的法律發展觀之爭,建構論與進化論的法律發展途徑之爭,普適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法律知識論之爭,政府推進與民眾主導的法律發展主體之爭,外來資源與本土資源的法律發展資源之爭。建立現代法律制度也必然涉及作為現代法律運動一部分的法治之正當性。把中國的法律現代化運動置於這樣一個所謂社會轉型的宏大圖景之中,我們將得到什麼樣的印象呢?首先,作為現代性方案的一部分,憲政、法治以及現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為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是必要的,不但有歷史的依據,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現實需要。社會發展研究是近年來興起的全球性理論課題,其中法律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法律發展模式上要講究中國特色,法律發展階段上要注意法律轉型,法律發展道路上要強調政府主導。
人類社會經歷了數千年農業經濟和數百年工業經濟,現在進入新經濟時代,網路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組成新的現代化特徵,是法學研究乃至法制實踐所要面對的客觀的時代背景。由此而論,我國法律現代化更應當是法律的當代化(為了減少概念,仍然稱為現代化),是指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目標的,以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為特色的,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法律制度文明中有益成分的,適應國際立法形勢並能承擔國際條約義務的法律制度的改善和演進過程及其相關問題。
所謂礦產資源法律現代化,是法的現代化大概念在礦產資源領域的具體實踐,是為滿足當代中國礦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要求,落實依法治國戰略,學習借鑒外國礦業法制經驗的,礦產資源法的整體完善和演進過程。礦產資源法的現代化,是法律的內在的提高和內涵式的發展,與國家法制現代化的步伐是一致的,其內容是豐富和動態的(見表1),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
表1礦產資源法律現代化研究內容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舉世矚目。中國經濟以約9%的速度快速增長,礦產品市場的巨大需求強烈拉動礦業繁榮和發展,因而中國礦業是發展中的基礎產業。中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地質工作取得輝煌成就。有專家估計,中國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為137萬億元(約合16萬億美元),是中國現代化礦業產業的物質基礎。中國有500家大型、1250家中型和1.5萬家小型礦業公司,全國礦業產值超過4600億元,佔GDP的4.9%。同時,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遵循市場經濟法則,在遵守國際條約和國際通行的商業規則上,中國與西方國家是一致的。中國取得了WTO締約國身份,也正不斷得到西方社會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承認。因此,中國礦業是全球礦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礦產品市場、全球礦業生產市場和全球礦業資本市場三個角度來看,中國礦業已經與全球體系融合在一起。
中國礦業的改革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與全球礦業的聯系。其中,礦業權市場建設是關鍵的紐帶。1996年修改的礦產資源法使得礦業權交易成為可能,並促進近年來全國性的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如果中國礦產資源能夠實現資本化或證券化,那麼可以造就30個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當量。2002年中國政府出台的關於「有資格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的制度安排,為國際資本間接收購中國礦業提供了新的管道。
近年來,中國礦業政策和法制越來越清晰。2003年12月,國務院發表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是礦業政策的最高表述。經過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礦產資源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在制度建設的同時,中國也注重礦業文化建設。國際經驗和國際慣例對於礦業管理者來說,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對於外商投資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雙方面都應當努力了解。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每年都舉辦「中國礦業國際研討會」,為國際礦業文化交流設置了很好的平台,促進了中國礦業產業與全球礦業體系的融合,也為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法提供了國際智力,以解決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域外經驗學習問題。
自1986年起,我國礦產資源法的貫徹實施,維護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規范了礦產勘查開發活動,促進了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已經步入法制化軌道,正在逐步建立以礦業權制度為核心的反映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資源法律體系。通過1996年礦產資源法修改,特別是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組建國土資源部,促進了礦產資源管理政府職能的轉變,全國礦產資源管理相對集中統一了。但是,礦產資源法實施中仍存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集中體現在反映市場經濟要求不夠,仍然存在按所有制區分礦業權人的問題,外商投資礦業不享受國民待遇,礦業權市場審批程序不清晰、審批部門過多,資源信息透明度不夠、收集困難,探礦權與采礦權之間銜接不確定,礦業權排他性制度安排不嚴密,礦產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保護不夠,礦產資源稅費負擔較重、難以保證合理的經濟效益,還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等現行礦產資源法本身不夠完善所導致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礦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挑戰,礦業投資環境不佳和投資緊缺的局面未有實質性改善,礦產資源勘查體制處在重組和調整之中,商業性勘查投資萎縮,礦產資源保證程度下降,不少礦山企業資源枯竭、產量遞減、效益滑坡,導致我國礦物原料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部分礦產品階段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並存的局面,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極大地影響著國內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礦產品的保障程度。鼓勵礦產勘查、促進礦業投資,資本市場建設是關鍵。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當中存在的各類矛盾和主要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通盤解決,要通過這次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改變我國礦業領域「改革開放雙滯後」的局面。礦產資源法律改革承擔著艱巨的任務。礦產資源法修改要促進礦業資本市場建設,進一步促進礦產勘查,保障礦業健康發展,提高礦產資源可供性,最終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礦產資源基礎。這應當成為礦產資源法修改的特色或亮點。
礦產資源法修改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該部法律的現代化,使其成為一部鼓勵礦產勘查、促進礦業投資、保護資源產權的法律。礦產資源法的現代化,要進一步加強以礦業權法律制度為核心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國家是礦產資源所有者,同時又是社會管理者,我國現行的礦業所有權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存在著改革的餘地,今後在礦產資源管理中側重點應放在礦業權上,因為礦業權制度是礦產資源所有權實現的具體形式,是國家資源財產權利的載體。它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經濟、法律關系正是礦產資源行政管理的主要對象。
要認真遵守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則,嚴格規范礦產資源行政權的行使,保護公民民主權利和合法利益,保持行政權力與責任的一致,保持行政權力和個人利益的分離,建立自我約束、責任追究與外部監督機制,擴大會審范圍,簡化辦事程序,推行陽光行政。從法律運行的實際軌跡來看,礦業權是所有權派生的權利,主要通過行政授予取得,因而與所有權相比,礦業權更具有容易被行政權「打擾」的脆弱性。外國礦業法普遍規定礦業權為准物權,有嚴格的法律保護。目前,我國礦業權管理部門和理論界也逐步重視物權法立法動態,希望把物權法的若干原則落實在礦業權上。
要將我國礦業權法律制度與物權法律制度結合起來,需要解決礦產資源法性質的再認識問題。我國現行礦產資源法的核心是保護國家所有權,主要規定礦產資源管理行政權屬於行政法體系,即公法的屬性。但是,現行礦產資源法在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絕對物權下又設置了若干為實現國家所有權的一系列相對物權(准物權)。物權是私權,物權法屬於私法范疇。那麼,同時規定和保護特定私權的礦產資源法又具有了私法的性質,而且應當是優於「普通物權法」的「特殊物權法」。因此,我們認為,礦產資源法是兼備公法和私法性質的法律。如果這個命題符合實際,那麼我國礦業權制度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就要有更全面的理論基礎。在國外,行政法的公法兼私法屬性上的混合有兩個方向,即總體上私法屬性的行政法的公法化和總體上公法屬性的行政法的私法化。隨著政府管理模式的變化(解除管制、分權和私有化)和立法變革,公法和私法已日趨融合;行政法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力求使用市場手段以保障個人權利並更加體現行政效率和公共利益要求,私法已經大量進入公法領域。對我國礦產資源立法理論的啟示也成為「公法私法二重性」的有機融合。
建立礦業權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者的權益,是在微觀領域調整國家、資源所有者和開發利用者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動」,要「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礦業權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應當有利於維護和實現國家資源所有者的權益,有利於協調國家、資源所有者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礦業權市場建設的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有利於擴大資源基礎,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維護和協調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經濟利益,創設產權明晰、程序完備、制度健全的包容特別物權法制原則的現代行政法制制度。
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是國家以行政手段調整礦業權關系的不可偏廢的有效手段。沒有礦業權行政,礦業權的設置就沒有法律依據,礦業產權和礦業資產就沒有法律保障。由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涉及面廣,礦產資源又是可耗竭性資源,因此它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點,有必要實行行政許可進行管理。在礦業權領域實行行政許可制管理,要求審批礦業權的各項制度公開、透明、簡約。通過規范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素質和水平,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管好用好保護好礦產資源。規范的重點是:礦業權申請審批程序,礦業權取得資格,礦業權審批原則和標准及方法,礦業權有償收入分配使用和礦業權評估標准和方法等。同時,進一步加快建立和規范礦業權市場的步伐,完善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和調整收益分配關系,同時利用礦業權市場價值發現功能,為礦業公司上市准備邊界清晰的礦業產權和價值准確的礦業資產。反過來,用資本市場檢驗礦業權市場,從而發現礦產資源價值,體現國家所有權權益。
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礦產資源法現代化要考慮的問題。本論文將用大量篇幅詳細論說。
三、法律法典化問題
法典(Code)一詞,在古代是指一些記載規章的書籍或者簡單的法律匯編,在近代以來則指對某一部門法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編纂,從而成為一個正式的法律文獻。那麼,所謂前者典化其實也是一種立法過程。
法律法典化,就是一國法律的形式淵源逐步趨向以法典為表現形式的一種趨勢。法典化運動與法典制定運動的區別之處,正是在於前者是一個連貫而持續的過程,並在其中逐步實現了法律形式向法典靠攏的趨勢,後者單純是制定法典的活動。法典化運動的概念與成文法化運動區別之處,在於前者的對象限於法典,而不包括後者的單行成文立法。法典化運動與立法活動的區別,在於後者的內涵限於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修改法律的活動,而前者則在後者的基礎上,還包括了民間組織的法規整理和總結活動。
中國民法法典化不僅是一項緊迫而深遠的現代法制建設工程,而且是一項多元而廣闊的歷史性法文化建設。圍繞這一建設,必然交織著繼受性法文化的吸納、傳統性法文化的繼承和時代性法文化的創新三位一體的交融同構。近幾年民法學界對羅馬法及其後繼之典範——法、德、日、瑞士等大陸法系民法典展開了諸多評介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為中國民法的繼受性法文化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與此相反,關於中國民法法典化如何與民族傳統文化溝通連接、繼承認同這一重要理論區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法學界關於《中國民法典》的立法條件是否成熟的討論盡管沒有激烈的交鋒乃至展開論戰,但是不同的聲音仍不絕於耳。討論的意見和觀點基本上有肯定、否定和中性三種情形。
法學界有人提出知識產權法典化的倡議,認為盡管知識產權法典化對於社會生活有諸多好處,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法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將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從而造福人類。我國民法的法典化中關於知識產權法的地位問題的討論是一個熱點,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主張把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有主張知識產權法在民法典之外單列的,而最新穎的可能就是單獨制定知識產權法典的觀點。知識產權法學理論在國外已經成熟。成功的立法例已經出現,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1992)、《菲律賓知識產權法典》是知識產權立法史上的里程碑。世貿組織1994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也相當於是一部法典化的國際條約。我國也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法律規范,應當整合於一部法典(體系化、邏輯化的知識產權法)。
近幾年來,我國關於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呼聲日漸高漲,學術界各理論名家紛紛對此發表宏論,著書立說,似乎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就要問世了。然而,縱觀程序制度的發展歷程,現代行政程序制度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形成與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否則,即使在法律上確立了現代程序的某些形式,它們也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基於我國現代程序制度健康運行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時機並未成熟這樣一個國情,如果急於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的話,無疑會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從而使預期的價值目標落空。我國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條件還不成熟,行政程序法典化應當緩行。
中國是世界是最早有成文法典的國家之一,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法典的編纂和修訂,法律文獻浩如煙海,形成了龐大的中華法系。我們有著法典化綿延不絕的法律傳統。放眼大洋彼岸,美國強大的歷史也是它四次法典化和現代化的歷史,為我們學習域外法律現代化法典化經驗提供了又一典範。
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是指礦產資源法的各項規范在內容上不斷完善、在形式上逐步固化,形成穩定的、長遠的、清晰的法律本本,以全部囊括主要的礦產資源法律規范。這個本本內容已經更加充實,形式更加清晰,便於糾正現實社會中對礦產資源法的曲解和歧義,是礦產資源法制建設全部環節都需要的。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是礦產資源法制建設進一步升級、礦產資源立法結構不斷調整和礦產資源法律實施更加科學的努力方向,是礦產資源法律制度文明的最高體現。總之,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要達到全面規范、統一立法和制度文明的要求(見表2)。
表2礦產資源法律法典化3項要求
我們可以寄希望於全面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是法典化過程產物,但恐怕這也僅僅是形似,這個法律本本也許只是一個雛形,而神似的礦產資源法典還有待於進一步立法。
未來的礦產資源法典,應當整合現有的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礦山安全法、土地管理法中關於礦業用地部分、分散在其他法律中的礦業產業規范、水法中有關內容以及環境立法中涉及礦業和礦山的部分內容。
四、法律司法化問題
是法律就必須由法院加以適用,這是一切法律所具有的本質要求。不能由法院適用的法律不是法律。所有法律包括憲法都具有可訴性,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本特徵。法律的可訴性是指法所必備的為了判斷社會糾紛的是非而使糾紛主體可訴求於法律公設的判斷主體的屬性。從法律的方面說,法律的可訴性即法的適用性。法律必須進入司法的領域,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便是所有法律進入司法領域。這就是法律司法化的基本概念。
憲法司法化起源於美國,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憲法「司法化」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在我國形成了憲法不能作為裁判直接依據的司法慣例,導致了憲法的神秘化,憲法的頻繁變遷削弱了憲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國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憲政,是我國憲法「司法化」所面臨的嚴峻挑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做出司法解釋所引發的憲法「司法化」問題討論尚未結束。2003年5月,孫志剛在廣州被故意傷害致死一案再次引發違憲審查爭議。
中國法院沒有獲得審理憲法案件許可權,不僅不能審查違憲立法,就連行政機關制定法規和規章的抽象行為是否合憲,是否合法的問題也沒有資格做出判斷。200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就直接適用憲法條款審理涉及教育權的訴訟案件的問題作出批復,啟動了關於「憲法司法化」的討論。孫志剛案並不是偶然的,人們對收容遣送制度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的反思使之能夠把普遍關心的個案公正處理和收容遣送制度改革這兩個重大問題結合起來,這將對憲法貫徹實施起著極大推動作用。
我國法治化進程加強了公民憲法權利規范的適用性,在現階段實現憲法「司法化」的條件已經日趨成熟。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主要任務在於規定國家機構的設置、許可權、運作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了維護憲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對於憲法中的政策條款要有限制,只有那些帶有根本性的國家理念和國策,才有必要在憲法中作出規定。
1997年6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里德曼在北京大學「知名法學家講座」上演講,論及法律司法化問題。他認為,司法審查權不是普通法的組成部分。英國沒有成文憲法,法院堅持議會至上的原則,國會通過的任何法律對法院都有約束力,法官無權撤銷由國會通過的法案。而美國憲法並沒有明確提到司法審查的權力,但是它宣稱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19世紀初,在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最高法院聲稱一項國會法案違憲因而無效,從而樹立了司法審查的傳統和權力,成為美國政府制度的一部分。
法律司法化運動是依法治國的要求,是法律主要用於訴訟的基本特性的彰顯。明確法律就是用來打官司的,對於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利於提高國土資源法的可操作性和司法適用性。司法化問題要求我們要特別注意法律技術和立法技術的結合。
礦產資源法的司法化,外在地(從外部來講),是指為提高礦產資源法的法律實施而依靠司法力量的努力;內在地(從內部來說),是國土資源行政部門對司法技術運用的嘗試。對於前者,我們要在礦產資源法的適用上,主動尋求司法對行政的支持;對於後者,我們要大力加強行政復議工作,積極探索礦產資源權屬爭議調處和仲裁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礦產資源法律司法化的目標、任務以及主要內容有待進一步加以研究(見表3)。
表3礦產資源法律司法化的目標、任務以及主要內容
五、尾論
礦產資源法正處於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的歷史進程中,這「三化」是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3大內容。但是,筆者論述的內容僅就現代化部分進行了展開,還遠沒有在法典化和司法化上展開深入的討論。准確地說,《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是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研究關於法律現代化的上篇,而中篇和下篇應當分別是法典化和司法化的具體解析,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筆者設想,在法典化篇中,將礦產資源法最主要的規范、規則、原則和概念,進行技術性和戰略性的整合,形成一座宏偉的礦法大廈——《礦產資源法典》;在司法化篇中,解決礦產資源法結構運行問題,進行案例法律分析,在行政和司法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堅固的橋梁。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法律改革可能還有其他的過程,包括人文化和本土化之類。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張新安博士提出,中國的法律改革要加上人文化的內容;4月份剛剛仙逝的費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及其《鄉土中國》應當予以借鑒。對此,限於研究的深度、論文的篇幅和答辯的時間,作者沒有涉及「三化」之外的其他「化」,也沒有更多討論礦產資源法典化和司法化問題。
這些將留待以後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健等.法理學——法的歷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應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沈宗靈.比較法總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魏鐵軍,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③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
( 2002 年 3 月 19 日國務院令第 349 號發布 自 200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地質資料的管理,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保護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第三條 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利用的監督管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利用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 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 ( 以下簡稱地質資料館) 以及受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委託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 ( 以下簡稱地質資料保管單位) 承擔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第五條 國家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
第六條 在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給予獎勵。
第二章 地質資料的匯交
第七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前款規定以外地質工作項目的,其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但是,由國家出資的,承擔有關地質工作項目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第八條 國家對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制度。
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按照本條例附件規定的范圍匯交地質資料。
除成果地質資料、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外,其他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需匯交目錄。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細目,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九條 本條例附件規定的下列地質資料,由地質資料匯交人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交:
( 一) 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和放射性礦產的地質資料;
( 二) 海洋地質資料;
( 三) 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應當向其匯交的其他地質資料。
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由地質資料匯交人向地質工作項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交。
第十條 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
( 一) 探礦權人應當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 30 日前匯交;
( 二) 除下列情形外,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 90 日前匯交:
1. 屬於階段性關閉礦井的,自關閉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
2. 采礦權人開發礦產資源時,發現新礦體、新礦種或者礦產資源儲量發生重大變化的,自開發勘探工作結束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
( 三) 因違反探礦權、采礦權管理規定,被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的,自處罰決定生效之日起 15 日內匯交;
( 四) 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自該項目竣工驗收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
( 五) 其他的地質資料,自地質工作項目結束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
第十一條 因不可抗力,地質資料匯交人不能按照本條例第十條規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的,應當向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提出延期匯交申請,經批准後,方可延期匯交。延長期限最長不得超過 180 日。
第十二條 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當符合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及國家有關技術標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地質資料,不得在地質資料匯交中弄虛作假。
第十三條 匯交的地質資料,經驗收合格後,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出具地質資料匯交憑證,並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規定及時移交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
第三章 地質資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四條 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應當建立地質資料的整理、保管制度,配置保存、防護、安全等必要設施,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保障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
第十五條 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之日起 30 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獲准延期的,自延續期屆滿之日起 30 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 90 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需要保護的,由匯交人在匯交地質資料時到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辦理保護登記手續,自辦理保護登記手續之日起計算,保護期不得超過 5 年; 需要延期保護的,匯交人應當在保護期屆滿前的 30 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延期保護登記手續,延長期限不得超過 5 年。地質資料自保護期屆滿之日起 30 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第十六條 涉及國家秘密或者著作權的地質資料的保護、公開和利用,按照保守國家秘密法、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 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只公開資料目錄。但是,匯交人書面同意提前公開其匯交的地質資料的,自其同意之日起,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第十八條 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具體方式由利用人與地質資料匯交人協商確定。但是,利用保護期內國家出資勘查、開發取得的地質資料的,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規定執行。
因救災等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無償利用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
第十九條 地質資料的利用人應當按照規定利用地質資料,不得損毀、散失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管理地質資料,不得非法披露、提供利用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或者封鎖公開的地質資料。
第四章 法 律 責 任
第二十條 未依照本條例規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的,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匯交; 逾期不匯交的,處 1 萬元以上 5 萬元以下罰款,並予以通報,自發布通報之日起至逾期未匯交的資料全部匯交之日止,該匯交人不得申請新的探礦權、采礦權,不得承擔國家出資的地質工作項目。
第二十一條 偽造地質資料或者在地質資料匯交中弄虛作假的,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沒收、銷毀地質資料,責令限期改正,處 10 萬元罰款;逾期不改正的,通知原發證機關吊銷其勘查許可證、采礦權許可證或者取消其承擔該地質工作項目的資格,自處罰決定生效之日起 2 年內,該匯交人不得申請新的探礦權、采礦權,不得承擔國家出資的地質工作項目。
第二十二條 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地質資料館、地質資料保管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造成損失的,依法予以賠償:
( 一) 非法披露、提供利用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的;
( 二) 封鎖地質資料,限制他人查閱、利用公開的地質資料的;
( 三) 不按照規定管理地質資料,造成地質資料損毀、散失的。
地質資料利用人損毀、散失地質資料的,依法予以賠償。
第二十三條 非法披露、提供利用保密的地質資料的,依照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四條 本條例施行前,匯交人按照規定應當匯交而沒有匯交的地質資料,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組織清查後,按照本條例匯交、保管和提供利用。
第二十五條 由國家出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以外從事地質工作所取得的地質資料的匯交,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二十六條 本條例自 200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1988 年 5 月 20 日國務院批准,原地質礦產部發布的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附件: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 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料。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 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 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 海洋 ( 含遠洋) 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 ( 完井) 地質資料。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 一) 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地質資料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
( 二) 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 ( 旗) 以上農田 ( 牧區) 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
( 三) 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 ( 硐) 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六公里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
( 四) 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
( 五) 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 一) 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
( 二)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
( 三) 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
( 四) 地質環境監測資料。
( 五)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 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八、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 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 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 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 一) 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 二) 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十、專項研究地質資料,包括: 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