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規章制度
1. 河南省行政機關執法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促進廉政建設,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河南省行政機關執法條例》(以下簡稱《行政執法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全省各級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必須遵守本辦法。第三條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必須遵循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第四條各級行政機關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和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行政賠償制度。
各級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應當接受行政執法監督,不斷改進行政執法工作。第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有權向制定該文件的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反映;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不適當,有權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投訴。第二章行政執法組織管理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下級人民政府所屬相應工作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第七條各級行政機關的行政首長對本機關的行政執法工作負全面責任,應當按照法定職責范圍組織實施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各級行政機關應當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制度和行政執法程序,做到行政執法行為合法、適當、有效。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行政執法工作納入所屬部門領導幹部的任期目標責任制,縣級人民政府還應當把行政執法工作納入所屬鄉級人民政府領導幹部的任期目標責任制。
對行政執法任期目標責任制的實施情況,每年應當進行檢查和考核。第九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從事行政執法工作應當做到:
(一)熟悉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忠於職守,依法履行職責;
(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法規、規章為准繩,依法辦事;
(三)文明禮貌,公正廉潔,遵守職業道德;
(四)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依法維護公民利益和社會秩序;
(五)保守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
(六)遵守法律、法規對行政執法人員的其它規定。第十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上崗執法,必須按照《行政執法條例》的規定經過行政執法培訓和考核。
行政執法培訓包括綜合培訓和專業培訓。綜合培訓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分級組織實施,專業培訓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分別按系統組織實施。第十一條按照本辦法第十條進行培訓的人員,必須參加行政執法統一考試和考核。經考試和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行政執法證》的,方可上崗執法;未經執法培訓或者經考試、考核不合格,未取得《河南省行政執法證》的,不得上崗執法。
考試和考核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會同省有關部門制定。第十二條《河南省行政執法證》由省人民政府統一印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分級核發。
已按國務院有關部門系統組織培訓,制發行政執法證件的,應當登記造冊,分別報同級人民政府備案。
嚴禁偽造、塗改、轉讓、出借《河南省行政執法證》。《河南省行政執法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分級進行年度審驗。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制工作進行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法制機構,在本部門領導下依法開展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依法負有監督責任的人員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由省人民政府統一印製的《河南省行政執法監督證》,對違法行政行為有權依法制止。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受本級人民政府委託,受理和處理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投訴。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處理違法行政行為,應當調查取證,必要時可以調閱或者查閱有關行政執法案卷和材料。被調查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提供有關材料和情況,予以配合,不得阻撓。
政府法制機構履行監督職責時,對應當由有關機關處理的問題,製作《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處理通知書》。有關機關應當自收到通知書之日起30日內依法處理,並報告處理情況。
2. 河南省行政機關執法條例的內容
第一條為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按法辦事,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及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行政執法權的工作部門,以及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執法權的組織。
第三條行政執法必須遵循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四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執法工作受法律保護。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行政執法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監督、指導下級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
第六條各級行政機關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
行政執法實行錯案追究制度並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賠償制度。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行政執法工作,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鄉、民族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報告行政執法工作。
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有權向制定該文件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反映。 第九條行政機關對於應由自身負責貫徹的法律、法規、規章,必須正確、全面組織實施。
行政機關的首長對本機關負責實施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執行工作負全面責任。
第十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行使行政執法權,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受委託者必須具有履行相應職責的能力;
(二)受委託者必須以委託機關的名義並在委託的許可權范圍內行使行政執法權;
(三)受委託者不得將委託事項再委託給第三者。
委託行使行政執法權,應辦理書面委託手續,載明委託事項、許可權、期限,並加蓋委託機關的印章。
委託機關應對受委託者的執法工作進行監督、指導,並承擔委託執法的法律責任。
法律、法規對行政委託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辦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下列申請:
(一)頒發證照;
(二)免除、改變法定義務;
(三)確認權利;
(四)保護人身權、財產權;
(五)其他依法提出的申請。
第十二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實施拘留、罰款、吊銷證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
罰沒款項的收繳、繳納和上繳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監測、抽查、抽驗、檢驗、審驗等行政監督檢查,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
第十四條行政機關實施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物,以及採取其他行政強制措施,必須有法律、法規的依據。
第十五條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進行仲裁的爭議,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仲裁時,應當做到合法、公正。
第十六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處理行政違法行為,必須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適用法律、法規、規章正確,程序合法,手續完備,處理恰當。
第十七條 在行政執法工作中,行政機關之間應當緊密配合,互相支持、互相監督。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同一事項需要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協同執法的,有關行政機關應當互相配合,密切協作。
行政機關之間因執法管轄權發生爭議,由同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協調或者由同級人民政府指定管轄。
第十八條 行政機關應當按有關規定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培訓,定期考核,經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崗執法。 第十九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應當出示表明其身份的證件、標志或者執行此項公務的專用證明。不按規定表明身份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拒絕。
第二十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應依法及時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必須予以受理。受理申請後,應對申請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進行審查,必要時應進行現場調查。經審查符合要求的,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時間內辦理,法律、法規沒有時間規定的,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辦理。依法不應當受理的,必須告知不受理的原因或有管轄權的機關。
申請事項屬於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一條負有法定義務的行政機關獲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依法需要保護,應當及時採取保護措施。
第二十二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監督檢查,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檢查的目的、內容、要求、方法;
(二)現場檢查應作記錄,並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閱核、簽字;
(三)檢查中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技術秘密或個人隱私,依法應當保密的,不得擅自公開、泄露;
(四)檢查中需要對物品進行抽樣檢測(驗)的,應按國家和省規定的數量、頻次和要求進行。需要留作核驗的樣品應登記、出具收據,確定留樣期;留樣期滿應退還樣品(正常損耗除外),並將抽樣檢測結果告知被檢查者。
第二十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處理行政違法行為,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依照下列程序:
(一)登記立案。行政機關對發現的行政違法行為,確認有違法事實,需要依法追究的,應當登記立案。
(二)調查取證。行政機關對已經立案的案件,應當組織兩名以上人員調查取證。調查案件應當詢問當事人、證人,依法收集證據,必要時應當勘驗現場。行政機關調查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和協助。
(三)作出決定。行政機關經調查取證,對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處理決定作出前,行政機關應當聽取當事人申辯。
(四)送達處理決定書。行政機關自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七日內,應當將處理決定書送達當事人。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當場處理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四條行政機關作出同意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的決定,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履行義務的決定以及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採取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處罰的決定,都必須製作書面決定書,決定書應載明下列事項,並加蓋行政機關的印章: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姓名(名稱)、地址;
(二)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的名稱、地址;
(三)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及其理由和依據;
(四)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期限及受理機關的名稱;
(五)作出決定的時間;
(六)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二十五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處理行政違法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申請迴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也可以要求其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其近親屬;
(二)辦案人員本人或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第二十六條辦案人員迴避,由所在機關分管領導人決定;分管領導人迴避和駁回迴避申請的,由所在機關領導人集體決定。
第二十七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需經本部門法制機構復核的,法制機構應依法及時復核,並簽署復核意見。
第二十八條依法應當由人民政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政府有關工作部門應將情況和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經法制機構審核,同級人民政府主管領導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處理決定和法定義務的,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執行時,負有法定協助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應予以協助。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執法責任制實施情況定期進行評議。執法責任制評議情況,作為依法任免人民政府組成人員的重要條件。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同級人民政府違法或不適當的規范性文件,應當依法做出撤銷或部分撤銷的決定,也可以責成同級人民政府自行糾正。人民政府自行糾正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收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反映同級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應對其是否違法進行審查,確認違法的,按前款規定處理。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現同級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或者不適當,應建議同級人民政府在三十日內予以撤銷或者糾正。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應責成同級人民政府依法予以糾正,糾正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並將處理結果書面報告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已經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除外。
第三十三條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對其工作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對下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應當實施監督。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機構是同級人民政府的工作機構,對政府法制工作進行規劃、協調、監督、服務。
第三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自發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自發布之日起二十日內報同級人民政府備案。
上級人民政府發現下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現所屬工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或不適當,可以責成有關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在三十日內糾正,或者由人民政府自收到備案文件之日起六十日內予以撤銷。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反映規范性文件違法,經審查確屬違法的,按前款規定辦理。
第三十六條 實行重大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決定備案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作出重大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決定,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作出重大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決定,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報同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三十七條法律、法規、規章發布實施後,負責實施的部門應當制定並向同級人民政府報送實施方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行政執法監督檢查。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同級人民政府對所屬工作部門作出的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可以責成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糾正,或者人民政府自獲知之日起六十日內予以撤銷、糾正。
已經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應當及時受理行政復議申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應當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不予受理的,由其上一級人民政府責令其受理;縣以上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不受理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責令其受理。
第四十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執行行政執法監督決定,並按規定的期限報送執行、糾正情況。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行政執法監督人員及聘請的行政執法監督員依法執行公務,應當出示《河南省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對行政執法違法行為有權當場予以制止。被監督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主動接受監督,如實提供情況,予以配合。
《河南省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由省人民政府統一製作。
對行政執法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請有關機關處理的,使用《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建議書》。 第四十二條行政機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人民政府或同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責成行政監察機關依法給予單位負責人行政處分:
(一)拒絕執行行政執法監督決定,妨礙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的;
(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適當,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或者國家利益造成嚴重損失的;
(三)拒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超越職權,造成嚴重後果的;
(四)以行政執法權為本單位謀取私利的;
(五)不按本條例規定的期限處理違法行政行為的;
(六)有其他違法行政行為的。
第四十三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有下列執法違法行為之一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根據情節輕重,自執法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十五日內,分別責令書面檢查,扣發獎金、停止上崗執法、不準升職升級、給予行政處分、注銷執法證件、調離執法單位等:
(一)濫用職權、濫施處罰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規章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序,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拒絕執行行政執法監督決定,妨礙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的;
(四)對舉報行政執法中的違法問題,或者對於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單位和個人打擊報復的;
(五)在行政執法、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工作中徇私枉法、索賄受賄,或者採取其他手段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的;
(六)有其他違法失職行為的。
前款行為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對於行政機關不依法追究執法違法人員責任的,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向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反映。
人民政府調查核實後,應當責成執法違法人員所在單位限期處理或者直接作出處理決定。
第四十五條 行政監察機關及其他行政機關應當制定具體措施,及時依法查處執法違法的責任人員。 第四十六條本條例所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包括地區行政公署。
第四十七條本條例的具體應用問題,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解釋
第四十八條本條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3. 如何理解依法行政
法治(Rule of law)要求政府在法律范圍內活動 ,依法辦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如果違反法律 ,超越法律活動 ,即要承擔法律責任。法治的實質是人民高於政府 ,政府服從人民。因為法治的「法」反映和體現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法治不等於「用法來治」(Rule by law) 。「用法來治」是把法單純作為工具和手段 ,政府運用「法」這一工具和手段來治理國家 ,治理老百姓。單純「用法來治」的實質是政府高於人民 ,人民服從政府 ,因為政府以治者居 ,人民被視為消極的被治者。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意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應依法而為 ,受法之拘束。德國行政法學者認為依法行政原則包括三項內容:(1)法律創制。指法律對行政權的運作、產生絕對有效的拘束力 ,行政權不可逾越法律而行為; (2) 法律優越。指法律位階高於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命令 ,一切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命令皆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 (3) 法律保留。指憲法關於人民基本權利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 ,必須由立法機關透過法律規定 ,行政機關不得代為規定,行政機關實施任何行政行為皆必須有法律授權,否則 ,其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日本學者認為 ,依法行政在具體制度形式上體現為三項要求:(1)建立議院內閣制、議會制的民主主義 ,通過國會對行政進行政治限制; (2) 在這一前提下 ,行政立法、行政處分和行政程序中 ,存在著立法優先的要求或者立法的統制問題 ;(3)通過法院對行政進行司法方面的事後救濟 ,而不限於行政監察之類的行政內部監督。 補充: 在我國 ,依法行政原則主要包括下述要求: 首先,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但在所有這些法的形式中 ,憲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 ,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在下位階法的原則、內容與上位階法發生沖突時 ,執法機關應適用上位階法而不應適用與上位階法相抵觸的下位階法。依法行政首先要求依憲法、法律行政 ,法規和規章只有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時 ,才能作為 行政行為的依據。 其次,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政府不嚴格按法律規定辦事 ,不嚴格依法律規定行政,就不是法治政府。但是 ,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依法行政還要求政府依法的原理、原則行政。這是因為 :其一 ,法律的具體規定是有限的 ,而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是無限的。特別是現代社會 ,需要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越來越廣泛 ,越來越復雜 ,法律不可能對每一項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都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從而 ,法律不能不給政府的行政留下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間。對於自由裁量行為 ,依法行政對政府的要求是依據和遵守法的原理、原則 ,如公開、公正、公平、誠信、信賴保護、考慮相關因素和不考慮不相關因素等[10 。其二 ,法律規定是受法的原理、原則支配的 ,法的原理、原則不僅指導立法 ,即指導法律的制定 ,而且也指導執法、司法 ,即指導法律的執行和法律爭議的裁決。因此 ,政府實施行政行為 ,包括實施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 ,都不僅要依據法的規定 ,而且要依據法的原理、原則。否則 ,如果行政只拘泥於法的文字 ,拘泥於法的具體規定 ,機械依法 ,其行為就可能背離法的目的 ,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果。其三 ,法律規定適用於社會事實是需要解釋的。在很多情況下 ,具體法律規定的涵義並不是十分明確的和唯一的。在法律規定涵義不十分明確 ,人們對之存在多種理解的情況下 ,執法者如何確定相應法律規定在具體情境中的涵義 ,就必須依據法的原理、原則。否則 ,政府如果可以脫離法的原理、原則而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 ,其就不再是法治政府而是專制政府了。 補充: 第三,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規定行政,而依法律規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規定行政。政府不嚴格按照行政管理法規定的范圍、條件、標准和限度辦事 ,自然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是 ,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政府依行政管理法的規定行政。依法行政還要求政府依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規定行政。行政組織法規定政府的職責、職權。政府違反行政組織法的規定就會越位(即政府內部越權) 、錯位(即政府外部越權) 、缺位 (即政府不作為) 。行政程序法規定政府行為的方式、過程、步驟 ,政府違反行政組織法的規定就會導致專斷和濫用權力。可見 ,依法行政既要求政府依法定行為規則行政 ,還要求依法定職權和依法定程序行政。 第四,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對行政相對人依法實施管理。因為「行政」的基本涵義就是管理 ,沒有依法管理自然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是 ,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政府對行政相對人依法管理。依法行政還要求政府自身守法 ,要求政府依法提供服務和依法接受監督。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因為法治首先是依法治官 ,依法規范政府和政府公職人員的行為 ,而不是首先 ,更不是僅僅依法治民 ,只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至於政府依法提供服務和依法接受監督 ,乃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題中應有之義 ,因為行政意味著管理 ,而管理在法治社會則意味著服務;依法行政意味著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執行公務 ,而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執行公務則意味著接受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實施的監督。政府脫離人民的監督 ,其權力就必然被濫用 ,人民的意志就必然被蹂躪 ,人民的利益就必然被侵犯。 補充: 不好意思,字數太多了。 繼續孤單 的感言: 很滿意了。謝謝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