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條例
Ⅰ 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條例。
相關新聞:
恐怖襲擊及核事件列入北京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恐怖襲擊列入北京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恐怖襲擊」寫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巴南涪陵交界處一公路隧道發生突水事故致3死4傷
巴南涪陵交界處天池隧道 發生突水事故 3人死4傷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評估與考核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所轄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行政領導機關。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對下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必要時可派出工作組。
中央直屬駐粵有關單位應當依照法定職責,根據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的要求,予以配合和支持。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予以配合和支持。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統一領導、綜合協調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主任由本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相關部門、駐地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央直屬駐粵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
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專項應急指揮機構,按類別組織、協調和指揮同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專項應急指揮機構接受本級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的領導。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本級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日常工作。
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專業應急指揮機構建設。省突發事件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成員單位應當設立應急管理辦事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鄉級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或者確定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建立健全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第六條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及其成員單位、專項應急指揮機構應當根據需要成立應急管理專家組,建立健全專家決策咨詢制度。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各級財政的預備費應當優先保證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機構等開展公共安全技術理論研究,開發用於突發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促進應急管理教學科研一體化。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應急管理區域合作,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聯動機制。第二章預防與應急准備第十一條本省根據國家規定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省人民政府負責統籌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加強對應急預案的管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負責制定省總體應急預案,組織制定省專項應急預案,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制定本部門省級應急預案。
市、縣人民政府參照省制定預案的做法,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鄉級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結合本行政區域實際,制定應急預案;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指導下,制定相關應急預案。
企業事業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定本單位應急預案;重大活動主辦單位、公共場所經營或者管理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定具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制訂單位應當根據應急預案制定應急操作規程。第十三條應急預案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適時修改、完善,保障其可操作性。
鄉級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應急預案每兩年至少研究修改一次,其他應急預案每三年至少研究修改一次。
Ⅱ 水域救援有幾條硬性規定
法律分析:1、不允許安排不會游泳的官兵在一線參與水域救援任務。
2、不允許安排無證人員駕駛救援舟船艇或潛水作業,
3、不允許水域情況不清盲目下水救援。
4、不允許穿著非專用救援救生衣下水救援。
5、不允許穿著滅火防護服執行水域救援任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一條 為了及時、有效地應對水上突發事件,規范水上搜尋救助活動,保護人命安全和水域環境,減少財產損失。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通航水域和國家劃定的由本省負責搜尋救助的海域開展水上搜尋救助及其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水上搜尋救助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救助人命,盡力控制、減輕危害。遇險人員有獲得無償救助的權利。
第四條 水上搜尋救助實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局祥棚理為主的體制,堅持預桐則防與搜尋救助相結合、專業搜尋救助與社會搜尋救助相結合,遵循統一指揮、宴桐就近快速的原則。
Ⅲ 江西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控制突發事件的發生,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突發事件的分級,按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標准執行。第四條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統一領導、協調本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由本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人、駐當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有關負責人組成,本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任主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綜合協調、督查指導等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設立相關類別突發事件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協調、指揮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行政領導機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明確相關內設機構具體負責本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相關機構和工作人員,做好本轄區內的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做好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突發事件應對日常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各級財政預算的預備費應當優先保障突發事件應對的需要。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為人民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提供物資、資金、技術支持和捐贈。捐贈物資、資金的使用情況應當依法予以公布,並接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捐贈人和社會的監督。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駐當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省)直駐當地有關單位的應急聯動機制,並加強與毗鄰地區之間的區域合作,協調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有關問題,提高應急聯動和快速反應能力。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發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作用,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範風險意識,提高全社會避險、自救、互救等能力。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公開和新聞發言人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統一、准確、及時發布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並對虛假信息及時予以澄清。
新聞媒體應當真實、客觀、准確報道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的虛假信息。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納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范圍,對突發事件應對工作進行目標考核,實行責任追究制度。第二章預防與應急准備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組織制定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和本級人民政府相關應急預案,制定突發事件部門應急預案。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轄區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鼓勵村(居)民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