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自然保護條例
❶ 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 為了全面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促進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豎知余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與濕地有關的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調節周邊環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段,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並經過認定的地域。第四條 濕地保護應當遵循全面保護、突出重點、科學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第五條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全省濕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市(行署,下同)、縣(市、區,下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工作。
省森林工業總局、省農墾總局分別負責森工施業區和墾區范圍內的濕地保護工作,接受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濕地環境的統一監督檢查工作。
各級水利、國土資源、農業、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濕地保護工作。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成立由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組成的濕地認定委員會,負責對全省濕地進行確認並劃定范圍,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告。具體工作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
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濕地,應當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濕地保護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濕地保護工作。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有關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濕地保護意識。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濕地資源的義務,對破壞侵佔濕地資源的行為有檢舉或者控告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退耕還濕等濕地恢復,並對在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濕地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組織對濕地資源的普查、區域調查和專項調查,並將結果上報本級政府和上一級林業、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濕地資源質量監測網路,開展監測工作。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濕地資源狀況進行評價,並及時發布濕地資源狀況公報。第十條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濕地資源檔案管理制度,負責保管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中獲得的各項成果、數據和資料。第十一條 在濕地范圍內勘查、開采礦藏或者從事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開發建設活動需佔用或余滾者徵用濕地的,須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未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其他部門不得受理佔用、徵用濕地申請。第十二條 經批准臨時使用濕地不得超過二年,不得改變濕地功能或者修築永久性建築物。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濕地水資源。對水資源失去保障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應當建立補水機制。第十四條 禁止在濕地范圍內從事下列活動猛返:
(一)排放濕地水資源;
(二)挖溝、築壩,開墾濕地;
(三)破壞魚類等水生生物洄遊通道和野生動物的重要繁殖區及棲息地;
(四)擅自采砂、取土、放牧、燒荒、砍伐林木、採集國家或者省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
(五)非法獵捕保護的野生動物、撿拾鳥卵或者採用滅絕性方式捕撈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
(六)向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氣體;
(七)向濕地及周邊水域投放可能危害水體、水生生物的化學物品;
(八)向濕地及其周邊一公里范圍內傾倒固體廢棄物;
(九)其他破壞濕地的行為。第三章濕地利用第十五條 利用濕地資源必須符合濕地保護規劃,維護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得改變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資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給野生植物物種造成永久性損害,不得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第十六條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濕地資源利用類型、潛力、強度及方法的評估和劃分標准,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布。第十七條 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科研單位積極開展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及其利用技術推廣體系,推動濕地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開展。
❷ 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2018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和保護,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然保護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然保護區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境內,屬於以濱海灘塗為主,河口、蘆葦、沼澤以及人工養殖池塘、水稻田為輔的復合型濕地。
凡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從事生產、生活、建設、管理和保護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自然保護區的面積、范圍及功能區劃,以國務院批準的、由環境保護部下發的《關於發布河北大海陀等28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范圍及功能區劃的通知》(環函[2013]161號)為准。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八萬一千四百三十公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
(一)核心區總面積一萬六千公頃。核心區有兩處,分別為大洋河口核心區和二道溝核心區。大洋河口核心區從鶴大公路以南五百米處起至淺海兩米等深線,東界與西界以孤山葦場場界為界;二道溝核心區為東港市長山鎮和北井子鎮灘塗及淺海海域。
(二)緩沖區總面積兩萬公頃。位於核心區和實驗區之間,內沿圍著核心區,外沿連著實驗區,北界海防大堤南五百米,南界兩米等深線(大鹿島和獐島陸地及向海延伸八百米海域除外),東起古溝,西至圓山島。
(三)實驗區總面積四萬五千四百三十公頃。為自然保護區內除核心區、緩沖區以外的區域。第四條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和保護應當堅持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第五條丹東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領導。丹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並主管自然保護區的工作。其所屬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和保護的具體工作。
林業、水務、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海洋與漁業、農業、公安、財政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自然保護區的相關工作。
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配合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做好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建立自然保護區共管機制,成立自然保護區聯合管理委員會。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制定聯合管理委員會的工作章程,並會同東港市人民政府、大孤山經濟區管理委員會,涉區的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港口、農場、葦場、鹽場、派出所以及人民群眾代表,共同做好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工作。
自然保護區的日常管理等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
設立共管獎勵資金,用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保護和社區共管工作,用於獎勵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狀況改善的鄉鎮以及為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共管獎勵資金由財政投入、社會捐助和贊助等渠道解決。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義務,對破壞、侵佔自然保護區的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對經核查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者以獎勵。第八條自然保護區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使用自然保護區內的土地以及灘塗,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天然濕地、人工濕地不得破壞、侵佔和改變使用性質。第九條自然保護區應當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引入。確需引入的,應當進行科學論證,按照程序報批後實施,並由林業、海洋與漁業、農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自職責進行監督管理。第十條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消防工作的領導、監督和檢查,制定消防應急預案,確保消防安全。第十一條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申請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預先製作生態影響專題評價報告,並按照報告中的評價結論,落實生態保護措施與補償方案。第十二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應當對動植物、土壤、氣候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適時建立動植物標本室,對獨特物種向國家有關部門提請收錄收藏於基因庫或者種子庫。第十三條對建設、管理和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有關執法、科研等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丹東市人民政府或者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❸ 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確認並公布的河流、湖泊、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庫塘等。第三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濕地保護工作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持續發展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管理協調機制,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環境保護、農牧業、水利、國土資源、建設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濕地保護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濕地保護的組織和協調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開展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民的濕地保護意識。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濕地資源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或者侵佔濕地資源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濕地保護和有關的科學研究,推廣應用濕地保護先進技術。第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濕地保護工作的國際合作,做好國際援助項目的實施工作。第九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農牧業、水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全國濕地保護規劃,編制自治區濕地保護規劃,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自治區濕地保護規劃應當納入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林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上一級人民政府濕地保護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濕地保護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用於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第十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自治區濕地資源日常調查和定期普查工作,定期普查工作每五年進行一次。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環境保護、農牧業、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濕地生態資源的監測。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濕地資源調查和濕地生態資源監測的基礎上,建立並及時更新濕地資源信息檔案。第十一條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濕地,應當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
(一)生態系統具有代表性的;
(二)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的;
(三)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鳥類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者重要的遷徙停歇地;
(四)具有特殊保護或者科學研究價值的其他濕地。
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管理,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十二條在自然景觀適宜、生態系統完整、生態特徵顯著、歷史和文化價值獨特、便於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的濕地,可以建立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的建立和管理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三條在天然濕地內從事割蘆葦、割草、放牧、捕魚等活動,應當在旗縣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時限和范圍內進行。
旗縣級人民政府在規定上述時限和范圍時,應當遵循候鳥遷徙和濕地植物生長規律,妥善安排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禁止在濕地范圍內撿拾鳥卵、採用滅絕性方式捕撈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禁止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第十四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濕地水資源。對因水資源缺乏導致功能退化的濕地,應當通過調水等措施補水,維護濕地生態功能。
除搶險、救災外,在濕地取水或者攔截濕地水源,不得影響濕地合理水位或者截斷濕地水系與外圍水系的聯系,不得破壞魚類等水生生物洄遊通道和產卵場。第十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濕地及周邊地區排放廢水、傾倒固體廢物等行為進行監督。
農用薄膜、農葯容器、捕撈網具等不可降解或者難以腐爛的廢棄物,其使用者應當回收。造成濕地環境污染的,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依法採取治理措施。第十六條向濕地引進外來物種,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審批和試驗。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農牧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引進濕地的外來物種進行動態監測,發現有害的,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並採取措施,消除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