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具管理條例
A. 雲南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農業機械及其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監督管理,預防和減少農業機械事故,保障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農業機械,是指用於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動力機械、作業機械和農用運輸機械。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農業機械所有者、使用者以及從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以下簡稱農機監理)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上道路行駛的專門從事運輸和既從事農田作業又從事運輸的拖拉機的安全技術檢驗、駕駛員考核、核發全國統一的道路行駛牌證等項工作,由公安機關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定,委託農機管理部門負責,公安機關有關權進行監督、檢查。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農業機械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機監理工作。其所屬的農業機械安全監理機構(以下簡稱農機監理機構)負責農機監理的具體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
(二)組織對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的技術考核發證工作,開展安全教育;
(三)管理農業機械牌證,對實行牌證管理的農業機械及其駕駛、操作人員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審驗和安全檢查,糾正違章行為;
(四)負責農業機械事故的處理及統計報告;
(五)維護農業機械作業秩序;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8.83千瓦以上的農業動力機械實行牌證管理。
實行牌證管理的農業機械所有者應當自取得所有權之日起30日內到所在地縣級農機監理機構辦理報戶手續,領取號牌、行駛證、准用證後,方可使用。第七條農業機械牌證不得轉借、塗改、偽造;遺失或者損壞的,應當及時向原核發牌證的農機監理機構申請補換。
農業機械轉籍、過戶、變更、改裝、封存、報廢的,其所有者必須到原登記的農機監理機構辦理有關手續。
達到報廢標準的農業機械,不得轉讓和繼續使用。第八條實行牌證管理的農業機械應當在農機監理機構規定的期限內接受檢驗,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鼓勵農業機械跨區作業,農機監理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為其辦理有關手續,提供服務。第十條農業機械作業時,其安全技術狀態及安全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農業機械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和標准。第十一條實行牌證管理的農業機械的駕駛、操作人員,由縣級以上農業機械管理部門認可的農機培訓機構培訓,經縣級以上農機監理機構考核合格,領取駕駛證、操作證後,方可駕駛、操作,並接受農機監理機構的安全教育、檢查。
駕駛、操作人員的考核科目、內容和評定標准執行國家和省農機監理機構的規定。第十二條實行牌證管理的農業機械的駕駛、操作人員必須按規定參加審驗。未經審驗或者審驗不合格的,不準駕駛、操作。第十三條農業機械及駕駛、操作人員因跨區作業不能返回原籍參加定期檢驗、審驗的,由原發證的農機監理機構委託作業所在地的農機監理機構代檢、代審。第十四條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轉籍或者其駕駛證、操作證的內容發生變化時,應當到原發證機關辦理異動登記手續。第十五條農機監理機構檢驗、審驗農業機械及其駕駛、操作人員時,應當執行國家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收費標准。
對不符合規定的收費項目及超過標準的各種收費,農業機械的所有者及使用者有權拒絕。第十六條農機安全監理人員執行公務,應當著裝整齊,佩帶標志,持證上崗,文明執法。第十七條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駕駛、操作農業機械時,必須攜帶與駕駛、操作機械類型相符合的駕駛、操作證件;
(二)不得將農業機械交給無駕駛證、操作證的人員駕駛、操作;
(三)不得酒後駕駛、操作農業機械;
(四)不得駕駛、操作安全設備不全或者機件失效的農業機械;
(五)上道路行駛,必須遵守交通規則。第十八條農業機械在作業或者停放過程中,發生碰撞、碾壓、翻覆、落水、火災等造成人畜傷亡、機械損壞、財產損失的農機事故,由事故發生地的縣級以上農機監理機構負責處理.
上道路行駛的拖拉機發生交通事故的,由公安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B. 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機械管理,維護農業機械生產、經營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農業機械,是指用於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動力機械、作業機械和農用運輸機械。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業機構科研、生產、鑒定、銷售、推廣、使用、維修和人員培訓、監督管理的單位和個人。第四條農業機械的使用和管理應當遵循因地制宜、方便生產、提高效率、確保安全和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提高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水平的原則。第五條鼓勵省內外一切組織和個人採取獨資、合資、合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投資方式,在本省從事農業機械的科研、生產、銷售和維修。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將農業機械化事業納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增加農業機械化投入,扶持農業機械的科研、生產和推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對在農業機械化事業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管理職責第七條縣級以上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機械管理和監督工作。
林業、水利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本系統農業機械的使用管理工作。
工商、技術監督、公安、交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農業機械管理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宣傳、貫徹有關農業機械的法律、法規;
(二)制訂轄區內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
(三)按規定負責農業機械的生產、鑒定和安全監督管理。產品質量的行業監督管理;
(四)負責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和教育培訓;
(五)組織機械化農業生產、負責農業機械化作業質量監督和農業機械維修管理;
(六)負責農業機械化統計和資金、物資的管理;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它事項。第九條鄉鎮農業機械管理服務機構的職責是:
(一)宣傳、示範和推廣農業機械先進機具及使用技術;
(二)指導農業機械服務組織(戶)開展社會化服務;
(三)組織農業機械的適用技術培訓,提供農業機械信息服務;
(四)負責本鄉鎮農業機構統計工作;
(五)協助縣級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農業機械安全及作業質量的監督管理。第三章科研、生產和推廣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根據本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研究開發和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及技術。
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以科研開發、科研成果轉讓和科研成果投資入股等方式促進農業機械科研成果的轉化。第十一條農業機械生產企業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農業機械產品應當符合國家規定和認可的質量標准。
禁止生產國家或省明令淘汰的農業機械產品和不符合質量標準的農業機械產品。
因生產的農業機械產品不符合質量標准而給銷售者或使用者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生產企業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十二條國家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農業機械產品,生產企業必須取得生產許可證後方可生產;國家實行目錄管理的農業機械產品,生產企業必須符合生產條件,經批准後方可生產。第十三條農業機械化科技成果由省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按有關規定組織鑒定。農業機械新產品投產,由省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新產品投產技術鑒定,取得新產品投產技術鑒定合格證書後方可生產。
引進、生產新型的農業機械,需經農業機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推廣鑒定並取得推廣許可證後方可推廣。第四章銷售、使用和維修第十四條農業機械銷售單位和個人對其銷售的產品質量負責,在保證期內負責對用戶所購的農業機械實行包修、包退、包換。因銷售的農業機械質量不符合標准給用戶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銷售者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由於生產者的原因造成用戶經濟損失的,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依法向生產者追償。第十五條農業機械銷售單位和個人應當負責其所售農業機械零配件的供應,以保證所售農業機械的使用和維修。
農業機械銷售單位和個人必須執行國家價格管理的規定,對所銷售的農業機械產品實行明碼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