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同法律法規
A. 一人公司財產混同的認定
法律分析:一人有限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可見,我國對一人公司財產混同實行的舉證責任倒置,由公司股東承擔舉證責任。同時根據最高院公報的一則案例,債權人以一人公司的股東與公司存在人格混同為由起訴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且法院在認定是否構成財產混同,應從公司是否建立了獨立規范的財務制度、財務支付是否明晰、是否具有獨立的經營場所等方面綜合考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條 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B. 公司混同的認定標准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人格混同主要有三種情況,母、子公司間的人格混同、企業相互投資引起的人格混同、姐妹公司間的人格混同。所謂的公司人格混同,是指在形式.上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與股東之間,或公司與公司之間,在財產、業務、人員等方面出現混同,導致公司法人喪失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資格的情形。
公司人格混同的認定標准?
1、母、子公司間的人格混同。由於母、子公司間存有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子公司雖然系獨立的法人實體,但沒有自己獨立的財產,故很難保證其自身意志的獨立性,據此,可從維護公平原則出發,否認子公司的法人人格,把,子公司與母公司視為同一人格,由母公司直接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2、企業相互投資引起的人格混同。因為在相互持股的情況下,一方所持有的對方的一部分股份很可能就是對方出資給自己的財產,如該部分股份達到了控股程度,則表面上看似乎是二個相互獨立的企業,但實際上已經混合為一-體,從而產生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
3、姐妹公司間的人格混同。一人出資組成數個公司,各個公司在表面上是彼此獨立的,實際上它們在財產利益、盈餘分配等方面形成一體,董事、監理相互兼任,且各個公司的經營決策等權利均由投資者一人掌握。公司法人人格混同行為侵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違背誠實信用的基本准則,破壞市場交易安全。
綜上所述,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條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C. 財務混同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一、股東與企業間的財務混同:1、 股東個人賬戶與企業賬戶混同使用;2、 企業款項用於個人或家庭購買財產;3、 通過未實際發生的顧問費等非分紅形式向外轉款;4、家族成員利用公司的獨立人格惡意避債。
二、 關聯企業間的財務混同:1、使用共同賬戶或相互使用賬戶,用款混同;2、債權債務關系、業績混同,收益和債務隨意轉化;3、某一企業承擔多家企業的經營成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條 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D. 公司人格混同法律後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格混同的情況越來越多,但這是不被允許的。人格混同情況有如母、子公司間的人格混同,企業相互投資引起的人格混同,姐妹公拿穗寬司間的人格混同等等,但是違反了法律就要受到相應的責任。那麼公司人格混同法律後果是怎麼樣的?下面為您詳細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一、公司人格混同法律後果
關聯公司人格混同,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關聯公司相互之間對外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即使具有關聯公司人格混同的情形,但實際上未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也不能否認公司的法人人格。這是因為法人制度中的人格獨立、股東有限責任以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宗旨,都是為了將利益和風險公平地分配於公司的出資人和公司的債權人之間,實現利益平衡。當公司獨立人格被濫用,導致債權人的利益受損時,必然使利益失衡,從而需要否認公司獨立人格,對債權人的損失進行彌補,實現一種利益補償。若債權人利益沒有受損,則不需要否認公司獨立人格去矯正並未失衡的利益體系。至於如何認定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筆者認為,衡量的標準是公司的償債能力,即公司能否償還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如果公司能夠償還債務,債權人就不能主張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以防止否定公司人格權利的濫用。
二、法律責任主體的確定
現實中存在的諸多法人人格混同的現象,意圖規避法律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用人單位法人人格混同中,出現股東與用人單位人格混同的情況,可能導致公司人格否認的法律後果,這種情形下可以依據我國現行公司法確立的「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對用人單位進行法人人格否認,保護權利人的利益。多重勞動關系中實際只存在一個勞動關系,只不過這個勞動關系的一方是勞動者,相對方不是一個用人單位,而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相互混同了的用人單位,這時混同的多個用人單位應當被看作一個法律主體。適格的法律主體都應當為自身的法律行為負責,因此在這樣特殊的勞動爭議糾紛中,雖然用人單位一方是復數,是兩個或以上的用人單位,都應該作為責任主體,即用人單位法人人格混同的情況下,多個用人單位共同構成了勞動爭議中的法律責任主體。
三、法律責任承擔的具體形式
由於用人單位法人人格混同違反法律對法人人格獨立的相關規定,在造成損害勞動者利益的法律後果後,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那麼,法人人格混同的用人單位該承擔何種民事責任呢?首先,勞動者向法人人格混同的多個用人單位主張權利時,由於混同了的多個用人單位共同構成了勞動爭議中的法律責任主體,那麼混同的各個用人單位均應列為勞動仲裁的被申請人和勞動爭議中的訴訟當事人。但消亮這個法律責任主體中包括不同的法人單位,如何確定各個法人單位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各個用人單位責任承擔形式為哪種,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而審判實踐中對各個用人單位應當承擔的是廣義的共同責任、連帶責任還是補充賠償責任頗有爭議。
因此,認定各個用人單位承擔責任的具體形態上,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權宜之計,即籠統地確定多個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承擔共同責任,不確定各個用人單位族陸之間的份額或者是否連帶。當然,這是在不突破現行法律法規下的做法,勞動者可以向任一用人單位主張其履行全部責任,並且在其責任人內部不存在追償問題。第二,由於多個用人單位之間發生法人人格混同,其法人人格不獨立,實際不具備獨立承擔責任的條件,誰承擔責任的結果都是同一的,任何一個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後也都不須再向其他用人單位進行追償,因此用人單位法人人格混同更適宜於認定為全部的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