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政策與法規
A. 教育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教育類的法律法規,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幼兒園管理條例》等都明確規定,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幼兒園對幼兒負有進行安全教育、通過約束指導進行管理、保障其健康成長的職責,這說明幼兒園對在園幼兒主要負有三個責任:一是教育責任,二是管理責任,三是保護責任。幼兒園發生意外傷害事故後,人們往往將第三種保護責任與監護責任混為一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監護責任的范圍遠比保護責任要廣得多。《意見》第10條明確規定:「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表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代表其進行訴訟。」因此,父母將幼兒送到幼兒園並沒有發生監護權的轉移。概而言之,監護職責是基於親權而產生的一種法定職責,幼兒園對幼兒的教養職責是基於教養機構的設置而產生的一種工作職責,兩者性質不同。從職責范圍來看,兩者也不盡相同。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規定,幼兒園的職責是「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而監護人的職責是基於法律的規定,主是包括上述六方面的監護職責。幼兒園應按什麼原則來承擔民事責任意見》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補償。」可見,依據法律,幼兒園在賠償問題上實行的是「過錯原則」,即幼兒園對在園幼兒傷害承擔責任與否,要看事故的發生與幼兒園管理職責的履行有無直接因果關系,要考慮與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有無聯系,要看幼兒園教職工在履行職責中有無故意和過失的過錯。根據過錯原則歸責,只有當幼兒園在與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相關聯的活動中有過錯,造成幼兒傷害,才應承擔與過錯程度相適應的責任,即損害賠償額度應與幼兒園過錯大小相聯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這一條表明,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致他人損害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無論監護人是否有過錯,監護人都要對被監護人所造成的侵權損害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即使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也就是說沒有過錯,也只是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而不是免除責任的條件。保護在園幼兒的人身安全,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防止各種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是幼兒園和幼兒家長的共同心願。出於種種原因發生了事故,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幼兒家長,都應學會運用法律的手段妥善處理。此外,《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明確提出:「學校有條件的,應當依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鼓勵中小學參加學校責任保險。提倡學生自願參加意外傷害保險。」據此,在幼兒園意外傷害事故的處理中,逐步建立幼兒園責任保險制度,讓保險公司介入理賠、實現理賠市場化,應該說更是一條對幼兒園和家長都有利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B. 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規的區別與聯系
如下:
教育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是法律,位階絕對高於政策。我國的《教育法》是基本法,是由全國制定的,位階僅次於憲法與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相同,在全國范圍內適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主體就可能不同了,有可能是國務院,也有可能是國務院所屬部門如教育部,也有可能是省市縣各級政府或其工作部門。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我國的教育政策法規,介紹了黨和國家有關基礎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的主要內容及中小學教育中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識,具體包括導論、教育法基本理論、學校的權利與義務、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法律責任、教育法律救濟、附錄等章節。
本書適合做高等師范院校本專科開設「教師政策法規」課程的教材,也可以用作中小學在職教師的讀本。
C. 小學教師需掌握的教育知識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有哪些
教師學習小學教育政策法規是出於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法律的遵守。教師們需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並通過正確的方式進行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要遵循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政策,確保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這些法律法規為教師提供了行為准則,確保教育工作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理解這些法律法規,做到心中有法,行動有據。
同時,教師還要了解和掌握國家關於教育的政策,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這些政策為教師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有利於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此外,教師還要了解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政策,如各地的教育局發布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與教師的工作密切相關,對教學活動有直接影響。
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小學教育政策法規,這不僅有助於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學生的權益,同時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體現。通過學習教育政策法規,教師能夠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教師們還需要關注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動態,及時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法規變化,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貫徹執行。同時,教師們要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法律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
教師學習小學教育政策法規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過程。教師們要將教育政策法規的學習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育質量。通過學習和實踐,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教育政策法規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提升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D. 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內成年人保護法》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E. 近幾年來我國義務教育出台的政策和法規有哪些
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的變革過程
就義務教育的法規和制度來看,新中國成立後版在國家和頒權布的一些文件中,也提出過普及小學義務教育的問題。並且,1982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首次用法律形式確定,在我國要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專門規定義務教育問題的法律,它不能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確立,不是區分普及教育和義務教育的里程碑。1986年4月間日,我國國家主席批准並公布了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只有這一法律公布實施,才是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確立的標志。從此,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將進人一個新階段,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才會深入進行改革,逐漸發生質的變化。
就課程教材建設而言,自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如年代與《義務教育法》相配合的課程計劃的實施,在這近50年的歷程里,我國"一共頒發了6個小學教學計劃、13個中學教學計劃;編訂頒發過7套教學大綱,組織編寫過7套中、小學統編的通用教材。"台灣同行把內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稱之為"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