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後浙江省宗教事務條例共幾條
① 浙江省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風景區的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風景區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第三條風景區是以佛教名山和海島自然風光為主要特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普陀山(含豁沙山,下同)、洛迦山和朱家尖東部三部分組成,具體范圍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執行。第四條風景區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應當遵循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第五條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在舟山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依法負責普陀山、洛迦山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統一管理工作。
普陀區人民政府依法負責朱家尖東部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統一管理工作。第六條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宣傳和貫徹有關法律、法規、規章;
(二)負責風景名勝資源、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
(三)負責普陀山、洛迦山規劃建設、環境保護、旅遊、安全生產、宗教事務、社會治安、環境衛生、文化市場等管理工作;
(四)組織交通、通訊、電力、給排水和接待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
(五)行使舟山市人民政府依法授予的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委託的其他管理職權。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的有關行政管理活動應當接受舟山市人民政府相應行政管理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第七條依法保障風景區內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
風景區內的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遵守國家和省有關宗教事務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二章規劃第八條風景區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由省建設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
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審查後,報國務院審批。
詳細規劃由省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務院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審批。第九條編制風景區規劃應當徵求政府有關部門、宗教團體和社會公眾的意見;涉及軍事設施的,應當徵求軍事機關的意見;必要時,應當舉行聽證。
風景區規劃的具體編制工作,應當採用招標等公平競爭方式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單位承擔。第十條總體規劃應當突出風景區佛教名山、海島自然風光的文化內涵和自然特性,並應當將風景區內人文、自然景觀最集中、最具觀賞價值、最需要嚴格保護的區域,劃為核心景區。
詳細規劃應當根據總體規劃編制,按照核心景區和其他景區的性質、特點、范圍,確定景點保護方案和基礎設施、游覽設施、文化設施等建設項目的選址、布局與規模,並明確建設用地范圍和規劃設計條件等。第十一條風景區規劃經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任何組織和個人有權查閱。
經批準的風景區規劃是風景區保護、利用、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修改。
確需對風景區規劃有關內容進行修改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許可權和程序報經批准或者備案。
因修改和實施風景區規劃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第三章保護第十二條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普陀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制度,加強對風景區海岸沙灘、岩石島嶼、地形地貌、水體、植被、野生動物等自然景觀和宗教建築、文物古跡、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及其所處環境等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做好風景名勝資源調查登記和風景區綠化、林木養護、防火、病蟲害防治及其他自然災害的預防工作。第十三條禁止以任何名義和方式侵佔、出讓或者變相出讓風景名勝資源和風景區土地。第十四條風景區內禁止從事下列破壞風景名勝資源的活動:
(一)危害文物安全,改變文物原狀和周邊環境;以刻劃塗寫等方式故意損壞國家保護的文物古跡;
(二)擅自捕獵野生動物或者採集野生植物,損毀或者擅自遷移、修剪古樹名木;
(三)開山、開礦、採石、采砂;
(四)在公墓區外新建、改建和翻修墳墓;
(五)在景物、圍欄等設施上刻劃塗污、釘掛和綁扎物件;
(六)生產、經營、運輸、攜帶、燃放煙花爆竹;
(七)燒荒或者在禁火區內吸煙、生火、燒香點燭;
(八)其他破壞風景名勝資源的活動。
② 江蘇省宗教事務條例(200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界合法權益,規范宗教事務管理,促進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公民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宗教,是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本條例所稱的宗教事務,是指宗教與國家、社會、個人之間存在的社會公共事務。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互相尊重。第四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危害國家安全,干預國家行政和司法,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心健康。第五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境外組織和個人的支配。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以下簡稱宗教事務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各相關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加強宗教事務機構的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部門的指導下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相關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和宗教教職人員第七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天主教教區、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等宗教社會組織。第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蘭教的伊瑪目、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主教、牧師、教師、長老、傳道員等具有教職身份的人員。第九條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手續。第十條宗教團體享有下列權利:
(一)維護本團體及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二)按照本團體的章程開展活動;
(三)認定、培養宗教教職人員;
(四)舉辦社會公益事業和開辦以自養為目的的生產、服務業;
(五)對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務活動予以協調和指導;
(六)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開展宗教方面的對外友好交往;
(七)按照國家規定製作、發行宗教出版物;
(八)法律、法規賦予的其它權利。第十一條宗教團體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接受宗教事務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法實施的行政管理;
(三)對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法制教育。第十二條省宗教團體可以設立宗教院校。設立宗教院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宗教院校的招生,應當按照招生條件,根據本人自願的原則,經考生住所地宗教團體推薦,通過考試,擇優錄取。
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舉辦宗教培訓活動應當報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三條宗教教職人員經宗教團體認定,報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可以從事宗教教務活動。第十四條宗教教職人員主持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應當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或者經宗教事務部門認可的臨時場所內進行。第十五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宗教教職人員跨設區的市、縣(市、區)主持宗教活動或者擔任教職,須經邀請地和派出地的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相應的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本省宗教教職人員到外省或者外省宗教教職人員到本省主持宗教活動或者擔任教職,須經省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省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六條符合參加省社會保障基本條件的宗教教職人員和宗教團體專職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院校應當支持宗教教職人員和專職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
③ 四川省宗教事務條例(2006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是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宗教與國家、社會、公民之間存在的社會公共事務。第三條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正常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和干涉。第四條宗教活動應當在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范圍內進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危害國家主權,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社會公共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干預和妨礙國家行政、司法、教育制度。
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本條例。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第二章宗教信仰第六條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選擇信仰某種宗教的自由,也有脫離某種宗教的自由。第七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強迫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侮辱信教公民或不信教公民,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不同信仰或者不同宗教之間的宣傳和爭論。
不同宗教,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第八條信教公民按照教義、教規和習慣,有在宗教活動場所內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也有在自己家裡過宗教生活的自由。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九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的、開展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稱寺觀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
寺觀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兩類宗教活動場所的具體區分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報國家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條籌備設立和登記宗教活動場所,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外的組織及個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第十一條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分立、變更登記,由該場所管理組織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原登記機關申請辦理有關手續,涉及財產事項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十二條遷建、擴建宗教活動場所,應當經原登記機關同意;其中,遷建、擴建大中城市中的寺觀教堂和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中的宗教活動場所,還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並依法辦理有關手續。第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設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務、人員、財務、會計、安全、治安、消防、衛生防疫、文物保護等管理制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檢查。第十四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願捐獻的布施、奉獻、乜貼和其他捐贈,但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可以依法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銷售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合法出版的宗教書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第十六條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改建或者新建建築物、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應當事先徵得該宗教活動場所和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並依法辦理相關手續。第十七條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游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協調、處理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文物、旅遊等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四章宗教教職人員第十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活佛、喇嘛、扎巴、覺姆;道教的乾道、坤道;伊斯蘭教的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副牧師、長老、傳道員等。第十九條宗教教職人員由宗教團體按照本團體的有關管理規定和程序認定,報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重要宗教教職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和天主教的主教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第二十條宗教教職人員可以按規定從事宗教活動、教務活動和宗教禮儀服務,接受宗教教育,進行宗教學術研究。
宗教教職人員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自願參加社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