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施行時間
A.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是指對危害農作物及其產品的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監測與預報、預防與控制、應急處置等防治活動及其監督管理。第三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綠色防控。第四條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將農作物病蟲害分為下列三類:
(一)一類農作物病蟲害,是指常年發生面積特別大或者可能給農業生產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農作物病蟲害,其名錄由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公布;
(二)二類農作物病蟲害,是指常年發生面積大或者可能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的農作物病蟲害,其名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公布,並報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備案;
(三)三類農作物病蟲害,是指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和二類農作物病蟲害以外的其他農作物病蟲害。
新發現的農作物病蟲害可能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或者特別重大損失的,在確定其分類前,按照一類農作物病蟲害管理。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將防治工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第六條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做好本行政區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宣傳、動員、組織等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組織植物保護工作機構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有關技術工作。第八條農業生產經營者等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做好生產經營范圍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並對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開展的防治工作予以配合。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第九條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依法推廣應用,普及應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推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智能化、專業化、綠色化。
國家鼓勵和支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國際合作與交流。第十條國家鼓勵和支持使用生態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和先進施葯機械以及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葯。第十一條對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第二章監測與預報第十二條國家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制度。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編制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路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路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路的管理。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拆除、擅自移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設備,或者以其他方式妨害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設備正常運行。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應當避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設備;確實無法避開、需要拆除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設備的,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按照有關技術要求組織遷建,遷建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設備毀損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組織修復或者重新建設。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包括下列內容:
(一)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種類、時間、范圍、程度;
(二)害蟲主要天敵種類、分布與種群消長情況;
(三)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田間氣候;
(四)其他需要監測的內容。
農作物病蟲害監測技術規范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
農業生產經營者等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的規定及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報告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瞞報、謊報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不得授意他人編造虛假信息,不得阻撓他人如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