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雲南省集體合同條例

雲南省集體合同條例

發布時間: 2025-10-01 09:02:29

1. 雲南省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保障職工民主權利的行使,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促進企事業單位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以下簡稱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法建立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第三條職工代表大會是職工參與和行使民主管理權利的機構,按民主集中制原則行使職權。

未建有職工代表大會的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大會,其職權按照本條例規定的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行使。第四條企業、事業單位的工會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負責職工代表大會的日常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人事行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對本條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第六條上級工會對企業、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工作進行指導和幫助,支持職工代表大會依法行使職權,協助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做好本條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第七條企業、事業單位及其負責人應當支持職工代表大會依法開展工作。

職工代表大會應當支持企業、事業單位合法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活動,支持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依法行使職權。

職工應當遵守企業、事業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依法參與本單位的民主管理。第二章職工代表第八條與企業、事業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或者人事聘用關系的職工,可以當選為職工代表。第九條職工代表由職工民主選舉產生,任期與職工代表大會屆期一致,可以連選連任。

職工代表的選舉應當有本選舉單位三分之二以上職工參加方為有效,被選舉人應當獲得本選舉單位全體職工半數以上贊成票方可當選為職工代表。第十條職工代表中,一線職工的代表不得低於代表總數的60%。其中青年職工、女職工和少數民族職工應當有相應比例。第十一條職工代表享有下列權利:

(一)參加職工代表大會,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對本單位涉及職工合法權益的事項有知情權和建議;

(三)參加職工代表大會及其工作機構組織的活動,閉會期間對本單位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和落實提案情況進行監督;

(四)參加職工代表大會及其工作機構組織的活動,其工資和福利待遇不受影響。第十二條職工代表應當履行的義務:

(一)學習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提高政治、文化、技術業務素質和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

(二)聯系職工群眾,了解職工生產生活情況,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代表職工合法利益,做好職工代表大會交辦的各項工作;

(三)遵守法律、法規和本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保守本單位商業秘密,做好本職工作;

(四)接受本選舉單位職工的監督。第十三條職工有權監督和罷免本選舉單位的職工代表,監督和罷免辦法由本單位職工代表大會確定。第十四條職工代表依法行使職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壓制、阻撓和打擊報復。第三章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第十五條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審議企業負責人關於企業的經營方針、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重大技術改造方案,年度財務預算和決算,職工培訓計劃,企業改制、改組和關閉破產實施方案,社會保險費的繳納情況,以及實行廠務公開、履行集體合同情況的報告,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審議通過集體合同草案、工資集體協議草案、企業年金方案、裁員分流方案、職工工資調整和獎金分配方案、企業改制和改組及關閉破產時的職工安置方案,以及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措施、職工獎懲辦法等重要規章制度;

(三)審議決定職工福利基金、公益金使用方案,以及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項;

(四)按照國家規定,民主評議、監督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並提出獎懲和任免建議;

(五)依法選舉、罷免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參加平等協商的職工方代表,並對其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監督。第十六條集體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制定、修改企業章程和其他重要規章制度;

(二)按照國家規定選舉、罷免、聘用、解聘企業負責人;

(三)審議決定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大事項及企業獎金和分紅方案;

(四)審議決定企業工資分配和調整方案等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項;

(五)審議通過集體合同草案,裁員分流方案,企業改制及關閉破產方案、職工安置方案、勞動用工管理規章制度,以及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措施;

(六)聽取企業社會保險費的繳納情況;

(七)選舉、罷免參加平等協商的職工方代表,並對其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監督。

集體控股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行使前款(四)、(五)、(六)、(七)項規定的職權。

2. 雲南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的第二章 工資集體協商代表

第八條 工資集體協商雙方的協商代表人數應當對等,每方3人至11人,不得相互兼任,並另行確定書記員1名。
企業有工會女職工委員會的,職工方應當有女職工協商代表;使用勞務派遣工較多的用工企業,職工方應當有勞務派遣工協商代表。
第九條 企業方協商代表由企業法定代表人確定。
職工方協商代表由本企業工會推薦,並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審議通過。尚未建立工會的,由上級工會指導企業職工民主推薦,並經本企業半數以上職工同意。
協商代表出缺的,應當及時補缺。一方更換協商代表的,應當及時通知另一方。
第十條 協商雙方各自確定1名首席代表。
企業方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擔任。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擔任的,可以書面委託其他協商代表擔任。
職工方首席代表由本企業工會主席擔任。工會主席因故不能擔任的,可以書面委託其他協商代表擔任;工會主席出缺的,由工會負責人擔任;尚未建立工會的,從職工方協商代表中推舉產生。
第十一條 協商雙方首席代表可以聘請熟悉勞動工資、財務、企業管理、經濟、法律、政策等方面業務的專業人員,作為本方協商顧問。
第十二條 協商代表應當真實反映和代表本方的意願,履行下列職責:
(一)參加工資集體協商,提出協商意見;
(二)收集、提供與工資集體協商有關的信息資料;
(三)參加工資集體協商爭議的處理;
(四)監督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履行;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十三條 協商代表應當保守在工資集體協商過程中知悉的企業商業秘密,維護企業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不得採取威脅、收買、欺騙等手段干擾工資集體協商,影響協商結果。
第十四條 企業應當為協商代表提供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所必需的工作條件和工作時間,提供與協商相關的信息資料。
雙方協商代表參加工資集體協商,視為正常勞動。
第十五條 協商代表的任期與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期限相同,協商代表自任職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期限短於任期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任職期滿。任職期間個人嚴重過失或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除外。
協商代表在任期內,企業非因法定理由不得解除其勞動合同或者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
確因工作需要變更職工方協商代表工作崗位的,應當事先徵求企業工會或者上級工會的意見,並徵得職工方協商代表本人同意。
第十六條 職工方協商代表未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有權進行更換。尚未建立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的,經本企業半數以上職工同意,可以更換職工方協商代表。

3. 雲南省集體合同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集體合同行為,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護職工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以及對集體合同實施管理、監督的部門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集體合同是指以企業職工集體為一方與企業為另一方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通過雙方平等協商訂立的書面協議。第三條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健全集體合同制度。
簽訂集體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平等、協商一致的原則。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標准低於集體合同約定的勞動標準的,按照集體合同約定的標准執行。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負責集體合同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工會和產業工會負責指導、幫助職工一方與企業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並對集體合同的履行進行監督。第二章集體合同的訂立第五條集體合同包括下列內容:
(一)勞動報酬;
(二)工作時間;
(三)休息休假;
(四)勞動安全與衛生;
(五)保險福利;
(六)職工的教育和培訓;
(七)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
(八)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
(九)合同的期限;
(十)合同變更、解除、終止的條件和程序;
(十一)違反集體合同的責任;
(十二)解決爭議的方法;
(十三)雙方約定的其他事項。
集體合同的期限為一至三年。第六條企業職工一方或者企業方提出簽訂集體合同書面要求的,另一方應當在十五日內與對方進行平等協商。第七條集體合同由雙方平等協商。參加平等協商的雙方代表人數對等,每方三至十一人,包括一名首席代表。每方應當另行確定一名書記員,負責協商過程中的文字工作。
職工協商代表由工會決定,或者由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議定。有女職工的企業,職工一方代表中應當有女職工代表參加。企業方協商代表由企業法定代表人指派。企業工會主席、企業法定代表人分別擔任職工一方和企業方的首席代表;因故不能擔任的,應當書面委託一名代表擔任。
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建立工會組織。尚未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由所在地的地方工會或者產業工會指導職工民主推薦職工一方代表,職工一方首席代表從參加協商的代表中推選產生。職工一方首席代表因故變更的,應當從參加協商的代表中重新推選。
企業職工一方和企業方在平等協商中均可以聘請顧問。第八條協商代表一經產生,應當書面告知對方。協商代表的任期與集體合同期限相同。協商代表因故缺額的,應當及時補選。
企業職工一方協商代表應當認真履行職責,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如實表達職工的要求。第九條企業應當保證協商代表履行職責必需的工作時間,協商代表在工作時間履行職責佔用的時間視為正常出勤。
企業職工一方協商代表在勞動合同期內,除有重大過失,嚴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害或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企業不得解除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第十條雙方代表在平等協商過程中均有義務向對方提供真實的情況和資料。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十一條經平等協商形成的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和表決。
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或者職工出席,經全體職工代表或者全體職工的過半數同意即獲通過。獲得通過的集體合同,由雙方首席代表簽字。
集體合同草案未獲通過的,應當重新協商,雙方達成一致後再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和表決。第十二條企業集體合同應當自簽字之日起七日內,由企業報有管轄權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並送地方工會或者產業工會。第十三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集體合同的下列內容進行審核:
(一)雙方的主體資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集體協商是否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和程序進行;
(三)合同的內容是否與法律、法規相抵觸。
審核時應當聽取同級地方工會或者產業工會的意見。
審核不合格的,將書面異議送達集體合同雙方代表,雙方應當另行協商。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書面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4. 雲南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的第四章 工資集體協商程序

第二十一條 企業方與職工方均有權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求,提出方應當向對方發出協商要約書,提出協商的主要內容、時間等。對方應當在收到要約書之日起20日內予以書面答復,並在答復後10個工作日內進行協商。
本企業五分之一以上的職工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求的,企業工會或者上級工會應當向企業方發出協商要約書。
第二十二條 工資集體協商應當採用協商會議形式進行。
協商會議由雙方首席代表輪流主持,首次會議由發出協商要約書一方的首席代表主持。
第二十三條 協商會議召開的5個工作日前,企業方應當為工資集體協商提供必要的條件,提供由其保管或者掌握的工資總額、經營費用、財務狀況和設備更新計劃、社會保險費用繳納情況、職業培訓經費使用情況等相關的信息資料。雙方各自向對方提供協商方案以及與協商方案相關的信息資料。
第二十四條 雙方協商代表就工資集體協商事項達成一致後,應當形成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提交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審議通過;尚未建立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的,須經企業半數以上職工同意。
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草案通過後,由企業方製作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文本,雙方首席代表簽字。
第二十五條 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文本應當包括協商主體、合同內容、合同期限、變更條件、違約責任等事項。
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有效期限為1至2年。
第二十六條 企業方應當在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簽訂後10個工作日內,將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文本報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收到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文本後,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即行生效;提出修改意見的,應當告知企業重新協商或者修改完善。企業方和職工方應當針對修改意見重新協商或者修改完善,並重新報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
第二十七條 企業方應當自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生效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向職工公布。
第二十八條 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期滿前60日,企業方或者職工方均有權提出續訂或者重新訂立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要求,雙方應當依法進行工資集體協商。

5. 雲南省企業工會條例的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保障企業工會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發揮企業工會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積極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工會適用本條例。
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工會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條 企業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遵守憲法和法律,依照《中國工會章程》獨立開展工作,接受職工監督,支持企業依法管理和生產經營,教育職工遵守企業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動員和組織職工完成生產和工作任務。
第四條 企業應當支持企業工會依法獨立開展工作,為企業工會履行職責、開展活動提供保障。
第五條 上級工會負有對企業工會領導、指導、監督和服務的職責,為企業工會開展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信息、培訓和會員優惠等方面的服務,幫助企業工會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企業工會在履行維權職責遇到困難時,可以請上級工會代行企業工會維權職責。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條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七條 企業工會組織應當自企業開業或者設立之日起6個月內組建。
企業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加入工會,保障職工享有參加工會的權利,上級工會有權幫助和指導企業職工組建工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和限制。
企業應當與勞務派遣單位就勞務派遣工參加工會做出書面約定,未作出書面約定的,視為勞務派遣工在用工企業參加工會。
第八條 企業工會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依法登記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工會主席為法定代表人。
第九條 會員25人以上的企業建立工會委員會;不足25人的可以單獨建立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企業的會員按區域或者行業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同時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第十條 企業工會各級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
企業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經企業工會委員會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會員提議,可以臨時召開企業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
企業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企業工會會員民主選舉產生,實行常任制,任期與企業工會本屆工會委員會的任期相同,可以連選連任。
第十一條 企業工會委員會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差額選舉產生,每屆任期3年或者5年。
企業工會委員會是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對其負責,接受會員監督。在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負責日常工作。
第十二條 職工250人以上的企業工會,應當配備專職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
工會專職工作人員的人數由工會與企業協商確定。女職工200人以上的企業工會,應當配備專職女職工工作人員。
企業工會可以從社會聘用工會工作人員,上級工會也可以向企業派駐工會工作人員。
第十三條 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
企業主要負責人、合夥人及其近親屬,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不得擔任本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
企業工會主席按企業負責人副職配備;專職副主席按企業中層正職配備。
第十四條 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滿,不得隨意調動其工作。因特殊情況需調動時,應當徵得本級工會委員會和上一級工會的同意。
罷免工會主席、副主席應當召開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討論,非經會員大會全體會員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不得罷免。
企業工會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延長期限相當於其任職期限;非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期限短於任期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任期期滿。任職期間個人嚴重過失或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除外。
第十五條 企業應當支持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參加上級工會組織的培訓、交流等活動。
第十六條 依法建立的企業工會,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隨意撤銷、合並或者將其歸屬其他部門。
企業終止的,其企業工會相應撤銷,並報上一級工會備案;企業合並或者分立的,應當同時重新建立工會,並報上一級工會批准。 第十七條 企業制定、修改或者決定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勞動定額管理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與企業工會平等協商;實施上述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過程中,企業工會認為不適當的,可以向企業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第十八條 企業工會為職工提供法律、政策咨詢,依法幫助和指導職工與企業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勞動合同,督促企業和引導職工全面履行勞動合同。
第十九條 企業工會代表職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教育培訓、女職工權益保護等事項與企業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
縣級以下區域內,同行業或者小型企業集中的地區、經濟開發區,可以由行業工會或者區域性工會聯合會代表職工與同級企業代表或者企業代表組織進行平等協商,簽訂行業性或者區域性集體合同和專項集體合同。
第二十條 企業工會有權代表職工向企業提出平等協商,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要求。
企業應當就工資分配和調整機制、工資支付等勞動報酬事項與企業工會進行平等協商,並簽訂企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
第二十一條 企業單方面解除職工勞動合同時,應當事先將理由書面通知企業工會。企業工會認為企業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勞動合同的,可以要求企業糾正,企業應當研究工會意見,並在收到工會意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第二十二條 企業工會有權對企業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情況進行監督。
企業工會對企業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侵犯職工權益的行為,應當要求企業改正;企業應當在工會提出改正要求後5個工作日內做出書面答復;企業拒不改正又不按期答復的,企業工會可以向上級工會報告,由上級工會提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處理,或者支持、幫助職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二十三條 企業工會建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委員會,或者設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協助企業依法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教育職工遵守勞動紀律和安全操作規程,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安全生產活動,對企業勞動安全衛生實施監督。
企業工會依法對企業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工程中的勞動條件和安全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進行監督,出具書面意見。
企業工會發現企業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現明顯重大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有權提出建議和意見,企業應當及時研究解決;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有權要求企業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
企業工會有權參與職工因工傷亡事故和其他嚴重危害職工健康問題的調查處理,並提出處理意見,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第二十四條 企業工會應當督促和協助企業依法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並參與企業勞動爭議調解。
企業工會應當對職工進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和培訓,教育引導職工通過合法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
第二十五條 企業發生停工、怠工事件,企業工會應當及時向上級工會報告,在上級工會指導下,代表職工向企業或者有關方面反映職工合理的意見和要求,並提出解決意見;協助企業做好工作,盡快恢復生產和工作秩序。
第二十六條 企業工會應當建立本企業困難職工檔案,開展困難職工生活扶助、醫療救助、法律援助、子女就學和職工互濟互助等活動。
第二十七條 企業工會應當組織職工開展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等勞動競賽活動;組織職工開展文藝、體育活動,提高職工素質,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培養、推薦先進模範人物。
第二十八條 企業工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企業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第二十九條 企業工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廠務公開等形式對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提取和使用進行監督,協助企業對職工進行教育培訓。
第三十條 企業工會接受職工和上級工會的監督。職工有權對企業工會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有權要求上級工會對企業工會不履行職責的行為予以查處,上級工會應當及時派員查處,並將結果向職工反饋。 第三十一條 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應當每月按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依法計提工會經費,按規定時限到主管地方稅務機關申報繳納。
企業依法繳納的工會經費按照「屬地徵收、稅費同步」的原則,由地方稅務機關代收。
上級工會收到企業繳納的工會經費後,應當按照規定比例及時撥付給企業工會。
第三十二條 企業工會依法設立獨立銀行賬戶,自主管理和使用工會經費,工會經費開支實行工會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主席負責制,重大開支集體研究決定。
工會經費主要用於為職工服務和工會活動,不得以企業名義用於改善勞動條件,不得為單位和個人提供資金拆借、擔保等應當由企業承擔的事項。
第三十三條 企業工會應當根據經費獨立管理的原則,建立工會經費預算、決算和審查監督制度,進行工會經費收支情況定期審查,審查結果向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報告。
企業工會應當自覺接受企業內部審計和上級工會對工會經費和資產的審計、審查。
第三十四條 企業應當為工會辦公和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活動場所等物質條件。
第三十五條 企業工會的經費、財產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和任意調撥,不得作為所在企業的經費和財產予以查封、扣押、凍結、劃撥或者作其他處理。
企業工會合並,其經費、財產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歸合並後的工會所有;企業工會分立,其經費和財產按分立後會員人數合理分配;企業工會撤銷,其清償後剩餘的經費、財產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由上一級工會處置。 第三十六條 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責任:
(一)以脅迫、利誘、欺騙手段阻礙職工加入工會的;
(二)無正當理由解除企業工會籌建發起人勞動關系或者調整其工作崗位、降低工資待遇的;
(三)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拒絕與上級工會就建立企業工會進行協商的。
第三十七條 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責任:
(一)非法撤銷、合並工會組織的;
(二)妨礙企業工會組織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行使民主權利的;
(三)阻撓工會依法行使監督權的;
(四)無正當理由拒絕進行工資集體協商等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
第三十八條 職工因依法加入工會或者參加工會活動而被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企業工會工作人員因依法履行職責而被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上一級工會應當支持職工、工會工作人員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舉報或者幫助其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三十九條 企業未及時足額繳納工會經費的,地方工會可以向企業發出催繳通知書,限期申報繳納。拒不繳納的,企業工會或者地方工會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拒不執行支付令的,企業工會或者地方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條 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委員不履行職責、損害職工或者工會合法權益的,由企業工會或者上一級工會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照《中國工會章程》予以罷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侵犯職工或者企業工會合法權益的行為不依法處理或者有其他行政不作為的,職工和企業工會有權向其主管部門反映,要求處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前款所列行為的,由其主管部門通報批評,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本條例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土地出讓違反合同法繳納的定金算罰沒款 發布:2025-10-01 10:27:30 瀏覽:218
王晶法院 發布:2025-10-01 10:15:14 瀏覽:848
附錄法學 發布:2025-10-01 10:14:23 瀏覽:771
不符勞動法 發布:2025-10-01 10:13:05 瀏覽:888
工傷康復在勞動法中的規定 發布:2025-10-01 10:12:57 瀏覽:90
法治進行時2017天安社視頻 發布:2025-10-01 09:57:18 瀏覽:349
最新勞動合同法修訂 發布:2025-10-01 09:50:23 瀏覽:12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06089 發布:2025-10-01 09:49:23 瀏覽:517
商業法律顧問做什麼的 發布:2025-10-01 09:40:45 瀏覽:985
民事訴訟法習題答案 發布:2025-10-01 09:29:48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