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修訂信訪條例
Ⅰ 信訪不予受理范圍
對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信訪人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屬於上級單位無權管轄的,直接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進行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收到信訪事項,應當予以登記,並區分情況,在15日內分別按下列方式處理:
(一)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分別向有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對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信訪人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二)對依照法定職責屬於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門處理決定的信訪事項,應當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情況重大、緊急的,應當及時提出建議,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三)信訪事項涉及下級行政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的,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直接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並抄送下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要定期向下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通報轉送情況,下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要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報告轉送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
(四)對轉送信訪事項中的重要情況需要反饋辦理結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要求其在指定辦理期限內反饋結果,提交辦結報告。
按照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有關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轉送、交辦的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並書面告知信訪人,並按要求通報信訪工作機構。
(1)2018年新修訂信訪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第三十二條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經調查核實,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規定,分別作出以下處理,並書面答復信訪人:
(一)請求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予以支持;
(二)請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據的,應當對信訪人做好解釋工作;
(三)請求缺乏事實根據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不予支持。
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作出支持信訪請求意見的,應當督促有關機關或者單位執行。
第三十三條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並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Ⅱ 上海市信訪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主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規范信訪工作和信訪行為,保持國家機關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促進國家機關的工作,根據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國務院《信訪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和走訪等形式,向國家機關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應當由相關國家機關處理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信訪人,是指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向國家機關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第三條信訪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監督國家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機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重要渠道。第四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各級國家機關的信訪工作和信訪人的信訪活動。第五條本市信訪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尊重人民群眾意見,改進國家機關工作;
(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類處理;
(三)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第六條各級國家機關應當建立、健全人民建議徵集制度,並可以通過信訪渠道,徵集、梳理、分析信訪人對社會公共事務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對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進國家機關工作的建議和意見,應當予以採納。
信訪人提出的建議、意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進國家機關工作以及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有貢獻的,由有關國家機關給予獎勵。第七條各級國家機關的負責人應當經常聽取人民群眾通過信訪渠道提出的建議、意見,檢查、指導信訪工作,及時研究處理反映比較集中的信訪事項。第八條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可以通過參與國家機關的信訪工作,了解、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第九條有關專業機構、社會團體和專業人員、社會志願者等可以受國家機關邀請參與信訪工作,為信訪人和信訪工作提供專業咨詢和服務,代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國家機關做好相關信訪工作。第十條國家機關建立信訪工作人員培訓、交流、激勵機制,提高信訪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
對在信訪工作中作出優異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有關國家機關給予獎勵。第十一條各級國家機關應當保障信訪工作所需經費。第十二條本市建立信訪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國家機關之間信訪信息的互通共享。第二章信訪人的權利和義務第十三條信訪人依法信訪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第十四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了解信訪工作制度及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序;
(二)要求信訪工作機構提供與其提出的信訪事項有關的咨詢;
(三)對與信訪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信訪工作人員提出迴避申請;
(四)向辦理機關查詢本人信訪事項的辦理結果並要求答復;
(五)要求對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事項予以保密;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十五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二)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三)遵守信訪秩序;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第十六條依法應當通過行政許可等行政程序處理或者依法可以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事項,信訪人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向有關國家機關或者機構提出。第十七條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一般應當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形式;採用走訪形式的,應當在國家機關公布的接待時間內到指定的接待場所提出。
信訪人提出投訴請求的,應當提供明確的請求、事實、理由和真實姓名(名稱)、住址、聯系方式。第十八條多人共同提出相同建議、意見和投訴請求的,提倡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形式;採用走訪形式的,應當推選代表提出,代表不得超過五人。信訪人代表應當向其他信訪人如實告知信訪辦理意見及相關信息。
Ⅲ 民事案件因證據不足法院判敗訴可走信訪途徑維權嗎
建議因為證據不足被判敗訴的話,還是要收集相關的證據,如果有了新的證據可以申請再審。即便走了信訪途徑,因為沒有新的證據,也還是維護不了你的利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