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函法規
㈠ 政府公函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發函只是表達意思的形式,是否有法律效力要看發函主體是否具備發函資格、發函內容是否合法。「政府通告具有法律效力。政府通告單方面發函有法律效力嗎,是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的知照性公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
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㈡ 請指教公文寫作中函的用法
「發」是指下行文,且屬於比較重大的事項,常用於「通知」「意見」「辦法」等文種的發文代字;如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就用「中發〔20**〕1號」作為發文字型大小。「「字」在國家機關公文發文代字中一般不用。主要常見於原來法院判決書。
函 :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如協助函,可以不分系統、級別、地區、性質的機關之間的行文,機關之間需要彼此聯系工作、溝通情況時,可以使用函這個文種。辦指辦公系列。
函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
(一)按性質分,可以分為公函和便函兩種。公函用於機關單位正式的公務活動往來;便函則用於日常事務性工作的處理。便函不屬於正式公文,沒有公文格式要求,甚至可以不要標題,不用發文字型大小,只需要在尾部署上機關單位名稱、成文時間並加蓋公章即可。
(二)按發文目的分。函可以分為發函和復函兩種。發函即主動提出了公事事項所發出的函。復函則是為回復對方所發出的函。
(三)另外,從內容和用途上,還可以分為商洽事宜函,通知事宜函,催辦事宜函,邀請函、請示答復事宜函,轉辦函,催辦函,報送材料函等等。
㈢ 告知函是如何使用的告知函是否有法律效力
一. 告知函則告知對方有關情況。告知函正文通常包括兩項內容.
一是告知原由,說明制發本函原因。
二是告知事項。簡明扼要地敘述告知對方有關事項具體內容及應注意問題.。
告知函寫法:
(一)標題
函的標題一般由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構成,有時也可以只由事由和文種構成。
(二)正文
1.開頭,寫行文的緣由、背景和依據。
一般來說,去函的開頭或說明根據上級的有關指示精神,或簡要敘述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需要、疑惑和困難。
復函的開頭引用對方來文的標題及發文字型大小,有的復函還簡述來函的主題,這與批復的寫法基本相同。
繼而,有的復函以「現將有關問題復函如下」一類文種承啟語引出主體事項,即答復意見。
2.主體,寫需要商洽、詢問、答復、聯系、請求批准或答復審批及告知的事項。
函,或去函和復函的事項一般都較單一,可與行文緣由合為一段。如果事項比較復雜,則分條列項書寫。
⒊結語,不同類型的函結語有別。如果行文只是告知對方事項而不必對方回復,則結語常用「特此函告」、「特此函達」。若是要求對方復函的,則用「盼復」、「望函復」、「請即復函」等語。請批函多以「請批准」、「請大力協助為盼」、「望能同意」、「望准予××是荷」等習慣用語收束。復函的結語常用「特此復函」、「特此回復」、「此復」等慣用語。也有的函不寫結語。
二.平常的告知函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只是起到警告作用,如果催告後不進行處理,下一步對方可能會採取其他行動,比如說到法院起訴。
告知函和答復函十分接近。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主要區別是答復對方所詢問問題,而告知函則是告知對方有關情況。告知函的正文通常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告知原由。說明制發本函的原因。二是告知事項。簡明扼要地敘述告知對方有關事項的具體內容及應注意的問題。郵件、簡訊、信函、通知、告示都算,而且都有法律效力。
重要的是你要讓書面通知送達到相對方,也就是你通過以上方式寄出的通知能夠到達相對方手中,對此你能夠提供證明。
法律法規:
《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合同的生效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