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勞動管理條例
❶ 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欠薪保障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特區內企業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員工,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欠薪是指企業應支付而逾期未支付給員工的工資。第四條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建立欠薪保障基金。第五條欠薪保障實行繳費與共濟、墊付與追償相結合的原則。第二章欠薪保障機構第六條市政府設立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由政府、員工和企業等方面的人員組成。
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職責如下:
(一)制定欠薪保障基金的有關管理制度;
(二)管理、監督欠薪保障基金的收支情況;
(三)決定大額欠薪保障基金的運用;
(四)定期向市政府報告欠薪保障基金的管理情況;
(五)協調欠薪保障的有關工作。第七條市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以下簡稱市勞動部門)是欠薪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門,並作為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的日常辦事機構,履行以下職責:
(一)負責欠薪保障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接受要求墊付欠薪的申請;
(三)審核、墊付欠薪;
(四)追償已墊付的工資;
(五)定期向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報告基金收支情況;
(六)完成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交辦的其他工作。第三章欠薪保障基金第八條欠薪保障基金來源如下:
(一)欠薪保障費及其利息收入;
(二)欠薪保障基金的投資收益;
(三)財政補貼。第九條每年每戶企業繳納一次欠薪保障費,其標准為上年度市政府公布的最低月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七十。
欠薪保障費在企業成本中列支。第十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向企業收取欠薪保障費。對新成立的企業,在辦理工商登記注冊時收取;對已成立的企業在辦理企業年檢時收取。第十一條市勞動部門在銀行設立欠薪保障基金專戶。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收取的欠薪保障費轉入欠薪保障基金專戶。第十二條欠薪保障基金用於墊付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欠薪。
經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決定,欠薪保障基金可用於與基金的管理直接相關的費用支出,但總額不得超過當年收取欠薪保障費總額的百分之五。
欠薪保障基金可用於國家債券等能保值、增值的投資項目,但投資總額不得超過欠薪保障基金余額的百分之二十。第十三條欠薪保障基金的收取、墊付、追償、結存及運作等情況,接受審計部門審計。
市勞動部門每年應當將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第四章欠薪的墊付第十四條墊付欠薪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一)企業欠薪基於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破產申請,依法整頓經審計資不抵債且無力支付員工工資,投資者或經營者隱匿或逃跑;
(二)員工個人被欠薪數額一百五十元以上的;
(三)墊付欠薪申請期限前六個月以內的欠薪。第十五條墊付欠薪的數額以員工實際被拖欠的工資總額為限,但最高不超過上年度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二十。第十六條凡符合墊付欠薪條件的,員工應在知道第十四條第一項所規定的情形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市勞動部門申請墊付欠薪。
員工提出申請時,應當出示勞動合同書或者其他勞動關系證明、身份證等資料,並提交復印件。第十七條市勞動部門收到欠薪墊付申請後三日內對申請進行審查並決定是否受理。第十八條市勞動部門受理申請後,應到企業調取出勤記錄、工資標准及工資發放情況等必要資料,對欠薪的期限及數額、有關資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
市勞動部門應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是否墊付欠薪的決定,並通知員工及企業。第十九條員工收到墊付欠薪決定後,應於十五日內憑身份證到指定地點領取墊付的工資。第五章墊付欠薪的追償第二十條員工領取墊付工資後,領取部分的追償權和受償權自動轉讓給勞動部門;未獲墊付部分,員工有權繼續追償。第二十一條企業因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破產申請造成欠薪後其員工獲得墊付工資的,破產財產在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後,應在第一順序清償員工工資的未墊付部分及欠薪保障基金墊付的工資。第二十二條企業因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破產申請、依法整頓或經審計資不抵債無力支付員工工資而造成欠薪,其員工已在欠薪保障基金中獲得墊付工資的,企業在具備償還被墊付工資的能力時,應當償還被墊付的工資。
企業違反前款規定的,勞動部門可視不同情況分別採取下列措施:
(一)提請人民法院通知企業的開戶銀行,在其帳戶中劃撥存款償還被墊付的工資;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❷ 深圳經濟特區欠薪保障條例(2008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員工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特區欠薪保障基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建立特區欠薪保障制度,設立欠薪保障基金。第四條本條例所稱欠薪保障制度,是指用人單位拖欠員工工資且有本條例規定情形時,由主管部門根據本條例規定,用欠薪保障基金向員工墊付一定數額工資的社會共濟制度。
本條例所稱用人單位,是指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但個體工商戶除外。
本條例所稱員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人員。第五條欠薪保障制度實行社會共濟和有限墊付的原則。第二章欠薪保障機構第六條設立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由市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市勞動保障部門)、財政部門、工會、商會、用人單位等方面代表組成,履行下列職責:
(一)監督欠薪保障基金的徵收和墊付工作;
(二)協調、研究欠薪保障的有關工作;
(三)向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報告欠薪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
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的組成、工作規則等具體辦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第七條市勞動保障部門是欠薪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門,並作為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欠薪保障基金日常管理工作;
(二)監督檢查用人單位繳納欠薪保障費情況;
(三)定期向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報告欠薪保障基金收支情況;
(四)指導、監督區勞動行政部門的欠薪保障工作;
(五)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交辦的其他工作。第八條區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欠薪保障具體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審核墊付欠薪申請;
(二)作出是否墊付欠薪的決定;
(三)追償已墊付的欠薪。第三章欠薪保障基金第九條欠薪保障基金的資金來源如下:
(一)欠薪保障費;
(二)財政補貼;
(三)欠薪保障基金的合法利息以及接受的合法捐贈。第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繳納四百元欠薪保障費。新成立的用人單位於成立次年開始繳納。
欠薪保障費由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代征。
市政府應當根據欠薪保障基金收支情況,提出調整或者停徵欠薪保障費的議案,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第十一條欠薪保障基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實行收支分離。欠薪保障基金除用於墊付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欠薪外,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欠薪保障基金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二條欠薪保障基金的使用實行預撥管理,由市財政部門預撥給市勞動保障部門,市勞動保障部門預撥給各區勞動行政部門。第十三條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將上年欠薪保障基金的收取、墊付、追償以及結存等情況向社會公布。
市審計部門應當定期對欠薪保障基金的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並將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第四章欠薪墊付第十四條用人單位發生欠薪,且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員工可以向區勞動行政部門提出欠薪墊付申請:
(一)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破產申請;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隱匿或者逃逸。第十五條員工申請欠薪墊付,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情形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區勞動行政部門提交書面申請,出示勞動合同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其他證明、身份證明資料,並提交復印件。第十六條下列人員的欠薪墊付申請不予受理:
(一)欠薪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前項人員的近親屬;
(三)擁有欠薪單位股份且股本額達到二十萬元以上的人員;
(四)欠薪前三個月的平均工資超過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人員;
(五)累計欠薪數額不足兩百元的人員。第十七條區勞動行政部門對符合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申請應當予以受理;不符合規定的,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逾期不答復的,視為受理。第十八條區勞動行政部門受理申請後,應當到用人單位調取出勤記錄、工資標准、工資發放情況以及財務報表等必要資料,對欠薪的時間、數額、有關資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
員工、用人單位、用人單位經營場地所有人或者物業服務單位應當配合區勞動行政部門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