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如何制定
1. 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
得看具體內容是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還是下位法與上位法沖突,結合法律內容確定哈
2. 你覺得法律法規應該如何制定
法律法規如何制定?問題太大!只能簡約一答。首先法律法規的制定它應內該是分范圍的。全容國有國家級的法律法規,全省有地方性的法律法規,甚至各地各單位也可制定地方或單位法規。其次是制定各層次的相關法律法規應該是在各自的權利范圍內,不是任意那個都可以制定超越自己層次的法律法規的。三是各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是依據有利於各層次的發展,進步,鞏固原則而制定的!
3. 法律、法規、條例、辦法、意見、實施細則這些法律屬於怎麼區分
可從制定部門,特點,適用地方這幾個方面區分
1、制定部門之間的區別
法律: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制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規:由國家機關制定。例如:比如說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等。
條例: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
辦法:是有關機關或部門制定的。
意見:地方政府或者國家機關制定的。
實施細則:授權國務院直屬機關制定。
2、特點各不相同
法律:屬於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法規: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條例:內容的法規性,時效的穩定性,制發的獨特性。
辦法:辦法的法規約束性側重於行政約束力。辦法的條款都具體、完整,不能抽象籠統。
意見:內容的多樣性,行文方向的多向性,內容的針對性,作用的多重性。適用
實施細則:規范性,補充性和輔助性,操作性強。
3、適用范圍不同
法律:全國范圍內。
法規:行政法規全國范圍使用,地方性法規地方范圍。
條例:只能在本地區范圍使用,屬於地方法規。
辦法:國家制定的全國范圍實施,地方部門制定的適用於當地。
意見,實施細則:大多由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提出,經過本一級政府審批並通過實施。
(3)法律法規如何制定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
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法律:
是對法律中某些條文或文字的解釋或限定。這些解釋將涉及到法律的適用問題。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做出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還有一種司法解釋,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的解釋,用於指導各基層法院的司法工作。
行政法規:
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
法規多稱為條例,也可以是全國性法律的實施細則,如治安處罰條例、專利代理條例等。
網路:法律法規
網路:條例
網路:辦法
網路:細則
4. 法律制定的依據是什麼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也是中華人內民共和國的立法機構。法律容條款,是全國人大的專門委員會起草,或者政府相關部門起草,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後就生效了。並沒有什麼「依據」之說。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是政治層面的解釋了:因為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所以這個依據就應該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吧。
5. 法律、法規、規章、暫行條例怎麼區分啊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大回,包含了行政法答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6. 法律的分類,如何制定法律法規匯編的目錄
最大的范圍放來前面嘛。自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
|__職業教育法
|__________教師法___教師資格條例
|__________民辦教育促進法__促進條例
我覺得你選的很多不必放在目錄里,有些做個分支或者補充就好了。你先要想好你自己的重點在哪裡嘛。
7. 如果標准中表述法律法規的規定怎麼弄
1 標准在法律法規(技術法規)中的實施
WTO/TBT從貿易角度對標准給出的定義是:「由公認的機構核准、供共同和反復使用的、非強制性實施的文件。它為產品或有關的工藝過程或生產方法提供准則、指南或特性。當它用於某種產品、工藝過程或生產方法時,標准也可包括或僅僅涉及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
WTO/TBT協定對技術法規的定義是:「規定產品特性或與其有關的工藝過程和生產方法,包括適用的管理條款,並強制執行的文件。當它們用於產品、工藝過程或生產方法時,技術法規也可包括或僅僅涉及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
WTO/TBT協定關於「標准」的定義強調了標准在實施中的自願性,而關於「技術法規」的定義進一步強調了技術法規實施的強制性,換句話說,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區別主要在於與其符合的性質。與標准相符是自願性的,與技術法規相符合是強制性的,因此,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是不同的。按照WTO/TBT的規定,凡是涉及國家安全、防止欺詐、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保護人身健康和安全等正當目標時,可制定技術法規。
通常情況下,技術法規是由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旨在保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而標准通常情況下是由市場和技術相關方組織起來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制定的。因此,標准具有廣泛的可接受性,而且標准凝聚了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術水平,對於解決技術問題具有先進性和合理性。標准所具備的這些性質,也是法規制定者所追求的效果,這使得標准被法規引用成為可能。
在技術法規中引用標准通常有三種模式:(1)註明日期引用。以這種方式引用的標准通常列出標准代號、順序號和發布日期,並給出標准名稱。(2)不註明日期的引用。對這種方式引用的標准通常僅列出標准代號和順序號,並給出標准名稱。(3)普遍性引用,在法規中指定特定機構或具體領域內所有標准(不逐個列舉)作為引用標準的一種引用方式。
目前世界各國和地區制定的技術法規中直接寫入或引用標准內容的現象非常普遍,已經成為制定技術法規時慣用的一種模式。然而標準是否能被技術法規所採用也反映了標準的市場適應性問題。從理論上講,標準的制定應反映最新技術水平,並保護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但如果不能達到最新的技術水平,並且不能消減危險,技術法規中一旦引用標准就會給國家的經濟安全、人身健康、動植物的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技術法規制定者對引用標准也是非常慎重的,是經過一定的審定程序後方可引用。由此可見,標準是否能得到法律的引用是由標準的先進性、合理性及其對最新技術現狀的反映所決定的。技術法規是否引用已有的標准反映了標準的綜合水平,標准通過被技術法規的引用實現了其在法律中的具體實施。
2 標准在我國法律法規中的實施情況
在我國,相關的法律中常常引用標准,普遍性引用標準的法律有《產品質量法》、《環境保護法》、《食品衛生法》、《建築法》等。
標准在我國法律中的實施突出表現在衛生行業、建築行業、環保行業等。早在1983年衛生部就制定並頒布了我國的第一部衛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以後又陸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八部衛生法律。國務院發布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塵肺病防治條例》、《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等28個衛生行政法規,衛生部發布了400多個部門規章。
這些衛生法律規范都離不開衛生標准和衛生技術規范的建設。這些法律法規分別在其效力范圍內。規定了有關保障人體健康安全的各項法律要求及違反這些要求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但是,法律規定僅是原則性的要求,要公正、公平地嚴格執行各項衛生法律法規的規定,必須要有相應的規章、技術規范與衛生標准作為鑒別、判斷是否合法的客觀依據。所以,在以上衛生法律法規中都對衛生標準的實施作出了具體規定。如在《食品衛生法》的第三章「食品添加劑的衛生」第十一條中規定,「生產經營和使用食品添加劑,必須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和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不符合衛生標准和衛生管理辦法的食品添加劑,不得經營、使用」。第四章「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的衛生」中第十二條規定,「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必須符合衛生標准和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
在環保方面,《環境保護法》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在如何判定產品缺陷屬於「不合理」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指出:「產品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這就是說,如果有卜述標准,而產品又不符合該標准.則必然認定其為「不合理的危險」。在關於「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法律規定中指出,判定產品的是或非必須以標准為依據。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技術標准在建立和維護我國市場秩序中,一方面配合法律對市場進行調節,另一方面配合法治和行政手段進行必要的干預,以建立公平競爭、依法(合理)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在我國。法律只規定總的原則,而標准中規定技術指標,從而有利於法律的實施,並且通過法律的實施也推動了標準的實施。由此,標准與法律之間建立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3 歐洲標准成為實施技術法規的主要方法
歐盟在技術法規中引用標準的現象很普遍,但技術法規中引用標準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依賴於立法機關的政治願望。然而歐盟「用協調標准支持技術法規」的做法,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創造。
歐盟理事會在其1985年發布的《技術協調與標准新方法決議》中明確規定了用標准支持技術法規(新方法指令)的基本原則,即技術法規中只提出保證人類健康和安全的基本要求,而要保證這些基本安全要求得以實施的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是由歐洲標准化組織負責制定,這就使標准成為實施技術法規的一種新的方法。
現以實施關於「燃氣器具的90/396/EEC」指令的標准《EN30-1-l1998家用燃氣灶具第1-1部分:安全性 總則》為例說明歐洲標準是如何為實施燃氣器具指令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
EN30-1-11998標準的前言指出:「本標準是按照歐盟委員會下達給歐洲標准化委員會(CEN)的委託書編制的,本標准支持歐盟燃氣器具指令的基本要求。」與此同時,標準的前言部分還指出了指令與標準的關系:「請看資料性附錄EA,它是本標準的組成部分」。
8. 法律、法規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一章第二條這樣寫道:「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法律是指有全國人大和其常委會制定的;而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一般統稱法律法規。有經濟法、民商法、訴訟法、刑法、行政法、司法、財政財務、社保與保險、稅務、知識產權、信息產業、醫療醫葯、金融銀行、房產建設、民政婚姻、海關商檢等各類法律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規。
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一、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標准
"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
該定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l)標準的本質屬性是一種"統一規定"。這種統一規定是作為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規定,我國標准分為強制性標准和推薦性標准兩類。強制性標准必須嚴格執行,做到全國統一。推薦性標准國家鼓勵企業自願採用。但推薦性標准如經協商,並計入經濟合同或企業向用戶作出明示擔保,有關各方則必須執行,做到統一。
(2)標准制定的對象是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這里講的"重復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復多次出現的性質。例如批量生產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重復投入,重復加工,重復檢驗等;同一類技術管理活動中反復出現同一概念的術語、符號、代號等被反復利用等等。
只有當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復出現的特性並處於相對穩定時才有制定標準的必要,使標准作為今後實踐的依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又能擴大"標准"重復利用范圍。
(3)標准產生的客觀基礎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這就是說標准既是科學技術成果,又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並且這些成果和經驗都是經過分析、比較、綜合和驗證基礎上,加之規范化,只有這樣制定出來的標准才能具有科學性。
(4)制定標准過程要"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就是制定標准要發揚技術民主,與有關方面協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標"即徵求意見稿一送審稿一報批稿。如制定產品標准不僅要有生產部門參加,還應當有用戶、科研、檢驗等部門參加共同討論研究,"協商一致,"這樣制定出來的標准才具有權威性、科學性和適用性。
(5)標准文件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制定頒布的程序。標準的編寫、印刷、幅面格式和編號、發布的統一,既可保證標準的質量,又便於資料管理,體現了標准文件的嚴肅性。所以,標准必須"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標准從制定到批准發布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審批制度,是使標准本身具有法規特性的表現。
國家標準是指由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對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制定的技術規范。由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編制計劃、組織草擬、統一審批、編號、發布。簡稱國標。國標分強制性標准GB和推薦性標准GB/T。GB/Z是指導性國標。
行業標准,是指沒有國家標准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技術要求,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制定的標准。
地方標准,是指沒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統一技術要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制定的標准。
國際標准,是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國際有機食品運動聯盟(IFOAM)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所制定的標准。
具體的制定過程參見立法法就是了
9. 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是如何區別和分類的
區別:
1、制定主體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
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標準是規范性文件之一。其定義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
(9)法律法規如何制定擴展閱讀:
基本內涵
簡述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學家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
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
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0. 破壞公物 的法律法規是如何制定的
破壞公物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專共和國刑法》屬關於破壞公物的規定:
第二百七十五條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三條 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來自
zong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