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管理法規定
『壹』 公務員管理法正科年滿幾年可以晉升副處
晉升副調研員職務,應當任鄉科級正職領導職務或者主任科員四年以上內。
《新任公務員任職定級規定》08年8月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02年7月
《公務員調專任規定》屬08年8月
《公務員職務任免與職務升降規定(試行)》08年8月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07年4月
其他的可以參見《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法規文件選編》黨建讀物出版社
『叄』 什麼是參照國家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
參照來國家公務員法管理的事自業單位,是指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使用事業編制,並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經批准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列入參照管理范圍的工作人員,要參照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政策的規定進行管理。
行政機關中的公務員和參公事業單位人員的異同:
1、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與公務員的根本區別就是,公務員是行政編制,而參公人員的編制為事業編制。公務員法中明確規定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法執行,也就是說參公管理單位的性質是事業,其中人員編制也是事業,只是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
2、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參公事業單位人員完全參照公務員法管理,進行公務員登記,包括所有的工資待遇,福利,保險,退休後的待遇,職務任免,升降,迴避、辭退等全部和公務員一樣進行。 中央黨群機關的很多單位,國務院系統,各省地縣市,都有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
『肆』 什麼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
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編制性質是什麼?
關於參公人員身份,《公務員法》提及,事業單位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授權行使管理國家職能的依必要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比如:「省直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是指 具備法律賦予的職能、省財政全額撥款、經中組部、人事部審核批准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省直事業單位,就是本次招考的備注括弧了的。它是事業單位,考上也不是 公務員。
關於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常見問題
一、判定公務員身份的依據和條件是什麼?
《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具有行政編制、有國家財政供養、行使管理國家職能,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毫無疑問,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不具有行政編制的,不是公務員。
二、參公身份與公務員和普通事業單位人員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與公務員的主要區別:不是行政編制不是公務員,到了退休後按事業退休人員處理。
與普通事業編制人員的主要區別:可以參加公務員交流、有非領導職務、和公務員一樣僅扣兩金。
可見,參公身份是介於行政編制和普通事業編制之間的一種特殊事業編制身份。事業編制待遇國家怎麼規定的?
三、通過國家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省市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統一考試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一定是公務員嗎?
不是。這兩種考試兼招公務員和事業編制,前者稱之為公務員,後者稱之為機關工作人員。
國考招的事業編制有:國務院各監管委員會、專利局、統計系統各城調大隊、海事局系統、各所、各監管站、各協會等社團組織,在國考上現在做的比較規范,大家 在近年的國考職位表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職位性質的分類,「中央部委」、「黨的機構」、「各垂直系統」這些都是公務員,「社會團體」(各協會)、「國務院系 統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各監管委員會)、「其他單位」(海事系統及機關輔助職位)都是事業單位事業編制。
同樣,在省級招考中,各中心、站、協會、省垂管基層分局、大隊等都是事業單位,不同是有些是參公事業,有些是普通事業。
可見,參加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統一招考進入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的,不一定都是公務員。
四、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可以轉為公務員嗎?
參公事業編或普通事業編的朋友迫切希望自己通過「過渡」等方式直接進入公務員隊伍(行政編制)。普通事業編或參照事業編成為行政編制的渠道只有兩種,一種 是參加公開的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招考且進入的單位是黨務、行政或司法機關等真正具有行政編的單位;另一種是根據《公務員法》的規定,遵照事業單位人員 調任公務員的正常程序,即提撥至副處以上崗位(還有一種不太正規的,地級市或縣里提拔至區局副局以上、市局副「處」以上、鄉鎮副職以上等副科以上領導崗 位)。
『伍』 公務員法中規定哪些人員的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這類情況比較多,對人而言有《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等,對事而言有《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等。
『陸』 什麼是參照國家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
2005年5月,《公務復員法》頒布,從法律的制角度確定了參公管理事業單位的身份。200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發,該實施方案附件五———《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審批辦法》具體規定了參公事業單位的審批辦法。2006年8月,原人事部出台了《關於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意見》,詳細規定了符合參公事業單位的條件及其審批許可權、程序等。以上法律、規章的出台系統規定了參公管理事業單位的審批和管理工作。隨著2006年9月,《關於印發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名單的通知》的下發,參公管理事業單位制度在實踐中開始落地生根。據統計,在我國超過4000萬的事業單位員工中,「參公」人員約有90萬。在中央層面上,目前黨中央和國務院直屬的事業單位中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共有19家。另外,還有若幹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實行參公管理。2006年8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機關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意見》將包括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內的21個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機關納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范圍。
『柒』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管理辦法的法律條文
非領導職務由高至低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各級機關的非領導職務不再使用其他職務名稱。因職業特點需要的,經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可以使用其他非領導職務名稱。 中央機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機關、副部級機關和副省級市機關設置巡視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直轄市的區、副省級市的區、設區的市、自治州機關設置調研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機關設置主任科員以下非領導職務;鄉鎮機關設置科員、辦事員非領導職務。
副部級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相當於本機關內設機構的正司級和副司級。副省級市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相當於本市市直機關的正局級和副局級。 中央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不得超過該機關廳局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視員不得超過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的40%;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75%。
副部級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職數按照上述比例確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不得超過廳局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視員不得超過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的30%;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副省級市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職數按照上述比例確定。 晉升非領導職務須具備下列任職年限條件:
(一)巡視員應當任廳局級副職領導職務或者副巡視員五年以上;
(二)副巡視員應當任縣處級正職領導職務或者調研員五年以上;
(三)調研員應當任縣處級副職領導職務或者副調研員四年以上;
(四)副調研員應當任鄉科級正職領導職務或者主任科員四年以上;
(五)主任科員應當任鄉科級副職領導職務或者副主任科員三年以上;
(六)副主任科員應當任科員三年以上;
(七)科員應當任辦事員三年以上。 本辦法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負責解釋。
『捌』 證明公務員法53條14款屬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法律依據
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1、《公務員法》第53條第14款規定:回公務員必須遵守紀律,答不得有下列行為:
(十四)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
2、《公務員法》第55條規定:
公務員因違法違紀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法給予處分;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批評教育後改正的,可以免予處分。
3、《公務員法》第56條規定: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因此,從法條來看,上述第五十三條中第(十四)項就是禁止公務員經商做買賣的規定。第五十五條和第五十六條就是處罰規定。具體處罰的形式需視公務員的違法違紀的程度輕重而不同。
『玖』 公務員法中規定哪些人員的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務員法與1993年國務院制定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相比,本法在公務員的范圍內上有新的變化,法官和檢察容官也納人了公務員的范圍。在本法的立法過程中,曾有一種意見主張在職位分類中設置司法類公務員,將法官、檢察官納入這一類別,但法律並未明確。
其主要考慮是,本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法律對公務員中的領導成員的產生、任免、監督以及法官、檢察官等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這一規定就是考慮到法官、檢察官與行政機關以及其他機關工作人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我國已經制定了法官法和檢察官法,因此,在本法有關職位分類制度中,未將法官、檢察官與其他公務員合並在一起進行分類。
在這里,對法官、檢察官不作職位分類上的調整,實際上正是貫徹和體現了對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的原則。
『拾』 公務員退居二線 是哪部法律規定的還是哪個行政法規規定
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制定本實施方案。
附件三: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完善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制度,健全公務員激勵和保障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國家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設置公務員職務序列。公務員職務對應相應的級別。
第三條職務和級別設置遵循科學、規范、效能的原則。
第四條職務和級別是實施公務員管理,確定公務員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的依據。
第二章職務與級別設置
第五條公務員職務根據規定的機構規格、編制限額、職位等設置。
公務員職務名稱應當與機構規格相一致。
第六條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第七條領導職務層次由高至低依次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第八條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法規、職務層次和機構規格設置確定。
第九條非領導職務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第十條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由高至低依次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第十一條公務員級別由低至高依次為二十七級至一級。
第二十二條公開選拔或者調任的公務員,其級別按照新任職務及工作年限等,參照機關同類人員確定。
第二十三條公務員職務晉升後,原級別低於新任職務對應最低級別的,晉升到新任職務對應的最低級別;原級別已在新任職務對應范圍的,在原級別的基礎上晉升一個級別。
第二十四條公務員在受處分期間不晉升級別。受處分後,級別變動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辭去領導職務或者公務員降職後,其級別確定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10)公務員管理法規定擴展閱讀:
第二十六條公務員級別的確定、晉升或者降低,按照管理許可權,由決定其職務任免的機關批准。第五章管理與監督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職務與級別設置、確定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對不按照規定的職務職數要求、資格條件及程序等設置職務、確定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的,不予批准或者備案;已經作出的決定一律無效,由公務員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予以糾正。
第二十九條對違反規定進行公務員職務、級別確定的,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依法追究主要責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