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買車法律法規

買車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1-23 16:21:12

㈠ 買車寫的協議受法律保護嗎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出租、出借、轉讓居民身份證屬於違法行為。因此,以營利為目的的「背戶」行為屬違法行為。自然背戶賣車協議書也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買車簽訂合同注意事項:

我們需要檢查各種隨車資料,包括

(1)購車發票

(2)車輛合格證

(3)三包服務卡

(4)車輛使用說明書。

購車發票是購車時最重要的證明,合格證是汽車符合國家對機動車裝備質量及有關標準的要求的證明。二者都是汽車上戶時必備證件,所以在購車時務必檢查合格證,向經銷商索要購車發票,並確認其有效性。根據有關規定,汽車在一定時間和行駛里程內,若因製造質量問題導致的故障或損壞,憑三包服務卡可以享受廠家的無償服務。

(1)買車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協議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協議書是指社會集團或個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事務時常用的「契約」類文書,包括合同、議定書、條約、公約、聯合宣言、聯合聲明、條據等。狹義的協議書指國家、政黨、企業、團體或個人就某個問題經過談判或共同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後,訂立的一種具有經濟或其它關系的契約性文書。協議書是應用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要注意質量糾紛和異議的處理;在售後服務條款中,應重點列明經銷商應承擔何種義務(詳細內容可參照《產品質量法》和《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條款);對一方違反合同的約定或不能全面、適當地履行合同義務時該承擔何種責任,也需要詳細約定;

同時,應約定解決的方式,如仲裁、訴訟;合同的管轄地,如買車人戶籍所在地、經銷商登記所在地還是雙方指定的其它地點,都可以由雙方約定為爭議管轄地,如果約定不明,則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款;應特別注意有關經銷商合同責任的細節,這些部分往往被經銷商惡意「忽略」掉。

㈡ 請問法律哪條規定賣車必須過戶我賣車,買車的不過戶

車輛與房產一樣,是有產權的。如果買車人不過戶,法律上車輛權屬仍然屬於原所有人。但是,如果買車人出事故後無力賠償,車輛產權人(就是法定的車主),必須進行賠償。建議還是盡快過戶才免除你的法律責任

㈢ 關於汽車的法律問題

購車需注意的八個法律問題:
【問題一:合同條文不完整】
現實中,部分購車合同簡單到只有幾條條款,甚至是僅以購車交接單代替合同的簡易合同,除了客戶信息外,關於車型、交車時間等只是片言只語,既不說清責任,也沒有約定違約責任的條款,更加缺少諸如質量、交付及驗收方式、保險、上牌及修理、更換、退貨、爭議解決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條款,完全不符合《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基本法律條文要求。
【問題二:合同約定減輕經營者責任】
如某些購車合同約定:「買方在接到賣方提車通知後七日內須與賣方辦理交接手續,逾期不辦,其預付款作為違約金沒收,並且賣方有權將該車另行銷售。」又如,「本協議生效後,如因廠家原因導致甲方無法按時交付車輛的,則乙方有權選擇解除合同,雙方互不承擔任何違約責任。」
上述條款中,經營者首先免除了自身違約責任,同時也將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的經營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明顯是加重消費者責任。更何況的是,預付款不同於定金,經營者通過格式條款約定逾期交接沒收預付款,沒有法律根據。
【問題三:新車約定「只修不賠」不合理】
「只修不賠」,是汽車銷售行業內一種比較典型的免除自己責任、加重消費者義務的不公平約定,完全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二十四條及《合同法》、《民法通則》相關規定。
【問題四:車價隨意定,增加消費者風險】
據了解,很多購車合同規定:「若遇生產廠家調整產品配置及價格,則按提車時的新的配置和價格執行」;或規定:「在提車時如遇相關國家政策調整(如高消費稅)或因匯率變化,影響交付價格時,甲方調整銷售價格額度以當時廠方指導價格調整額度為准」等。
此類條款對於汽車價格的變化作出了所謂「特別約定」,使消費者的購車價格處於不明確的狀態。當汽車價格行情上漲時,經營者以廠家調整價格為由隨意漲價;當汽車價格行情下跌時,經營者則要求按原價銷售。但實際上是消費者承擔了政府調稅、廠家調價的風險,明顯違反了《合同法》第五條、第三十九條規定,也排除了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
【問題五:故意混淆定金、訂金和預付款性質】
不少合同規定:「經銷商按照有關規定收取訂單人的預訂金。在經銷商確認收到預訂金後,此訂單合同開始生效。訂單合同生效後,因訂單人原因要求變更或取消訂單時,經銷商不予接受,預定金不予退還」。
此類條款中同時出現「預訂金」和「預定金」字眼,當消費者違約時,將「訂金」轉化為「定金」,而經銷商違法則不負有賠償責任。這違背了「定金罰則」,不符合《擔保法》規定,雙方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對等,明顯有失公平。
【問題六:提貨時驗收無異議後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不少合同規定:「消費者應於提貨當日對所購車輛仔細驗收,有異議當場指出,經甲方確認後做出處理,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事實上,消費者根本都難以當場發現車輛存在的問題。此類條款排除了消費者在「三包」期內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時,要求銷售者修理、更換或退貨的應有合法權利。
【問題七:合同最終解釋權歸經營企業】
不少購車合同約定:「賣方對本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有最終解釋權。」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據此規定,當對廠家指定的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最終解釋權歸廠家」,就會做出有利於廠家的解釋,有可能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這顯然是違背上述法律規定的。
【問題八:合同內容表述有歧義】
不少汽車合同條款語義表述不清晰、存在多種解釋,或者用語不夠規范、詳盡、具體,不能給消費者在理解合同條款上帶來相對穩定的預期。合同約定不明,或同一份合同中出現多重標的物質量標准,合同履行地點、期限表述不明確,具體條款內容表述存在歧義等,勢必給合同履行造成困難,也為日後可能引發的爭議留下很大的隱患。

㈣ 關於車輛的法律的問題

購車需注意的八個法律問題:【問題一:合同條文不完整】現實中,部分購車合同簡單到只有幾條條款,甚至是僅以購車交接單代替合同的簡易合同,除了客戶信息外,關於車型、交車時間等只是片言只語,既不說清責任,也沒有約定違約責任的條款,更加缺少諸如質量、交付及驗收方式、保險、上牌及修理、更換、退貨、爭議解決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條款,完全不符合《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基本法律條文要求。【問題二:合同約定減輕經營者責任】如某些購車合同約定:「買方在接到賣方提車通知後七日內須與賣方辦理交接手續,逾期不辦,其預付款作為違約金沒收,並且賣方有權將該車另行銷售。」又如,「本協議生效後,如因廠家原因導致甲方無法按時交付車輛的,則乙方有權選擇解除合同,雙方互不承擔任何違約責任。」 上述條款中,經營者首先免除了自身違約責任,同時也將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的經營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明顯是加重消費者責任。更何況的是,預付款不同於定金,經營者通過格式條款約定逾期交接沒收預付款,沒有法律根據。【問題三:新車約定「只修不賠」不合理】 「只修不賠」,是汽車銷售行業內一種比較典型的免除自己責任、加重消費者義務的不公平約定,完全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二十四條及《合同法》、《民法通則》相關規定。【問題四:車價隨意定,增加消費者風險】據了解,很多購車合同規定:「若遇生產廠家調整產品配置及價格,則按提車時的新的配置和價格執行」;或規定:「在提車時如遇相關國家政策調整(如高消費稅)或因匯率變化,影響交付價格時,甲方調整銷售價格額度以當時廠方指導價格調整額度為准」等。此類條款對於汽車價格的變化作出了所謂「特別約定」,使消費者的購車價格處於不明確的狀態。當汽車價格行情上漲時,經營者以廠家調整價格為由隨意漲價;當汽車價格行情下跌時,經營者則要求按原價銷售。但實際上是消費者承擔了政府調稅、廠家調價的風險,明顯違反了《合同法》第五條、第三十九條規定,也排除了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問題五:故意混淆定金、訂金和預付款性質】不少合同規定:「經銷商按照有關規定收取訂單人的預訂金。在經銷商確認收到預訂金後,此訂單合同開始生效。訂單合同生效後,因訂單人原因要求變更或取消訂單時,經銷商不予接受,預定金不予退還」。此類條款中同時出現「預訂金」和「預定金」字眼,當消費者違約時,將「訂金」轉化為「定金」,而經銷商違法則不負有賠償責任。這違背了「定金罰則」,不符合《擔保法》規定,雙方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對等,明顯有失公平。【問題六:提貨時驗收無異議後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不少合同規定:「消費者應於提貨當日對所購車輛仔細驗收,有異議當場指出,經甲方確認後做出處理,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事實上,消費者根本都難以當場發現車輛存在的問題。此類條款排除了消費者在「三包」期內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時,要求銷售者修理、更換或退貨的應有合法權利。【問題七:合同最終解釋權歸經營企業】不少購車合同約定:「賣方對本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有最終解釋權。」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據此規定,當對廠家指定的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最終解釋權歸廠家」,就會做出有利於廠家的解釋,有可能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這顯然是違背上述法律規定的。【問題八:合同內容表述有歧義】不少汽車合同條款語義表述不清晰、存在多種解釋,或者用語不夠規范、詳盡、具體,不能給消費者在理解合同條款上帶來相對穩定的預期。合同約定不明,或同一份合同中出現多重標的物質量標准,合同履行地點、期限表述不明確,具體條款內容表述存在歧義等,勢必給合同履行造成困難,也為日後可能引發的爭議留下很大的隱患。

㈤ 65歲買車有什麼法律規定

只要是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人都可以去買車。
國家不禁止年紀大的買車,但年回紀大的學車用車有規定:答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
第十一條申請機動車駕駛證的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年齡條件:
1、申請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輕便摩托車准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70周歲以下;
2、申請低速載貨汽車、三輪汽車、普通三輪摩托車、普通二輪摩托車或者輪式自行機械車准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
第六十二條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機動車駕駛人,應當每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在記分周期結束後三十日內,提交縣級或者部隊團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有關身體條件的證明。

㈥ 求最新的國務院對企業夠購車限製法律或者是規定之類的條文

你好:給你一些參考.

●2007年實施的《關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的指導意見》要求企業負責人公開包括公務用車配備在內的職務消費。

●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涉及用車方面,《規定》指出:「企業在發生非政策性虧損或者拖欠職工工資期間,不得購買或者更換小汽車。」

●2011年,新華社的報道顯示,公車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在答疑時表示,對國有企業用車配備管理,重點是嚴格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公務用車管理暫行規定》。

●2012年2月,財政部等四部委下發《國有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行為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不得「超標准購買公務車輛。」

●2012年11月,財政部等三部委下發《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嚴格執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

●2013年1月,國資委制定《八項規定》的24條落實措施,提出要嚴格執行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


國管財〔2004〕第120號《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編制和配備標準的規定》:

公務用車的配備標准:
(一)部長級幹部配備排氣量3.0升(含3.0升)以下、價格45萬元以內的轎車。
(二)副部長級幹部使用排氣量3.0升(含3.0升)以下、價格35萬元以內的轎車。
(三)一般公務用車配備排氣量2.0升(含2.0升)以下、價格25萬元以內的轎車(客車、越野車等除外)。確需配備排氣量2.0升以上、價格25萬元以上車輛的,報國管局審批。


另外:http://wenku..com/view/2cf1413c5727a5e9856a61c5.html。這個沒有明確是哪個文,以上的你參考吧。

㈦ 貸款買車是不是車險必須在他們賣車那買,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有明文規定沒

國家沒有相關規定,但是強制客戶在指定地方買保險是不合法的,如果把保險續保寫進貸款合同,那麼合同本省就不合法。如果沒有寫進合同,可以不受對方約束。

㈧ 政府有法律法規規定那類人不能買汽車嗎

你好,這個國家沒有規定什麼人不能夠買車,只規定什麼人不能夠考駕照
《機動車回駕駛證申領和使用答規定》第十一條申請機動車駕駛證的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年齡條件:
1、申請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輕便摩托車准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70周歲以下;
2、申請低速載貨汽車、三輪汽車、普通三輪摩托車、普通二輪摩托車或者輪式自行機械車准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
3、申請城市公交車、大型貨車、無軌電車或者有軌電車准駕車型的,在20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4、申請中型客車准駕車型的,在21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5、申請牽引車准駕車型的,在24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6、申請大型客車准駕車型的,在26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18歲可以買車,但是不可以辦理《機動車駕駛證》。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