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賄賂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⑴ 試述商業賄賂的概念、構成、具體表現和法律責任
(1)商業賄賂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以秘密給付財務或其他報酬為手段,進行賄賂以爭取交易機會和交易條件的行為。
(2)商業賄賂行為的構成
1.商業賄賂的主體是經營者。
2.商業賄賂的目的是爭取交易機會和交易條件。
3.商業賄賂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出於故意。
4.在行為上實施了給付財務或其他利益的行為。
(3)商業賄賂行為的具體表現
1.給付財務或回扣。
2.給付其他利益。
(4)商業賄賂行為的法律責任
(一)、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對不法行為人依法追究了刑事或者行政責任的,仍可以追究其民事責任。
(二)、行政責任。對於不構成犯罪的商業賄賂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暫行規定和國家葯品管理法等行政法規規定,商業賄賂主體受到的行政處罰主要是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對於一般商業賄賂行為,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2條的規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予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以及沒收非法所得的行政處罰。
(三)、刑事責任。刑事責任風險,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是最大的風險,足可使人失去自由和生命,足可使一個企業毀滅。在我國刑法中,商業賄賂因收錢人的身份不同、收錢的方式不同、給誰送錢的不同,所受的處罰存在不同。因此,必須學習理解相關規定,盡量規避和減小刑事法律風險。
⑵ 商業賄賂怎樣定罪的
商業賄賂,就是在商業活動中用賄賂等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機會,實現商業目的。商業賄賂行為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一種,包括了給與賄賂和收受賄賂兩個方面,在收受賄賂方面又分為主動索賄和收賄兩種情況。199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必須如實入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帳。」
商業賄賂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以下幾種:
一、民事責任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由於利益驅使,經營者忽視甚至無視產品質量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產品缺陷使消費者人身或者財產遭受損失的,產品的經營各方都有過錯的均須承擔賠償責任。
二、行政責任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規定》,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尚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三、刑事責任
《刑法》第163條規定,「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該條第2款還規定「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和第164條「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⑶ 商業賄賂的法律法規
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商業賄賂是指經營者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而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購買商品。但在有關行政解釋的文字描述中,都是以賄賂來解釋商業賄賂,而沒有指出包含在「賄賂」一詞中的目的要件和客體要件的內容,容易使人解讀為「經營者只要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銷售或購買商品就是商業賄賂行為」,而這一理解顯然不妥。 商業賄賂的本質是通過不正當的利益引誘來爭取交易機會,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為自己謀取不當經濟利益,它破壞的是公平競爭秩序。所以,必須在具備充分證據能夠證明經營者給付財物為自己獲取了或足以獲取交易機會或其他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認定構成商業賄賂行為。然而,如果經營者只是為了索要被拖欠的貨款而採用賄賂手段,就不能認定為商業賄賂;如果供貨商因大型零售商利用壟斷的優勢地位索取不合理費用,而被迫支付相關費用,也不宜一概認定為商業賄賂;如果經營者對只經營自己產品的代理商進行返利,又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也不宜認定為商業賄賂。 商業賄賂既包括行賄行為也包括受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商業賄賂是對偶行為,既包括行賄方也包括受賄方,二者不可分割。但在有關法律法規中,只是明確禁止回扣中的行賄行為與受賄行為,即「在賬外暗中給付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而給付和收受回扣僅是商業賄賂行為的一種。同時,「賄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中的「賄賂」一詞系暗中給付財物進行收買之義,即行賄行為。這樣,就容易使人將商業賄賂行為簡單地理解為行賄行為,並由此引發爭議甚至訴訟。 受賄主體的概念外延需要明確有關法律未明確一般商業受賄主體的概念外延,只是明確了回扣的受賄主體是「對方單位或者個人」。也就是說,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可能成為回扣之外的商業受賄主體。《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如果將購買或銷售商品時收受賄賂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作為受賄主體論處,就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比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購買商品自用時,它就不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的經營者。另外,在治理商業賄賂的行政執法實踐中,到底應該以「主體論」觀點為判斷標准,還是應該以「行為論」觀點為判斷標准,來分析商業受賄方是否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界定的經營者,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對商業受賄行為的法律責任應當作出專門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商業行賄行為的法律責任,即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但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並未對受賄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由此出現「法有禁止而無處罰」的尷尬。如果規定對商業受賄行為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處罰,則容易自相矛盾。因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並未規定商業受賄行為的法律責任,所以這種法律轉致規定很難成立。 執法人員應認真學習,正確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於法律法規存在的缺陷,中央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印發了《關於在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中正確把握政策界限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商業賄賂是在商業活動中違反公平競爭原則,採用給予、收受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等手段,以提供或獲取交易機會或者其他經濟利益的行為。」這樣,就明確了商業賄賂包括行賄行為與受賄行為,並把《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的「其他手段」細化為「其他利益等手段」,明確了商業賄賂的目的要件和客體要件。同時,《意見》明確指出,商業賄賂主體既包括各類公司、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經營者和社會團體、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及其從業人員,也包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及其工作人員等。《意見》還劃分了折扣、傭金、附贈、捐贈、其他利益與商業賄賂相關財物之間的界限,為在更大范圍內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⑷ 商業賄賂法律責任
商業賄賂法律責任:
首先,對什麼人可以構成反商業賄賂中規定的商業賄賂主體?根據新《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於商業賄賂本身的規定,商業賄賂是經營者為了銷售或者購買商品而利用財物對其他單位或者個人進行賄賂的行為,因此,商業賄賂發生在經營者的經營活動中,而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因此反商業賄賂中所規定的商業賄賂的主體只能是從事商品經營和營利性服務的經營者,而不包括國家工作人員或單位,也就是說,如果商業賄賂行為構成犯罪,罪名也只能是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或者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
其次,如果構成反商業賄賂中所規定的商業賄賂行為,企業經營者將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呢?商業賄賂行為根據危害程度的不同,存在違法和犯罪兩個層次,分別應當承擔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第一,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損失屬於民事責任的一種。
第二,承擔行政責任。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以行賄的手段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應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根據情節的輕重對經營者處以1萬元以上20萬以下的罰款,如果有非法所得的,應當予以沒收。這里的沒收非法所得和處以罰款的行為都屬於行政責任。第三,承擔刑事責任。刑事責任依照我國《刑法》進行處罰。如果商業賄賂行為本身構成了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行賄罪、單位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等罪名的話,依照刑法分則對不同罪名規定的刑事責任進行處罰。
總之,商業賄賂行為是我國法律所明確禁止的,尤其在新《反不正當競爭法》發布實施之後,商業賄賂行為,更是成為我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所打擊的重點領域,並且由上述文章內容可以看出任何企業經營者從事商業賄賂,都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是行政責任,重則有可能是刑事責任。因此希望企業經營者能夠明確反商業賄賂中所規定的商業賄賂行為的范圍,也能夠明確一旦構成商業賄賂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十分巨大,在企業經營者具備這樣的意識之後,就能夠提前做出行之有效的應對辦法,規避商業賄賂行為,避免成為反商業賄賂的執法對象。
⑸ 商業賄賂的相關規定
《關於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
第一條為制止商業賄賂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經營者不得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採用商業賄賂手段銷售或者購買商品。
本規定所稱商業賄賂,是指經營者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而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
前款所稱財物,是指現金和實物,包括經營者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假借促銷費、宣傳費、贊助費、科研費、勞務費、咨詢費、傭金等名義,或者以報銷各種費用等方式,給付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財物。
第二款所稱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國內外各種名義的旅遊、考察等給付財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
第三條經營者的職工採用商業賄賂手段為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經營者的行為。
第四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在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時不得收受或者索取賄賂。
第五條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
本規定所稱回扣,是指經營者銷售商品時在帳外暗中以現金、實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給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價款。
本規定所稱帳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設立的反映其生產經營活動或者行政事業經費收支的財務帳上按照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明確如實記載,包括不記入財務帳、轉入其他財務帳或者做假帳等。
第六條經營者銷售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予對方折扣。經營者給予對方折扣的,必須如實入帳;經營者或者其他單位接受折扣的,必須如實入帳。
本規定所稱折扣,即商品購銷中的讓利,是指經營者在銷售商品時,以明示並如實入帳的方式給予對方的價格優惠,包括支付價款時對價款總額按一定比例即時予以扣除和支付價款總額後再按一定比例予以退還兩種形式。
本規定所稱明示和入帳,是指根據合同約定的金額和支付方式,在依法設立的反映其生產經營活動或者行政事業經費收支的財務帳上按照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明確如實記載。
第七條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中間人接受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
本規定所稱傭金,是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給予為其提供服務的具有合法經營資格中間人的勞務報酬。
第八條經營者在商品交易中不得向對方單位或者其個人附贈現金或者物品。但按照商業慣例贈送小額廣告禮品的除外。
違反前款規定的,視為商業賄賂行為。
第九條經營者違反本規定以行賄手段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應當予以沒收;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購買或者銷售商品時收受賄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按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條商業賄賂行為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監督檢查。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監督檢查商業賄賂行為時,可以對行賄行為和受賄行為一並予以調查處理。
第十一條經營者在以賄賂手段銷售或者購買商品中,同時有其他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規行為的,對賄賂行為和其他違法行為應當一並處罰。
第十二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6.《關於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2008年11月20日頒布)
為依法懲治商業賄賂犯罪,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結合辦案工作實際,現就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商業賄賂犯罪涉及刑法規定的以下八種罪名:(1)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2)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3)受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4)單位受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條);(5)行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6)對單位行賄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條);(7)介紹賄賂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條);(8)單位行賄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條)。
二、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的「其他單位」,既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等常設性的組織,也包括為組織體育賽事、文藝演出或者其他正當活動而成立的組委會、籌委會、工程承包隊等非常設性的組織。
三、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的「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國有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
四、醫療機構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在葯品、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等醫葯產品采購活動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銷售方財物,或者非法收受銷售方財物,為銷售方謀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的規定,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醫療機構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有前款行為,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醫療機構中的醫務人員,利用開處方的職務便利,以各種名義非法收受葯品、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等醫葯產品銷售方財物,為醫葯產品銷售方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在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的采購等活動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銷售方財物,或者非法收受銷售方財物,為銷售方謀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的規定,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有前款行為,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教師,利用教學活動的職務便利,以各種名義非法收受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銷售方財物,為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銷售方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六、依法組建的評標委員會、競爭性談判采購中談判小組、詢價采購中詢價小組的組成人員,在招標、政府采購等事項的評標或者采購活動中,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依法組建的評標委員會、競爭性談判采購中談判小組、詢價采購中詢價小組中國家機關或者其他國有單位的代表有前款行為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的規定,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七、商業賄賂中的財物,既包括金錢和實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錢計算數額的財產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裝修、含有金額的會員卡、代幣卡(券)、旅遊費用等。具體數額以實際支付的資費為准。
八、收受銀行卡的,不論受賄人是否實際取出或者消費,卡內的存款數額一般應全額認定為受賄數額。使用銀行卡透支的,如果由給予銀行卡的一方承擔還款責任,透支數額也應當認定為受賄數額。
九、在行賄犯罪中,「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行賄人謀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或者政策規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對方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范的規定提供幫助或者方便條件。
在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商業活動中,違背公平原則,給予相關人員財物以謀取競爭優勢的,屬於「謀取不正當利益」。
十、辦理商業賄賂犯罪案件,要注意區分賄賂與饋贈的界限。主要應當結合以下因素全面分析、綜合判斷:(1)發生財物往來的背景,如雙方是否存在親友關系及歷史上交往的情形和程度;(2)往來財物的價值;(3)財物往來的緣由、時機和方式,提供財物方對於接受方有無職務上的請托;(4)接受方是否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提供方謀取利益。
十一、非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通謀,共同收受他人財物,構成共同犯罪的,根據雙方利用職務便利的具體情形分別定罪追究刑事責任:
(1)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以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2)利用非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3)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追究刑事責任,不能分清主從犯的,可以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商業賄賂案件的主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22條規定對商業賄賂案件的管轄做出規定,經營者採用財物或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商業賄賂給付方個人行賄在1萬元以上的,單位行賄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應予追訴;商業賄賂的收受方如果將收受的賄賂款歸個人所有,數額達到5000元以上的應予追訴。達到此標準的案件中涉及國家工作人員的案件由人民檢察院主管,不涉及國家工作人員的由公安機關主管。
未達到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商業賄賂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法第三條》第3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
⑹ 商業賄賂的界限,刑罰 法律條文 謝謝!
8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裴顯鼎在反商業賄賂高峰論壇上重點談了嚴格區分商業賄賂罪與非罪的界限問題。他說,在治理商業賄賂的法律體系中,相關經濟、行政法律法規關於行為是否構成商業賄賂的規定是刑事司法准確定性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相關經濟、行政法律法規確認為商業賄賂行為的基礎上,才需要進一步依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確認其是否構成商業賄賂犯罪。尤其是對於社會關注而又爭議較大的問題,必須根據現行法律規定,仔細分析,從嚴把握,做到犯罪的歸司法判處,違法的歸行政處罰,不正之風歸行業部門糾正。
《刑法修正案》(六)相關條款的適用
《刑法修正案》(六)第七條將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的主體擴大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其目的就是要將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嚴重危害社會經濟秩序的公司、企業以外有關單位的非國家工作人員的賄賂行為納入刑事懲治的軌道。
裴顯鼎說,應當看到,這一修正案的施行,為此類案件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應注意兩點:一是根據刑法從舊兼從輕的原則,發生在修正案(六)實施前的公司,企業以外的有關單位非國家工作人員的受賄行為,決不能以犯罪論處。二是修正案(六)只是增加了其它非國有單位工作人員受賄的規定,對於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則沒有什麼改變。
國有醫院醫生開單提成構成受賄
裴顯鼎說,國有醫院普通醫生利用處方權「開單提成」收取葯商回扣行為的定性問題,涉及國有醫院普通醫生的身份和開處方行為的屬性問題。
目前,對此類問題法學界已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處方權是醫院葯品管理權的延伸,醫生的處方行為對國有單位的葯品采購、銷售和民事責任承擔有直接的影響,屬於「從事公務」,其利用處方權收受葯商的回扣,構成受賄罪;另一種觀點認為,醫生的處方權是一種私權利,開處方收回扣不屬於從事公務的行為,不能按犯罪處理。
裴顯鼎說他同意第一種觀點。理由是,醫生通過「多開葯、開貴葯」等方式幫助葯商銷售葯品,實際上等於介入了對葯品的管理工作。處方行為既是技術性活動,也是具有管理性質的職務行為,正因為此,行賄的葯商才會把觸角從行政領導、采購主管人員延伸到具有處方權的醫生身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點對於賄賂的雙方都是心知肚明的。當然,定性和量刑考慮的角度不同,對於普通醫生利用處方權收受回扣以受賄定性的同時,在裁量決定刑罰時,完全可以綜合考慮諸多情節,對其作出適當的裁決。
賄賂犯罪中「財產性利益」的把握
我國刑法規定,賄賂犯罪的對象為財物。而有關行政法規則規定,商業賄賂是指財物或者其他賄賂手段。《反腐敗國際公約》則規定為「不正當好處」。這就導致了法學界對賄賂對象形成的財物說、財產性利益說和利益說等三種不同觀點。
裴顯鼎認為,財物說實施多年,但已不符合現實的需要及國際大勢;利益說則與現行刑法規定相悖,且不具可操作性。因此,他贊同財產性利益說,即將賄賂犯罪的現象擴張解釋為金錢、物品及其他財產性利益。這里的財產性利益應該是指可以用貨幣計算價值,且為行為人實際取得或已經享用的物質利益。這樣把握,既不違背刑法的立法精神,也符合現實中懲治犯罪的需求。從長遠的角度看,他個人更贊同修改立法,盡快與《反腐敗國際公約》接軌。
受賄財物用於公務公益支出行為的處理
裴顯鼎介紹,近幾年來,司法實踐中遇到一些賄賂案件的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後,又將該財物用於公務支出和公益性活動的情況。
他說,對於這種情況,既不能簡單地因其「公用」結果而一律不定罪,也不能簡單地因其非法收受財物行為已完成而一律追究刑事責任,還是要具體案情具體分析。他的看法是,只有在被告人將財物用於公務或公益性支出時公開了此筆財物的來源或性質的,才可以不以犯罪論處。如果行為人私自將收受他人的財物用於公務或公益性支出而未予公開的,就只能在量刑時作為從輕情節考慮,而不能不追究刑事責任。
⑺ 關於商業賄賂罪求助...
你好。首先刑法中並沒有你所說的商業賄賂罪。
你所說的意思可能是內刑法第391條單容位行賄罪。第三百九十一條【對單位行賄罪】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以財物的,或者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你方不並不夠成。除非你放與他方共謀。如果共謀的話。他方構成職務侵佔罪。你方構成共犯的幫助犯。你方沒分到錢。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受處罰。 職務侵佔罪(刑法第270條),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⑻ 商業賄賂行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商業賄賂行為,是指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回商品或者購買商品,答提供服務或者接受服務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商業賄賂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這種行為都存在。這種行為損害了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增加了社會的拜金主義,是社會的腐蝕劑之一,同時,該行為也嚴重地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各國的法律都對此種行為予以制止。
國家工商局《關於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沒有直接規定附贈所要承擔的法律後果,但明確規定了附贈視為商業賄賂行為,屬不正當競爭行為,所以,附贈行為應當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條的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要監督管理機關,有權對附贈行為作出處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權對違反上述法律規定的經營者作出以下行政處罰:
1)根據情節處以人民幣一萬至二十萬的罰款;
2)沒收違法所得。
⑼ 商業行賄人拿錄音舉報受賄人,雙方都將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商業賄賂犯罪涉及刑法規定的以下八種罪名:
1、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刑法第專一百六十三條);
2、對非國家工作人員屬行賄罪(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
3、受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
4、單位受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條);
5、行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
6、對單位行賄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條);
7、介紹賄賂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條);
8、單位行賄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條)。
商業賄賂行為中構成犯罪的,適用刑法。刑法修正案(六)草案第163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牟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