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碩士法制史論述
Ⅰ 法碩專業綜合(法理,憲法,法制史)怎麼復習呢最後二十天了
准備法碩復習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記憶。法碩內容龐雜,專業課加起來就有五門,因此復習工程相當的大。對於這五門專業課的復習,應該根據不同科目的特點來安排具體的復習應對方法。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每一科的特點以及復習建議。
法理 是比較難懂的一門。往往沒學過法律的考生看書的時候覺得很枯燥。所以最好看書的順序不要按指南每門課的先後順序看,而是要先看刑法,因為刑法條理非常清楚,容易理解,接著再看法理,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因為法理其實就是把各個部門法內部的東西抽象出來了。法理內部的「線」其實比較簡單,歸根到底法理就是在講法律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存在,以及法律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內部的那條線就是:先講法律建立的原因和形式是什麼,法律建立以後對社會和每個人都產生了怎麼樣的結果,法是如何才能滿足我們需要的,我們又是怎樣制定出對我們更加有利的法律的。
民法 的復習重在理解,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才能答好民法題。
刑法 的脈絡比較清晰,復習起來比較容易。總則和分則是同等重要的,每年出題分值各佔50%。刑法拿高分的最主要辦法就是抓重點,有的放矢地復習。刑法的重點內容很好判斷,重點都有一些特徵的,可以幫助大家判斷哪些是可以出題的地方。
特徵如下:有明顯的大寫的一、二、三,大寫的標題下標有小標題的數字如①、②、③,小寫的1、2、3下多涉及法律方面重要的概念。這些方面一定要想辦法理解並且背會。先並後減,先減後並不是重點,搞不懂就放棄。分則當中各罪里會有很細的需要解釋的地方。比如搶劫罪中,什麼是以非法目的佔有,什麼是暴力,這些都要搞清楚,細細地扣。往往很多同學考完刑法覺得很不錯,覺得四個要件都寫出來了,但結果出來分並不高。問題就出在需要好好解釋的地方沒有去好好解釋。根據《考試大綱》,在刑法分則所確定的413個具體罪名中,需要考生作為重點掌握的有170個,約占總數的40%。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每章最重要的幾個罪都是前幾個罪名。另外,刑法除要看刑法法條外,還要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其他幾個司法解釋。
憲法 理論要求並不是很高,復習起來難度不大。不過裡面的細小知識點特別容易混,所以一定要把憲法法條常備身邊,復習的時候還可以專門做一些知識點的比較。此外,《香港基本法》也比較重要,應該找來好好看看。
法制史 復習起來最大障礙可能就是生僻的文言文,可是每年的考察重點恰恰不在這個地方。所以復習的時候盡量不要死摳文言文,跳過去就行了。法制史每年的重點變化不大,具體來說法制史的重點集中在秦朝、隋唐、明、清、民國還有建國初期等年代的法制思想。刑法法律制度、重要的法典等等內容,最好的幫助記憶的辦法就是做表格。按照年代順序把重點內容列出來,做個比較。每個朝代的民事經濟法律制度不是重點,只是其中一些比較重要的名詞要記住。
Ⅱ 中國法制史論述題回答(急需)
這些書上應該都有....我也不去抄了 當自己復習好了
1,宋代因為內憂外患 所以在大臣的建議下皇帝採用了加強中央集權嚴刑峻法
主要是3種刑罰的出現(或者說恢復)
折杖法 減刑用 除了死刑外都適用 以杖脊和杖臀代替
刺配 就是古代墨型+發配 是一種歷史上的倒退....
凌遲 的出現 與我們所知的「千刀萬剮」的凌遲不同 雖然也很殘忍 也是歷史上的倒退 但比起千刀萬剮相對來說步驟簡單 肢解四肢 割喉 等死
2,清末基本沒有什麼大清的法典了 基本上法典誰的意識都沒反映 最大的用途是向帝國主義妥協和欺騙手段緩和社會矛盾 背景大概就分2個時期
一,是百日維新提出制憲被慈禧否決 到慈禧發覺不得不制憲《欽定憲法大綱》分 君主和大臣2篇 依然是封建專制
二,是武昌起義的力量 讓慈禧被迫下令制定《十九信條》縮小了皇帝權利 但讓人未提到民主 最後革命勝利 清政府完蛋....
要說意義的話 就是中間提出過《大清新刑法》 裡面第一次把民法與刑法分開 還有上面說的2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法典的體例和思想上借鑒了部分外國資本主義的原則和條例
3,神捏。。。明國時期有北京?南京吧?借鑒了德日等國外的結構 也借鑒了之前民律草案 整體來說就是繼受法與固有法的合體..
4,諸法合一 法就是刑 禮法並用(嚴刑峻法) 內容上君主權利至上 凌駕法律 明顯的特權等級之分
5,最早是周吧 不過當時沒孔子 所以就不存在儒家了-.-春秋之後可以看到基本上比較興盛的朝代 都是德主刑輔 比如漢 唐
基本上漢開始儒家思想就一直佔有半壁江山 個別時候形勢動盪 採用嚴刑峻法 或者君主個人問題 比如朱元璋...
評價和看待放一塊吧...
最早提出了「德治」以及「禮法並用」之類的先進的法律觀念 從周朝開始 陸續出現審理判決時的標准和手段
特別是大唐時期的法典更是封建製法的代表...
不過長期受到封建專制的影響 立法方面雖然早早的提出了法治 但卻依舊是維護的君主專制 在民主和經濟方面守到了極大的影響 也給如今的法制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因素
很雜亂回答的 不過一些重點LZ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應該就可以了解的更深了
Ⅲ 法律碩士(非法學/法學)考試各科的具體題型和分值情況是如何的
初試共四門:政治、外語、專業基礎課(刑法、民法)、綜合課(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其中政治、外語是全國統考,專業基礎課和綜合課的命題
從2004 年起由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法律碩士聯考科目的考試大綱和考試分析, 為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各科的具體分值和考試時間:政治(100 分、3 小時)全國統考外語(100 分、3 小時)全國統考
綜合課(150 分、3 小時)聯考專業基礎課(150 分、3 小時)聯考)其中綜合課為(法理學,憲法學,法制史),專業基礎課為(民法學,刑法學)其中刑法:75 分,民法75 分。法理學60 分,憲法學50 分,法制史40 分。具體分值如下:刑法:4 O1、單選題20 分(20×1 分)2、多選題10 分(5×2 分)
簡答題12 分(2×6 分) 4、辨析題8 分(1×8 分)5、法條分析題10 分(1×10 分) 6、案例分析題15 分(1×15 分)
、總題量共計30 題(客觀性試題30 分,主觀性試題45 分。
民法:
1、單選題20 分(20×1 分) 2、多選題10 分(5×2 分)
、簡答題12 分(2×6 分) 4、辨析題10 分(1×10 分)
、法條分析題8 分(1×8 分) 6、案例分析題15 分(1×15 分)
6 P! }& i9 q3 t5 {7、總題量共計30 題,其中客觀題30 分,主觀題45 分i
綜合課:150 分,其中法理60 分,憲法50 分,法制史40 分。具體題型及分
值分布情況如下:
、單選題45 分(45×1 分)(法理15 憲法18 法制史14
2、多選題36 分(18×2 分)(法理6 憲法7 法制史4)
、簡答題24 分(3×8 分)(法理8 憲法8 法制史8)4、分析題30 分(3×10 分)(法理10 憲法10 法制史10)
5、論述題15 分(1×15 分)(法理15)
、總題量共計70 題,其中客觀題81 分,主觀題69 分
Ⅳ 法律碩士聯考考試科目和具體分值多少!
初試共四門:政治、外語、專業基礎課(刑法、民法)、專業綜合課(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其中政治、外語是全國統考,專業基礎課和綜合課的命題從2004年起由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也是全國考生一樣的試卷。也就是說,法律碩士是全國聯考,在初試部分,無論您報考哪所學校,咱們初試考得都是一樣的試卷。
法律碩士各科的具體分值和考試時間:
政治(100分、3小時)全國統考;外語(100分、3小時)全國統考;
專業基礎課(150分、3小時)聯考; 綜合課(150分、3小時)聯考。
其中專業基礎課為(民法學,刑法學),綜合課為(法理學,憲法學,法制史)。
專業基礎課中,刑法:75分,民法75分。
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綜合課中,法理學59分,憲法學47分,法制史44分。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綜合課中,法理學60分,憲法學50分,法制史40分。
具體分值如下:
考研英語一:完形填空20個題目,總分10分;閱讀理解4篇文章,20個題目,總分40分;新題型5個題目,總分10分;翻譯5個題目,總分10分;寫作部分,小作文一篇10分,大作為一篇20分。考研英語總分100分。
考研政治:單選題16個,共計16分;多選擇題17個,共計34分;材料分析題5個,共計50分。
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課分值分布:
專業基礎課部分:單選題40個,共計4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題目各20個。多選題10個,共計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題目各5個。簡答題4個,共計24分,刑法和民法各2個。辨析題2個,共計16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法條分析題2個,共計20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案例分析題2個,共計30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
專業綜合課部分:單選題45個,共計45分,其中法理學14個題目,憲法學15個題目,法制史16個。多選題18個,共計36分,其中法理學6個題目,憲法學7個題目,法制史5個。簡答題3個,共計24分,法理、憲法、法制史各1個題目。分析題3個,共計30分,法理、憲法、法制史各1個題目。法理學論述題1個,共計15分。刑法和民法題目各20個。多選題10個,共計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題目各5個。簡答題4個,共計24分,刑法和民法各2個。辨析題2個,共計16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法條分析題2個,共計20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案例分析題2個,共計30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課分值分布:
專業基礎課部分:單選題20個,共計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題目各10個。多選題10個,共計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題目各5個。簡答題4個,共計40分,刑法和民法各2個。論述題2個,共計30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案例分析題2個,共計40分,刑法和民法各1個。
專業綜合課部分:單選題20個,共計20分,其中法理學8個題目,憲法學6個題目,法制史6個。多選題10個,共計20分,其中法理學6個題目,憲法學2個題目,法制史2個。簡答題3個,共計30分,法理、憲法、法制史各1個題目。分析題5個,共計80分,其中法理學兩個題目,共計30分,憲法兩個題目,共計30分,法制史一個題目共計20分。
Ⅳ 考研,法碩聯考!求歷年中國法制史的 簡答題,給題目既可!
05簡述南京國民政府民法典的主要特點
06簡述《大清新刑律》特點
07簡述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版司法改革權主要措施
08簡述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主要特點
09簡述南京國民政府法律體系主要構成
10簡述清末領事裁判權制度
Ⅵ 法律碩士
法律碩士(非法學)屬於全國聯考,就是說無論你考哪所學校,初試的考試內容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各學校的錄取分數線。
法律碩士的專業課是全國聯考:
專業基礎課(150分、3小時):民法(75分)、刑法(75分);綜合課(150分、3小時):憲法(50分)、法理(60分)、法制史(40分) 考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
具體分值如下:
刑法:1、單選題20 分(20×1 分)2、多選題10 分(5×2 分)簡答題12 分(2×6 分) 4、辨析題8 分(1×8 分)5、法條分析題10 分(1×10 分) 6、案例分析題15 分(1×15 分)、總題量共計30 題(客觀性試題30 分,主觀性試題45 分。
民法:
1、單選題20 分(20×1 分) 2、多選題10 分(5×2 分)、簡答題12 分(2×6 分) 4、辨析題10 分(1×10 分)、法條分析題8 分(1×8 分) 6、案例分析題15 分(1×15 分)總題量共計30 題,其中客觀題30 分,主觀題45 分i
綜合課:150 分,其中法理60 分,憲法50 分,法制史40 分。具體題型及分
值分布情況如下:
1、單選題45 分(45×1 分)(法理15 憲法18 法制史14)2、多選題36 分(18×2 分)(法理6 憲法7 法制史4)3、簡答題24 分(3×8 分)(法理8 憲法8 法制史8)4、分析題30 分(3×10 分)(法理10 憲法10 法制史10)5、論述題15 分(1×15 分)(法理15)、總題量共計70 題,其中客觀題81 分,主觀題69 分
對於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學習法學的內容比較困難的,我建議選擇三公律博法律碩士考前輔導班他們的通過率很高。
教材:
(1)《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考試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編: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和教育部考試中心)
(2)《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考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編:教育部考試中心)
(3)《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考試指南》(以下簡稱聯考指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總主編:曾憲義)
Ⅶ 考研法碩法制史怎麼背
一般考生准備就是用的高教版的考試分析,如果想拓展一下知識面,可以額外買些資料看。
Ⅷ 幾道法制史的論述題 希望指點一下 比較急
封建法典儒家化的進程
摘要 該文章主要對中國法律儒家化出現的理由以及中國法律儒家化的進程進行了闡述,同時對一些對中國法律儒家化產生巨大影響人物的法學觀點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法律儒家化 董仲舒 朱熹 法律思想發展
禮法融合即儒家法律文化與法家法律文化的融合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徵,同時它又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發展的主要線索。
一中國法律儒家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國傳統上是農業立國,自然經濟在其兩千多年封建史上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小農經濟中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從而養成了我們民族「敬天尊祖」重視血緣親情,追求上下尊卑和諧有序的中和性格,而這種品格習慣的集中體現就是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與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封建專制國家體現了一種家國一體的特性。因此儒家所強調的禮的法律文化的普遍接受是不容置疑的。
在家國一體的封建國家中,家是主要的方面。維系家的禮同樣對維護國家秩序起著重大作用,,而維系國的法則在禮面前顯得過於嚴苛,令人生畏。於是採用法家法典形式而灌輸以儒家禮的精神,成為封建宗法國家在法律文化建構中的必然選擇。陳顧遠說過:「在中國法系的形成方面,如就其系統性之建立而言,可知有法家創造其體格,由儒家賦予以靈魂。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是禮法融合的思想基礎。人性論的發展,以及從限制和規范君主行為的角度講儒家文化優於法家法律文化。
二禮法融合的孕育期
東漢初立,吏治混亂,叔孫通制定禮義即禮器制度掀開了禮法融合大幕的開始,陸賈的「中和」之治說,賈誼以民為本重視禮治,禮法融合論以及「禮不及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法律不平等論,以及漢文帝刑制改革對禮法融合的推動。漢代對禮法融合的推動其最終作用的是董仲舒,德主刑輔—董仲舒對禮法融合理論模式的初步建構。
董仲舒以深厚的春秋公羊為基礎,綜合儒家、陰陽家、法家等學派的觀點理論,建構了儒家學說的新體系,即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在體系中,天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他賦予了天的運行規律的倫理意義,從陰陽的運行及相互關系中,可以看出天的意志和德行是「仁」,天四時的運行體現了義,五行相生相繼體現了孝,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人倫規范找到基礎,在他看來,人是天的映照,天道決定人道,人性也必決定於天道,天有陰陽人有善惡兩面,於是提出了兩重三品的人性論。他將人性按其善質分為三個品級:聖人之性純為善和仁;中民之性兩具仁貪;斗篙之性只有貪念。同時董仲舒提出了「四時賞罰」的為政思路。最後,董仲舒的觀點是,天喜歡的必定是具有「仁」、「愛」、「生」等特徵的陽,而不是「惡」、「殺」、「戾」的陰。通過這種方式,董仲舒最終想要表達的正是通過「天人感應」學說來對王權進行限制。並且在從而確立了「德主刑輔」的德刑關系的同時他提出規范禮儀教化,從而否定了秦朝的任刑。而且董仲舒的《春秋決獄》中「據法聽訟」,「依法刑人」等原則也在後世立法體系中得到應用並且影響深遠。
三法律儒家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修律使儒家法治思想更急深入到刑法中去,也使得刑法的儒家化過程繼續深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禮法結合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禮法結合的形成的封建法律的原則主要有,魏明帝時期的「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八議」源以《周禮》的八辟。《晉律》「准五服制罪」,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服制不但確立的是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也是親屬相犯時確立刑罰輕重的依據。依五服治罪成為封建法律的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北齊律》將嚴重危害君權和父權的十種犯罪行為列為「重罪十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這十種罪名是:「一曰反逆(謀危社稷、企圖推翻皇帝的統治),二曰大逆(指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叛(叛國投敵),四曰降(投降敵人),五曰惡逆(指毆打、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等謀害尊親屬的行為),六曰不道(指殘忍酷毒,如殺非死罪家人、肢解人體等),七曰不敬(指對皇帝、家長的各種失禮行為),八曰不孝(指子女不善事父母的行為),九曰不義(指卑下侵犯非血緣尊長的行為),十曰內亂(指家族內的犯奸行為)犯此十種大罪者,不在八議、贖刑之列,通常是極刑處死。」
四法律儒家化的成型
唐朝統治者在目睹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在立法上,統治上強調予民休憩,「禮法合一」「一準乎禮」的立法思想。據此提出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擾昏曉陽秋相而成者也」。唐統治者更注重以儒家的禮教道德思想來教化人民的思想,將犯罪的苗頭扼殺於思想的源頭,以達到治久安,維護其世代統治的目的。「一準乎禮」的原則,即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據。更以「三綱」之意按順序,輕重製定了定罪量刑之標准。將「十惡」修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調整「十惡」的次序,體現在量刑上的輕重,體現了「三綱」中輕重次序的精神體現,首先是維護君臣之綱的君權統治的犯罪,並予以最重的刑罰,其次告維護「父子之綱」的律例,現再次便是維護「夫妻之綱」的條文。而在親屬關系的長幼尊卑,親疏遠近也左右其定罪量刑的標准。可見唐代,禮學不僅成為其立法依據,更成為其定罪量刑的標准,除此以外還以禮注律,唐統治者依照儒家的仁政思想做為指導,在刑罰方面體現出「用刑持平」和在律條上更追求簡約的精神。唐律在封建法典中被公認是「得古今之平」的經世之典,其死刑條文只有111條,在封建法中較之前任何一代都少,較明、清也簡要。而即使是死刑,也為須三復奏甚至五復奏,皆因唐皇深明死者不可復生的道理,而其它刑罰也有嚴格規定,如流刑、徒刑均有最高刑期,不得無期服刑;而死刑只有絞、斬、而較其它任何封建王朝更為人道,而量刑幅度也比秦、漢、隋、明、清各律相對為輕。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古代禮律關系密切,而司馬氏以東漢末年之儒學大族創造晉室,統制中國,其所制定之刑律尤為儒家化。既為南朝歷代所因襲,北魏改律復集之,輾轉嬗蛻,經由齊、隋以至於唐,實為華夏刑統不祧之正宗。」儒家思想法律化這一過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中有關法律原則和基本觀點直接融入律文中,確定「一準於禮」的標准後,古代中國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最終完成
五法律儒家化的進一步發展
當法律儒家化成型之後,對法律儒家化作出更大推動作用,就是理學大師朱熹,他的思想對法律儒家化的進一步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在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中,「理」是創造和主宰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最高精神主體,「理」在人類社會的體現就是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即「天理」,立法、司法當然必須以它為指導。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間的德、禮、政、刑等措施、方法,其目的無非是根除人們的「人慾」,恢復「天理」,或日「存天理,滅人慾」。這樣,在「理」的理論外衣下面,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具備了更縝密、更系統和思辨的色彩,這樣便完成了封建正統的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在「德禮」、「政刑」的關繫上,朱熹不是簡單地重復儒家的傳統觀念,而是進行了新的闡發。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注意到「政」與「刑」之間,「德」與「禮」之間的內部聯系;第二,從運動的角度去研究「德」、「禮」、「政」、「刑」四者的外部關系,並把它們納入「存天理、滅人慾」的軌道。他認為,作為統治方法的德、禮、政、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統一於封建道德倫理規范:「蓋三綱五常,天理民之大節而治道之根本也,故聖人之治,為教之以明之,為之以弼之」。這些思想對以後統治者法律制定起著重大的影響。理學適應了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統一學術、統一思想、鞏固三綱五常,強化封建禮教進而維護日漸腐朽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需要,因此才被統治階級奉為教條,程朱理學被奉為正統哲學,這種思想傾向直接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思想領域達七百餘。
六中國法律儒家化總結
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理論幾乎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中華文明性格的塑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漢代時是禮法結合,德主刑輔,春秋決獄,以經解律;魏晉之時是引禮入律,禮法結合;到唐時是禮法合一,刑律「一準乎禮」。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此「法家披上了儒家的外衣,儒家也披上了法家的外衣」,當應用禮能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時,那麼統治者就推崇禮;當應用禮危害到統治者的利益時,統治者則避而不談禮,直接應用法。中國法律儒家化是在更好維護統治者的根本利益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的,也是儒法兩家的「聯姻」。我們都知道中國一向以中庸為最美,法家是一端,儒家是另一端,法律儒家化則是兩者到達平衡的過程,最終以中庸定型,中庸美再次體現!
Ⅸ 法律碩士考試科目有哪些分別佔多少分值
法律碩士(非法學)是全國聯考,考研科目都是全國統一的。
初試共四門:政治、外語、專業基礎課(刑法、民法)、綜合課(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
專業基礎課(150分、3小時):民法(75分)、刑法(75分);綜合課(150分、3小時):憲法(50分)、法理(60分)、法制史(40分) 考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
具體分值如下:
刑法:1、單選題20 分(20×1 分)2、多選題10 分(5×2 分)簡答題12 分(2×6 分) 4、辨析題8 分(1×8 分)5、法條分析題10 分(1×10 分) 6、案例分析題15 分(1×15 分)、總題量共計30 題(客觀性試題30 分,主觀性試題45 分。
民法:
1、單選題20 分(20×1 分) 2、多選題10 分(5×2 分)、簡答題12 分(2×6 分) 4、辨析題10 分(1×10 分)、法條分析題8 分(1×8 分) 6、案例分析題15 分(1×15 分)總題量共計30 題,其中客觀題30 分,主觀題45 分i
綜合課:150 分,其中法理60 分,憲法50 分,法制史40 分。具體題型及分
值分布情況如下:
1、單選題45 分(45×1 分)(法理15 憲法18 法制史14)2、多選題36 分(18×2 分)(法理6 憲法7 法制史4)3、簡答題24 分(3×8 分)(法理8 憲法8 法制史8)4、分析題30 分(3×10 分)(法理10 憲法10 法制史10)5、論述題15 分(1×15 分)(法理15)、總題量共計70 題,其中客觀題81 分,主觀題69 分
Ⅹ 法律碩士 法制史主觀題 會重復嗎
法制史就那些內容,知識點肯定有重復,但是主觀題一模一樣的概率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