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立法亮點
⑴ 對預演算法十大修改的看法
主要可以概括為十個亮點。
(一)匡正立法宗旨和調整范圍
1.
明確預演算法的本質。
2.
確立現代公共財政理念。
3.
法定預算改革目標。
4. 拓展預演算法調整范圍。
(二)釐清預決算原則
1.
統籌兼顧。
2.
勤儉節約。
3.
量力而行。
4.
講求績效。
5.
收支平衡。
(三)充實全口徑預決算體系
1. 取消預算外資金。
2.
功能定位。
3.
編制原則。
4.
相互關系。
(四)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
1.
限制舉債主體。
2.
控制舉債規模。
3.
明確舉債方式。
4.
限定債務資金用途。
5.
列入預算並向社會公開。
6.
嚴格控制債務風險。
(五)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1.
種類。
2.
原則和目標。
3.
一般性轉移支付。
4.
專項轉移支付。
5.
管理制度。
(六)建立預決算公開透明制度
1.
公開內容。
2.
公開時間。
3.
公開主體。
(七)提高預決算編制科學性
1. 政府預算編制。
2.
部門和單位預算編制。
3. 政府收支分類科目。
4. 中央債務余額管理。
5. 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6. 結轉資金和結余資金。
7. 決算草案編制。
(八)增強預算執行和預算調整規范性
1. 預算審批前支出。
2.
收入指標。
3. 收付實現制。
4.
國庫集中收付管理。
5. 超收收入使用。
6.
增列赤字。
7.
預算調整。
(九)完善預決算審查監督制度
1. 預算草案細化。
2. 預算草案初步審查。
3. 預算草案重點審查。
4. 預算草案審查結果報告。
5.
預算批復。
6. 預算調整方案初步審查。
7. 編制決算草案。
8. 決算草案初步審查。
9. 決算草案重點審查。
10.
決算批復。
11. 預算執行監督。
(十)強化法律責任制度
1. 增加追究行政責任的6
種情形:
2.
增加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處分的六種情形:
3.
增加給予撤職、開除處分的兩種情形:
4. 增加依法給予處分的四種情形;
責任編輯: 張學文
⑵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有哪十大亮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10大亮點內容如下:
亮點1:依法治國將統一領導協調
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
亮點2: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亮點3:把法治建設納入政績考核
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
亮點4:首提設立最高法巡迴法庭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
亮點5:檢察機關可提起公益訴訟
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亮點6:領導幹部干預司法將追責
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
亮點7:完善行政權力糾錯問責制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
亮點8: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倒查
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亮點9:律師法學家可當法官檢察官
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
亮點10: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
⑶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大亮點是什麼
這兩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只要說出來言之有物,就能算作亮點。畢竟這次全會為我國國家治理新思路、法治建設總布局,做出了一些開創性的東西。下面也是網上搜集來的。
1、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2、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3、憲法監督: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
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將每年十二月四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
4、民法典: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
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投資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礦產資源、農業、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規,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依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反對壟斷,促進合理競爭,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5、反腐立法: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完善懲治貪污賄賂犯罪法律制度,把賄賂犯罪對象由財物擴大為財物和其他財產性利益。
6、審執分離: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
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7、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切實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8、終身負責制: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
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准。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擴大參審范圍,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
9、依法治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依法治軍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健全適應現代軍隊建設和作戰要求的軍事法規制度體系,嚴格規范軍事法規制度的制定許可權和程序,將所有軍事規范性文件納入審查范圍。健全軍事法制工作體制,建立完善領導機關法制工作機構。改革軍事司法體制機制,完善統一領導的軍事審判、檢察制度,維護國防利益,保障軍人合法權益,防範打擊違法犯罪。建立軍事法律顧問制度,在各級領導機關設立軍事法律顧問,完善重大決策和軍事行動法律咨詢保障制度。改革軍隊紀檢監察體制。
10、防範外部勢力:防範和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依法行使中央權力,依法保障高度自治,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內地與香港、澳門經貿關系發展和各領域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規,依法規范和保障兩岸人民關系、推進兩岸交流合作。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
這個解讀《當代陝西》黨建版有
⑷ 新行政處罰法十大亮點
亮點一:首次明確行政處罰的概念
1996年頒布實施的《行政處罰法》,對什麼是行政處罰,一直缺乏從法律上下的定義,這不能不說是《行政處罰法》一個較大缺陷。《行政處罰法》作為調整整個行政處罰領域的基本法,沒有對行政處罰的內涵和外延作出明確的界定,不利於整個行政處罰領域法治的統一。同時,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行政處罰單行法和行政立法機關在制定行政處罰單行法規時,對處罰對象和處罰范圍的確定也沒有嚴格的遵循標准。這次修訂《行政處罰法》要為「行政處罰」下一個定義,已成為各方面的共識。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二條明確規定: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這一規定明確了行政處罰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行政處罰的對象是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處罰的內容是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較為攜兄侍全面地反映了行政處罰的內涵和外延,也有利於將行政處罰與其他行政行為區別開來。
亮點二:完善行政處罰的種類
現行《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長期以來,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這一規定對行政處罰的形式不包容、不周延,遺漏了很多應屬於行政處罰范疇的行為,如責令拆除違法建築,取消或限制從業資格等。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種類進行了調整,第九條明確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這一規定進一步體現了行政處罰的基本種類,即財產罰、行為資格罰、人身自由罰和聲譽罰,使行政處罰的分類更加科學。
亮點三:擴大行政處罰的設定許可權
根據現行《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規定。這一規定主要是限制地方性法規隨意設定行政處罰,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但是《行政處罰法》實施20多年來,地方在實施中普遍感覺這一規定對地方性法規的限制過於嚴格,不利於發揮地方性法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為此,這次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賦予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處罰的設定權,在第十條增加規定:法律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為實施法律,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在第十二條增加一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可以補充設定行政塵豎處罰。但為了防止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超越職權濫設行政處罰侵害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還規定:擬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應當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並向制定機關作出書面說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情況。
亮點四:行政處罰實施權向基層延伸
第二十條規定: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據此,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一般不享有行政處罰的實施權。之所以將行政處罰的實施權只授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門行使,而不授予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行使,主要是因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門具有專業人員、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也具有較完善的執法設備和技術條件。為了有效解決行政執法實踐中存在的「管得著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管不著」等突出問題,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增加第二十四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可以決定將基層管理迫切需要的縣級人民政府部門的行政處罰權交由能夠有效承接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行使,並定期組織評估。決定應當公布。承接行政處罰權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按照規定范圍、依照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處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協調、業務指導、執法監督,建立健全行政處罰協調配合機制,完善評議、考核制辯吵度。這一規定有利於將行政處罰實施權向鄉鎮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延伸,提高執法效能。但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完善行政處罰的評議、考核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亮點五:細化行刑銜接制度
行刑銜接就是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程序的銜接,通常發生在行政違法與刑事違法競合的場合。現行《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二條只對行刑銜接作了原則性規定,明確: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一規定明確了行刑銜接中「刑事優先」的基本原則,即行政執法機關發現行政相對人的行政違法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應當中止行政執法程序,將案件立即移送給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也就是說在違法行為既需要進行行政處罰、也需要進行刑事處罰的情況下,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優先進行刑事處罰。但對經過司法機關刑事審判後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的,是否還要交回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罰呢?現行《行政處罰法》沒有規定,給行刑銜接制度的實施帶來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增加規定:對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但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也就是說在刑事程序之後還需要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要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同時,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還要求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證據材料移交、接收銜接,完善案件處理信息通報機制。
亮點六:完善「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則。現行《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一定程度地體現了這一原則,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在《行政處罰法》修改的過程中,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對同一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僅規定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難道就可以給予兩次以上行政拘留、給予兩次以上吊銷證照、給予兩次以上取消或限制從業資格的處罰嗎?但考慮到一些行政處罰只能由特定的行政機關行使,如行政拘留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吊銷營業執照只能由發證機關行使,規定當事人的一個違法行為只能由一個機關處罰還有難度,但對於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同法律、法規均規定了罰款的行政處罰,應當按照重吸輕的方式來解決競合問題。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增加規定: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
亮點七:修改行政處罰時效制度
所謂行政處罰時效制度,就是指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追究行政責任、給予行政處罰的有效期限。行政機關超過法律規定的期限未發現違法行為的,對當時的違法行為人不再給予行政處罰。現行《行政處罰法》關於行政處罰時效的規定是: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這一規定在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違法行為不加區分,無論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危害性如何,都是二年時效,導致對某些嚴重的違法行為因為時效已過而不能處罰,不利於打擊違法。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六條對行政處罰的時效制度進行了完善,明確: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上述期限延長至五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也就是說根據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行政處罰的時效一般是二年,但如果違法行為涉及公民生命健康、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行政處罰的時效可以延長到五年,這樣的規定更科學合理。
亮點八:確立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的法律地位
所謂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是指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三項制度」聚焦行政執法的源頭、過程和結果三個關鍵環節,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三項制度」在試點的基礎上已全面推開,對有效解決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文明、不透明等突出問題意義重大。行政處罰是行政執法的核心和重點,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將「三項制度」上升為法律規定。其中第三十九條對行政處罰公示制度作出規定,明確: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立案依據、實施程序和救濟渠道等信息應當公示。第四十七條對行政處罰全過程記錄制度作出規定,明確: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對行政處罰的啟動、調查取證、審核、決定、送達、執行等進行全過程記錄,歸檔保存。第五十八條對行政處罰的法制審核制度作出規定,明確: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直接關系當事人或者第三人重大權益經過聽證程序;案件情況疑難復雜、涉及多個法律關系的,在行政機關負責人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之前,應當由從事行政處罰決定法制審核的人員進行法制審核;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行政機關中初次從事行政處罰決定法制審核的人員,應當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
亮點九:完善行政處罰聽證制度
聽證制度是現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1996年頒布實施的《行政處罰法》首次從立法上確立了行政處罰的聽證制度,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隨著國家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聽證制度已在多個領域廣泛應用,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針對行政處罰聽證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行政處罰聽證制度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完善:一是擴大行政處罰聽證的范圍,同現行《行政處罰法》相比,將沒收較大數額違法所得、沒收較大價值非法財物,降低資質等級,責令關閉、限制從業和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都納入可以申請聽證的事項范圍 ;二是延長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時間,將現行《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申請聽證的時間由三天修改為五天;三是對聽證筆錄的效力作出明確規定。現行《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在規定行政處罰聽證程序時對於聽證筆錄的效力沒有作任何規定。這意味著,行政機關在擬對行政相對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為之舉行的聽證及各方經聽證提交、出示、質證的證據,對行政機關作出正式處罰決定沒有任何拘束力,聽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形式,沒有或者很少有實質作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六十五條對聽證筆錄的效力作出了專門規定,明確:聽證結束後,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聽證筆錄,依照本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作出決定。行政機關既然為正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組織了聽證,就應當以聽證筆錄為處罰根據,這對解決聽證「走過場」具有重要意義。
亮點十:強化行政處罰的正當程序
正當程序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正當程序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應當中立、公正、不偏不倚;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允許受決定影響的公民提供證據,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聽取公民的意見。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在正當程序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一是完善行政處罰迴避制度。現行《行政處罰法》僅在第三十七條第三款對迴避制度作出簡單規定,明確: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這次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將之擴充為一條三款,在第四十三條規定:執法人員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應當迴避。當事人認為執法人員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有權申請迴避。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審查,由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決定作出之前,不停止調查。二是增加行政處罰的證據規定。行政處罰決定必須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准繩,對當事人違法事實的認定必須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而現行《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證據基本沒有規定,不能不說是一個較大的缺陷。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專門增加第四十六條對行政處罰的證據種類作出規定,明確了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證據必須經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三是切實保障當事人的陳述、申辯權。現行《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僅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但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什麼內容?當事人享有哪些權利?這些都是不明確的。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等權利。同時,針對行政機關利用電子設備收集、固定違法事實,並對當事人進行行政處罰的情形,如交管部門根據電子眼對交通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情形,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增加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違法事實,並採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為當事人查詢、陳述和申辯提供便利。不得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當事人享有的陳述權、申辯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