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民違法犯罪應承擔法律責任
①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責任法定原則、因果聯系原則、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責任自負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1、 責任法定原則的概念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責任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1)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發生後,應按照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相關人的法律責任。(3)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強調「罪刑法定主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4)同時責任法定原則也不允許法律的類推適用。(5)在一般情況下還應排除對行為人不利的溯及既往,強調「法不溯及既往」。
二、因果聯系原則
1、因果聯系原則的含義
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首先考慮因果關系,即引起與被引起關系,具體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2、兩種因果聯系
在認定「違法者」有無法律責任時,必須搞清楚兩種因果聯系:一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即特定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損害結果是不是由該行為引起的。二是心理活動和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即違法者的行為是不是其思想支配身體的結果。從認識論上說,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呈現多樣性,有內在的、外在的、直接的、間接的、主要的、次要的等等。認定法律責任所要求的因果聯系是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心理活動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直接的、主要的聯系。否則,就不應當認定違法者有法律責任。
三、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
1、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公平觀念在歸責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含義為法律責任的大小、處罰的輕重應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輕重相適應,做到「罪責均衡」、「罰當其罪」。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需要,通過懲罰違法行為人和違約行為人,發揮法律責任的積極功能,教育違法、違約者和其他社會成員,從而有利於預防違法行為、違約行為的發生。
2、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內容
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都應當堅持這三個「適應」,全面衡量,不應偏廢。 有時候,特別是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的特殊情況下,為了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人民的利益,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必要對那些故意的、出於反動目的和惡毒動機而實施的危害性較大的違法犯罪行為,確定出高於其違法成本和實際社會危害的責任。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貫徹責任與違法基本均衡或相對適應的原則。
四、責任自負原則
1、責任自負原則的含義
與古代社會個體不獨立不同,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地位,因此在歸責問題上要求遵循責任自負原則。責任自負原則是現代法的一般原則,體現了現代法的進步。
2、責任自負原則的具體要求
責任自負原則要求:(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每個公民、每個法律主體既享有權利,又必須承擔和履行義務,而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等量的和互相制約的。這里既不容許存在「無義務的」權利(即特權),也不應當存在「無權 利的」義務(即不合理的義務)。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原則。如果我們對某些有責任能力的人的違法行為不予追究或避重就輕,那就等於認可他們享有不履行義務的特權,容許他們的意志和利益凌駕在體現廣大人民公共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之上,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是背離的。
② 法律哪條規定每個公民都有致止違法犯罪的行為
法律沒有規定每個公民都有致止違法犯行為。打擊諱法犯罪是公檢法的事。公民只要不違法犯罪,就致止犯暃。
③ 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能有效預防和減少犯罪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我國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公民的責任嗎
D 沒有法律賦予這個權利這一說 社會道德提倡公民與違法犯罪作斗爭。
④ 怎樣理解法律承擔著制裁違法犯罪的重要使命
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婚姻法等等,民法制裁民事違法行為、刑專法制裁犯罪行為;
第二,制屬裁違法犯罪,必須有法律說了算,不能有某些人說了算;
第三,制裁違法犯罪,必須依照法律進行,必須按照法律的程序進行;
⑤ 我國法律鼓勵和支持公民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有關條款
正當防衛。
刑法二十條: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財產和其內他權容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不能算是同違法犯罪做斗爭的條款,因為根據刑法第二十一條,緊急避險是針對正在發生的危險,而該危險的來源並不是違法犯罪行為。
⑥ 已滿16周歲的人對所有犯罪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已滿16周歲的人法律規定已經到了刑事責任年齡,
所以對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擔刑事責任
⑦ 既然是「不知者無罪」,為何「法盲犯法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嗯。。這個問題。。讓我解釋可能太麻煩了。。你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算~我答著玩,哈哈~
其實從子產鑄刑書於鼎開始,法律已經開始走向了成文法方向。之前的法律是不公開的,百姓並不知道什麼行為是合法的,什麼行為是觸犯法律要被懲罰的。但成文法就不同了,從此也有了所謂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實際上還是有「刑不上大夫」、「八議制度」這種貴族特權存在的)。從成文法開始,法律走向了更加公平、平等的方向。
我個人認為你說的「不知者無罪」的這個「罪」應該是封建制度下,所謂的貴族、皇族人治的基礎上所謂的罪。這些罪名很可能並不是被法律所明文規定的。換句話說,這些罪名是隨著君主及貴族的喜好、心情可以變通的~
而且即便是在封建社會皇權統治時期,你也不可能看到有哪個案例說:某人不知殺人為罪,就沒有受到處罰。或者某人謀大逆後,以一句「不知者無罪」就能結案的~
其實我們今天所謂的法律是資本主義及市場經濟的產物,但不管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最根本的是要講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更具體地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包括三個方面:
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2.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3.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不享有特權。
這里的所有人當然包括你所謂的「法盲」。法盲觸犯了法律當然也應該平等的收到法律的制裁,不能因為他不知法就可以犯法!如果每一個犯罪的人都說自己是法盲,那豈不是天下大亂?
所以法律並不會偏袒法盲,法盲犯法也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但是具體到行為人要如何承擔法律責任,就比較復雜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GOOGLE下刑法中「認識錯誤」的相關內容~我在這就不展開了~(其實狐狸這部分學的也不是很扎實。。而且還很多學說的說。。)
廢了這么多話。。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急!!!任何公民的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任何公民的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但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的違專法行為不受或減輕制裁。屬
我國法律規定,14歲以下的兒童是為無行為能力人,他們觸犯刑法或其他法律不受刑事制裁,只能勒令父母加強教育。
兒童犯法給他人造成損害的,需要由他的父母或法定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比如孩子打碎人家玻璃,父母要賠償損失,孩子傷了別人,父母要賠醫葯費
⑨ 違法 犯罪 會受到 處罰 嗎
1.違法犯罪必將受到處罰。主要形式是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違法犯罪需要承擔民事責任。一般違法犯罪會侵害他人權利。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國家主席令〔2009〕21號)第二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第四條規定,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第十五條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
(6)賠償損失;
(7)賠禮道歉;
(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違法犯罪需要承擔行政責任。一般,違法行為會違反行政規定。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國家主席令〔2017〕76號)第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第七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第八條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
(1)警告;
(2)罰款;
(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4)責令停產停業;
(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法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國家主席令〔2015〕30號)第十三條【犯罪概念】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第三十二條【主刑和附加刑】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規定,主刑的種類如下:
(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無期徒刑;
(5)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規定,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1)罰金;
(2)剝奪政治權利;
(3)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5.綜上所述,違法犯罪必將受到處罰。主要形式是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⑩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歸責原則的概念,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
(10)我國公民違法犯罪應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兩在歸責原則的地位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處於核心地位,至於公平責任原則不過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以致於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案件的處理首先考慮的是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能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當調查舉證發現行為人不存在著過錯問題或無法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適用特殊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而當出現行為人沒有過錯,其行為又不屬過錯推定適用范圍的情況時,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