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平責任法律制度研究

公平責任法律制度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2-14 05:24:59

Ⅰ 無過錯責任與公平責任怎麼區分

公平責任 是指在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無過錯、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要求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不賠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實際情況,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與適當補償的一種責任形式。我國《 民法通則》 第132條規定公平責任適用於侵權責任領域,但合同法沒有規定這一責任形態。

「有的學者認為嚴格責任是介於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之間的一種中間責任,有的學者則認為嚴格責任就是無過錯責任。我們傾向於後一種解釋,同時,也認為客觀歸責和嚴格責任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民法通則》只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時還規定了公平責任原則。再創造出其他歸責原則,既沒有法律規定,也有對國外理論生吞活剝之嫌。」(楊立新《侵權法論》P381)
這是楊立新教授在論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侵權的時候,順便提到的,但確實很有道理。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於侵權行為法的規則原則,理論是不同的,嚴格責任應該是英美法系的概念,如美國《侵權行為法(第二次)重述》第519條規定:「從事某種高度危險行為,即使盡其最大注意避免損害,也應對其行為給他人人身、土地或動產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這一嚴格責任僅適用於那種使得行為具有高度危險性的損害或風險。」在英美上,適用無限多重原則,因此不想大陸法系那樣的晚上和具有邏輯體系。
大陸法系的規則原則具有歷史性,從自然法的角度,首先是確立了過錯責任,這一責任的確立從法典的角度看是在法國民法典,這也是傳統民法的三大原則之一,應該認識到,這種過錯責任具有道德和邏輯的雙重合理性,因此在羅馬法事情,就已經在學理上得到了確認,此後出現的過錯推定原則是對過錯舉證的一種倒置,其實並未脫離過錯責任的范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出現,是對現代工業和科技發展,產生的對人的巨大危險的一種法律和道德回應,也是在保險制度發展後才可能確立的一個歸責原則,即在特定的情況下,例如產品質量侵權、高度危險活動侵權、動物侵權和環境侵權,不考慮過錯而只考慮因果關系,這種歸責原則的出現,使得很多學者驚呼侵權法走到了歷史的盡頭,當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大陸法系總是將侵權責任與過錯聯系在一起,對於不同的侵權行為適用不同的過錯確認方式,當然,不考慮過錯本身也是對過錯的考慮(呵呵,這個想法來源於托馬斯·阿奎那對上帝的解釋)
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發現,侵權責任的四個要件,即損害事實、違法行為、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唯有主觀過錯是主觀意義上的,因此這再次印證了道德和邏輯上的合理性,即對於各種不同的侵權責任適用的更多的取決於道德和邏輯,並與保險制度有關。
作出上述繁雜的解釋,只是想說明,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過錯推定—無過錯原則,是具有歷史性和邏輯化的,因此不能夠隨意的將英美法系的嚴格責任加入這個體系,否則會導致一些混亂,應該統一用語。
作為考研,建議參閱楊立新:《中國民法理論研究熱點問題探索與意見》侵權法部分,結論如下:「專家認為將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體系確定為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在理論上更為完善,其調整的侵權行為范圍也更為明確,這就是,過錯責任原則調整一般侵權行為,過錯推定原則調整一部分特殊侵權行為,無過錯責任原則調整一部分特殊侵權行為。將公平責任作為一種分擔責任的形式,成為侵權責任形態的一種具體形式,不再作為一種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由此可見,從統一用語的角度看,現行學術體系中嚴格責任如果是在論述大陸法系的侵權行為規則原則的化,應該等同於無過錯責任,如果是在論證英美法系或者其他的話,是另一個不同的概念,即非因法定事由,不得免除責任,與這種嚴格責任相對的是絕對責任與過錯責任,前者無免責事由,後者類似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這也看得出這種自然法的規則在各個不同法系中的完全生命力和一致性。

Ⅱ 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情況

依民法通則的規定,以下幾種情況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又稱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監護責任。」由此可知,確定法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適用兩個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前者為基本的歸責原則,後者則是補充性的歸責原則。即損害發生後,首先推定法定代理人主觀上存在過錯,若法定代理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則應承擔賠償責任;若法定代理人證明其已盡到監護職責而沒有過錯,亦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是可以基於公平的考慮,適當減輕其責任。應當明確的是,依民法通則第132條第2款的規定,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可能是完全責任,也可能是補充責任。即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個人財產,則完全由法定代理人承擔賠償配責任;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個人財產,則首先應從其財產中支付,不足部分由法定代理人支付。有的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2條第2款的規定實際上確認了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公平責任。該款只是關於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規定,而且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盡管有公平的考慮,但這只是在其與法定代理人之間,而非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考慮公平。
實踐中往往存在著法定代理人的監護職責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確定,以致於認定法定代理人的過錯十分困難的情形。例如,三名幼女在放學回家途中做「摸瞎子」游戲時,一幼女將另一幼女撞到,造成其左臂肱骨上端骨折錯位,花費醫療費7000多元。本案發生於放學回家途中,學校和家長的責任處於不確定狀態,若認定學校一方或三名幼女的家長一方有過錯,則可能不利於對損害的公平承擔。因此對此類案件也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實際上確定了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承擔公平責任。
2、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
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司法解釋第156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在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情形下,存在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兩種具體情況:其一,避險人為自己利益採取避險行為,即避險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其二,避險人為第三人的利益採取避險行為,即受益人為第三人。在這兩種情況中,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避險人或受益人主觀上都不存在過錯,但如果依過錯責任使避險人或受益人完全免責,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因此,應由法官依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以求保護受害人利益,實現公平。
3、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42條規定:「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侵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此種情形也屬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司法解釋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堆放物的性質與民法通則第126條所說的「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相似,確定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時,應首先適用第126條所採的過錯推定原則,推定物品堆放人有過錯,如果物品堆放人證明其沒有過錯,即當事人均無過錯,而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的,則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來分擔責任。
5、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條規定同樣體現了公平責任原則的要求。
以上五種情形屬於法律明文規定的,但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中各種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比如,司機甲駕駛汽車在公路上正常行駛,車輪下崩出一塊碎石,擊中行人乙的左眼,致其左眼球玻璃損傷,視力下降。本案中,司機甲與行人乙均無過錯,但事實上又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失,若完全由受害人承擔損失,明顯有違公平的理念,因此,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由雙方分擔損失。公平責任原則的弊端-理論上的模糊性和實踐中的可能被濫用,要求對其予以明確限制;但矛盾的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長處又在於其靈活性,如果明確其適用不得超出法律規定的情形,就會使其失去活力,而無法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能拘泥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形,只要法官通過審查,排除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可能性,同時案件又符合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三個條件,就可以依據公平的理念予以判決。當然,公平責任原則的局限性是無法完全克服的,其前景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從中國公平責任原則的本質和功能看,它承擔的是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任務。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保險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將不斷完善,公平責任的適用范圍也將日趨縮小,最終可能會失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項獨立歸責原則的地位,而只體現為一種民事賠償標准,這是一種自然的回歸。」

Ⅲ 民事責任中的公平原則是不是只有在法律缺乏具體規定時才適用

沒事,責任中的公平原則是不是只有在法律缺乏字體?規定時才適用,對的就是規定的時候才能用的。

Ⅳ 怎麼判斷公平責任適用中的因果關系啊

一、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民法中的因果關系
1、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一定的人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的目的在於確認某一特定的損害後果是由誰的行為造成的,以便確定應由誰來承擔責任。
2、民法上的研究因果關系首先從一定的損害後果為基點截取因果鏈條,向前去追尋引起這一損害後果的特定原因。
3、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相當一部分是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形式。
例如:違反合同的行為,多數是不作為的形式。一個人借了他人的一輛自行車放在門外,晚上另一個人損壞,從刑法上講,該人的行為與自行車的損害沒有因果關系的,但從民法上講就不能否認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4、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只是犯罪主體一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卻往往是雙方的行為。
例如,行人橫穿馬路,被駛來的車輛撞傷,對於追究駕駛員的責任來說,一般只考慮駕駛員的行為性質;在民法上則既要考慮行人的行為,又要分析駕駛員的行為。
5、刑法上的原因行為一般都是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的原因行為則往往是集體(法人)的行為。就某一個人的具體行為說,在刑法上一般只能是他本人實施該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的原因,而在民法上這一行為會被看成是法人的行為,成為法人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原因。
二、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民事侵權因果關系
1、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確定的重要條件。
因為責任自負規則要求任何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應負責任,而他人對此後果不負責,由此必然要求確定損害結果發生的真正原因。
2、因果關系作為侵權責任確定的重要條件,其在侵權行為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與侵權行為法的功能是緊密聯系的。
3、侵權行為法的功能不僅在於把對被害人進行賠償的責任歸結於加害人,更重要的是對加害人的責任加以合理的限制。
4、在積極面上,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成立的基礎和出發點;在消極面上,它又是法律對侵權責任加以限制,以尋求個人活動自由與對他人權利加以保護之間的平衡的工具。
5、第一步考察加害人的行為是否是損害結果產生的前提,即僅就事實層面考察加害人的行為是否是損害發生的原因,這一因果關系被稱為「事實因果關系」、「條件的因果關系」或者「自然的因果關系」。不存在此種因果關系則損害賠償責任無從談起。
6、在存在事實層面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為了在加害人的活動自由和受害人的保護之間求得平衡,還需要一定的歸責事由來決定哪些損害轉由加害人承擔,哪些損害不予賠償。
這一過程中摻入社會、經濟以及法規目的等因素的考量,被稱為「法律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或者「責任充足因果關系」。

Ⅳ 法律的公平性

公平原則也稱公正原則,是法律始終奉行和追求的一種價值觀,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民法通則》中對公平責任願則作了明文規定,符合社會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合同法》以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彌補了我國立法上的不足,在市場經濟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平責任原則的概念及包括的內容
公平的本意是公平合理。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考慮作為價值判斷標准,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歸責原則。它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當事人自願、平等,民事本體參加民事恬動的機會要均等。雙方參加民事活動機會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意思表述自由。不以種族。性別、年齡、地位等來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
(二)民事主體在民事權利的享有和民事義務的承擔上要對等,不能顯失公平。
社會主義商品交換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誰也無權不付出代價來無償取得他人財產,誰也不得以不正當的手段謀求不等價的交換。《合同法》追求權利義務的等值交易,在合同訂立中,強調雙方義務均等,對於顯失公平的行為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消,社會道德也不允許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或者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體現在合同法中,就是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來調整合同主體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確定其合同權利的義務。權利義務不對等時,利益受損方經濟上的不利地位並非源自其自身的實力,而是來自人為的歧視,這是明顯的不公平。相反,另一方憑借人為因素,不付出代價即可取得不對稱利益,這不僅有悖於社會公德,而且也為法律所禁止,更會削弱受損方創新的動因。顯失公平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存在「重大失衡」,破壞了正常人所具有的道德標准,違背了誠實信用。等價有償的原則,以致於合同喪失了據以生效所必須要求的「公平」性。
(三)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上要公平、合理。
為維護民事立法的公平原則,每個享有民事權利的人,不問有無過錯,只要有造成損害事實存在,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分擔民事責任,且分擔責任要公平合理,不能盲目地隨心所欲地讓一方承擔責任而另一方減免責任,更不能受種族、級別諸因素的影響。充分體現公平原則,才能使雙方當事人真正達到機會平等、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平等,分擔責任公平、合理,避免權利濫用和義務加重。從一般公平到實質公平。
二、公平責任原則是不同於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一個歸責原則。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中同時存在三個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首先,它不是從行為人的心理狀態出發,即不以行為人主觀過錯人確定其賠償責任,而是依據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和人們共同生活規則的要求。其次,在有損害事實發生時,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具體情況裁判。如甲將房屋租賃給乙方搞經營,乙方在徵得甲的同意後對房屋進行了一定裝修,雙方協議中約定:「合同終止時,乙方將房屋的內裝修返還給甲方。」雙方履行完畢合同,甲認為乙的裝修應是無償返還,而乙認為自己裝修房屋投入了材料、人工,甲對此應該作價補償。雙方對此產生爭執。筆者認為,合同的不完善使雙方對裝修返還上產生重大誤解,乙方有權申請有關機關予以撤消此條款。另外,市場經濟中,任何行為都體現價值觀念,乙投入材料,提供了勞務,就應該得到報酬。如果裝修無償返還給甲,勢必給乙造成很大損失,而甲卻不付任何代價就得到一筆可觀利益,這明顯有失公平。所以,乙要求甲對裝修作價補償的主張應該得到支持。支持乙的請求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精神,更是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體現。
三、公平責任原則彌補了侵權行為法理論的缺陷,是對侵權行為立法的一個發展。
公平責任原則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符合廣大人民意志、願望。也是對侵權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侵權法理論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及無過錯責任原則產生於公平責任原則之前。因此,公平責任原則在實踐中不能充分體現。這就導致合同一方當事人發生損害事實時無法彌補。例如甲給乙幫忙幹活,因出現意外,使甲人身受到傷害,從過錯責任來看。雙方均無過錯,從無過錯責任原則凋整范圍看,甲受到的損害只能由甲個人承擔。如果從公平角度出發,根據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公平、合理地分擔責任,甲的損失就會相對減少,也體現了道德范疇的公平原則。在立法上出現缺陷時,往往是道德觀念起衡平作用,以補充立法上的不足。我國《民法原則》及《合同法》將公平責任原則予以明確並將公平原則作為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前提,是對侵權立法的補充、發展。
四、我國民事立法將公平責任原則確定為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既有法律依據,也是司法實踐的需要。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法律也規定,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消或變更。《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體現了132條的公平責任原則。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對於雙方當事人都無過錯的侵權損害,如果沒有一個歸責原則加以調整,將會使受害人既蒙受損害又須承擔全部損失有悖於立法精神。正因為如此,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充分體現,不僅符合我國立法精神,是現實的需要。
五、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性。
公平是民法的精神,也是合同法的精神。公平原則貫徹於合同的訂立、履行。責任的承擔等合同關系的始終。以公平責任原則確立雙力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補救法律規定的不足,使商品經濟道德規范進一步法律化,不僅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能及時解決糾紛,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促進安定團結,穩定社會秩序。實踐證明,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司法實踐的需要,更是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公平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從不同方面調整著侵權損害中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解決著不同類型的民事法律糾紛,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有著其重要性。

Ⅵ 有關公平責任原則的說法正確的是什麼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

把一種價值理念作為調整具體社會關系的操作工具,是一種特殊的法律現象。公平責任原則要考慮「實際情況」。「實際情況」分別是損害程度、當事人的經濟狀況。

1、損害的發生及損害的程度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客觀前提。損害不僅包括受害人的損害,也包括加害人的損害,但在一般情況下,僅指受害人的損害。

2、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所要考慮的基本因素,此為公平責任原則的性質和目的所決定。也就是說,公平責任原則是要在無過錯的當事人之間分擔損失,那麼其首要考慮的必然是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如何。

(6)公平責任法律制度研究擴展閱讀

其他相關責任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也叫過失責任原則,它是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條件的認定責任的准則。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民事責任。

2、無過錯責任原則

亦稱客觀責任原則、危險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它是民法歸責原則中的一個特殊原則。主要含義是指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以及行為人的活動和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是因果關系,而特別加重其責任,讓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Ⅶ 問:法律責任的公正原則的第一條和第五條有什麼分別如圖所示

一、公平責任原則的含義:
指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原則時,由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害給予適當補償,由當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制度。公平責任原則具有以下特點:
1、公平責任原則是以公平觀念作價值判斷標准來確定責任的歸屬。
2、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於當事人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
3、公平責任原則主要適用於侵害財產權案件。
4、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按過錯責任來處理有關案件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二、公平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區別:
1、公平責任原則是以公平觀念作價值判斷標准來確定責任的歸屬,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作為決定責任歸屬的根據。
2、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雙方當事人均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適用,雙方當事人都應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院應對此予以認定,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則是不論加害人主觀上有無過錯,都不影響其承擔責任。
3、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並不限於法律規定的情況,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其適用應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
4、公平責任原則中存在著分擔損失的問題,其賠償范圍和賠償數額由法院酌情裁量,而無過錯責任原則中不存在分擔損失問題,其賠償范圍由法律規定,且常常由最高賠償額的限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
公平責任原則僅適用於特殊的有限的案件,適用於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而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又都沒有過錯的情況。

Ⅷ 公平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是一樣的么

一、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為嚴格責任原則,是一種歸責原則,具體指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原則時,由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害給予適當補償,由當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制度。
特點:
1、公平責任原則是以公平觀念作價值判斷標准來確定責任的歸屬。

2、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於當事人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

3、公平責任原則主要適用於侵害財產權案件。

4、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按過錯責任來處理有關案件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二、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
整體來講,公平原則包含公平責任原則,公平原則是上位概念,更為寬泛,而公平責任原則相對於公平原則狹隘。

Ⅸ 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能舉幾個例子通俗得解釋一下嗎謝謝大家。。

過錯責任原則:

在過錯責任原則中,不僅要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往往也會考慮受害人的過錯或者第三人的過錯。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存在過錯的話,則要根據過錯程度來分擔損失,因此可能減輕甚至抵消行為人承擔的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

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以及行為人的活動和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是因果關系,而特別加重其責任,讓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一般侵權行為導致損害,但當事人沒有過錯,過錯責任原則無法適用;特殊侵權行為導致損害,但存在免責事由,無過錯責任原則無法適用。並且不歸責,又會導致不公平情況的出現。

因此,公平責任原則的產生,滿足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需要。也就是說,雖然公平責任原則是中國民事責任領域的一項獨立的歸責原則,但其適用具有補充性。

(9)公平責任法律制度研究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依據上述規定以及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之規定,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損害的發生既不是加害人的故意也不是受害人的故意和第三人的故意造成的,但法律規定由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歸責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一種基於法定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有效彌補受害人因特殊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

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共同構成現代司法制度中侵權民事責任的三大歸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錯責任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過錯責任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平責任原則

熱點內容
臨安農保條例 發布:2025-09-30 21:15:22 瀏覽:761
擔保確認函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30 21:02:01 瀏覽:136
天同律師事務所招聘 發布:2025-09-30 20:54:23 瀏覽:46
雲南疫情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30 20:35:09 瀏覽:703
什麼時候修改婚姻法 發布:2025-09-30 20:29:24 瀏覽:394
法官閣下西瓜 發布:2025-09-30 20:24:51 瀏覽:130
公司注冊聲明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30 20:19:59 瀏覽:398
第三方公益法律服務中心首頁 發布:2025-09-30 20:14:03 瀏覽:508
中山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30 20:12:34 瀏覽:862
最新勞動法細則 發布:2025-09-30 19:43:38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