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帳號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㈠ 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死亡的,不再追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九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刑事責任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強制性。刑事責任是一種由犯罪行為所引起的法律效應,是一種強制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二,嚴厲性。刑事責任是一種性質最為嚴重、否定評價最為強烈、制裁後果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第三,專屬性。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的個人和單位承擔,具有專屬性,不可轉嫁,不能替代。
第四,准據性。刑事責任是犯罪案情事實的綜合反映,也是刑法規范的現實化。刑事責任為人民法院判處刑罰提供根據和衡量標准。刑事責任一經確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變更,也不容許「私了」。
(1)滴滴帳號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犯罪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
1.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2.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3.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
4.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㈡ 滴滴公司需不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民事責任是基於民事違法行為產生的,主要包括,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和侵權民事責任,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規定,而應承擔的財產責任
㈢ 空姐滴滴打車遇害,滴滴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滴滴平台應當依法合規地審查司機和乘客的具體信息,由於信息審核不嚴而發生的糾紛,滴滴應當按照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責任。
我國合同法第424條規定:「居間合同是居間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可見,作為居間人的滴滴平台,其義務是為委託人雙方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
那麼,進行嚴格的信息審核義務,為委託人雙方提供真實、准確、合格、合法車輛及駕駛服務,並進行必要的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就是平台法律義務的具體內容。如果滴滴平台隱瞞了訂立合同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用戶利益,此時需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3)滴滴帳號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信息審核義務是平台的基礎義務。作為提供出行搭乘居間服務的平台,提供真實准確、合理合法的信息是居間人的首要義務,也是確保平台生命力的重要前提。平台兩端的乘客和司機完全是基於出行信息發生法律關系的,滴滴平台應當依法合規地審查司機和乘客的具體信息。
空姐遇害案中的滴滴平台履行義務的完成程度究竟如何,因目前所了解的具體事實有限,尚無法對滴滴平台法律責任妄下定論,但其法律責任絕不是格式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可以排除的。
嫌疑人劉某在案發前曾有一起言語性騷擾投訴記錄,客服五次通話聯系不上嫌疑人,由於判責規則不合理,後續未對投訴做妥善處理。這些具體細節均可以作為判斷滴滴未履行嚴格審核信息義務的重要依據。
㈣ 朋友用我的滴滴代駕帳號幹活,出了事找誰,我需要承擔責任嗎
你會被封號或罰款,還會被客戶投訴!
㈤ 滴滴司機殺人滴滴平台要付法律責任嗎
5月11日,「滴滴」官方給出回應,表示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句話很模糊,畢竟責任不等於法律責任。那麼,從法律角度分析,「滴滴」是否須要承擔法律責任?
「滴滴」是否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一種觀點持肯定結論。理由是:「滴滴」是承運人,依據《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定,沒有將乘客安全送至目的地,對乘客構成違約,且在運輸途中乘客發生了傷亡,「滴滴」應當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
另一種觀點持否定結論,理由是:《順風車信息平台用戶協議》1.5規定:「順風車平台提供的並不是出租、用車、駕駛或運輸服務,我們提供的僅是平台注冊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務。」從協議的規定和履行的情況看,「滴滴」與乘客之間是居間服務法律關系,只要其充分履行了信息審核義務和必要的安全管理義務,那麼主要責任人應為兇犯,「滴滴」平台在法律上的責任並不大。畢竟,刑事犯罪不能輕易預見,對於「滴滴」平台應屬意外事件,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只需要承擔道義責任。
不過此說不能成立,盡管滴滴公司不是承運人,但是依然要承擔違約責任。理由是: 從《順風車信息平台用戶協議》及實際運營的情況來看,「滴滴」與乘客、注冊司機之間締結的確非承運合同,而是居間合同,其義務就是促使承運合同訂立,並保證承運合同當事人的法定利益不受損害;然而在本案中,「滴滴」並沒有促成乘客和注冊司機訂立承運合同,這是因為:滴滴根本沒有驗證注冊司機是否為本人,注冊司機也不知曉所服務的乘客是誰,更不知道與誰締結承運合同了。因此,在履行居間合同方面,滴滴構成了違約。
「滴滴」是否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對於一般的侵權行為,我國《侵權責任法》實行過錯責任,該法第6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滴滴」須對受害人的死亡承擔過錯責任嗎?答案是肯定的。2016年出台的《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專門規定了網約車平台的安全保障義務,《辦法》第16條規定:「網約車平台公司承擔承運人責任,應當保證運營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權益。」這也就意味著,一旦網約車平台違反法定的安保義務,造成受害人的死亡;就必須依據《侵權責任》承擔過錯責任。
在本案中,「滴滴」針對夜間的人臉識別機制沒有被觸發;甚至嫌疑人在案發前,曾有一起言語性騷擾投訴記錄,「滴滴」也未未封禁賬戶。「滴滴」顯然未盡到法定的安保義務,與受害人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須對此承擔過錯責任。
由上面分析可知,「滴滴」的行為構成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我國《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受害人近親屬可以選擇追究其中的一種責任。
「滴滴」是否須承擔行政責任?
答案應是肯定的。《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第35條規定,「網約車平台公司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出租汽車行政主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責令改正,對每次違法行為處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二)提供服務駕駛員未取得《網路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或者線上提供服務駕駛員與線下實際提供服務駕駛員不一致的......」按照該規定,既然「滴滴」存在「線上提供服務駕駛員與線下實際提供服務駕駛員不一致的」情況,就應當接受出租汽車行政主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的罰款處罰;而且,由於出現了乘客死亡這種嚴重的情形,所以罰款的幅度應當在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
「滴滴」或其工作人員是否須承擔刑事責任?
基於目前案情披露的情況,我們尚不能斷定司機殺害空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強奸罪、搶劫罪或其他暴力犯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滴滴」公司的成員與司機不可能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不會構成上述暴力犯罪的共犯。
不過,這並不意味滴滴」或其工作人員被排除刑事責任。《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26條規定:「網約車平台公司採集駕駛員、約車人和乘客的個人信息,不得超越提供網約車業務所必需的范圍。」37條規定:「網約車平台公司及網約車駕駛員違法使用或者泄露約車人、乘客個人信息的,由公安、網信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處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法》第253條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結合上述兩部規范,網約車平台超越提供網約車業務所必需的范圍,向他人提供約車人、乘客個人信息的,情節嚴重的,依法須承擔刑事責任,包括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㈥ 滴滴嚴打私借賬號有哪些規定
8月23日報道,近日,滴滴公司在北京、天津兩地人民法院批量提起訴訟。對私自出借車主賬號、造成交通事故侵害乘客人身財產安全的情形,滴滴在先行墊付相關治療及賠償費用後,向注冊車主及肇事者同時主張經濟賠償。滴滴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警示熟人間私借賬號的行為,喚起廣大注冊車主妥善保管個人賬號的意識,從而更好地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目前,3起訴訟均已被法院立案受理。
滴滴方面表示,平台已委託律師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3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出借個人賬號的車主及肇事人共同承擔違約責任,並向滴滴賠償其已經先行墊付給乘客的相關治療和賠償費用。
起訴書顯示,3名出借賬號的車主均在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網約車平台注冊了車主賬號,注冊時點擊並同意在線協議《服務合作協議》,提交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經過驗真審核,並通過平台的身份背景篩查後開通網約車車主賬號,賬號具有人身屬性。
滴滴出行安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針對類似情況,除了按照平台規則永久封禁出借人賬號外,滴滴將在保障傷者救治的前提下積極提起訴訟,嚴厲打擊私借賬號的行為,讓真正違反規則的人承擔應有的責任。
知名律師趙佔領認為,滴滴平台按照一定標准對申請注冊人進行篩選,使賬號具有了人身屬性。將具有人身屬性的賬號借與他人使用,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或者刑事案件,不但肇事者要承擔責任,賬號的出借人也要同時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和身份證一樣,每個人都應對具有人身屬性的賬號妥善保管,以免因個人疏忽侵害了他人權益。此次滴滴針對私借賬號的車主進行批量訴訟,就是為了對那些有類似行為的車主進行警示,以便減少類似行為的發生,提升乘客的出行安全。
㈦ 滴滴事件有法律責任嗎
依據《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定,滴滴作為承運人,沒有將乘客安全送至目的地,對乘客構成違約,且在運輸途中乘客發生了傷亡,滴滴應當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
㈧ 滴滴快車賬號借給別人會有什麼風險
賬號借給他人使抄用容易導襲致個人信息泄露,同時由於外借賬號產生的糾紛,滴滴平台會按照規定處理。
㈨ 別人用我駕照注冊滴滴.出了事故.我應承擔什麼責任
這個如果不是你駕駛的,基本上你不用負任何責任的,因為目前私家車跑滴滴大部分還是屬非法營運的。